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张学勇校长讲座:漫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作者:强者恒强

 

 

漫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

 

    大家晚上好。承蒙鞠锋老师抬爱,安排我在今天晚上,和各位朋友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说句心里话,我现在的心情特别得紧张,因为我从来还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过任何报告。

    在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山东省泗水县的张学勇,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教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只是一个偏远小学的“麻雀校长”。因为孩子还小,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因为个人能力有限,我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教学成绩。当校长两年来,也没给学校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我愿意思考,为做一个成功的家长而思考,为做一个优秀的老师而思考,为做一个合格的校长而思考。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自己思考的一点收获。希望我的思考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哪怕只有一句话!

    我今天主要讲分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1、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2、懂我们的孩子是爱孩子的前提;3、与大家共勉的几点建议。

     一、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由这句话,我们不难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为人父母之后,孩子便成了我们这些家长的全部。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家长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我要说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我们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忙着为自己的孩子设计人生。

  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其结果可能是,我们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可能性也越大。

  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每个人大都会为人父母。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够格吗?当我们责骂孩子不爱学习时,我们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改变,我们的家庭教育方法需要改变。

  不容置疑,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彷徨,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要治孩子的“病”,我们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我们这些家长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并不是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完美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我们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曾经有一个高中生,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她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需要每个父母重视的。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呢?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我们常说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家长满意的教育,让社会满意的教育。我们何曾想过我们的孩子,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满意不满意?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喜欢不喜欢?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而一旦上岗,我们却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做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懂我们的孩子是爱孩子的前提

    当今时代,我们绝不能再像我们的父辈一样任由我们自己的孩子自然成长,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要懂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在我们头脑中明确一些观念,因为这是正确地爱孩子的前提。

    1、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发现。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什么是天才?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门说过:“婴儿出世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时,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在布赞门看来,每个孩子一出生,除非他有天生的智力障碍,否则就是一位等待发现,等待发展的天才。

    科学研究表明:在0-14岁儿童中间,弱智儿童仅占1.07%,而超常儿童则在0.03%以上。也就是说98.9%的孩子并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爱学不爱学、会学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有我们相信这一点,我们才可能造就出天才。

    那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家长帮助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我们把孩子当天才,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天才。聪明的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解放孩子的天赋。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的潜力,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孩子,一定会有更远大的理想抱负,一定也会有更突出的成就。

    自己的孩子数学成绩差点,可能语文成绩优秀;不大爱说话,可能会思考;不喜欢音乐,可能爱好运动……也许他是未来的作家,也许他是未来的乒乓球冠军,也许他是未来的工程师,也许他是未来的音乐家……

    总之,如果我们愿意换个角度看孩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可爱,他们身上具有如此丰富的可塑性——只要有可能,每个孩子都会是天才!

    众所周知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的时候他才会说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语,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上学后老师曾断言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然而他的父母没有这样看,也没有因为老师无知的论断而抛弃这个“笨”孩子,一直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鼓励他追逐自己的梦想,正是因此,才造就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作者薛涌说:“每个孩子都是个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发现他是个什么样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每一个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也都是有“问题”的。

    许多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出问题,可是事实告诉我们:没有问题的孩子是没有的,没有问题的一天是过不去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孩子不爱去幼儿园,每天送到幼儿园都是又哭又闹……

    孩子胆小,怕生人,不爱说话,也不爱跟同学玩,甚至有轻微的忧郁症……

    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戏,不爱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

    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一上考场就考砸,越来越没自信……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很苦恼,不知怎么安慰……

    孩子无论做作业还是其他事情总是磨蹭、拖拉、丢三落四,每次都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

    孩子喜欢上了班里的同学,整天神情恍惚……

    这一切估计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有的也整天为之苦恼,弄得愁眉不展。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其实,这很正常,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发现了孩子的问题,积极地想办法去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毫无缺点,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孩子有问题不可怕,也不丢人,可怕的是家长发现不了问题,可怕的是家长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怕的是家长不敢直面孩子的种种问题。正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发现,被解决才使孩子也使我们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3、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是个“超人”。

