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寻找自己


这个午后,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眼泪肆无忌惮地倾泻而出,一直哭到散场。

《寻梦环游记》,瞬间让我的心变得柔软。

这是一部寻找音乐之梦的电影。除了音乐之梦,还有曾曾祖父的回家之梦、曾祖母的父爱之梦、爱与信任之梦、生活的意义之梦。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找自己

 

小男孩米格,今年12岁,他有一个梦想——唱歌。可是,音乐在家族里却是禁忌,家人们视音乐为洪水猛兽。然而,音乐如同种子般在他的心底扎了根,一发不可收拾。米格背着家里人偷偷做了一把吉他,却被奶奶一把夺去砸个粉碎。吉他没了,音乐梦依然没碎,米格不想再躲了,他开始为音乐做正面的抗争。

当个人追求与家人发生冲突时,米格从躲避到抗争,最后与家人达成和解圆梦。

 “我不想跟他们一样,我不想当一个鞋匠,我要唱歌。”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屈服于外界的声音,努力寻梦,这样的人需要强大的自我功能。

 

一个有强大自我功能的人,是有着成熟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是为自己而活的。

 


不少人有这样的体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我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他们可能每天按时上学上班,做着家人领导交待的事,努力工作,成绩出众,但内在是迷茫而空虚的。这种人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取悦家人付出了失去自我的代价,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情感的认识,失去了兴趣爱好,失去了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感受不到内心深处的真正满足,也许学业事业很优秀,但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我们说,这是假性自体。


假性自我源自服从,从孩子时期就戴着面具——他们是伪装者,与真实自己的内在情感失去了联系。

 

由此而看,米格做鞋子VS音乐的选择,更是一种“失去自我VS实现自我”的选择。做鞋是服从,过着他人安排的人生,失去自我;选择音乐是打破控制,听从自己的内心,实现自我。


“我们穷其一生,最大的意义,是寻找自己,活出自己幸运的是,米格做到了。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力量的过程。一路上可能会遇到阻扰,也许会受伤,也许会伤到他人,但是最终,你会成为自己的英雄。

 


如果没有人记得你,你将彻底消失

 

“请记住我”,曾曾祖父的梦想是被女儿可可记住。他活着时,为追随音乐背井离乡,他最大的牵挂是女儿,担心女儿会忘记他。当他背起吉它离去,没想到竟是永别。再次见到女儿是曾曾祖父的未完成事件,为了这个未完成事件,曾曾祖父在亡灵的世界里不断地努力着、挣扎着,希望某天能在亡灵节见到女儿。


然而,女儿可可正在慢慢老去,变得痴呆,很多事她都记不得了,就连她唯一记得的“爸爸”也开始变得模糊。如果有一天,可可彻底忘记了爸爸,曾曾祖父将会彻底消失——这一次,将是“终极死亡”。这是曾曾祖父难以解开的心结。这么多年放不下、离不开、回不去,又无法说清的疏离、寂寞与孤独,都与他的梦有关。


“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记得你的时候,你将彻底消失”,曾曾祖父举起手上的酒杯,一饮而尽,绝望地说道。

 

有人记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有人把你放在心底,是你最大的幸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不曾留下过什么,也没有被任何人记住,等于从来没有活过。

 


人这一生,终归难以逃避两件事:入世与离世。

 

欧文·亚龙说:“这是我曾经辛辛苦苦建构起来的一个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意义世界,而随着我的离去,意义世界不复存在,任何人都没有和我相同的意义世界,这是一种深刻的哀悼。”

米兰·昆德拉说:“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遗弃是一种变相的死亡,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在一个人生命结束时回顾生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一丝记忆——精神上的,没有;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爱,亦没有。没有丝毫值得人们记得的东西,那么,他和世界是没有连在一起的,当他死去时,也就被遗忘了。

 

欧文·亚龙认为,我们创造爱与其他东西,其实是在无意识地对抗死亡焦虑,即希望死后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能活在当下,能留下自己的痕迹,有爱与被爱的人,在死亡到来时就不会恐惧,更不会感到遗憾。所以,一个人越是害怕死亡,说明他越是没有真正活过,没有与这个世界有过很好的链接。


讨论死亡,其实是在讨论如何好好地活着。因为死的意义,是生的价值

 

