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29年中东路事件始末

一、“中东路”争端的起源

“中东路”即“中东铁路”,即在指沙俄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总称共长1484公里的铁路,支线是由哈尔滨到长春约长241公里。自从1924年中苏、奉苏签署协议后,交由中苏两国共管。

但是有关协议签署后,苏方并未认真执行协议的主要内容,对应交还给中方的非铁路本身的业务,如电话、电报、矿山、学校等并未交还中国。中东铁路管理局仍由苏方单独控制,在2700名职工中,中国人只有400人,其他均为苏籍或其他国籍的员工。铁路的盈余,也为苏方单独享有。这曾引起张作霖的强烈不满,并滋生了许多矛盾与冲突,但终究未发生武装冲突。

可是,随着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丧命、张学良独掌东北军政大权后,奉系集团与苏联政府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围绕着中东路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1928年12月22日,张学良下令强行接管中东路哈尔滨自动电话站,并抓捕了数名苏方管理人员。

1928年12月28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并特别命令:摘下配有中华民国五色旗与苏联镰刀斧头红旗图案的中东路路旗,挂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对于张学良的上述举动,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认为此举违背了1927年6月20日中苏关于合资经营中东路协议的第十一款,即在任何情况下中东路电话局都不允许第三方强占或使用,中东路电话局只属于中东路自己所有。

苏联政府还强烈要求奉天当局迅速释放被抓捕的苏方电话管理人员,同时也表示愿在已签署的苏奉协议的基础上,谈判解决所有争端。

但是在蒋介石反共反苏言行的鼓动下,张学良拒绝了苏方的要求与建议。蒋介石还拉着张学良,合谋夺取中东路。

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副委员的加拉罕认为造成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日本人的介入。显然,是他们煽动、纵容中国人与苏俄斗争。他们是想借中国人的反苏势力来达到既能攻击“红色帝国”,又能削弱中国抗日实力之目的。

加拉罕建议要立即采取措施,化解与中方的矛盾。而化解矛盾的基础,则是1924年签属的《中苏协议》与《奉苏协议》。要以相互平等的姿态出发,合理分配权力,不允许任何一方的权力无限化,也不允许把中东路所获利润都储存到苏联境内的“远东银行”里。

加拉罕还建议,要彻底清查中东路任职的高级职员,尤其是苏方人员的品行与收入情况,对受贿渎职及侵吞公款的失职人员要严加惩处。

虽然,加拉罕对中东路的形势做了较透彻的分析,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是在斯大林尚未掌握全部权力的联共(布)中央执委员会议上,加拉罕的陈述和建议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

不久,关于苏联想向日本人出售中东路股份的消息传到了南京。于是上海的媒体于1929年元月向全国的爱国人士发出呼吁:要蒋介石、张学良尽早收回中东路股份,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中华日报》也于元月17日刊登文章,称苏联的确有出售中东路股份之意。但是又解释说,苏联欲出售股份的对象并非日本人,而是法国人。该报还透露,苏法双方已进行了多次谈判,现已进入讨价还价阶段。双方确认,出售合同一经签署,1924年签署的所有协议当即失效。

霎时间,关于中东路股份转移之说甚嚣尘上。

为防止节外生枝,1929年3月1日,张学良命令中东路督办吕莱寰与中东路苏方副理事长齐尔金商洽,提出以下要求:1.中东路管理局的一切命令及文件,须经局长及中方副局长会同签署,否则无效。2.中东路管理局用款须经稽核局同意,否则不可动支。3.中东路管理局各处处长、科长及沿线的段长、站长,其半数以上应改由华员担任。4.其他各属职员,亦应逐渐实行平衡办法。5.中东路一切文书,必须中俄文共用。

3月6日,苏方做出了回应。然而,除上述第3条外,其他各条款概不同意。3月27日,中方建议召开中东路理事会,但遭到苏方拒绝。

1929年春,中东路形势变得愈加复杂起来。在南京政府及蒋介石本人的支持下,张学良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不仅拒绝了由加拉罕提出的在哈尔滨和谈的建议,还仿效其父张作霖的作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所谓哈尔滨苏联领事馆内举行共产国际秘密会议的事件。

1929年5月27日夜,荷枪实弹的奉系警察突袭苏联领事馆。搜查时间持续了6个多小时,馆内24人被捕,总领事梅里尼科夫及相关员工被扣押,并一度失去与外界的联系。

该事件发生后约4个月,即1929年9月11日,苏联情报部门收到了一封密函,里面详细记述了哈尔滨领事馆被搜查的经过:……在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内,被搜查的地点发现了大量文件、信函及未来得及烧毁的残留碎片。其信函的内容均为来往于哈尔滨与莫斯科间关于如何阻止中国南北方联合,如何在南京、奉天等实施恐怖活动的绝密情报。不仅如此,在办公大楼内还发现了左轮手枪、子弹及大量的反政府宣传材料。警察突袭时,遭到馆内工作人员的奋力抵抗,员工们甚至设置障碍物阻止警察冲击正在焚毁文件的房间。