    有的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最好在每个方面都胜人一筹。这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我们一旦有了孩子,做了家长,就把我们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想让孩子去完成,光宗耀祖的责任要让孩子去承担……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承载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太多的苛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优秀的天才”。

语文成绩要好,数学成绩要棒,英语要名列前茅,理化要力争三甲,史地生也不能落后……成绩差了,成绩退步了,就好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许多孩子从入学的那一天,就像个木偶似的连轴转,被动地去参加家长安排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不是“超人”,过多的要求会让他们反感讨厌,过重的负担会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破罐子破摔。当有一天,他不再屈从于我们的安排,倔强起来,我们与孩子的矛盾冲突便会接踵而来,我们的“超人梦”也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裂。

    所心,我们一边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一边要敢于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还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三、与大家共勉,我给家长的一点建议

    下面我与各位朋友探讨交流的是我整理的和大家共勉一些建议。

    (一)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嫌自己的孩子这里做的不好,哪里做得不好。“你看人家小明学习多好,每次都考第一名。”“你看人家小亮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此类话语也常常出自我们这些做父母们的嘴里。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也会心怀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

  不可否认,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但是,有时候好心也会做坏事。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的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人们重视。试想,人的个性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事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相比。别人家的孩子长处和优点,也不是自己的孩子想学就能学得来的,所以最好别拿他们来比较。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要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出自于内心,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不对的。孩子尽心了,千万不可一再地苛求他们。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和许多的家长、孩子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也经常有许多父母在我的面前数落自家的孩子,读书不够刻苦,比不上某某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但自己感到非常气愤,也常常将这种表情传递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们的这种比较,越发产生反感,不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丧失了信心,成绩越来越差。

  有这么一个案例: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

  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超过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感到下不了台,只好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从此,小明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多么需要得到父母贴心的安慰和鼓励啊!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小亮的压力。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绩更是大幅度地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想尽千方百计也回天乏术,仅仅上完一个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由此可见,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特别严重的。被父母经常作比较的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在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父母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更加顽劣,更不值得疼爱,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会更多一些,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要想消除这种现象,父母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

  人生在世,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

    作为家长,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让孩子和自己比,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及时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再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 兴趣是孩子的,不是家长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圣人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周末的时候,就让孩子参加乒乓球、象棋、绘画、书法等特长班。我想问的是,家长同志,在让孩子去之前,你有没有问过孩子喜欢什么?

    记得有个教育家说过,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说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也许,这一句话不是全对,但我觉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不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认识周围的一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兴趣日渐衰退!为什么?也许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给孩子选择的兴趣掺杂了太多我们的主观愿望,太多的功利性让孩子的兴趣变了味儿,在孩子的眼里,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负担。

    有一位家长,整天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小小的孩子很少能有和同龄人在一块玩的时间。每每自己的孩子,学了一点技能,父母就要找机会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下。有一次,妈妈在人前夸口说:“我家的孩子,兴趣可广泛了,喜欢画画,喜欢书法,喜欢唱歌,喜欢跳舞……”还没等家长炫耀完,在一边写作业的孩子一扭头,满含怨恨地说:“都是你让我喜欢的呀!”一时间,大家都尴尬地无话可说。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那个孩子怨恨的眼神却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们逼着孩子去参加这样那样的特长班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是否喜欢?我们有没有想到过那个为了不练钢琴切断手指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牢记,兴趣是孩子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发现孩子喜欢什么,而不是逼着孩子喜欢什么!

    (三) 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

    我们做家长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有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的,如果同样的事情由老师来布置,孩子们的表现会判若两人,积极得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高大的,是神圣的,老师是知识的化身,老师懂得多——我们也可以说是人天生的求知欲使孩子对知识的传播者——老师产生了本能的敬畏和崇拜。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反驳家长说:“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让我做的。”似乎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的话就是真理,是不容置疑的,更是不可改变的。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现象就越普遍,越严重。

    最明显的就是收学费,低年级的孩子最听话,交得也最快。有时候学费不是整数,老师交代孩子拿几张拾圆的,拿几张伍圆的,几张壹圆的,孩子都会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办,如果家长稍有迟疑,便是又哭又闹。

    许多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本能地觉得反感。也许是因为自己在孩子心目的地位被老师替代的原因吧,许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唠叨两句——“就你们老师厉害!”“老师说句话就是真理了!”“老师给你的棒槌你就当真了!”“老师放个屁都是香的!”

