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鳢养殖技术

2004-7-2


  乌鳢属于鳢形目,鳢科。地方名称:黑鱼、生鱼、斑鱼、蛇头鱼、孝鱼等。它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凶猛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有去淤生津、滋补调养的药用功能,人们视其为美食珍品佳肴。
  一、生物学特征
  1、生活习性
  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栖息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水域或水流缓慢地带,具有辅助呼吸器官,适应性强,特别是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它可以不时将头露出水面,藉鳃腔内鳃上器进行换气,即使没有水,只要保持一定湿度,也可以生活很长时间。另外,它对温度等环境条 件的要求不严格,在0-40℃水温中均能生活。冬季常行蛰居生活,潜伏于泥中越冬,停食不动,待春暖后便潜居于河岸水草处。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成鱼能跳出水面1.7米左右,鱼种也可以跳离水面30厘米以上。
  2、食性
  乌鳢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随鱼体的增长变化而改变,一般体长3厘米以下的幼鱼,以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饵料;体长4-8厘米的小乌鳢,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体长8厘米以上的个体,则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可吞食为自身体长一半的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乌鳢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3、生长与生殖
  乌鳢的生长速度相当快,在自然环境里,1冬龄的个体可达25厘米左右,2冬龄的个体可达35厘米以上,4冬龄可达2-2.5公斤。生长速度与温度和食物的丰歉有直接关系,当水温达20℃以上时生长速度加快,夏季水温高食物丰富时生长速度最快,水温在15℃以下时,几乎停止生长。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为2-3龄,每年5月下旬至8月初是它的繁殖季节,6月中旬为产卵旺季,其卵为一次成熟,分批产出。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衔取水草、植物碎片或吐泡沫作巢,鱼巢大小视亲鱼个体而定,一般500克左右的亲鱼,其作巢直径约为40-50厘米,卵即产于其中。产卵一次约数千至1万多粒,是一种浮性卵,呈鲜黄色,卵径2-2.2毫米,产卵后的亲鱼则潜伏于鱼巢附近,当其他鱼类企图伤害它的鱼卵时,亲鱼会立即奋起追赶。
  受精卵经2天左右(水温25℃时约45小时)即可孵化出来,仔鱼体呈黑色,1周后,仔鱼长到3-4毫米时,常侧卧水面轻微浮动,到6-7毫米时,幼鱼即能垂直游动于鱼巢附近。这时的幼鱼离巢寻食仍在亲鱼的保护之下,如有其他鱼类或蛙等对幼苗侵袭,亲鱼将全力以赴驱除敌害。当幼苗长到40-50毫米,体色由黄绿转成黑绿色时,才开始散群,亲鱼停止保护,这段时间约20多天。
  二、人工繁殖
  乌鳢的人工繁殖可用激素或垂体催产。产卵池中,最好放些水草在水面,让鱼产卵在草窝里,收卵也方便。乌鳢对产卵池要求不高,在不到1米见方的水泥池或水缸、木盆、小土坑里均可产卵。
  乌鳢的人工繁殖具体做法是:采用鲤、鳙、鳊鱼的垂体作催产剂,一般雌鱼每500克体重用鳙、鳊鱼垂体7个(1个鲤鱼垂体相当于2.7-3个鳙、鳊鱼垂体)分2次注射,第一次注射2个,隔12-13小时注射5个;水温保持在23-25℃,第二次注射后17-18个小时便开始产卵,经12-24小时基本产完。雄鱼每500克体重用鳙、鳊垂体1-2个,一般不作第二次注射。乌鳢鱼苗培育同家鱼相同,鱼塘应先清理和消毒,并培育好浮游生物,然后放苗。一般每亩放苗5-10万尾,投喂的饲料以鲜活动物性饲料为主,饲料不足,会引起鱼苗生长不一致,互相残食,降低成活率。鱼种长到10-13厘米时即可进行成鱼养殖。
  三、养殖技术
  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要求不高,其主要技术措施是:
  1、池塘条件
  ⑴主养(单养)池。其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为1亩左右。池底要求淤泥较少;水深1-1.5米,水源要充足,而且要呈中性或偏碱性,池塘水系配套,利于排灌;池内应种植一些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供乌鳢遮荫。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
  为便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分级饲养,最好有2-3个池同时养殖。
  ⑵混养(套养)池。面积大小均可,但只能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进行。
  2、鱼种放养
  ⑴时间。一般在3-6月投放。放养时原则上要比其他鱼苗推迟25-30天,因为其生长速度比鲤、鲫等鱼要快,与鲢、鳙差不多,其规格应比放养的家鱼小一半以上。
  ⑵规格。鱼种在放养前,一定要通过筛选,选择规格一致的投放,否则乌鳢会自相吞食。套养时,一般在5-7厘米左右,大了容易伤害其他鱼苗,过小则觅食能力差,容易死亡。
  ⑶密度。要根据水质、水域条件和水生动物资源状况而定。
  主养(单养池)10-15厘米的鱼种,每平方米放养3-5尾;3-5厘米的鱼种,每平方米5-10尾。投放密度不宜过大。混养(套养)池不论是精养鱼池还是粗养鱼池,每亩投放25-40尾为宜。数量太少达不到增加效益的目的,若数量太多,会影响其他鱼类的生长。
  3、饲料投喂
  ⑴单养(主养)。主养乌鳢成功的关键在于饲料的充分投喂。其饲料来源,一方面利用天然饲料,如野杂鱼、动物的废弃内脏、蝌蚪等,或池中放养罗非鱼,让其繁殖鱼苗供乌鳢食用 。另一方面,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必须达到40%以上。
  日投喂量一般为乌鳢体重的5%左右。投喂配合饲料必须先通过驯食,使其逐步养成摄食配合饲料的习惯。在其已基本适应后,不可中途混合投入鲜活鱼虾饲料。
  投配合饲料时,应把饲料放在食台或竹箩内吊入池中供乌鳢摄食,减少浪费。
  ⑵混养(套养)。在家鱼塘中混养适当数量的乌鳢,增加了放养种类,能利用它吃掉池塘中的小杂鱼、病弱鱼、小虾和水生小动物,减少饲料消耗和溶氧消耗,达到提高鱼池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不专门为乌鳢投饵。若天然饲料不足时,可放养一些性成熟的罗非鱼、鲫鱼等,使其产卵繁殖或直接投放家鱼夏花,以弥补饲料鱼的不足。
  4、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10-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入量为20-30厘米,水一般应从池顶离池壁30厘米处注入。在夏天,每5-7天应换一次水。若能常保微流水则更佳。
  5、筛选分档
  在放养后要定期筛选分档,一般在3个月内,每月进行1次,将不同规格分养于不同池塘内,并随着鱼体长大而降低养殖密度,最后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4尾。
  四、鱼病防治
  1、水霉病
