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这些海洋帝国,是怎样走下神坛的?

谁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陆权国家,如果没有出海口,无论其国土如何广袤,最后终难免于衰亡的命运。一个国家如果能用海军力量控制了海上平原,并保持强大的商船队,则全世界的财富资源,便都可以供他役使。”

——《海权论》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富有强大、显赫炫目,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控制了海洋。无论是海外殖民,还是海外运输贸易等,都能带来大量的财富。

纵观历史,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曾经通过称霸海洋盛极一时。在这些海洋帝国的时代,商船遮天蔽日,奔波各国;舰队纵横大海,天下无敌。

而这些海洋帝国是如何称霸海上的?又是从何走下神坛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航海时代下的海洋帝国吧。

1

迦太基帝国(公元前535年-前260年)

腓尼基人是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民族,他们的后代——迦太基人的国家开始就是以航海贸易支撑的。公元前814年,腓尼基城邦-泰尔的移民横渡地中海建立了迦太基,藉以作为大量贩卖奴隶及海上贸易的中转站。

迦太基因为其强大的海军控制西地中海,得以发展联结地中海东西南北的贸易网络。他们在撒丁岛上建立殖民地,控制着西西里西部的所有腓尼基城市,还定期到西非与当地土著进行贸易。

据《佩里普拉斯》记载,迦太基人的足迹曾远达喀麦隆山。希罗多德也记载了迦太基人与非洲土著在大西洋沿岸进行黄金贸易的活动。在没有多大阻力的环境中,迦太基人成功地控制了几乎整个西地中海的贸易。为了保护这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一支像模像样的海军也被建立起来了,并在与希腊人的西西里岛争霸中支撑着当地的防御网络。

迦太基前期一直与古希腊争夺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后期则与新兴的古罗马争夺霸权。从古迦太基建国开始,便与古希腊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萨丁尼亚、意大利南部发生一系列战争,史称希腊-布匿战争。这场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权,古希腊则称雄于东部。迦太基帝国成为古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海军在地中海西部无人能敌,在北非绵长的海岸线上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布匿的战舰。

大约前3世纪,由于古罗马的崛起,古迦太基与罗马发生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共发生三次,在布匿战争里,罗马和迦太基都损失极为惨重,最终以古罗马的胜利告终,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领土之外的所有领土。前146年,古罗马终于攻破迦太基城,标志着古迦太基的灭亡。

迦太基帝国作为大马格里布地区的第一个文明单元出现在北非舞台上,它在地中海的力量表明了北非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和扩张中的重要性。迦太基人掌握了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

2

北海帝国(1016年-1042年)

公元800年至1066年之间,由于北欧本土资源紧张,人口、土地等生存压力很大,各国之间为了抢夺资源而征战不休。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渴望穿越大海进行探险,与外国进行贸易,寻找新的居住地。

而维京人(北欧海盗)作为殖民者之一,在向冰岛移民的途中还向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等地移民。冰岛人还相继在格陵兰岛上建立了两个移民区。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维京人到达过北美洲海岸,并在纽芬兰岛上短暂停留过。

维京人对东欧历史即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也有很大影响。维京人曾经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并沿着河流深入东欧,前往拜占庭。大约也在9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来到罗斯。但这些外来的人们很快就变成了统治者。到10世纪初,瓦良格武装商人还占据了黑海沿岸,以至于黑海当时被阿拉伯人称作罗斯海,因为只有这些罗斯人才在黑海航行。据《往年纪事》记载,维京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邀请来到东欧的诺夫哥罗德解决斯拉夫人内乱,他率领亲兵队在诺夫哥罗德登上王公宝座,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即留里克王朝。之后王朝首都迁往基辅,开始了基辅罗斯公国时期。

维京人对于西欧尤其是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历史进程则更有深远影响。最早见于历史记载中的维京海盗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中公元789年一次对英国的袭击,当时他们被当地官员误认为是商人,这些海盗杀死了要向他们征税的官员。

