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在幼儿园被孤立,妈妈这招“稳准狠”

前段时间,上海迪士尼火了,因为接连发生的“打人”事件。事件本来与迪士尼无关,主角是游客。

事件一

7月14日,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凡迭戈剧院门口,一个年轻女子被一个8岁男孩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碰到了屁股。

女子说了男孩几句,结果被男孩家长一顿打骂,不看视频真是很难相信,家长能当着孩子的面骂出这么不堪入耳的话来。

事件二

7月21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可爱的小熊“雪莉玫”正与观众互动,一名游客突然从后面冲过去,拍打小熊的头套,致使扮演“雪莉玫”的工作人员当场被送往休息室,疑似脑震荡。

然而,这并不是迪士尼布偶工作人员第一次被打。

2017年11月10日,花栗鼠“蒂蒂”在与观众互动时,也被一名女游客跳起来打头,造成扮演“蒂蒂”的工作人员轻微脑震荡。

事后,打人的女游客表示自己只是“觉得好玩”。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以因为“好奇”或“好玩”,就能随便触碰别人的身体?

不随意触碰别人,是最基本的界限意识

妈妈群里的W,儿子今年4岁,暑假后就要升中班了。

在儿子上幼儿园的这一年里,W就没消停过,用她的话说,“在家里觉得自己孩子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没想到进入集体后,才发现这孩子一身的毛病。”

说“一身的毛病”也有些言重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总是有意无意去摸旁边的小朋友。

起初老师跟W反映情况时,W没太当回事,还跟老师解释,可能孩子是比较喜欢那个小朋友,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就去摸人家了吧。

她是真心这样想的,也觉得这是自己对儿子的一种理解。

直到有次幼儿园开放日,W眼见儿子在排队、做游戏、听课时,总是捅鼓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也亲眼看到被捅鼓的小朋友纷纷对儿子露出厌烦的表情。

有个小女孩儿甚至毫不留情地大声说:“你不要再碰我了!真是太讨厌了!”

W那颗当妈的玻璃心碎了一地,终于意识到儿子的行为是一种毛病,得治。

01

寻找病根儿

“治病”要先找到“病根儿”。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一定是家庭环境哪里出了问题,才让孩子习惯于这种没有分寸的互动方式。

W暗中观察,发现了问题所在——

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甚至包括W自己,出于对孩子的喜爱,经常会伸手去摸摸孩子的头,捏捏孩子的小脸蛋,甚至常常不由分说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通亲热。

孩子的动作多是跟大人学来的,当孩子习惯了这种随时随地被“触摸”的交流方式,出家门自然也会用这种方式去和别人互动。

一个“手欠”的“熊孩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养成了。

02

建立家庭统一战线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W先是跟老公详谈了问题的严重性,又和老公一起,给爷爷奶奶讲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困境”,顺便科普了帮孩子建立界限感的重要性。

老人一听孩子因为这事儿在幼儿园都被小朋友“孤立”了,心疼的不得了,表示以后跟孩子玩儿的时候一定注意分寸。

03

用绘本来让孩子知道,分寸感有多重要

帮家人达成统一战线后,W买了些关于身体教育的绘本,在讲绘本的同时告诉孩子: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们自己,其他人不经过允许没有权利触碰。

也就是说,任何人想要碰你,都要征得你的同意,就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要经过你同意才可以抱你、亲你。

如果有人问都不问就上来摸你,那是非常没礼貌的,是对你的不尊重,你可以拒绝他。

同样,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身体,不能随便去碰别人。”

孩子起初听得似懂非懂,也没有立刻就能做到约束自己,W知道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

渐渐地,W家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人在跟孩子有身体接触前,都会先问问孩子:“我可以抱抱你吗?”

孩子一时兴起扑过来对大人揪头发拽耳朵时,大人也会认真提醒孩子:“这是我的身体,你不可以随便碰,要是你想跟我玩儿,可以先问问我的意见。”

就这样过了小半年,W从儿子身上看到了明显变化。

当有人不打招呼就伸手摸他脑袋时,他会有些不适地躲开;当他不小心碰到别人时,会说“对不起,我碰到你了”。

幼儿园老师也说,孩子现在基本不会“乱动手”,越来越有礼貌了。这件事,让W深刻体会到,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是多么重要。

有界限感的孩子,人生更顺利

“界限”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提出,用来界定和指导家庭关系的互动。

后来,这个概念延伸到社会关系中,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所有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要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责权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空间,从而建立稳固舒适的人际关系。

拥有恰如其分的界限感,对孩子的益处显而易见——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懂得保护自己

就拿W对孩子的引导来说,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别人的身体是别人的,其中的界线不可逾越。