  病鱼症状:鱼体消瘦,摄食能力降低,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体表局部有一些灰白色。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病灶部位黑色素消褪,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常滞留于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边。严重时,鱼体病灶部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坏死。最后衰竭而死亡。
  流行特点:水霉病在越冬期间较易感染,每年的1月份即有少量发生,水温回升到18℃左右,即3-4月份,呈大量暴发状态,发病率高达80-90%,病死率可达70%。
  发病原因:大多数是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擦伤鱼体和寄生虫叮咬后留下伤口,感染霉菌所致。
  防治方法:
  (1)乌鳢苗种就地自繁自育,避免运输时鱼体受伤。
  (2)苗种放养前半小时,用2毫克/升孔雀石绿或8毫克/升高猛酸钾浸浴8-10分钟,杀灭霉菌后再放养入塘。
  (3)在水霉病流行季节,用0.3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4)在发病的鱼池,第一天全池泼洒0.3毫克/升孔雀石绿,次日再用0.3ppm二溴海因全池泼洒,既杀死霉菌,又防其它致病菌继发感染,疗效显著。
  (5)在发病的鱼池,用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随后及时增氧,具有较好疗效。
  2、出血性败血症
  病鱼症状:鳞片松散,甚至部分脱落。胸鳍基部充血发红,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同样充血发炎。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腹水,肠道中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肝脏瘀血成紫色。
  流行特点:此病旺发于7-8月高温期,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常呈暴死现象,是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投喂霉烂变质饲料,食台残饵未及时消除,导致水质恶化,致使水体大量滋生费氏枸椽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而发病。
  防治方法:
  (1)乌鳢专养池每隔10-15天交替用25PPM生石灰和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杀灭致病菌,可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2)发病专养池,用鱼血康泰药饵投喂,每100公斤乌鳢用鱼血康泰20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为一个疗程。
  (3)发病专养池,用鱼复6号药饵饲喂,100公斤乌鳢用鱼复6号100克,每天1次,连喂4天为 一个疗程。
  3、烂皮病
  病鱼症状:发病初期,乌鳢体表出现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出血点处鳞片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伴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严重时,溃烂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腹壁,可见内脏器官。
  流行特点:每年从4月中下旬开始轻度发生,5-6两月出现高峰期,至7月中旬逐渐减少。发病初期,病情较慢,发病率低于20%。但不采取果断的防治措施,此病会大量蔓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80%左右。
  发病原因:大多是乌鳢体表受机械创伤及寄生虫叮咬致伤,伤口感染水中荧光杆菌而发病。
  防治方法:
  (1)乌鳢专养池,每隔10-15天用25PPM生石灰和0.3ppm溴氯海因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消毒。
  (2)发病乌鳢池,先用鱼虫宁-A杀虫,隔天后用三氯异氰尿酸灭菌,连用3-4天。同时每100公斤乌鳢用克暴灵10-15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为1个疗程,疗效显著。
  4、烂鳃病
  乌鳢烂鳃病,有细菌及寄生虫两种病原,由于病原不同,防治方法也不相同。
  病鱼症状:
  (1)细菌性烂鳃病:患病乌鳢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不摄食,离群独游,不怕惊吓,鳃部粘液显著增多,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死。解剖检查,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肾脏充血肿大,消化道无明显症状。
  (2)寄生虫性烂鳃病:患病乌鳢鱼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食欲减退,严重时不摄食,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鳃部粘液增加,鳃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解剖镜下检查,可见中华鳋等寄生虫。
  流行特点:细菌性烂鳃病流行于气温较高的6-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会发生,感染力强,一旦发病,会迅速殃及其它鱼。发病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死亡率可达90%左右。寄生虫性烂鳃病大多发生于5-9月,发病乌鳢多为规格较大的鱼种及成鱼,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细菌性烂鳃病低。
  发病原因:细菌性烂鳃病系乌鳢感染鱼害粘球菌所致。寄生虫性烂鳃病系乌鳢感染中华鳋等寄生虫所致。
  防治方法:
  (1)仔细检查病鱼的症状,准确诊断病原,然后对症下药。
  (2)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与出血性败血病相同。
  (3)寄生虫性烂鳃病的防治,先用鱼虫宁-A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隔天,再用0.3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灭菌,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感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池塘养鱼几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过程中怎样正确判断鱼的鳃病?已及如何防治?
高温期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的防治
三月份鱼类鳃病问题的防治方案
乌鳢常见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波及面广,致死率高,春季不控制小瓜虫,金鲳鱼损鱼一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