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彻底改变父母的观念:养育男孩 (二)

  
 
们都喜欢自己的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是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最不理解的人应该是男孩的母亲们,她们总是想办法试图让好动的男孩安静下来,但他们往往受到父亲的鼓动,变得越来越爱打闹,从而把房间搞得越来越乱。
  在打闹中,男孩和父亲总会不小心弄坏东西,把房间搞得又脏又乱,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由于受大脑结构以及体内睾丸素的影响,男孩常常会不计后果地去搞破坏、去攻击别人。但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一位父亲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当儿子4岁的时候,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
  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我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我们都知道,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如果在进入新的团体之前,他们不了解这个团体的规则,那男孩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等,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就拿上面的事例来说,父亲喜欢与男孩在一起打闹,他告诉了男孩打闹的规则——不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但打闹必须是有身体接触的,因此,这个男孩以后再与别人打闹时,就会自觉把握自己与别人身体接触的“度”。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问:“‘规则’,妈妈也可以教他们,难道只有爸爸教才会有效吗?”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完全不同于父爱的,母亲的爱会让男孩陶醉其中,只想享受这种温暖,而不去思考别的问题。而且在大多数男孩的心目中,母亲只擅长做日常家务,她们并不擅长制定规则,所以男孩常常会对母亲制定的规则持怀疑的态度。
  但当男孩与父亲相处时就完全不同,他可以和父亲打闹,但他绝不敢在父亲面前胡闹。所以,父亲的威严让父亲所制定的规则也具有了可信度。
  大多数的家庭常常因为男孩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而发生矛盾,例如,男孩不小心把家里的古董花瓶打碎了,妈妈会对男孩大发脾气;又如,男孩把家里的小闹钟弄成了“哑巴”,害得爸爸上班迟到。
  但在父亲懂得制定规则的家庭中,这些“闹剧”出现的几率却很低。
  一位父亲为全家人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则:
  每周的周六晚饭后为“真理时间”,全家人聚在一起,可以自由说出自己心中的“真理”。
  例如,在一次“真理时间”中,妈妈是这样说的:“儿子的那些破坏行为总是让我抓狂,我刚收拾干净了客厅,他没一会儿又把它搞乱了;我刚告诉了他,不要把杯子打碎,他就不小心把杯子摔在地上;更可恨的是,他把我最喜欢的那块手表给拆了!”

  而儿子是这样说的:“妈妈总是说我是‘破坏大王’,我讨厌这个称呼,所以,每当妈妈这样称呼我时,我就故意搞破坏。我希望妈妈以后能给我一个我喜欢的称呼,如帅小子、小英雄等,这些我都喜欢。”
  自从家里有了这个“真理时间”之后,家庭成员之间几乎就不再发生矛盾了。
  作为家长,我们知道,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嘴”笨多了,他们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确切来说,他们是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给男孩规定这样一个“真理时间”,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虽然不善表达,但男孩的内心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所以,他会深深地感谢父亲所制定的“真理时间”这个规则。
  对于男孩来讲,父亲是权威的,他有权制定规则。当然,如果这些规则能够深入“他”心的话,他更会对父亲这位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深信不疑。
方法三: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但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爱调皮的男孩总会在一起儿玩。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呀?”
  “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哦?那你们是哪路人,他们又是哪路人?”
  “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而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在这些男孩的眼中,父亲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还象征着一种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男孩才不会去做坏事,才不会变坏。
  其实,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很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示,那些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
  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在生物学上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也许就在忽然之间,男孩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身高猛增、力气也变大了很多。在面对温柔或者暴躁的妈妈时,即使平时最乖巧的男孩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下,妈妈再也不能强迫我做任何事情了!

