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孩子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教育孩子学会求知,就家庭教育而言,就是家长不仅要教育、引导、鼓励孩子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还要十分注意引导孩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解决孩子“学会”的问题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孩子“会学”的问题,以保证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我觉得在学会求知中,家长主要是配合学校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2002年广东省妇联、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表明,有80.6%的家长,当被问及“您考虑孩子的前途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首选“学到知识”,位居第一位,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体健康”分别以43.9%和37.3%的比例位居第二、三位;当问及“您认为还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时,前三项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36.8%、“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占27.8%。这项调查表明,当今父母关注的重心和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即“学会”。

观察中小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场景之一,孩子(大多为小学生)在家长无休止的唠叨甚至谩骂声中,极不情愿的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场景之二,孩子在一边学习,家长在一边陪读,给孩子作业上签字,甚至还得为孩子批改作业、设计练习题。

场景之三,双休日、节假日甚至课后闲暇时间,家长陪伴孩子或学生自己奔波于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之间,或是请“家教”,为孩子“吃小灶”,甚至将孩子“寄养”在老师家中。

场景之四,家长会上,家长因孩子学习不好,或“硬着头皮”或“心甘情愿”地接受班主任不留情面的批评、指责。“硬着头皮”者认为“谁让自己养了一个这样不争气的孩子呢?”“心甘情愿”者则认为“该挨批评,谁让自己不能辅导孩子呢?”会后,或是“加班加点”,将孩子埋在书堆里,沉到题海中;或是“暴风骤雨”,轻者恶语相向,重者拳脚相加;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者寥寥无几。

上述调查数据和种种现象说明,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当今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家庭教育理念滞后,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和谐性、适度性等原则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家庭教育任务“错位”,“肥了人家的田,慌了自己的田”;三是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三个轻视”、“三个强调,三个忽视”: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品德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培养;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锻炼;强调“教”的“责任”,忽视“学”的“义务”;强调“苦学”(刻苦),忽视“乐学”;强调“学会”,忽视“会学”。

针对上述问题,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学会求知的人呢?


一、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学习”的内涵。“学”,即模仿,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强调的是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习”,既练习,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强调的是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因此,“学”的“主角”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其从内心里想学,并认真的“学”、讲究方法的“学”,才能学会;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体,只有其认真的“教”,讲究方法的“教”,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习”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只有学生主动的、科学的“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老师和家长科学的指导、适度的督促、及时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习”到“点子”上。在孩子学习上,家长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应当放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是正确把握“勤学”与“巧学”的关系。“勤学”,即刻苦的学、勤奋的学。“巧学”,即讲究方法的学。我国古代“凿壁偷光”、“刺股悬梁”、“囊萤映雪”等大量的励志故事说明,我国自古就有强调“苦学”、“勤学”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勤学”、“苦学”者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成长(成名)的需要。天才固然出于勤奋,但勤奋未必能成为天才。因为,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是不行的,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则事半功倍,违背了科学的学习规律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成绩=勤奋×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勤奋+勤奋或(勤奋)N。因此,既要强调“勤学”,还需强调“巧学”。对于家长而言,一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孩子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二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变“要他学”(逼他学)为“他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勤学”与“巧学”相结合,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的目的。

三是正确把握“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即通过课前充分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反复练习等环节,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会学”,即掌握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是“会学”的基础,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经过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更加有效的学习,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会学”是学习的一种境界,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学习视为一种人生的乐趣,才最能实施有效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说“学会”的问题主要靠学生主动的学和教师科学的教来完成的话,那么“会学”的问题则主要靠教师、家长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来完成。因此,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应当放在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大部分知识要靠孩子今后自己去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所言:“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二、指导孩子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即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进行的预先性学习,属于学生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学习,为提高课堂听课质量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每门课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包括预习在内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这无疑给家长指导孩子预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家长要完成帮助孩子掌握预习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有必要注重调动教师和孩子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主动争取得到各学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采取让孩子读课文、与孩子共同查阅工具书、引导孩子仔细研读课后习题并说出答案等方法,做好语文学科的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做的事是积极引导、适当参与(帮助)、及时肯定。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孩子而言,要进行有效的预习,都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读,即统揽教材,了解内容梗概。这是预习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预习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是思,即思考、动脑。这是提高预习质量的关键。通过阅读教材、深入思考,找出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能够解决的,如,生字、生词、作者等,可以采取查阅资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自己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带到课堂上,作为听课的重点。

三是记,即记录、圈点标记。及时将预习所得、发现的疑点,以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做出相应的标记或记录。

作为家长,除了掌握并教给孩子这些基本的方法之外,还应当十分注意,通过提高孩子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孩子对预习的兴趣、及时评价、鼓励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孩子预习的动机,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指导孩子掌握听课的方法,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途径;帮助孩子掌握听课的方法,培养孩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则是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的关键环节。我们在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1、有的学生只专注与教师的讲授,对于同学的发言,则不屑一顾;

2、有的学生只顾埋头记录,恨不得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很少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或沉浸在课间的游戏之中,或看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籍,或开小差,做小动作,或埋头研究自己尚未弄清的问题;

4、有些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一名学生在发言,自己不管同学在说什么,便情不自禁地喊,老师,老师,我……只盼着下一次发言的机会,至于同学在讲什么,他一句也没听清,一堂课下来,竟然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

5、有的学生仅仅专注于老师对新知识的讲解,忽视老师上课初始阶段的导语和结束阶段的结语、注意事项等内容。

你了解孩子的听课情况吗,在您的孩子身上是否也存在上述问题,如果存在,说明您的孩子还不会听课,还尚未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那么,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呢?