“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你将彻底消失。”

尼采说:“这是死亡吗?再一次的死亡。”

 


所有的新伤,其实都是旧痛

 

当年曾曾祖父抛家而去,曾曾祖母虽然表现得很冷静,但在内心,却把对丈夫的爱换成了满满的恨。

爱与恨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爱有多深,恨就有多重。我们总是以为,恨一个人是因为不爱了,殊不知,恨一个人是更深的爱——爱而不得而生恨。

有句话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弃,忘记才是真正的放下。


“你要放恨一条生路,才能放爱一条生路

 

面对丧失,曾曾祖母认为一切都是音乐的错:如果不是丈夫接触音乐,他就不会离开,就不会撇下妻女,就不会让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的苦难。

分离是曾曾祖母的创伤,也是整个家族的创伤;分离焦虑一直在这个家族里存在着,浓得化不开。


分离有焦虑,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一个人(比如曾祖母年幼丧父)如果早年经历丧失,这个丧失没有被很好地处理,在以后的人生里,面对各种或大或小的分离,就会激发早年的创伤之痛。

所谓的新伤,其实都是旧痛。

这个家族里最大的痛是分离,于是他们都用“禁止音乐”来防御分离。

 

丧失亲人是很痛苦的,特别是童年时的丧失。早年丧失母亲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后形成焦虑型的依恋关系。当面对丧失时,我们感到悲伤,需要对丧失有一个哀悼的过程。如果没有经过哀伤体验,没有哀悼过,丧失就可能变成创伤。


一个人能去承受体验悲痛是需要一定的自我功能的不体验和承受悲痛,是无法获得力量感的。

 


我爱你,如你所是,非我所想

 

误入亡灵世界的米格,需要亲人送上祝福才能重返现实世界。

曾曾祖母第一次给出祝福:米格,我祝福你,这个祝福有一个条件,以后不准再碰音乐了。

曾曾祖母第二次给出祝福:米格,我祝福你,我要你记住我们,要一家人在一起。

曾曾祖母第一次给出祝福:米格,我祝福你,没有任何条件,因为我们爱你。

三种情况下的三次祝福,像是一段心路历程。

 

到最后,曾曾祖母说出我爱你没有任何条件的时候,她的内心已经变得富足了。一直以来,她以为丈夫抛弃了自己,最后发现丈夫被毒杀了。心里的结解开了,她没有了恨,没有了怨,内心被爱填得满满的。

一个内心富足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需求转嫁到他人身上比如一个母亲,如果自己过得很好,自然不会要孩子为自己做一切能让自己舒服的事。所谓的爱,基于一个妈妈内心是不是富盈的,如果是空的,又自我察觉不到,无论怎么样为了孩子去付出,都可能是在填自己的空。而这种爱,就变成了有条件的爱。

 

怎样才能给出无条件的爱?

这个人需要有足够的自爱,这种爱的流动是自然的、不需要对外求索的。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爱的是你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根据我的要求打造出来的样子


 “你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爱你了。”

“你考试考不好,我就不爱你了。”

“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爱你了。”

这,是有条件的爱:你必须要听我的,按我的要求去做。当你听我的话,达到我的要求,我就爱你;要是你让我失望了,对不起,我不想爱你。这不是爱,这是控制和索取。

 


有些父母,看上去似乎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其实是为了得到回报:用孩子来满足自我价值,用孩子来满足空缺的情感,用孩子来实现存在感。而无条件的爱,爱的是这个人本来的样子:你喜欢音乐,我讨厌音乐,OK,我接受你喜欢音乐,我不需要你非要按照我的想法讨厌音乐;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我接受我们存在的差异性,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坚硬冰封的地方开始变得柔软。

无条件的爱,更是自我发展成熟的表现,所以,无条件的爱,是可以习得和强化的。

只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依然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他才会自然地、无条件地爱他人。

 

让我们试着开始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毕生唯一真正重要的功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楚月《挚爱穿越灵魂--寻梦环游记》2023.05.18
《寻梦环游记》:我们思考怎么活着
有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在走
《寻梦环游记》影评
国人最缺乏的教育,是关于死亡...
《寻梦环游记》:人这一生,到底什么最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