  因为这种想法的出现,男孩开始不拿妈妈的教育当回事,有时,他们甚至还会故意与妈妈作对,向妈妈的权力挑战。当然,如果男孩的这一行为不断地得逞,他们就会变得自傲自大,甚至是目无王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父亲的权威让他们保持清醒。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在我们家,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孩子的爸爸买菜、我做饭、儿子洗碗。我们的这项分工从儿子9岁时就开始了,并且在昨天之前,一切都在按着正常的情况进行。
  但昨天,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去厨房拿东西,忽然,一股怪怪的味道传来。我一看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子把碗泡在水池里没有洗,由于天气太热,水池里的水都发霉了。
  看到这种情况,我生气地把儿子叫来,并冲他大喊道:“这是怎么回事?”
  令我惊讶的是,13岁的儿子竟然没有愧疚的感觉,他还不耐烦地对我说:“我只不过是忘记洗碗了,妈妈,你用得着这样大嚷大叫吗?”
  看着比我高出一头的儿子,我真的拿他没有一点办法。但就在这时,孩子的爸爸来到厨房,还没等到他讲话,儿子就开始捋起袖子打算洗碗了。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还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在这些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就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
  就拿上述案例来说,面对儿子向母亲的权力挑战的情况,如果父亲这样对儿子说:“不允许你用这样的腔调同妈妈讲话,否则,我真的要管管了……”听到父亲这种“规则”鲜明的话,男孩至少也会清醒上一段时间,不敢再向妈妈的权力挑战。其实,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的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是真诚的。如果父亲并不是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地教育儿子,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在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要取决于父亲。
  本节重点图示:父亲如何做好男孩的榜样
第8节:做好规则的制定者
三 做好规则的制定者——教男孩
  正确认识并把握规则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几个男孩和女孩分别放入几个不同的新班级之中,让他们与新班级的孩子们相处。在此之前,他让这些男孩和女孩分别写出他们最关心的关于新班级的情况。
  结果这几个女孩几乎都是这样写的:
  新班级的同学会喜欢我吗?
  在他们之中,我会交到知心朋友吗?
  而几乎所有的男孩都是这样写的:
  新班级的同学都听谁的?
  如果不听他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经过持续观察和深入分析,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女孩是关系型的动物,而男孩是规则型的动物。
  也就是说,男孩与女孩的关注点天生不同,女孩关注的是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她们如何赢得他人的喜爱,所以她们是关系型的动物;而男孩关注的则是他周围的“规则”,即:

