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科学并不落后,在很多方面远远领先现代!

从人类之初,人们就认识到了宇宙万物不仅有统一性,而且有多样性。如何用一个合理的理论来解释它们,就成了所有科学家和思想家都一直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来解释,它能够很好地解释物质的统一性,但对多样性的认识往往会出现障碍。一个是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它能够很好地解释物质的多样性,但对统一性的认识往往会出现障碍。

在古希腊,一元论思想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如泰利士认为万物都是由水组成的,而水是有灵魂的;阿那克西美认为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是有精神的;最著名的当属赫拉克利特,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生命之火的燃起与熄灭形成的。与之相对应,也存在一个多元论,即原子说,它是由古希腊学者留基伯和德漠克利特等提出的。他们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个颗粒所组成的,这种颗粒称“原子”,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物质的多样性。

在古中国,也曾出现了两种与之类似的学说,一个是气一元论,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具体体现就是阴阳学说,在这里,气之聚为阴,气之散为阳,阴阳变换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一个是五材说,它用五种不同的材料的不同组合解释了物质的多样性。不过,五材说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极短,它很快就在气一元论的洪流中转化为五行说,用来描述统一物质(气)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和阴阳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持续到现在。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古希腊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学说——一元说和原子说,而古中国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学说——气一元论。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先人已经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界的多样性,这样一来,多元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西方世界呢?始终没有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合理地解释物质的多样性,于是原子说一直在古人的认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比如,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就认同原子说,不过,它认为宇宙万物应该是普遍联系的,因此,空间中一定连续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起着这种普遍联系的作用,于是,就在原子说基础上给空间安上了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就是以太。

西方科学是在原子说思路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上原子实体的发现,原子说一跃成为整个西方科学的基础。比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是原子说假设的一种变体,它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原子组成的,牛顿力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空间中存在连续物质,牛顿第一定律就不成立,如果原子是活的物质系统,它们受到力之后就是整体性反应,此时,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就不成立了。

随着对光本质的认识,科学上引入了以太观,开始用以太的波动来解释光的传递。如法拉弟就认为空间中连续着以太,这些以太不是死的,而是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他的磁力线、电力线概念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最著名的则是麦克斯韦,它完全理解了法拉弟的思想,先是站在以太观基础上统一了光、电、磁,之后建立了电磁理论方程组,推动了科学的第二次革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一元论认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组织起来的。如果用这种观念来看以太概念,它在空间中不仅分布是不对称的,而且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它和组成所有实体的物质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空间是它的无序状态,实体是它的有序状态,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说句实话,如果以太观走向气一元论的认识,整个物理学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可是,以太观却认为它在空间中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和实体没有一点关系。于是以太观的局限就显现出来了,当时物理上出现了三个以太观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光速不变,黑体辐射,光电效应。于是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并在光速不变的假设之上重建了物理学,推动了第三次的科学革命,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

大家仔细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是建立在否定以太观基础之上的,此时的科学假设又重新恢复了原子说,不同的只是原来的原子变成了更微观的基本粒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西方科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以太观不过是原子说假设的一种变体。

现代的物理学表面上富丽堂皇,可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不靠谱的假设之上的。比如,光速不变假设,我们站在气一元论之上可以更完美地解释,此时的光就只能被看作是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的,暂态的组织(涡漩)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至于光速,肯定是随着媒介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物质密度较大的空间,波长变短,光速变慢;在物质密度较小的空间,波长变长,光速变快。

有人可能不解了,既然光速是可变的,为什么测量出来却是不变的呢?原来,大家忽视了时间的相对性,时间尺度在这里也是可变的,在物质密度大的空间,原子钟受到的压力大,运动变慢,时间尺度变长;在物质密度小的空间,原子钟受到的压力小,运动变快,时间尺度变短。由于它和光速同步变化,这才对外表现出了光速不变现象。

至于黑体辐射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它无非是证明了光能量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既然光是依赖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有序周期变换传递的,当然是一份一份地,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现代物理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否定了空间中连续物质的存在,把光当成是粒子在空间中的连续移动了。事实上,这种粒子性是由局部物质暂态的组织表现出来的,但它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连续物质的组织),又迅速灭亡(连续物质的离散),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

可笑的是,西方科学发展了五百年,真理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首先是对物质基础的认识,万物归于能量已经间接地证明了气一元论的前瞻性,不同的只是能量在这里变成了气概念罢了。其次是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它根本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其实就是气聚散的原理,气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气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气聚散的原理其实就是物质系统的生死规则。

可以预见,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就在中国产生了,它的前提假设就是气一元论,得出的科学理论就是系统科学,这是一个一通百通的科学体系,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科学的问题在这,迷信它就傻帽了!
电力学的革命从认识电子的本质开始!
东方科学:光的本质是这样的,可惜人们不知道!
一个全新的科学假设——气一元论
跟我学中医第一课:中医和西医的区别(1)
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之一——气一元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