    有的家长在闲谈的时候,也会扯到孩子的老师,不管孩子在不在场,就信口开河。把自己知道的关于老师的事情都抖露出来。对于哪些有损老师光辉形象的趣闻佚事,更是津津乐道。人都有不足,我们也不否认老师有缺点。不过,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起有损于老师的话语,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再高大了,老师的话也不再如“圣旨”一样了!孩子的崇敬之心日渐消退,老师讲得课也理所当然地没有以前吸引孩子了!如果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敬畏之情,也就等于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古人所谓的“亲其题,信其道”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我们当家长的,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评判学校或老师,保持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向往、崇敬之情,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百益而无一害。

    (四)多让孩子交朋友。

    中国儒家经典《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孩子也是这样,纵然我们家长给他们的关怀再怎么无微不至,也不是完整的。同龄玩伴之间的交流,是父母无法替代的。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的学习看成唯一重要的。我们要非常看重孩子和同龄伙伴的关系,我以为有了这种良好的关系,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出去和小伙伴玩,也要欢迎孩子带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就算他们把家里弄得多乱,我们也不要生气,只要孩子们玩得开心就好。

    《爱的教育》这本书相信许多朋友都看过吧,小说中安利柯的爸爸就十分欢迎儿子带同学来玩,并且会抽出时间陪这些孩子们玩,参与他们的讨论和游戏。这样的家长才是明智的。

    记得有一本书上,写了一个孩子,虽有可爱的双亲,却难耐缺少同龄玩伴的孤独。最后,他结交一位无所不谈的"猫朋友",还借助心理的幻想,结交了一位虚构的朋友--罗兰。他同罗兰平等地交流情感,彼此无微不至地关心……直到孩子为此而离家出走了,才使父母大吃一惊:第一次发现了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父母亲,更需要平等相待的朋友!他的父母的幡然醒悟,他们不仅表示欢迎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密切交往,还表示愿意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不仅唤回了出走的儿子,更赢得了他们从未得到的儿子的信任。

    不要蔑视孩子结交的小朋友,不要有意无意地封闭孩子的同龄小社会,孩子和同龄小朋友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父母所无法为孩子提供的。

    由于缺乏与同龄同伴交往交流的经历,不能融合于同伴群体的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适应的问题。他们由于适应不了群体的要求,所以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因而不能获得很多心理需求的满足,如被接纳、被尊重、被赞赏、被帮助、被信任等等。他们没有相应的荣誉感、合作意识,他们也学不到很多群体生活的规则和人际交往的技巧。群体带给他们的不是向往,而是恐惧。因此他们要远离群体,逃避群体,他们也就不知道也不在意群体的要求,就显现出诸多我行我素,肆意妄为等完全自我中心的行为,从而扭曲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的一生。

    (五)虽然你并不喜欢,也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起看儿童节目。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思想来自于阅读”。人在各个领域的提高都离不开阅读。现在,科学发达了,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纸媒阅读变成了声光影的电子阅读,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书本。但我们可以肯定,无论科学多么发达,网络多么普及,也永远不会取代了纸质的媒体。书,还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让孩子爱上阅读,有三个有效的途径:-

    (1)耳濡目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因为儿童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他认为:大人做的事就是好的事。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自己要读书。-其实不光是读书,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孩子都在观察着我们,模仿着我们,他就是我们的影子,甚至连说话的口气、走路的姿势都在刻意地模仿。我们要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在家里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到什么程度呢?在孩子的这个床头啊,桌子上啊,沙发上啊……凡是孩子经常在的地方都要有书。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书的内容,讨论忆中的人物,讨论读书的体会心得。用语言引导孩子。用环境影响孩子,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看书也不用像上课一样正经八百的,让他们很偶然、很随意地拿到一本书,只要拿起了他就渐渐地放不下了。暑假里,我和儿子每天都要玩一个游戏。儿子选出三个故事让我自己选听,我也是如此。儿子给我读,我给儿子读。然后,为了检验听读的效果,儿子会给我提三个问题,我也会给儿子提三个问题。有时候,我会故意答错,让儿子给我纠正。每天我们都玩得很开心。