1929年5月31日,即发生苏联领事馆被搜查事件的第4天,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副委员加拉罕向时任国民政府驻莫斯科临时代办夏维松递交照会,抗议发生在哈尔滨的搜查苏联领事馆的行为。

同样内容的照会于1929年6月4日还分别送给了国民政府驻满洲里地区外交事务责任人王锦华(音译)及苏联驻沈阳总领事马尔迪诺夫。

为声援张学良的反苏行动,蒋介石于1929年7月初专程来到北平会见张学良,他鼓动对方下决心从苏联手中夺回中东路权,并彻底清除东北地区的苏联势力。

其实,蒋介石是要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即借张学良的势力打击红色苏维埃政权,又利用苏联的军事力量消耗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实力。

由于蒋介石的挑拔鼓动,张学良与苏联政府的关系进入了冰点。

7月2日,张学良下令驱逐中东路苏方人员。

7月5日,蒋介石给张学良来电称:坚决收回中东铁路全权,不得已时可与苏联绝交。并叮嘱张要在东北边境布置军力。

7月10日,奉张学良之命,哈尔滨警务处解散并查封中东路工会,接着又将苏联驻哈尔滨代理领事及中东路管理局局长等59人免职并驱逐出境。

7月11日,受张学良指示,中东路督办吕莱寰派中方副局长代理中东路管理局局长一职。

同日,张学良以两个旅的兵力强占中东路管理局。

7月1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副委员加拉罕向国民政府驻莫斯科临时代办夏维松递交抗议照会:

按1924年苏中、苏奉签署的协议,中东路应为苏中两方共同所有。按协议规定,如果合作期满,中国可以赎回中东路权。而目前中方的行动完全违反了上述规定。所以,不论是自任局长,还是强行占领中东路管理局,都是非法的。1924年的协议还确认,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双方发生矛盾,可以在苏中联席会议上通过谈判方式加以解决。所以,即使发生不愉快之事,苏联政府还是愿意与中方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一切争端。但是前提是中方必须迅速释放在押的苏方人员,并取消私自颁发的各种禁令。

如上述请求在3天之内不能得到答复,那么我方将以其他形式捍卫自己的利益。

7月15日,即苏联抗议照会发出的第3天,蒋介石继续鼓动张学良反苏。

7月17日,苏联政府收到了中方的回电。根本没有提及苏方7月13日照会的内容。同一天,加拉罕代表苏联政府向中方发出如下内容的照会:

鉴于目前中东路的形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采取下列措施:1.全部召回由苏联政府派驻到中国境内的外交、领事、商贸等人员。2.全部召回由苏联政府任命的驻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工作人员。3.关闭苏中间一切铁路运输业务。4.建议滞留在苏联境内的所有中国外交及领事人员迅速离境。

苏联政府申明:愿保留1924年与北京及奉天政府签署协议的全部权益。

苏联照会发出后,一大批苏联驻华机构相继关闭。这些关闭的外交机构有北京的大使馆,及下列地区的领事馆:天津、奉天、张家口、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黑河、齐齐哈尔及海拉尔。

7月18日,苏联正式宣布与中国断交。随后,中苏边境地区便发生数起小规模武装冲突。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7月20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报告苏军调动情况。电文中说,苏军正积极备战,已迫近满洲里、绥芬河等处,确有武力压迫情势,决非局部之事故,亦非东北独立所能应付。应请中央预定方案,详为指示,俾中央与地方联贯一气,相机应付。事机危迫,不容再迟。

从电文内容可以感觉到张学良对局势的担心与焦虑,更可以看出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怀疑与不信任。

事态的发展正如张学良所不愿见到的那样:大战临近,蒋介石却撒手不管了。

二、战争爆发,东北军惨败

当断定蒋介石无意帮助自己抗击苏联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张学良极不情愿地向苏方提出和谈建议,但由于蒋介石从中作梗及苏方的刁难而未能如愿。

事实上,蒋介石确实曾经从中作梗,但更主要的是苏联的因素。是苏联人想与张学良决战。

从解密的苏俄档案看,苏联早就想与张氏父子的东北军打一仗了。

早在1926年初,即张作霖势力处于鼎盛时期,时任苏联海陆军军委会主席的伏罗希洛夫就主张要用军事手段解决与张作霖奉系集团的深刻矛盾,但是遭到斯大林的反对。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正对苏联虎视眈眈。