第二次记录是在公元793年。以后200年间,不列颠群岛饱受维京人的侵袭。维京人还控制了大片英格兰的土地(丹麦法区)。阿尔弗雷德大帝曾经成功地抵御维京人,但是丹麦的斯韦恩王和克努特大帝也曾拥有过英格兰的王位。克努特大帝甚至建立起了包括今丹麦、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大帝国,被称为“北海帝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几乎统一了北海沿岸地区的帝国。维京时代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克努特大帝死后,北海帝国分崩离析。

3

朱罗帝国(1017年-1129年)

朱罗国,又名注辇,是印度半岛的一个古国,在今泰米尔纳德邦。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朱罗国最早起源于高韦里河流域,以欧赖宇尔为国都。朱罗王朝的统治者们曾经征服印度半岛南部,吞并斯里兰卡,并占领了马尔代夫,还成功地入侵马来群岛的王国。

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间,注辇国领土南到马尔代夫群岛,最北到安得拉邦的达戈达瓦里河沿岸。朱罗王朝在13世纪进入衰退,随着潘地亚的崛起而最终灭亡。

4

图依汤加帝国(约1100年-约1470年)

图依汤加帝国是过去一个的强盛大洋洲帝国。该帝国以汤加的汤加塔布岛为中心,首都设在姆阿。在其鼎盛时期,它的疆域从纽埃一直延伸到Tikopia岛,势力范围则更大。大约公元950年,萨摩亚的Tu'i Manu'a和斐济的Tu'i Pulotu王国先后衰落后,该帝国开始形成。

首任统治者为第一世图依汤加——阿霍埃图。随后汤加帝国开始了扩张,边境扩张到了斐济的全部、萨摩亚的部分地区、波利尼西亚的西部和中部以及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部分地区。汤加帝国在顶峰时期,影响范围达到了三百万平方公里海域。

图依汤加帝国的兴起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帝国海军中,绝大多数船舰是种配有方形船帆的长形独木舟,其中最大的独木船只可满载100个人,而最为人知晓之船是Tongafuesia、acirc;kiheuho、Lomipeau号以及Taka’ip ocirc;mana。如此庞大的海军促使汤加因贸易和随之而来的皇家贡物而日渐富足 。

5

比萨共和国(11世纪-1406年)

比萨共和国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四大海洋共和国之一,建立于公元前90年前后,属于托斯卡纳地区最古老的一个城镇。由于地处奥勒里亚大道的沿线,又是向外运送托斯卡纳地区物产的唯一海上出口,比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荣的城镇。藉着临海的优势,比萨在11世纪到达权力顶峰,成为海权强国,也是意大利历史上四个海上共和国之一。

比萨拥有一支强大的地中海商舰和海军。1005年,舰队攻陷意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里亚,以便扩张势力。撒拉森人以萨丁尼亚岛和科西嘉岛为基地,控制着地中海。比萨人亦与之冲突不断。1017年,比萨与热那亚结盟,击败撒拉森国王Mugahid,攻占萨丁尼亚。经过这次胜利,比萨获得了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权。

随后,比萨人把热那亚人逐出萨丁尼亚,两个海上共和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萌芽。1060年,比萨与热那亚展战,首战的胜利巩固了其地中海的霸权地位。1077年,教宗额我略七世正式承认由比萨人提出的新“海洋法规及惯例”。1088年,比萨攻陷突尼斯城市Mahdia。四年后,比萨和热那亚的船舰协助阿方索六世,把席德从巴伦西亚(Valencia)迫退。

1284年,梅洛里亚海战爆发。在与热那亚的交战中,比萨军舰尽毁,不少水兵被囚。1290年,敌方船舰攻击比萨港,比萨受重创。

1399年,比萨成为维斯康蒂的自治领1402年售予佛罗伦斯。垂死反抗过后,比萨最终于1406年接受管治。

6

威尼斯帝国(1380年-1538年)

威尼斯原先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附属国,8世纪获得自治权。中世纪时期,威尼斯由于控制了贸易路线而变得非常富裕,并开始往亚得里亚海方向扩张,曾统治爱琴海内的很多岛屿。于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后逐渐衰落,1797年被拿破仑灭亡,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

