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鱼鹰社】二战丛林战战术
userphoto

2023.07.19 天津

关注

转自微信公众号 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51号:二战丛林战战术-World War II Jungle Tactics。原作者Stephen Bull,绘图Steve Noon。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丛林制服和装备的改进
A1:曼彻斯特团第1营维克斯中型机枪1号机枪手,下士,新加坡,1941年10月
曼彻斯特团第1营在1937年被改编为机枪营并于次年抵达新加坡。在新加坡驻军的同类的其他营移师北上马来半岛的时候,该营成立了额外的一支“R”连,它包括一支机枪排和3支步枪排。利用了全营的交通工具和雇佣的8名华工的这个连的任务是阻止敌军坦克的突破进攻。这名维克斯机枪的1号机枪手依据标准作业程序携带了Mk IV型三脚架,这一形象以该团史上留下的一张照片为依据绘制,他是预期会与日本爆发战争时在热带地区英国士兵形象的极好范例。虽然穿的应该是战斗制服,但它们呈现的总体形象还是和平时期的那种精巧严谨的风格。
老式的沃尔斯利式遮阳头盔上展示着该营的标志徽章——中央为金色鸢尾花图案团徽的深绿色斜方块——同时头盔上围着顶端为柠檬黄色的围巾,头盔上插的几片树叶则是可笑的无效伪装。右袖子上则是临时加上去的单一一条白色军衔V字章。土黄色的艾尔特克斯棉衬衫和土黄色的训练服短裤则是为印度焦热的山区环境而非丛林环境设计的;制服颜色在丛林背景中具有高可见度,短袖和短裤则让胳膊和腿面临蚊虫叮咬和荆棘刺伤的风险,从而导致疟疾和伤口溃烂与溃疡。下士的1937年版织物载具装备包括了供机枪手使用的手枪装备以及挂在胸前处在随时准备启用状态的防毒面具包。
可靠耐用的点303口径维克斯中型机枪是正规军在丛林战中最大量使用的一种武器,这全因这种机枪可以拆解并通过骡子来运输。它的全有效射程为3千码(约2700米),但在缺乏观察场和火力场的丛林环境中,这一射程很少能得到充分利用。
A2: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第2海军陆战队突击营,布干维尔岛,1943年11月
1942年1月组建了四支海军陆战队突击营。他们在日军占据的岛屿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行动,其中最后的一次行动是在1943年11月为重新夺回布干维尔岛的战斗的开始阶段,到了1944年2月,这些营被解散并被编入重建的第4海军陆战队团。1941年以来,士兵的外观和火力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最初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装备和英国人的一样并不适合丛林作战。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P1942式两件套丛林服一面是“绿色”一面是“棕色”(可以反穿的这一面实践中很少出现);到了1944年,海军陆战队步兵部队使用它们的情况急剧减少,因为他们发现在许多地形环境中这种服装都太过显眼了。本图中的这名突击队员戴全灰绿色多功能帽,腰带上挂着他的M1式头盔。他的靴子是标准的黄褐色反绒皮靴。“782号载具”织物装备包括一条M1936式手枪腰带和支撑它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特有的M1941式背包系统用背带,按照野战行军序列,他只带着背包,背包上端绑着卷起的可正反两面使用的伪装迷彩斗篷。他的主要武器是一支点45口径的M1928A1式汤普森冲锋枪,配备早期的50发装弹鼓,这种弹鼓虽然很重,但因其持续火力方面的优势而广受赞誉。另一只备用弹鼓装在腰带上挂的包里,另有30发装弹匣位于他右跨部下方的三联装弹药包里。同口径的M1911A1式半自动手枪装在身前的手枪套里,腰带的左身前位置固定着装这种手枪备用子弹的双联装弹匣包。最后,他还携带了一把刀刃长近10英寸(约25厘米)的柯林斯18号“大砍刀”,这种丛林刀可兼做战斗用刀,1942年9、10月间,第2突击营的指挥官埃文斯·卡尔森中校将这种刀装备给他的部队,并其命名为“Gung Ho”(意为“拼力作战”,译者注)。背包后部和腰带上还支撑着挖壕铲和两只水壶,可能还有钢丝钳。
