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先秦史论坛先秦
三星堆:舜与象的故事

三星堆:舜与象的故事
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化至今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是谁创造了三星堆文化?他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蜀先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创造了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独具特色的凸目青铜大面具,可能就是蚕丛的造型,或者是烛龙的造型。笔者相信,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最后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寻找其它可能的答案。为此,笔者近日再一次深入研究了三星堆文化遗存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解读,即三星堆文化揭示的乃是舜与象的故事。
一 、三星堆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
1 、凸目青铜大面具,其造型特征主要是眼睛异形,以及耳朵特别大。
2 、与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同时出土大量象牙。
3 、青铜立人像手持之物脱落或腐朽,其为何物,众说纷纭。
4 、出土有金杖、金面罩,以及青铜神树。
5 、器物坑的器物掩埋过程,似乎比较从容,仿佛是在告别某个事件。
二 、眼睛异型的远古人物(或部落)
我国先夏时期的远古人物或部落,相传眼睛异形的有蚕丛、烛龙、仓颉、舜。那么,究竟谁最符合三星堆出土的宽1·38米的凸目青铜大面具的造型呢?
1 、蚕丛。《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所谓“目纵”,既可以解释为凸目,也可以解释为眼睛竖起来。我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中有一种习俗,即在两目之间的额上人为装饰出一只竖立的眼睛图案(好象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以显示自己的神异并成为该部落的标志,此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二十世纪初。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蚕丛的纵目,更可能是竖目。
此外,蚕丛氏的其它两个特点,一是养蚕,二是石棺。但是,三星堆的文化遗存,并没有特别显示出“蚕”和“石棺”的文化符号。据此,笔者认为凸目青铜大面具可能不是蚕丛的造型,而是另有所指。
2 、烛龙。《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记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或作钟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所谓“直目”,既可以解释为向前方的凸目,也可以解释为垂直向上竖立的眼睛。《诗含神雾》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也就是说,烛龙的特点是以烛光为照明,他的文化内涵即人工光源烛光的发明者和管理者。因此,烛龙的眼睛造型表现的正是烛光,而烛光只能是垂直向上的,不应该是水平向前的。也就是说,凸目青铜大面具不应该是烛龙的造型。此外,凸目青铜大面具与烛龙“蛇身”的形象也不相符(可参照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的烛龙造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3 、仓颉。《汉学堂丛书》引《春秋元命苞》云:“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古人画仓颉像,是在两个眼睛上,再平行画出两个眼睛。显然,凸目青铜大面具与仓颉四目无关。
4 、舜。《尸子》称:“昔者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春秋演孔图》、《史记》亦有相同的说法,重明亦作重华、重瞳。《拾遗记》记有,尧在位七十年,有人献重明鸟,又名双睛,状如鸡,鸣似凤,勇猛异常,能搏逐猛兽虎狼,民间神鸡镇宅的习俗即源于此。袁珂先生认为,重明鸟即舜的化身。
笔者曾撰文《三星堆人有望远镜吗》(文史杂志2002年1期),指出三星堆凸目青铜大面具的凸目造型,表现的是一种能够望远的窥管,我国成语“管窥”、“以管窥豹”说的正是窥管。我们知道,舜又名虞舜,“虞”的象形即头戴虎头帽的人,即古代的猎人或管理猎人的官。这就意味着,舜经常要使用窥管,而使用窥管的形象正是凸目水平向前。据此可知,三星堆凸目青铜大面具最有可能表现的乃是使用窥管的部落首领。
此外,凸目青铜大面具的另一个特征是耳朵特别大,这种特征与蚕丛、烛龙、仓颉均联系不上。但是,耳朵特别大却符合捕猎的需要,古代猎人往往要用手或者其它的东西加大耳朵的集声面积(顺便说一句,这种装置很容易制作,它可以成为电子助听器的替代品),以便听到更远地方的动静。
三 、广汉三星堆:记录的是舜与象的故事
1 、凸目青铜大面具的造型,符合虞舜的身份。
2 、三星堆同时出土凸目青铜大面具与大量象牙,而蚕丛、烛龙、仓颉,以及其它蜀王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均与大象没有直接的联系。对比之下,舜与象却有着丰富的故事,舜的弟弟的名字就叫象;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等著作中非常精辟地论证,舜与象的故事,实质就是舜驯服野象的过程。
笔者与袁珂先生的观点略有不同,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图集》一书(待出版)中认为,舜的弟弟象是驯服野生象的部落,该部落曾长期与舜部落作对,后被舜制服。《孟子·万章》称舜即帝位后,封弟象于有鼻。《论衡·偶会》称舜死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括地志》称,舜葬九疑,弟象曾前往吊祭。
3 、三星堆出土的高2·6米的青铜立人像,笔者认为他就是舜的弟弟象的造型,其左右两只手分别所持之物(或者共持之物),应当正是象牙(牙尖向下,既符合大象的象牙的样子,重心也较低)。因此,铜像才需要这样高,手臂才需要这样粗壮,并且如此这样端持着。
4 、三星堆器物坑的器物掩埋,之所以显得从容;而凸目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之所以要与大量象牙同时掩埋。笔者推测,这是因为,当时当地的居民已经捕杀了最后一批野生大象,他们不再需要供奉舜的造型和舜弟象的造型。据此可知,三星堆的居民,应该是舜与象的后裔。
5 、先夏时期的舜部落或帝舜的文化遗存,至今没有出土文物可验证;目前各地有关舜的文化景观,均为后人根据文献资料和传说而复制出来的。如果三星堆的居民是舜的后裔,那么其文化特征,例如金杖、金面罩,以及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器物造型,应该就是舜部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山海经》记有“操杖以行”的飞兽之神,以及三珠树、建木、扶木等多种神树)。
6 、有必要指出的是,先夏时期的尧舜禹三代,实际上相当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尧的部落及其时代以畜牧为主。《尚书·尧典》记述的是根据四颗恒星的天象来安排畜牧活动,其时间约在7400年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试论尧典四星》(新加坡《亚洲文化》,1984年4期)、《尧典四星何时有》(《文史杂志》2002年6期)等文,以及《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台湾时报出版社)。
舜的部落及其时代,是从狩猎向农业过渡的时代,这个时期捕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猎物,同时也是为了驱赶野兽,以便保护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获。禹的部落及其时代,则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农耕时期,这时的最大问题是水害,以及如何排除低洼地的积水,以便不断扩大农田面积。
需要解释的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对不同的部落或居民来说,畜牧、狩猎、农耕乃是交错存在的生存方式。具体来说,三星堆居民可能正是处在结束狩猎并完全转向农耕生产方式的阶段(《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记述岷山、大巴山地区多象,可参阅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即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全景复原图)。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正式告别了狩猎野象的活动(野象的消失或向南迁徙,也与自然气候环境的变迁有关),开始专心务农。这就是三星堆文化遗存向我们透露的信息。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41209Z85-36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开始执行的几项新规则,请您关注一下
文物介绍——三星堆青铜纵目像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具难道是史前文明人类的画像
三星堆纵目面具与古蜀神灵崇拜
三星堆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突破!三星堆纵目面具之谜破解:蚕丛实为蚕蟌之误,纵目实为蟌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