    (3)经常带孩子逛书店,也是一个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做法。-在书店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书的海洋。万千种类,总有一本能引起他的兴趣。

    另外,我们也要学会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如果我们不知道奥特曼,不知道海绵宝宝,不知道虹猫蓝兔,那么,我们一定OUT了,欠就很难和孩子有共同语言了,很难走进孩子的世界。

不管我们有多忙,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喜欢,我们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看儿童节目,不要做一个被淘汰的“OUT MAN”。

    (六)养成良好的习惯,身教重于言传。

    孩子的首席教养者、人生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他们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有一种观点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我觉得很有道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终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腾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习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呢?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30天,关键在头三天。习惯是一种行为长期坚持的结果,一个月坚持一个行为,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坏习惯也只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改正一个坏习惯却需要2倍、3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点,我们也不要着急,坏习惯可以一点一点地改,一点一点地转变。因此,孩子在涉足一个新的领域时,比如读书、写字只需要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后面学生就习惯成自然了。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告诉我们,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多读书,我们就要先拿起书本;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孝敬父母,我们就要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不举止文明,我们要先注意个人修养……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要时刻牢记,有一双犀利的小眼睛正时刻监视着我们,有一个纯洁的小精灵正处处模仿着我们。

    (七)再忙也不要忘了孩子。

    现在的大人都在忙,忙着打工赚钱,忙着晋级升迁,忙着打麻将垒长城,忙着逛商场喝闲酒……与孩子在一起,就没有时间了。我们这里有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许多孩子的家长为了赚钱,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把孩子就送到了这样的学校读书。许多孩子从一年级就离开了父母,有时候一年才能见上一面。

    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临时回家有事,也是想孩子了吧,办完事情就匆匆赶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并向学校请了假,说是想和孩子一起去吃顿饭。学校当然同意了,可是,那个孩子却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家长怎么讨好,无论老师怎么劝说,就是不同意,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最后把孩子逼急了,大声喊道:“你们从小把我就扔在家里,现在想起我来了!我恨你们!”说完,边哭边跑进了教室,留下家长和老师惊讶地呆在那里……家长怅然若失,和老师告别而去,完全没有了刚才的高兴劲儿。孩子呢,跑到教室里,哭了一个晚自习,此后的好几天都郁郁寡欢……

    我前几天也看到另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父母整天忙得不着家,孩子看到别人的父母都在身边陪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天,他向爸爸借10元钱,加上自己所有的的零花钱又交给了爸爸。爸爸委惊讶,问孩子这是干什么?孩子哭着说:“爸爸,你不要再出去忙着做生意了,我用这些钱买你下个小时的时间行不行?你陪我玩一会儿,好吗?……

    看到这两个故事,我们怎么不为之心动呢?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是渴望自己的父母陪伴在自己的身边的,特别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到处游玩时,他们的心里更是难受,心底也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埋怨之意。无论学校的老师照顾得多么好,无论爷爷奶奶照顾得怎么无微不至,也永远无法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位置。

    在当今这个时代,谁都在忙。如果因为我们的忙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我们的忙碌还有什么意义?再忙也不要忽略了孩子。

    (八)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孩子,小孩子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不少大人听话只听一半,不耐心听孩子说完。他们习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到孩子所说的话上,从而误会孩子们那颗纯洁的心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还小,但母亲对于孩子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她的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眨了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我想尝尝,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在家里,儿子看了动画片会给我们讲述,虽然我并不十分理解他所讲的东西,我也会在哪里装着很认真地听,还要不时地问上几句。有时候,我和妻子不注意啦起了家常,儿子讲述的兴趣会大大减小,甚至小嘴一噘,大声喊:“你们都别吱声,听我说!”我和妻子才会回过神来,再听他唠叨。

    孩子向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父母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打断孩子的叙述,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扼杀了孩子表达的欲望。

    (九)不和孩子较劲儿。

    古人常说“治气不养家,养家不治气。”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我们尽量不要和孩子治气,不要和孩子较劲儿,他们毕竟是孩子嘛,更何况,我们一般是拗不过孩子的。