斯大林认为,如果过早地让苏联红军越境解决与张作霖的矛盾,势必会引起日本人的恐慌。他们会认为,俄国人越境的目的不是冲着张作霖,而是针对日本人的。要知道,当时日本人与张作霖的关系相当密切。况且他们在东北境内还驻有实力强大的关东军,日本人所控制的南满铁路距哈尔滨也仅有数百里。

而此时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大量的情报分析,斯大林认为,日本人已与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渐渐疏离。在未来的苏奉冲突中,日本将保持中立。于是,斯大林最终接受了红军最高指挥官的多次建议:武力解决与张氏父子(集团)的冲突。

1929年8月6日,伏罗希洛夫元帅发布密令:迅速组建苏联红军特种部队。

虽然此时苏维埃政权成立已超过10年,但仍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之中。所以为了不给驻守在西部战线的红军增加负担,伏罗希洛夫命令尽快在远东地区招募兵员。于是第一支由远东地区的布历亚特蒙古族组成的骑兵师很快建立,接下来是滨海地区的陆军师……不仅是苏联军队,还有所谓的“共产主义志愿队”,如从欧洲调集来的5个整编连建制的德国志愿军、一个加强营兵力的朝鲜志愿军等。

仅仅3个月的时间,一支由3万人组成的军队组建完毕。该部队的正式称谓为苏联红军远东特种部队,其司令员为功勋卓著且威名远扬的布柳赫尔元帅。

苏联红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动摇了蒋介石与张学良备战的决心,他们于1929年8月27日向苏联政府发出照会,建议和谈,并提出:1.双方发表声明,以1924年签属的中苏、奉苏协议为基础,共同解决有关中东路的争端。按上述协议之第9款,中方有权赎回中东路权。双方要尽快以适当的方式任命参加谈判工作的代表,以解决双方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分歧。2.双方应当认识到,中东铁路冲突后出现的新局面已经在事实上改变了1924年签署的协议内容。对此,双方应在未来的会谈中达成共识。3.对于仍由苏联政府推荐的中东路管理局正副局长任命,应当获得中东路董事会的通过。苏联政府应督促中东路苏籍员工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也是1924年以来所有双方协议所重点强调的。4.双方应尽快释放由于中东路冲突而被各方关押的被捕人员。

从照会内容可以看出,为彻底解决中东路冲突,避免战争,中方做出了很大让步。比如,同意了苏方一贯坚持的观点,即以1924年签署的苏中、苏奉协议为基础,同意仍由苏方推荐正副局长等。

但是,执意要与张学良决一雌雄的苏联政府并不买账。8月29日,即中方发出和谈建议的第3天,新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的李特维诺夫借会见德国大使之机,谈到了中方的上述照会,说:现在还看不到其中有什么新的、积极的因素,所以也没必要再理会他们。

李特维诺夫的谈话,等于拒绝了中方提出的和谈建议。

与李特维诺夫的言论遥相呼应的是由苏联党政军控制的媒体的反华报道。

从1929年8月19日起,苏联媒体就铺天盖地地发起了对张学良及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的攻击。

8月19日、9月25日,苏联政府通过塔斯社向全世界播发反对张学良及南京政府的声明,这等于向中国宣战。

10月18日,塔斯社在一篇文章里说道:东北军正云集到苏中边境线上,他们已对苏联边疆区、阿穆尔州等地构成极大的威胁。张学良正在制定军事进攻计划,准备侵占我赤塔州及后贝加尔地区,夺取西伯利亚铁路运输线,中断我远东地区与中央地区之联系。

就在苏联媒体大造舆论的同时,布柳赫尔元帅向苏联红军远东特种部队下达了进军的命令,震惊中外的中苏边界战争爆发了。

1.同江-富锦-密山-绥芬河的战况

苏联远东军与东北军的初战发生在松花江口附近的同江地区。时间为10月中旬。激战两日后,中方军舰被击沉三艘,随后苏军舰队溯江而上,占领富锦县城。同时东路绥芬河方面也受到苏联空军的猛烈攻击,驻守在此地的东北军一个旅损失较大。

除攻打绥芬河东北军外,苏军同时空陆联合攻击密山至穆棱的东北军郑泽生率领的骑兵师及赵经武的守备旅。10月中旬,郑、赵所部在张三沟和老爷岭与苏军激战,苏军仍采用空陆联合攻击方式,东北军伤亡重大,其中一名旅长临阵脱逃,被师长郑泽生就地枪决。但东北军最终溃败。

2.托兰诺尔防地战况

驻守在托兰诺尔的是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国防旅——十七旅。攻坚战于10月16日晨开始,苏军骑兵一师由苏联境内的阿巴海图地区沿额尔古纳河西岸向十七旅阵地猛攻。双方激战一日,互有伤亡,苏军暂时退却。11月15日晨,苏军一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并坦克30余辆、飞机20余架,陆空联合由阿巴海图地区沿额尔古纳河西岸以三面包围之势再次向托兰诺尔十七旅阵地进攻,激战三昼夜,十七旅官兵伤亡甚重。林选青团长首先阵亡,旅长韩光第亦阵亡,团长张善培因负重伤自杀身亡。全旅群龙无首,四处溃败,托兰诺尔阵地失陷,未及逃跑的东北军士兵全被活捉。