海上霸权兴起

威尼斯原来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据说威尼斯的先民是罗马难民,为了逃避蛮族的追杀,在公元452年逃到了亚得里亚海上的舄湖小岛。威尼斯地理条件特殊,属于群岛,又被浅滩包围着,陆地的军队不能大规模进入,大型的战船也无法靠近。凭借着地形的优势,威尼斯人最终在海洋的庇护下活了下来。

公元687年,威尼斯建立了共和国,由于其正好位于地中海中央,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便于航运,威尼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从东方运来香料和奴隶,这使其迅速致富。

海上贸易让威尼斯呈现爆炸性的崛起。14到15世纪威尼斯达到全盛时期,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贸易国家,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当时的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地中海到整个君士坦丁堡,到希腊西部、克里特、塞浦路斯,无不飘扬着威尼斯圣马可的旗帜。凡流水之经,皆为威尼斯的疆域。

海洋霸权的建立

威尼斯真正的伟大是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开始的,他就是恩里科·丹多洛。丹多洛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1204年带领十字军东征的队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从1202年开始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灾难,遑论圣城耶路撒冷,它甚至最终都没有踏足过穆斯林的领地,却在地中海沿岸洗劫了基督教的城池。

1203年6月23日,第四次十字军远征抵达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城下。十字军最终在1204年4月洗劫了这座在当时的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东罗马帝国的王庭被迫流亡直至1261年。

1204年的君士坦丁堡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力量,使它陷入了缓慢而持续的衰败过程。与拜占庭的衰弱相对的,是奥斯曼帝国悄无声息的壮大过程。

在13至14世纪期间,奥斯曼土耳其从一个依附于罗姆苏丹国的部落,逐渐成为安纳托利亚的霸主。1444年,苏丹穆拉德二世乘坐热那亚的运输船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自此,奥斯曼人在欧洲站住了脚根,再也没有离开。

威尼斯通过一份造船合同,最终却收获了一个海洋霸权。威尼斯人将他的竞争对手彻底挤出了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圈,威尼斯共和国占领了八分之三个东罗马帝国的国土。自此,他们确立了在地中海绝无对手的局面,迎来了繁荣大时代。

正所谓“成也是水,败也是水”。随着16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来临。欧洲和美洲、亚洲的贸易越来越密切,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崛起,威尼斯的贸易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海上霸权的衰落

终结了威尼斯海洋霸权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当穆罕默德二世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时,威尼斯人和他曾经的敌人——希腊人、热那亚人站在一起,保卫这座最后的堡垒,但君士坦丁堡最终沦陷。君士坦丁堡是欧亚间交通的重中之重,被奥斯曼攻占后变为伊斯坦布尔。它的沦陷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改变了威尼斯的国运。

奥斯曼海军首先倚靠陆地作战。他们没有深入海洋与威尼斯人决战的资本,但在陆地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中世纪的海战通常是袭扰与反袭扰的对抗,真正的海军正面对决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商业帝国,威尼斯当然无法接受这种局面。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土耳其人施加贿赂、避免战争,用尽全力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但奥斯曼皇帝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必须开疆扩土,威尼斯人的领地不断被蚕食。

威尼斯在奥斯曼帝国的挤压下从海洋上不断萎缩,几乎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新航路的开辟同时在进行着。曾经的地中海霸主再也无力保护自己广袤的殖民领地。在仍然拥有海军的极大优势时,威尼斯就因为一系列的用人败笔而接连失利。

随着内格罗蓬特、勒班陀等一系列战略要地的失守,最终,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扎拉,它的失守敲响了威尼斯海洋霸权的丧钟。

16世纪初,威尼斯被西班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同教皇所结成的同盟击败,领土日蹙。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同威尼斯进行了延续二百余年的海战,威尼斯在巴尔干和地中海的殖民地丧失殆尽。

1797年法国同奥地利争夺意大利的战争,给威尼斯最后致命的一击,拿破仑·波拿巴灭威尼斯后,根据《坎波福尔米奥和约》,将其割让给奥地利,从而结束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

7

大明帝国(1411年-1459年)

明末之前,中国一直都是东方世界霸主。

明朝水师又称大明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郑和下西洋所组织的远航船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