A3:水兵,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突击队,澳大利亚昆士兰,1944年9月
依据士兵E.G.Cargill在三一海滩进行丛林战训练时拍摄的照片绘制了这名人物,他戴着一顶帽檐朝下的毡帽,帽带左侧缝的文字“H.M.A.S.”代表了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这种帽子价格相对昂贵,并且很难经受住丛林中持续潮湿环境的考验,但出于民族自豪感,它们通常还是会被保留,而用轻便的丛林绿色贝雷帽取代它的尝试并不受欢迎。1943年,采用了不同深浅的绿色防腐蚀材料制成的衬衫和裤子取代了早期染成绿色的土黄色制服;美制帆布护腿则和鞋底有特殊丛林钉设计的澳大利亚产防腐蚀靴子搭配在一起。
除了澳大利亚产“远程巡逻”包外,人物的织物装备基本上是英国1937年版织物载具装备的“丛林版”改进型,其中包括尺寸更宽的基本型弹药包。可能在1942年设计并在1943年年初根据新几内亚的经验得到正式推广的这套装备配备了防水地垫/雨披。备用衣物、口粮和洗涤用品可以放在可卷成M型的防水地垫里,然后通过两条水平背包带固定在08年版大背包上,然后再通过L型肩带连接到37年版小背包上。由于缺乏实用的丛林背包,这种防水操作方法比其他部队对08年版和37年版背包所进行的各种野战改进效果来的都要好。另外这名突击队员装备了澳大利亚制造的点303口径SMLE一号Mk III型步枪,胯部则固定一把澳大利亚造1944年版砍刀。
B:日本的“特种战术”联合作战,1941年-1942年
辻政信大佐的“特种战术”主张在狭窄的战线上夺取可以防御的桥梁,这一战术在1941年至1942年间在马来亚丛林中得到使用。在黑夜或大雨的掩护下,步兵先头部队利用缴获的土人船只渡河,然后在南岸占据前哨阵地掩护工兵修理遭到破坏的桥梁(A)。日军炮兵集中打击守卫桥梁的英军炮兵(B)以抵消了他们干扰日军这项行动的能力。一旦桥梁修复完成,日军就会发起进攻,时间点最好是在夜间,步兵会从侧翼包抄英军防线,而坦克和预备队则沿着道路猛攻。在下一座桥(B)被摧毁之前,他们已经迅速前进到这座桥所在的河流阵线了。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日军步兵预备队;日军坦克;日军炮兵;日军散兵;土人的船只;英军前线;英军炮兵;英军运输车辆;桥梁。
C:日军的夜间攻击,1943年
虽然本图是以1943年4月第55师团第112步兵联队在缅甸马蹄岭的一次具体进攻为依据绘制,但图中所示的基本元素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使用,甚至连级部队都在使用。这些策略适用于种植园以及支离破碎的平原和灌木丛地带,但不适用于植被非常茂密的次生林。
C1:一支10到12人的小队沿着草坡前进到相当开阔的丛林地带,他们排成一列纵队,彼此之间相隔8-10英尺(2.4-3米)。这样的间隔将减少敌人火力的影响,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野战技术,同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又足够近,能确保每个人看到前面一个人头盔后面展示的白色布片。作为分队长的士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步枪上装有弹匣并固定刺刀,但除非在紧急情况,枪膛里是不上子弹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进攻者在进入防守者中间时首选刺刀作为自己的武器。这些人会收到口令和相应的回复口令,比如“袋子”与“老鼠”,这可以防止他们在黑暗中走散。
C2:在距离敌人阵地大约100码(约90米)的地方,分队长停下来并伸开双臂。这一信号指示士兵们在静默状态下由纵队变为一条松散的战斗线,然后卧倒在地并匍匐前进。虽然敌人此时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接近,甚至会盲目开火,但攻击者仍会利用崎岖的地形继续匍匐前进;敌人大部分的火力会从他们头上经过,因为攻击方向是一个斜坡,所以天际线中并不能呈现出他们的轮廓。
C3:当距离敌人阵地只有几英尺时,分队长会大喊“冲锋!”这时每个人都站起来一起向前冲锋。在黑暗中,他们呈现的目标转瞬即逝,许多身影会与防御者混在一起从而无法瞄准射击。日军任何增援部队或其他部队的侧翼攻击现在都将展开,而守军则被正面攻击迷惑不得不全神贯注于来自正面的进攻。根据情况和事先的命令,这部分人可以据守新占领的阵地,也可以移动到所占领战壕不远的地方以避免敌军炮火回击他们已丢失的阵地。