这个过程不仅是引导孩子不侵入别人的界限,也是在引导孩子不让别人侵入自己的界限。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我们讲多少大道理,都不如引导孩子感受这种“界限”、养成不能“越界”的意识更有效。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受人尊重

平时很有礼貌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界限感,在饭店里吃饭不会跑到邻桌去玩,在地铁上看到旁边人玩手机不会贴过去伸长脖子一直看。

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有初步认识,知道哪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不快,甚至给别人造成伤害。

“那些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你也不要去对别人做。”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白话版,。

我常常以此告诫孩子,希望他不仅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能学会判断别人的感受;尽管他现在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100%做到,但总有一天会理解并且做到。

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有担当

所谓“界限”,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别。知道这种差别,才知道什么是尊重別人,什么是做好自己。

当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就更能够为自己的事负责,也更能够妥善地帮助他人。

知道他人的界限,就不会有“侵犯”他人的行为表现;清楚自己的界限,就不会被他人的需求牵着鼻子走,牺牲自我意识。

做好4件事,帮孩子建立界限感

看过很多文章,说中国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干预太多,另一方面孩子已经成年,还仍然认为自己的事情父母有义务帮忙。

确实,我们虽已为人父母,却还是会因为界限感模糊而时不时做出“越界”的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继续用模糊的界限感去影响孩子,事实上,我们可以一边完善自己的界限感,一边帮孩子建立起恰当的界限感。

从物权意识的建立开始,帮孩子认识界限

关于孩子的物权意识,我曾推送过文章《亲戚把我拉黑了,为了孩子我不后悔》,被数百个公众号转载。

帮孩子维护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我的物品”、“我可以对我的物品做些什么”,进而认识到“我的”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每个孩子都需要明确一个界限概念:“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需要取用孩子的东西时,不要用“你的就是我的”的粗暴态度要求孩子出让他的物品。我们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自然能从我们的态度里学会尊重父母与他人的界限。

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看待,尊重孩子的身体

养育孩子,一直以来都有个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宠物一样去爱”。

在隔代养育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想亲就亲、想抱就抱,忘记了孩子其实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除了需要爱,他们还需要尊重。

尊重孩子的身体,从不随便触摸孩子开始。照顾小朋友肯定需要有身体接触,可以先跟孩子打个招呼,比如“我现在要帮你洗澡啦”,在孩子换衣服和如厕时记得帮孩子关上门。慢慢地,孩子也会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身体,了解人和人的身体有不能轻易逾越的界限。

尽早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需要自己承担;哪些事情是别人的,自己无权介入。

《用爱养和溺爱养,孩子差别竟然这么大》里,咱们曾经聊过“替孩子包办代替”的后果。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当成父母的义务。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要做的是“把孩子的事还给孩子”

在适龄前提下,引导孩子动手处理他自己的事,逐渐让孩子明白家里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父母的、哪些事情是大家都有责任去做的。

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后,别人的事情要不要帮忙、怎么帮,问问当事人,征得同意后再去做。

比如今天喆要求自己洗袜子,爱劳动自然值得鼓励,哪怕洗得不那么干净,重要的是激发他参与家务的主动性;洗完自己的,他又说帮妈妈洗,这么好的让孩子体会付出快乐的机会,我这个老母亲当然不会错过,赶紧找了一双袜子让他帮忙。

任何时候,请接受孩子说“不”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希望孩子活在讨好他人、委曲求全的阴影里,就从现在开始,允许和接受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的拒绝,我们可以尽量说服、据理力争,但如果孩子就是要拒绝,那也是他的权利。

当然,很多两岁左右的小宝宝和五岁左右的叛逆娃,经常不过脑子就直接把“不不不”挂在嘴边,能说服固然好,说服不了的话,建议冷处理,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时间,比硬碰硬效果要好。

比如刚刚过五岁生日的喆,现在一天至少说几十次不。

吃饭吧?不!

起床吧?不!

去游泳吧?不!

吃水果吧?不!

……

基本上他愿意做的,不愿意做的事情,本能地肯定就是一个字:不。

这种情况下,我一般说:“好的,那你先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妈妈先吃,先到先得。”或者“你可以再睡会儿,不过到8:30妈妈就出门,没时间吃饭的人只能饿着肚子。”

一般等不了三五分钟,他自己就跑过来了。如果硬想让他马上配合,基本上就是一场母与子的战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女儿突然说“长大后要嫁给爸爸”,你的回答决定她一生的幸福
两三岁孩子不能穿4类衣服,别给幼儿园老师添麻烦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你会怎么回答
在幼儿园就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上学后不被欺负,也不欺负别人
“妈妈,她为什么能插队?”你的回答,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别让孩子被你的爱所“淹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