15世纪初,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航海活动。

郑和七下印度洋,成功地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将中西文明交往的重心从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为海洋文明的全球崛起做出了重要铺垫,拉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海上事业的鼎盛,彰显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航海史巅峰的海洋强国地位。

16世纪,全球化从海上全面拉开了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连接起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东西方在海上大规模直接接触交往的时代到来。此时,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的变革潜流已成汹涌之势,明代白银货币化,巨大的白银需求,推动中国走向海外世界;海商集团迅速崛起,参与到全球化开端时期的国际风云际会之中。

17世纪,中国海上力量重新整合,促成郑成功在与西方国家的海上博弈中胜出,收复台湾,称雄于东方海上。明代海上事业不仅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空前绝后,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史上彪炳史册,也成就了明代中国辉煌的国际地位。

明朝水师经过了从内陆向海洋的扩张之路,曾经一度称霸沿海及印度洋沿岸,建立印度洋朝贡贸易圈,但是随着明朝的衰落以及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的水师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8

葡萄牙帝国(1415年-1999年)

葡萄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全盛时期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建立最早、持续最长久的殖民帝国。

公元前11世纪,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战火连绵不断,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直到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驱逐阿拉伯人、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欧洲大陆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但独立后的葡萄牙国小民寡,东面近邻西班牙战火绵绵,不断侵扰着葡萄牙。15世纪,葡萄牙在恩里克王子主持下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学校,以及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图书馆。在熟悉了海洋并征服海洋后,还发现了美洲大陆,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葡萄牙迅速向殖民帝国迈进。

正当葡萄牙继续向海外扩张过程中,西班牙结束了穆斯林八百年统治,实现了国家统一,迅速发展为海洋大国,同葡萄牙争夺世界霸权并不断产生冲突。

1472年到1475年间,两国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结束海上争端虽暂时达成妥协,但对哥伦布新发现的土地归属问题仍长期争执不下。为解决这一纠纷,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地球划出一条线,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线。这条线将地球分为两个半球,西半球新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所有,东半球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

葡萄牙先在非洲西海岸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据点,然后又占领东非海岸的莫桑比克等地,在亚洲则占据印度果阿、锡兰和中国澳门等地,在美洲占据巴西。此后,葡萄牙又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16世纪初,葡萄牙成为海上第一强国,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环大西洋、印度洋航线的岛屿。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港。1641年,马六甲港被荷兰人夺取,预示着葡萄牙的没落。


9

西班牙帝国(1402年-1975年)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1492年,西班牙军队攻陷摩尔人首都格拉纳达,终止了伊斯兰教在伊比利亚半岛长达7个多世纪的统治。实现统一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欧洲较为强盛的封建大国。不久,西班牙王室便将目光集中于海上的扩张与争夺。伊莎贝拉女王便授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海军大将的军衔并授命他远航海外。哥伦布先后进行了4次航行,并由此开启了西班牙的海上强国之路。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抵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随后又到达了美洲的古巴岛,但他当时误以为这里就是亚洲大陆。此后,他又率领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也就是现在的海地岛,并在该岛北岸地区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率船队返回西班牙。这次远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也拉开了发现新大陆的帷幕。

哥伦布的第二次远航似乎更具历史意义。这次远航的目的便是到亚洲大陆的印度建立永久性的殖民统治。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领17艘航船以及王室官员、技师、工匠和士兵等近1500名船员,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开启了名副其实的殖民扩张之旅。然而,1494年2月,当船队行进至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南水域时,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只和人员被迫返航。最后,哥伦布只能率领3艘航船继续航行。最终,哥伦布船队先后到达了多米尼加岛、背风群岛的安提瓜岛等岛屿。1496年6月11日,船队返回西班牙。哥伦布的第二次航行使西班牙在那里建立起殖民统治机构和殖民据点,进而将其殖民掠夺的魔爪伸向了整个西印度群岛。此后,哥伦布又分别于1498年和1502年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美洲航行,并由此发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