3.惨烈的满洲里攻坚战

当时驻守满洲里的东北军守备部队实力最强,除去十七旅一部分外,还有梁忠甲的整编旅、第十五国防旅及第五骑兵旅一个整编团,整个部队在满洲里外围连成一线,统由梁忠甲指挥。

攻克托兰诺尔后,士气大振的苏联远东军于10月24日晨向满洲里发起攻击。此次苏军集中了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还有坦克30余辆、飞机20余架,以5倍于对方的兵力陆空联合作战。战斗中苏军利用上风位置,将战场上的草木点燃,黑烟四起,火光冲天,风急火大,致使中国守军艰于视物,呼吸困难。而苏军则乘势猛烈射击,弹如雨下,枪炮声响,震天动地。战区司令梁忠甲负伤,副旅长阵亡。当时气温在零下45℃,填装炮弹,如未戴手套,立即将皮粘下。水压式的重机枪都冻成了冰棍,不能使用。双方最终展开白刃战,守军伤亡过半,而苏军增援不断。10月28日晨,满洲里失陷。司令梁忠甲及司令部所有人员被俘。

战斗结束后,苏军派出6辆卡车,雇佣24名工人到阵地收尸,足足用了两周时间才将死尸全部拉走掩埋。

据统计,仅满洲里一战,东北军阵亡1233人,受伤2891人,5000余人被俘。

苏联远东军在取得上述战斗胜利后,乘胜追击,最后占领了海拉尔。

苏占据中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至此,由中东路引起的中苏武装冲突,以苏联远东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张学良的东北军损失惨重。

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821人,受伤729人。

三、“中东路事件”的结局

由于军事失败,张学良被迫声明同意恢复苏联在中东路的权益。11月26日,张学良致电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特维诺夫,要求就中东路事件举行谈判。

在苏联表示同意后,1929年12月3日,张学良派蔡运升为外交特派员,与苏联代表苏曼诺夫斯基在伯力举行会谈。12月22日双方签属《伯力协议》,其具体内容如下:1.恢复1929年7月10日前中东铁路状态。2.由苏联重新派出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副局长,并即日就任。中东铁路董事会则先行恢复正常工作。3.两国各自将边境线上的驻军后撤30华里,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4.签约后最迟不超过两星期,将各自所捕之俘如数释放。对政治犯要护送出境。5.东北地区允许苏联各领事馆及国营商贸公司恢复工作,苏联也允许驻远东地区的中方领事馆及华商恢复活动。6.欧亚交通线一个月内恢复营运。7.中东铁路嗣后用人,以中苏两国国籍人员为准,绝对禁用白俄人员。8.中方此前收回中东铁路后所公布的命令。除由新任局长认可的以外,余悉废除。9.中苏正式会议,将于3个月内召开。

由张学良的代表与苏联达成的《伯力协议》,遭到南京政府的斥责。他们认为,《伯力协议》与蒋介石消除苏联势力主旨大相径庭。这份协议等于全盘接受了苏联一方的主张,南京中央国民政府以地方军阀擅自越权签定国与国间条约而不承认此协定。稍后,他们又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改派中东路督办莫德惠前去莫斯科进行会谈。可是,莫德惠与苏方代表先后洽谈25次,都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莫德惠在莫斯科的会谈始终没有结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侵略中国,中苏间的谈判被搁置起来。以莫德惠为首的中方代表团也理所当然地返回国内。

同年10月25日,莫德惠又匆忙来到莫斯科,请求会见加拉罕,说明来意,即南京政府非常重视苏联政府对日本侵华事件的看法,希望苏联政府能在中国政府抗日一事上给予帮助。

听完莫德惠的请求,加拉罕一字一顿地说:“一向自以为是的南京政府不要希望在日中冲突中会得到苏联政府的任何帮助!”

中东路事件后,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知道以当时的军力,同时对抗入侵蒙古的苏联和意图入侵满洲的日本,是暂时无法办到的。苏联势力的扩张使日本关东军更加急迫的想在满洲采取行动,而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也坚定了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信心。两年后(1931年),日本便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3月,苏联又将中东路让售予满州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重新控制该铁路,1950年后移交给新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苏唯一一次水上对决,双方多艘军舰对战,苏军司令被当场击毙
中东路事件和中苏边境之战
从孩提到少帅之十八
齐齐哈尔“忠烈祠”,一座英雄祠堂的悲情故事
首批青天白日勋章,授给了这6个人,后都是上将,其中一人成汉奸
中东铁路事件的起因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