C4:这名士兵身穿常规的九八式土黄色热带衬衫和裤子,腿上绑毛料绑腿,身上的棕色皮革装备上携带着120发6.5毫米口径有坂三八式步枪的子弹。九零式钢盔罩着用拉绳固定的土黄色棉质头盔罩,头盔罩后方缝制一个约4英寸(约10厘米)见方的用于夜间识别的白色布片。他没有带背包和挎包,皮制平头钉靴裹着粗麻布条,刺刀刀鞘也用粗麻布条裹着,从而防止刺刀撞击挂在腰间的水壶发出声响。刺刀本身糊上泥土以防止反射,另外这名士兵还将炉灶上的煤烟涂在脸上和手上作为伪装。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步枪兵;分队长。
D:澳大利亚的班用战术,1943年
依据1943年7月澳大利亚第6师的指令说明绘制了本图。它所呈现的四幅画面解释了一个班在丛林环境下如何部署的细节。
D1:沿着丛林小径前进的一个班
侦察队形中,“前方侦察员”会领先“第二侦察员”约5码(约4.5米)的距离,“联络员”会紧跟在“第二侦察员”后面。再之后的一个4到5码的间隙后面是班长带领的轻机枪小组,而班长可以在班内各个位置“浮动”;机枪组三个人之间则间隔一码左右的距离。队伍最后是“第3组”射击组,他们作为支援组与之前的队伍留有4到5码的间隙,而该组人员之间的间隔也大约是1码。
D2:遭遇战时班的布局
与敌人接触后,该班的“第1组”和“第2组”呈卧倒准备射击状态,而“第3组”仍尾随其后,准备给前两个小组提供火力掩护或送上更多的弹匣。位于侧翼的“侦察员”埋伏在掩护物后面,左右各距离中央队伍5到6码。班长呈跪姿位于中间指挥控制行动。在轻机枪后方左侧约10码的地方,支援组或站或呈跪姿做全方位防御,随时准备依照命令从侧翼向前移动。
D3:班的渗透作战
“侦察员”们聚集在一起并间隔一两码,其中一名步枪兵俯卧,而另一名步枪兵和一名冲锋枪手在他的后面呈跪姿。班长位于他们身后几码,位置仍然处于中央。轻机枪手和两名步枪兵分散在侧后方约10码左右的地方面对侧翼呈立姿,如果接到命令,他们随时准备越过侦察员那一组人向前移动。支援组则在另一侧的侧翼后方进行全面防御。
D4:该班占领阵地
与敌人接触后,保持住阵型的这个班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除了仍然呈跪姿时刻观察周边并准备向任何方向移动的班长外,所有人都处于卧姿射击状态。“哨兵组”在大多数方向上都是呈隐蔽状态,其中一名“侦察员”(也被称为“跑手”)负责跑回10码远的地方向班长报告前方的发现。机枪组人员彼此间隔一码粗略形成面朝前的三角形布局。在他们后面的支援组的人员也是彼此间隔几码粗略形成新月形的布局,火力可以覆盖两翼和后方。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步枪兵;班长;轻机枪手;冲锋枪手;移动线路;开火方向。
E:澳大利亚的班的防御阵地
本图基于拥有丰富经验的第6师的战术手册中的图表绘制,该师所辖的旅于1942年从中东返回新几内亚作战,并一直参战到1945年最后的胜利。
E1:班阵地全图
本图展示了一处位于茂密丛林边缘的带有壕沟工事的阵地的布局,这处阵地被开阔的丛林植被或溪边的象草(可以减缓来自该方向的进攻)遮蔽起来。它是一处更庞大的防御计划的一部分,同时拥有来自侧翼的中型机枪的火力保护;当然这并不能覆盖整个前线,而班内轻机枪的位置是为了控制通过开阔的丛林或草地的通路,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则负责保护穿越茂密森林的侧翼和后方的通路。在上游稍远的地方有一个岗哨,首先得到一名狙击手(由一名冲锋抢手提供火力掩护)的火力覆盖,这样狙击手在河床两侧都能拥有很好的火力场;如果出现威胁,哨兵可以决定开火,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或者只是简单的撤回与班的其余成员汇合。原始图表的附文提到了假哨所的设置,这些哨所没有挖掘工事,它们只通过虚假的地表扰动(可能还有丢弃的弹药箱等)来伪装自己从而吸引攻击者进入火力场。
红色箭头内字样为:中型机枪打击区。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匍匐行进战壕;轻机枪坑;步枪和冲锋枪坑;岗哨;班长。
E2:班阵地的细节