1519年4月,科尔斯特在墨西哥登陆。在次年5月,他率领军队卷土重来,包围了特诺奇蒂特兰,并于8月13日攻陷该城,完全征服了墨西哥。然而,西班牙人对美洲内陆的殖民侵略并没有停止。

16世纪30年代以后,皮萨罗又毁灭了秘鲁印加古国,并在那里建立了殖民统治。到1550年时,西班牙人已经征服了除葡萄牙人占领的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与此同时,西班牙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占领并统治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中美洲以及除巴西以外的几乎整个南美洲。

海洋将西班牙殖民者运送到这里,而他们却用极其残暴的手段迫害当地的人们、掠夺巨额财富。不仅如此,海外贸易也为西班牙国库作出了重要贡献,西班牙帝国通过对海上贸易的控制,获得了高达300%的巨额利润。为了继续壮大海上力量,谋取更多的海外财富,西班牙帝国花费1000万金币,打造了一支“无敌舰队”,而这也成为了西班牙海权贸易的重要保障。至此西班牙王朝牢牢确立了在欧洲的海上霸权地位,并进入了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因领土问题签订了协议,承认了西、葡两国的海权,并以大西洋中的一条子午线作为两国行使主权的分界线,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线”。但两国的争斗并没有终止,1529年,两国在东印度群岛划线,将全球的海洋全部分割归为己有。

西班牙人不断加快海上扩张的步伐,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却放松了对西班牙强大海权的警惕,开始了陆地上的扩张。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试图以讨伐异教徒为名侵占摩洛哥。最终,葡萄牙人惨败于这场战争。而西班牙趁葡萄牙惨败之际,于1580年占领了葡萄牙,并剥夺和侵占了葡萄牙包括海外财产在内的大量财富,结束了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地位,建立起强大的西班牙海洋帝国。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西班牙的一场噩梦。以德雷克、霍金斯为代表的英国海军(更确切地说是英国皇家海盗),给了西班牙致命一击。从此以后,西班牙在欧洲沦落至“一只跌入陷阱里的熊”,无人能敌,又人尽可欺。

17世纪50年代,西班牙还维持着欧洲规模最大的军队,但英国、法国、荷兰都让它吃过败仗,瑞典、丹麦这样的小国也敢虎视眈眈。后来,西班牙也重蹈覆辙。当英国的海外力量不断增长时,为了保全海上霸主的统治地位,西班牙国王派遣“无敌舰队”征讨英国。结果,声名显赫的“无敌舰队”竟然全军覆灭,由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被取代。

10

荷兰帝国(1581年-1945年)

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17世纪是一个殖民强国,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荷兰独立之前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个省。1581年,荷兰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1588年,联合北方诸省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史称“荷兰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7世纪,荷兰在商业、制造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都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其中造船和海运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其造船业规模居当时世界首位,商船达1万多艘,吨位数占欧洲商船总吨位数的四分之三;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荷兰的商船遍航世界,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为荷兰创造了巨额利润。所以,当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荷兰建国还不到100年,对外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包括纵横在中国领海。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下半叶,荷兰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洋帝国,这段时间被成为荷兰黄金时代。

不过好景不长,正当荷兰人雄心勃勃、傲视全球时,其海上霸权遇到英国的严重挑战。从1652到1674年,荷英两国海军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海战,最终,荷兰被英国打败,元气大伤。

在英国之后,法国也盯上了荷兰,在1672至1679年间,法国为夺取西属尼德兰与荷兰交战,荷兰军队遭受毁灭性打击,“海上马车夫”由此终结其辉煌时代。

11

法兰西殖民帝国(1690年-1806年)

16世纪,随着航海家韦拉扎诺及卡蒂亚开拓了航线后,法国渔民便开始在纽芬兰一带航行,这样就揭开了法兰西殖民地扩张的序幕。

法国在早期曾经企图以巴西作为殖民地。1555年、1612年都曾入侵里约热内卢及圣路易两地,但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法国的戒备及阻止,使得法国在两地及北美佛罗里达的侵略均告失败。1605年7月27日,当法国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开始,揭开了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的序幕。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很多法国殖民地都被划为英国所有,特别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属圭亚那,以及在西非塞内加尔所建立的贸易站。因此,法国需要再次扩张殖民地,因而揭开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的序幕。