    前些天,听朋友讲了自己和孩子的一次“战斗”。说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她不愿意给孩子买,孩子就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儿,妈妈也寸步不让,坚持自己的立场。后来,还打了孩子几下,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最后,家长终于受不了了,又抱起孩子来哄,还给孩子买了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案例几乎曾经发生在每一个家长的身上。许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有时候我们正忙着的时候,怕孩子打扰,就给他点零钱打发走了。有时候,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我们不愿意,孩子就会又哭又闹,僵持一会儿,我们就会缴械投降,随了孩子的心愿。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孩子的眼是雪亮的,有上这么几回,他们就能抓住我们的弱点,得寸进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又哭又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坏毛病。

    那我们该不该和孩子较劲儿呢?我认为,得两手准备。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非要改变孩子哭闹着要东西的毛病,而且你能坚持到底的话,你就和他较,绝不能临时心软,半途而废。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的把握和决心,那么,从一开始就不要和孩子较劲儿。

    (十)向孩子巧示弱

    一般的家长,都喜欢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伟大形象。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总是不允许孩子干这个,禁止孩子做那个,觉得孩子这里做得也不行,那里做得也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山东东营的巴述丽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向儿子巧示弱》,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这篇文章中,巴老师从家务劳动、学习和能力培养三个角度叙述了自己怎样向儿子示弱的。

  家务活不分多少,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不但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使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巴老师常常告诉儿子她需要帮助,使儿子积极地投入到和她一起干家务的队伍中,比如拖地、扫地、简单的洗刷等等。在这样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巴老师通过不断向儿子示弱,激起了儿子的兴趣,使儿子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巴老师经常向儿子“讨教”学习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她常常这样对儿子说,“你们的这块知识很好啊,妈妈很感兴趣,却又不懂,你能给妈妈讲讲吗?”看到妈妈如此谦虚的态度,儿子往往很积极。在给巴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儿子提高很快,不知不觉、快快乐乐中,就收获了知识。

  巴老师的儿子有些胆小,爱静不爱动。通过在儿子学骑自行车和学滑旱冰的过程中,巴老师巧向他示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巴老师的儿子学滑旱冰时,总是进步很慢,在家里,扶着柜橱、沙发等慢慢滑行,总是离不了“拐杖”。巴老师就自己穿起旱冰鞋,让儿子当教练,指导妈妈练习。几天后,儿子学得很好了,妈妈却没有多少进步。儿子为妈妈遗憾,但妈妈很为儿子高兴。

    从巴老师的向孩子示弱的故事,我们会受到很多的启发。示弱,其实是一种智慧,让孩子在超越父母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十一)不要拔苗助长,让我们的孩子自然成长。

    说过拔苗助长,我想起了这样一件旧闻:2000年5月13日,南京某综合大学19岁的女研究生徐露露在宿舍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一个怎样的剧啊!1981年12月,徐露露出生在江苏省铜山县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父亲徐开林是学校校长,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他们夫妇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当徐露露刚学说话时,徐开林就教她背古诗,记英语单词,女儿两岁生日刚过,徐开林就将一块小黑板挂在了自家的客厅里。他常对人说:“ 女儿聪明,我一定要制造出一个天才来。”在徐开林的高压督导下,徐露露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童年。徐露露几乎整日被锁在书房里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 

    徐露露的苦读终于有了结果,7岁那年,她就学完了小学6年级的课程,8岁时读了初中,10岁便开始和高一的同学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课了。在1994年7月的高考中,年仅13岁的徐露露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被南京一所综合大学生物系录取,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进了大学校园之后,徐露露凭着自己的聪明很轻松地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让她既自信又自负,常常讽刺那些苦读书的同学。由于她年龄小,加上学习优秀,被大家冠以“天才少女”的美名,这也使她渐渐地自我陶醉,形成了惟我独尊的观念。 
  有一次,老师带同学们做一项生物基因试验。老师指出了徐露露试验程序中的一处错误操作。深夜12时,她还怒气未消,敲开老师的门,让老师向自己赔礼道歉。与此同时,她喜欢上了那些港台的言情小说。她在日记本上大段大段地摘录书中关于感情的描写,经常是随着书中的主人公命运的起落而喜怒无常。有一次,读到一位主人公悲惨死去时,徐露露当即在寝室里“哇哇”大哭起来,然后宣布绝食。结果,她真的3天没有吃喝,后来被同学送进医院才得以缓解。她喜欢《还珠格格》小燕子。听到别人说喜欢小燕子,徐露露就大发脾气,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竟动手打了对方。 