这是源于第6师的手册的一处经过精心准备拥有挖掘阵位的典型阵地,当然各种阵位的位置没有统一要求,隐蔽和火力场的选择才是首要重点。这一阵地的宽度约为45-50英尺(13.7-15.2米),有四处主要的武器坑(A、C、D和E),尺寸大约为6英尺x3英尺(1.8x0.9米),每个可供两人使用。轻机枪(A和左上角放大图)负责控制一处或多处带状火力场;步枪和冲锋枪手(C、D、E以及右上角放大图)负责面对敌人可能的短线冲锋的区域。B则为班长。所有这些开放阵地都通过头顶带有伪装物的匍匐行进战壕连接起来。为了隐蔽起见,武器坑的胸墙上没有设置沙袋或碎石。沿着战壕的不同地点,掩体(矩形,见左下角放大图)以及弹药和口粮的储藏处(方形)都通过防水和防弹片的伪装顶保护起来,这种伪装顶由两层原木中间夹至少9英寸(23厘米)厚的泥土制成,泥土最好放在弹药箱中。为避免在地面上移动,在战壕的末端甚至有一处预先挖好的厕所坑(L)。
F:美国陆军巡逻队,布干维尔岛,1944年
本图根据第23“美国”师第164步兵团E连的米尔顿·谢德中尉和查尔斯·H·沃克中尉的回忆绘制,这些回忆引自沃克中尉的回忆录《战斗军官》。这里展示了一支由一名所罗门岛民向导(1)引领的七人巡逻队正在接近一名可疑的敌人;当地土著向导的照片往往显示他们除了穿“短裙”并配备最基本的美国织物载具装备外几乎是赤身裸体,而这名向导还手持着M1903式栓动步枪。巡逻指挥官(2)正接近领头的向导,同时示意他的两名勃朗宁自动步枪手中的一名以及一名掩护步枪手(4和5)以单纵队形式向前移动到右翼;在植被密度允许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一名汤普森冲锋枪手(3),第二名勃朗宁自动步枪手(6)和另外两名步枪手(7和8)——也将向前推进到预设的冲突线并等待最后的进攻命令。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即将绊倒在一处日本步兵预设的隐秘的“章鱼洞”(J,也被称为“蜘蛛洞”)的陷阱里。经过改进的这种陷阱可能会在洞壁上挖一个小洞来放工具包。
第164步兵师的前身是北达科他州国民警卫队,但后来其成员也来自美国各地,甚至包括来自南部边境的墨西哥人。巡逻队成员穿戴M1式钢盔、橄榄色的M1942式或M1943式人字形斜纹布杂役服以及标准的织物载具装备。实用的丛林背包(参见细节图8)出现在1943年,但此时仍是一种“有限的标准装备”。每个人都在背包里携带了毯子和雨披以及小的防蚊头罩和七到十天的巡逻口粮,另外每六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携带了科尔曼式汽油锅;一些人携带配备引信和雷管的TNT炸药块用来炸出应急散兵坑或是制造诡雷;如果携带60毫米口径迫击炮,那么每个人还必须携带一些迫击炮弹。图中所示的T型握把挖壕铲和砍刀是负载在背包上的。
步枪的弹药腰带负载了包括曳光弹、穿甲弹和燃烧弹在内的完整的弹夹种类,每一种弹夹放在同一个弹夹包内。每个人携带三只水壶,两只用于装水一只用于装汽油锅所需的燃料;另外个人装备还包括了战刀和丛林急救包以及钩在急救包下面的小号“卡莱尔包”。由于没有装备“伪装油彩”,一段时间内,绰号“轻松连”的E连凑合用军医官提供的紫色龙胆药膏作为迷彩涂膏来使用(见细节图6)。巡逻队随身携带33枚手雷;在可能的情况下,沃克中尉和某支英联邦的军队交换得到了36号“米尔斯炸弹”手雷,这全因它们拥有更致命的破片设计。这个团还建立了一所丛林追踪学校,教官从第3斐济营那里借调来,这些教官仅凭气味就能追踪到哪片叶子被人手摸过。
G:英军“在广阔的战线上前进”,缅甸,1944年-1945年
G1:这幅战术图解复制自1944年12月的英军手册《远东作战》。它展示了排和连应该如何穿越隐蔽在丛林或灌木丛中的敌人控制阵地而不是直接攻击他们。这一战术的关键是不要建立持续的“前线”——英国的战术是模仿日本的渗透战术发展起来的。日军占领了铁路和村庄这样的关键地点,但尽管其中一些地点遭到了攻击,大多数进攻部队还是绕过了它们,继续前进夺取可以封锁住所有道路、铁路和主要河流桥梁的重要村庄。被包抄或被包围不再像1941年或1942年那样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军也不再依赖拥挤的公路运输,因为日本人可能会伏击或从空中打击这些运输队。他们现在拥有在各种地形上与日军作战的长期经验,同时得到充足而优秀的坦克和空中力量的掩护,同时拥有足够的内河船只为部队提供平行推进服务。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英军部队;计划行动路线;英军预备队;日军阵地;英军次级部队。