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的建立,始于1830年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侵略。殖民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巅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2

大英帝国(16世纪-20世纪初) 

16世纪中叶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帝国,一直扩张到20世纪初。最庞大的时候,英国占据了澳大利益、北美、印度等区域,掌握了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七年战争胜利后的1763年,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

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人引为骄傲的无敌舰队,到1940年的卡拉布里亚海战和奇袭塔兰托,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白船旗称霸大洋近4个世纪之久。海洋给了大英帝国无上的荣耀,更为之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正是借助着坚船利炮,工业革命后溢出的英国商品在辽阔的印度和中国腹地变现为真金白银。

正是依托着对全世界航运的垄断优势,不列颠群岛成了当时的财富之都。曾有无数英国人认为只要世界末日还未降临,海洋便会成为英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羊毛”。

英国的海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衰落。而美国的海上霸权才刚刚开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海上霸权的地位。

13

美利坚帝国(1898年至今)

19世纪末,美国开始赶超其他欧洲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时期的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处于日趋复杂和大变革显现时期。

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海权论》。《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而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

《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美国的海权取得飞跃发展是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根本无力阻挡美国的进攻。

美国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后,美国凭借其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其势力。


美国的海权确立方式不同于英国,英国是通过建立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来确立世界海上霸权,而美国则是通过在当地建立傀儡政权或控制该地区的经济命脉的方式,以达到控制该地区的海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逐步失去世界海上霸权地位的开始,同时也是美国掌握海上霸权的开始。一战后,美国在太平洋各大要冲建立起海军基地(如中途岛、菲律宾、珍珠港等),已然控制了太平洋的整个海权。
在南美州,各国成为了美国的附庸,美国的海军基地遍布由加勒比海到麦哲伦海峡的整个西大西洋沿岸(美洲东海岸)。


二战后,英国的中心地位被美国所取代,世界进入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展开了新一轮的海外战略扩张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其海上霸权。
在大西洋地区,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的海军基地遍布整个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在台湾扶蒋反共,派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在台湾、日本冲线岛、韩国一线建立起海军基地,南亚西亚的部分国家(如以色列、印尼等)也与美国建立起一层紧密的关系,美海军在这些国家长期驻守。

美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抓住英国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选择在美洲、亚洲体面从海上退出的历史机遇,从而建立起海上霸权。二战后美国开始独步海洋,在延续英国海权控制和制衡机制基础上,结合国情和世界外部环境变化,通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和联盟策略,构筑世界治理体系和制衡机制,并依托综合国力的优势,海运发展上实行“海权控制模式”,构筑其海运发展生态圈,长期保持世界海运强国地位。

1、世界海运咽喉要道的控制

美国依托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海军力量、外海岛屿和盟友支持,在世界战略要地拥有军事基地,逐步实现了对16个世界海运咽喉要道的控制。

在亚洲,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明确提出岛链概念,第一岛链由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组成,第二岛链起点也是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等延至哈马黑拉群岛。第一和第二岛链被看做遏制中国海军向大洋发展的两条战略阵线。

2、国旗船队、船旗国和航运权的控制

美国长期对国旗船队保持直接控制。根据《琼斯法案》悬挂美国旗的船舶必须在美国建造,至少75%的股权是美国公民所有,海员必须是美国公民,海运企业(公司、合伙和其他合规的法律实体)董事长和CEO必须是美国公民,半数以上的董事会成员必须是美国公民。

对三大船旗国的间接控制。世界前三大船旗国巴拿马、利比里亚和马绍尔群岛分别占世界规模的20.6%、12%和10.1%,美国均对其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巴拿马在其直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之下;1944~1947年美国对马绍尔群岛实行军管;对第二大船旗国利比里亚的控制力更为直接,利比里亚国际船舶&企业登记公司(LISCR)总部设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在全球设有办事处,LISCR所有人必须为美国人。