    徐露露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洗衣服、不会计划用钱,更不会与人相处。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妹妹,同寝室的姐妹们给予了她许多呵护和关爱。大学4年里,她的衣服大都是由同学代洗,凌乱的床铺和书桌 也大多是同学们默默地帮助整理。

    然而,同学的帮助她浑然不觉,甚至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大家都在忙着复习功课,谁也没有注意到她泡在脸盆里的衣服。衣服泡了4天,她十分气愤,晚上,同学们都回来后,她突然抓起泡衣服的脸盆从窗口扔下楼去,然后,趴在床上大哭不止。

    1998年9月,17岁的徐露露因成绩优异,被免试升为该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院里对新生进行摸底考试,结果她的成绩竟落居榜尾。这时,她有了危机感,并同时产生了憎恨比她学习好的同学的心理。以后,她经常偷偷地把同学的课本、笔记本扔到垃圾箱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看着他们着急。因为她的任性,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她在日记中写道:别人都不理我,我是不是做得过分了点?但我不会向他们认输的,我要让所有的人都臣服于我…… 

    徐露露渐渐地偏离了父母为她设计的生活轨迹,她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现代都市女孩子后,继而走进了情感的误区。她受港台言情小说的影响,开始结交异性朋友。她自己起草并打印了几封热烈似火的情书,一下子投给了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她认为优秀的12个男人,然后,她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着这些男人来给予她爱情。可是,她失败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竟没有收到一封回信,那位导师还对她进行了批评。 
  1999年10月,徐露露认识了刚刑满释放的王俊峰。徐露露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王俊峰因参与流氓斗殴,失手将对方打死,被公安机关逮捕。因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被判处死刑。第二天,她正常上课,在班里也经常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一直为她担心的同学们松了一口气,暗暗庆幸她已经走出了自我的误区。

    5月13日晚,这天是星期六,学校大礼堂里举行一场交响音乐会。同寝室的同学早早地去礼堂找好坐位,徐露露则一个人留在寝室。这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徐露露的床下,放着用塑料布包着的两桶汽油,同学们走后,徐露露用铁丝把寝室的门窗死死地缠牢,然后将汽油浇到了自己的身上、地上,做完这一切,她平静地用打火机把自己点燃,火苗迅速地在她的身体上无情地燃烧……

    曾被誉为“天才少女”的女研究生,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随着大火而逝去的是其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心血,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认为,徐露露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缺憾,她从小在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又因年小而得到 周围人们的宠爱,形成了一种孤傲、惟我独尊的性格和狭隘的思维,一旦受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必然走向极端。

    这个案例无疑给望子成龙的家长敲响了警钟: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形式的拔苗助长都不会有好的结果。顺其自然,适当引导,才是我们家长所要考虑的问题。

    各位朋友,未来是孩子的竞争,也是父母们的竞争,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他们就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奇迹。

    我们就算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

    我们就算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身,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一切!!!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一辈子只当一次父母!没有一项事业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更伟大!我们在工作中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吧!

    以上,就是我与大家共同交流的内容,其中有我自己的体会,也有别人的观点。再次感谢“三人行”的工作人员,感谢鞠锋老师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感谢各位网友百忙之中的倾听。我会把我的发言整理好,贴到我的博客上,欢迎大家指导。如果我今天晚上的某一句话,能够触动你的心灵,将是我至高无上的光荣。

    谢谢!

                                                 转自:http://blog.sina.com.cn/ljgzwx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学勇: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一位退休班主任透露的秘密,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好习惯胜过好成绩
[分享]做家长的五条简单原则(看了就会有收获) - 家庭教育/家有学童 - 丫丫社区
这6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笨,成绩越来越差,再不改还要吃大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