G2:列兵,埃塞克斯团第1营,“星期四”行动,1944年2月
这名亲顿特(在缅甸战场行动的一支盟军部队的名字,译者注)步兵装备精良,正准备在他的纵队外围执行巡逻任务。他头戴一顶以澳式毡帽为蓝本的丛林毡帽,身穿一件印度制造的衬衫和一条轻薄的丛林绿色粗斜纹棉战斗裤,脚穿“弹药靴”,脚踝上套毛料护踝。他的装备仅限于腰上绑的可以装十只步枪弹夹的一次性棉质弹药背囊以及一支SMLE步枪和一把砍刀。长刺刀在近距离遭遇战中使用很不方便,通常情况下,除非危险迫近,否则刺刀是不固定在步枪上的。
G3:列兵,伍斯特郡团第1营,伊洛瓦底江,缅甸,1945年5月
来自第29印度步兵旅英军部队的这名士兵穿戴了全套的印度造服装和装备:轻便的丛林绿色战斗服上衣和裤子、刚刚配发给英国部队的新式的窄帽檐布制丛林帽以及印度造的1937年版战斗序列织物载具装备。他的武器也都是新的,其中包括5号步枪——4号步枪的缩短版,长度从44英寸(约112厘米)缩短到39英寸(约99厘米),也被称作“丛林卡宾枪”;虽然更方便在植被浓密的地区行动,重量也轻了1.6磅(约0.7公斤),但这种枪并不受欢迎。较短的枪管需要在枪口处安装消焰器,而较轻的重量使其后坐力比全尺寸的点303口径步枪更大——即便它配备了橡胶垫肩。丛林行动的部队有时会被要求摘下步枪的背带以确保他们能随时投入战斗。
H:伏击战术
在丛林地区,能见度低和使用火力支援武器的相对困难使伏击成为步兵战术的关键要素。本图设定一处想象的场景并展示了四种伏击战术。
H1:日军的公路伏击,1944年
依据1944年美国人的手册绘制的这一场景中,盟军前进方向的拐角处被设置了路障。一门经过伪装的反坦克炮已经就位,可以沿着道路纵深进行射击。步兵占据了弯道两侧丛林边缘的阵地,并在两个方向上具备火力攻击能力,因此能对盟军纵队的先头部队、侧翼和尾部同时开火,同时保护反坦克炮不受攻击。当没有反坦克炮可用时,可以用机枪或反坦克步枪代替。
H2:在穿越溪流处澳大利亚人的伏击
澳大利亚第6师的手册中展示了两个人如何设置伏击并能逃脱的方法。在一处小溪的渡口,一个人占据能观察到任何可能接近浅滩的敌人的阵位,同时沿着小溪纵深可以向侧翼开火;另一个人直接向水流经的方向射击;两者都隐蔽得很好,同时形成火力交叉点。在尽可能多得造成破坏之后,要么在预先安排的信号下,要么在自己受到攻击时,两者都将放弃自己的阵位并从不同的路线返回集合地点。
H3:英军排的“快速伏击”,1944年
同样是在1944年英军手册《远东作战》中展示了这一方案。英军在敌人前进方向的拐弯处设置路障,目的是歼灭一支与之实力相当的日军。英军排的大多数人带着步枪和冲锋枪分成两组在公路两侧就位,并且他们的布局并不重叠,以避免因“友军火力”造成伤亡。当伏击开始时,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排的布伦式机枪——布伦式机枪小队冲到敌人身后的道路上直接向敌人开火,从而形成三个方向的交叉射击。当敌人倒下或处于迷惑时,伏击组从两边逼近并进行最后的杀戮。
H4:英国的多排联合伏击,1944年
出现在同一本手册中的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取自亲顿特的战术。它展示了几个排如何使用他们的轻机枪和2英寸(51毫米)口径迫击炮同时攻击道路拐角处一支重要的敌军纵队。迫击炮被放置在离道路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轻机枪的位置远离道路边缘,这能让它们同时面对道路的直道和弯道,从而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提供良好的火力场。
图例说明(自上而下):日本步兵;日军反坦克炮;盟军步兵;盟军轻机枪;盟军迫击炮;迫击炮打击区;汇合点;日军移动方向;盟军移动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仗打掉180多万发机枪弹!“德械师”血战南口,机枪火力很猛
这挺机枪精度堪比步枪水平 火力凶猛 插20发弹匣老兵最怕见它
图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血战 澳大利亚军队死磕日军主力
外国军迷评“最强10大单兵武器”,德械最强,美械最多,日械落榜
德军在二战中步兵班的进攻战术
特种武器▶ 三款阵地防卫武器——轻机枪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