依托综合国力形成的影响力,强化对航运权的控制。首先实行严格的沿海运输权控制,通过《商船法》将沿海运输权问题规定得严密而坚决,禁止外国船舶经营沿海运输;对外贸海运,依托综合国力、金融信息业发达和大型企业形成的采购集中优势,形成供应链管理整体竞争力,提高对航运权的控制,在派船上具有较强话语权;“Controlled Carrier Act of 1978”通过区分海运企业类别,将部分国外海运企业列为受控承运人,并以具体措施削弱其承运美国进出口货物的竞争力。

3、维持在世界海运体系治理中“话语权”

国际海运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就是依托综合国力,在国际海运事务中,一是以自己意志为主导地发起、或阻止某项技术标准、规则等项目,并被国际主流接受成为事实的权利;二是具有一定推进和强制实施相关技术标准、决议和自己意志的权力。

基于海运的全球性以及在促进经贸发展、支持国家安全方面的双重作用,美国通过推动建立国际相关海事机构、在规则、技术标准制定中,特别是相关规则、技术标准中实施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海运技术进步,长期保持在世界海运发展引领作用。

美国除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外,海岸警卫队是海事执法和海事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是最具推进和强制实施相关技术标准、决议和自己意志的能力的国家,甚至单边行动能力。这从“银河号”事件对我国的影响,2012年伊朗石油事件对世界海运的影响可见一斑。

4、在世界海运中技术、服务创新的引领

作为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同样体现在海运上,这些创新成果开发动机大都起始于军事,应用于海运,并推动了世界海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

例如,1937年美国首先将雷达技术应用到商船,用于探测、定位、导航及避碰;1974年7月14日,GPS(全球定位系统)第一颗卫星发射到轨道,1994年24颗卫星布设完成,引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于海运;1976年,美国先后发射了3颗海事通信卫星,从此船舶无线电通信跨入了采用微波频段和卫星通信技术的新时期。

美国在海运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在推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与推动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在更广泛的领域影响着世界海运的发展。

5、美国海运政策与海运文化

法制化的海运经济政策。美国是第一个建国伊始就确立为民主、法制体制的国家,两百多年来,美国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些动荡并没有打垮这一制度,而是成为美国长期繁荣、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海运发展上也是如此。

海运制度和政策大都是国会通过法律给予明确,交通运输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和联邦海事委员会分别承担行业发展、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督职能。其经济政策以安全保障、商船扶持和市场公平竞争管理为政策导向,以法律形式形成了完善的海运保障和政策体系,也造就了庞大的律师队伍。

长期持之以恒的海运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美国以多种形式弘扬海运文化,耳熟能详的在我国上映的电影就有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中文译名:血战大西洋)、Titanic(中文译名:铁塔尼克号)和Captain Phillips(中文译名:菲利普船长)等。而航海日总统文告是其海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全体国民对远离日常生活的海运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贸发展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长期持之以恒的宣传,为制定海运经济政策、海员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6、对美国海权控制模式的若干认识

美国海权控制模式是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结合“海权论”思想,在扩张海外市场的强烈需求、国家实力日益提升和摆脱传统“孤立主义”而逐步形成。二战后逐步完善,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坚持,有效构筑了其以控制海上运力、海运通道、维护国家安全、海运技术与技术创新和保持在海运发展的引领性以话语权为目标的海运生态圈,形成了全球海运资源配置能力,有效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

而从海运生态圈的角度,其强大的保障性、引领性弥补了其竞争性的不足,在其竞争性不强的情况下,通过对全球海运资源配置能力,仍可持续获得廉价的海运服务,通过政策“花钱”提高竞争性对美国意义不大。这一战略选择,是其他经贸大国和非军事、非技术强国望尘莫及的、不可能有的条件。


美国的全球海权正式建立起来,一直维持到现在,虽然受到了不断的冲击,但美军的海上霸权却依然在全球各地所挺立,美军还依然驻守在全球众多海上战略要冲。


END
大连海事大学
海洋法治与文化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明圆滑的海上马车夫
大航海时代Online
大国崛起:英国“没有无缘无故的伟大”
殖民地面积是本土面积的137倍,近代英国为何如此热衷扩张殖民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6課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8共21张PPT%29
全球第一个世界性帝国,殖民时间长达584年,如今却已一蹶不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