一是准备充分。要教育、引导孩子,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采取讲清道理、强化训练、监督评价等方式使之形成习惯。课前准备应当包括物质准备、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三个方面。在物质准备方面,要教育孩子上课前准备好教材、课堂笔记等学习用品,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精神准备方面,要注意参加适度的课间活动,保证大脑得到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在知识准备方面,要教育、引导孩子,利用课后时间做好课前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是全神贯注。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并养成神情专注的听课的习惯。一要“耳到”,即专心听讲,不仅要听教师如何读课文、讲课文、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还要听同学的发言,以受到相应的启发。二要“眼到”,即仔细观察,就是要在注意听讲的同时,不仅要看课文、看板书、看演示实验,还要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以分析、扑捉相应的信息。三要“心到”,即用心思考,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在听请老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同时,要善于分析老师在讲解基本概念、得出重要结论的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结局问题的基本方法,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对照自己的观点用心思考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借助老师的评价,或肯定、或完善、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跟读课文,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五要“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画出学习的重点,记录讲课的要点及自己的见解。

三是关注重点。脑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随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不仅容易引起大脑疲劳,而且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提倡听课要全神贯注的同时,要特别关注重点。一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因为,开始部分往往会通过复习、阐述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旧知识”,导入新课,是建立起“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的重要环节;结尾部分,常常是对本节课所讲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二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提示。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利于相应的语言给予提示,如,“这一点很重要”、“这两点很容易混淆”、“这是个常见的错误”、“以上内容说明”、“最后”、“因此”、“但是”等等,注意这些词语往往就抓住了听课的要点。三要特别注意老师的板书和反复强调的地方。因为,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反复强调的往往是最为重要的或难于理解的部分。四要特别注意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主要精力用于理解那些对于自己而言的真正的难点。

四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回答问题的质量是特定状态下学生学习效果、思维质量(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等)的直接反映,可以及时检验学习效果。二要勇于提问。因为,对所学知识进行纵、横、顺、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要学练结合。因为,只有学练结合,才能使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才能有效解决由听懂到学会的问题。

“专心听课”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需要训练。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相应的训练。如,在与孩子进行交谈的过程中,要求孩子针对交谈的内容及时作出发问、重复、补充、辨别、小结等。


四、指导孩子掌握作业的方法,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布置课后(课外、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解决“学会”的问题;通过批阅学生作业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以便及时查缺补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那么,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呢?

一是先复习,后作业。引导孩子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对于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高质量完成作业,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长应当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作业前,要指导、督促孩子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课堂上存有疑虑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采取阅读教材,回忆教师讲课过程,研读、充实课堂笔记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复习,以便更好、更快地完成作业。

二是边作业,边研究。“边作业,边研究”是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家长应采取询问、讨论等方法,指导孩子在作业的过程中,养成在准确回答作业内容的同时,注重研究、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用到的知识,并形成一种习惯。即不仅要求孩子知其然,还要引导孩子通过深入探究知其所以然。

三是先作业,后检查。“先作业,后检查”不仅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于孩子形成严谨治学、认真做事甚至扎实做人的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采取讲明道理、方法指导、督促检查等多种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养成完成作业后进行认真检查的习惯。


五、指导孩子掌握复习的方法,养成高效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消化、再吸收、再整理、再储存的过程。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和复习间隔时间的长短可以将复习分为课后复习和阶段复习两大类。课后复习,也可以称之为日常复习,是指应在作业前完成的针对当日学习内容的复习;阶段复习,也可以称之为系统复习,是指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的系统复习。单元(章节)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中高考前的复习都属于阶段复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养成及时高效的复习习惯,对于加深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家长应从哪些方面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呢?

一是指导孩子养成有计划复习的习惯。家长应指导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复习计划,首先应将复习纳入平时的学习计划之中,对预习、课后复习、作业、单元复习、课外阅读及休息娱乐等做出合理安排,做到劳逸结合。其次,在进入系统复习阶段前,要指导孩子结合学校统一安排,本着突出薄弱学科、重点知识、查遗补漏等原则,对各学科复习时间及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避免孩子因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产生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

二是指导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在做好作业前的课后复习的同时,要有计划的复习上节课、乃至前几课、前几个单元的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同时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部遗忘之后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三是指导孩子养成系统化的复习习惯。系统化复习所强调的是,通过复习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表明,系统的知识不容易被遗忘,而细微的、零散的知识容易被遗忘;因此,家长应指导、督促孩子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四是指导孩子养成举一反三的做题习惯。每个孩子在系统复习阶段都要做大量的习题,但几天之后,面对类似的题目甚至是曾经做过的习题,仍然有些陌生感,甚至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题质量不高,尚未养成举一反三的做题习惯。因此,家长必须引导、督促孩子紧紧抓住例题、典型题,深入理解、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养成举一反三的做题习惯,提高复习效率。

青少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培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习惯对人一生影响之大。指导孩子学会学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家长的重要职责。需要家长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阅读等习惯的培养,引导孩子不仅“学会”,而且还要“会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让你的孩子学会学习?
给孩子补课不如补习惯!
让孩子学会学习,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这样做,学习成绩想差都难!
中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