  这里的“头”是谁?
  他制定的规则是什么样的?
  如果打破了这个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男孩被定义成了“规则型的动物”。
  其实,在男孩很小的时候,他们的这种凡事讲究规则的特性就已经很明显了。例如,一位男孩的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家儿子从小就有一个坏毛病——懒惰,别说帮我做家务了,他自己的事情他都懒得去做。就拿洗澡来说吧,每次都是我三催五请,他才肯去洗澡,而且还表现得极不情愿,到了卫生间冲两下就出来。
但有一次,他爸爸一走进他的房间就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味呀,你几天没洗澡了?”仅仅就是他爸的这一句话,儿子在卫生间洗了半个多小时才出来。
  的确,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就是权威的象征,是家庭规则的制定者。因为男孩是规则型动物,自从他们开始接触自身之外的世界时,他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当妈妈要他们做某事时,他们往往摆理由、讲条件,十分不情愿地去做,即使是勉强答应了,他们往往也会带着很大情绪去做。然而,当他们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爸爸接触时,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即使是心里不服气,他们往往也不敢与父亲“讨价还价”,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还没有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虽然每个男孩都渴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但在他们小时候,由于能力有限,他们都会服从父亲制定的“规则”。所以,每位父亲的“规则”都构成了他自己的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影响着儿子的日常行为,并决定着他将来对待生活、事业、感情等一切事情的态度。
  作为男孩的家长,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体会到心理学家这些话的深层含义。
  在每个男孩小的时候,父亲都会告诫他们: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许玩火、玩水、玩电……父亲的这种“规则”常常以生活常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教会了男孩如何更安全地去接触他周围的社会。
  当然,大多数做父亲的都会给儿子制定这些“规则”,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往往体现不出父亲教育方式的区别。但在很多时候,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却明显地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教育风格。
  例如,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面对男孩的失败,父亲们对待儿子的“规则”却是截然不同的。看到儿子失败了,出于种种理由,有的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有的父亲指责批评儿子:“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没出息了!”有的父亲鼓励儿子:“失败是正常的,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也正是根据父亲们的这些态度和教育方式,心理学家把父亲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苛求型、不定时炸弹型、消极型、良师益友型。
家长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关于父亲类型的细分,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些不同的类型,才决定了儿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男孩的父亲,你也可以根据以下资料,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教您如何正确地给男孩制定规则。
  方法一:苛求型的父亲→多认同、多鼓励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苛求型的父亲都是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男人。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才会苛刻地要求儿子也要像他们一样优秀。
  一位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曾这样说过:
  自从儿子出生之后,我就下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比我还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儿子刚刚断奶不久,我就有意识地教他自己用勺子吃东西;儿子刚刚学习走路时摔倒了,我任凭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为我要让他学会自己爬起来;儿子刚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阅读古诗,我要让他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令我伤心的是,在儿子人生的起跑线上,他没有赢,反而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现在我5岁的儿子每每见到新事物,都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恐惧感,不敢去接近、不敢去尝试……
  难道我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现问题了吗?我真不知道我错在了哪里!
  这位父亲就可以称为是苛求型父亲的典型代表。每一位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但这位父亲却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规则,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太苛刻了。孩子刚刚断奶,就让他学习自己拿勺子吃饭;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教他阅读古诗……要知道,这些儿童期的男孩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他们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一个刚刚学习走路的男孩跌倒了,父亲不但不去扶他,还严肃地对他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因为男孩是规则型的动物,他就会把父亲对他的教育态度转化成“规则”。遇到这种情况,男孩接收到的父亲的“规则”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这种“规则”的影响下,男孩会成为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比父亲还要优秀的人,但男孩成为这种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没有鼓励和认同的环境下都不会健康成长的。
  第二种人就是十分惧怕失败的人,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并不是鼓励,而是一种阴影。也许他们曾多次体验过成功,但因为父亲的这种教育态度,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为这种敏感,他们会把失败的感觉放大,会对失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在这种恐惧感的驱使下,男孩常常会拒绝尝试新事物。
  如果一个男孩连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都没有,这将会是十分可悲的一件事情。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
  教育专家给苛求型的父亲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心态放平,要求放低;多认同,多鼓励。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并不是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就会按着家长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有时,家长对孩子持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是好事,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做的那样,过高的期望只会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能只有压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动力。对于男孩来讲,他们的动力很多都是来自于家庭规则制定者的鼓励。
  一位成年男士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当我把临摹下来的图画拿给周围人看时,大家都夸我心灵手巧。但当我把“画”拿给父亲看时,他却说:“按着别人的样子画,能有什么大出息?”我顿时觉得受到了打击,险些要放弃画画。
  后来,我不再临摹,而是按着实物或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画。当我再次把画出来的画拿给父亲看时,虽然我觉得没有上次画得像样,但父亲却夸奖我说:“我觉得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动力。
男人都是不善表达情感的,所以,当鼓励的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时,男孩会觉得弥足可贵。
  当然,它之所以能够起到鼓励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是从一个规则制定者的口中说出的,这对于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位男士所讲的那样,别人的十句批评都不如父亲的一句批评重,别人的十句鼓励都不如父亲的一句鼓励有力量。
  所以,苛求型的父亲在摆正自己位置的同时,还应该多鼓励儿子,因为对于这些正在成长之中的男孩来说,来自于家庭规则制订者口中的鼓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引导男孩顺利地走出对失败的恐惧,而且还会使男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方法二: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
  所谓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那种不负责任、脾气暴躁,常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在“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父亲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经常会打骂、虐待儿子。在现代社会,随着封建观念的逐渐消失,很多家长开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来尊重,但仍然有不在少数的父亲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仍然还持有这样的观点:

  “我是老子,你是儿子,你必须听我的!”
  “我供你吃、供你穿,还供你上学,你必须要听我的话!”  ……
  其实,这些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思想,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他们要么在事业或感情上遇到了挫折,从此一蹶不振;要么是他们现实的状况与理想相距太远,他们需要发泄内心那种不得志的情绪。
  在这些情况下,儿子就被他们当成了“私有财产”,变成了他们情感发泄的“出气筒”。
  明智的家长一听,就知道这些父亲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父亲们的这些做法还会给孩子的生活、思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影响。
  一个极其叛逆的青春期男孩这样讲述他的经历:
  在我小时候,我最怕父亲喝酒,因为只要一喝酒,回到家之后他肯定会“教育”我。不是嫌我做的家务不够多,就是嫌我学习成绩不够好……总之,我觉得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因此,我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接触……我知道,同学们在背地里都叫我“胆小鬼”。

  后来,我上了初中,认识了一群哥们,他们从来不嘲笑我,而且还总是帮我对付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从这以后,我变得“胆大”了,敢与老师顶嘴,敢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总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总是渴望别人的保护。
  看,这就是父亲的行为给男孩造成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讲,如果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是这样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父亲何时会拿出“规则”把他们“教育”一番……就像上面那位男孩所讲的那样,只要爸爸在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确切来讲,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会使男孩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成为具有极度不安全感的人。父亲不按常理订“规则”常常会使男孩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他们总是试图寻求安全感和他人的庇护,在这种状态下,男孩很容易加入不良团伙,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倾向是,男孩很容易成为像他父亲那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心理学常识表明,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神经紧绷的紧张状态,他迟早有一天会崩溃的。是的,每天都处在战战兢兢中的男孩总会想办法把自己解救出来,而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成为一个比父亲还要不讲道理的人。这样,父亲那些不讲道理的规则就不再对他起作用了。
  当然,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上面所讲的那两种人。而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父亲要做一个合格的规则制定者。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如果你坚信自己不属于那种不定时炸弹型的父亲,但就是脾气有些暴躁,那我建议你——把你的规则明确告诉儿子,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一位9岁的男孩曾这样说过:

  每当父亲发脾气时,即使不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也会害怕,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不敢面对父亲。
  是的,当男孩弄不明白父亲的规则时,他就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就像这个孩子所说的,即使父亲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发脾气,儿子也不愿意面对父亲。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儿子不受自己坏脾气的影响,父亲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儿子明确自己的规则。例如,父亲这样对儿子说:“爸爸发脾气没有吓到你吧?放心了,爸爸不是因为你才发脾气。我会慢慢改掉这个坏毛病的。”
  如果父亲向儿子明确这些“规则”,这不仅会促使男孩更加深入地了解父亲,而且还会使他们感觉到因为把握住“规则”而产生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般都能与父亲和睦地相处。
  方法三:消极型的父亲→主动向儿子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情况
  在我们周围,这种类型的父亲大有人在:
  不能说他们不关心儿子,但他们只关心少数的几个方面:健康、学习、分数等;
  他们不是积极地去养育儿子,而是消极地等待问题的出现,例如,只有儿子病了,他们才去关心儿子的身体健康;只有儿子出现了怪异行为,他们才想起问儿子出了什么事情;  ……
  这些父亲都可以归结为一类——消极型的父亲。在与消极型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男孩能够很快摸清父亲的“规则”:只要我不出现问题,父亲是不会找我麻烦的。因此,被消极型父亲养大的男孩没有什么具体的坏毛病,但他们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
  一个男孩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
  在与爸爸的相处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那就是:做得越多,挨的批评越多。例如,我看到爸爸经常会把报纸翻乱,于是便帮他把报纸订了起来,没想到爸爸却怪我“多手”。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避免挨批评的好办法,那就是:少做事情,少在爸爸面前出现。
  事情做得少了,出错的几率自然会低;不在爸爸面前出现,爸爸根本就想不起来我,所以更不会挨批评。
  这个男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父亲对儿子所持的养育态度都是消极的。但这种消极的养育态度却很容易使男孩产生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消极地应对生活,就像上面那个男孩所说的,怕做错事情挨父亲批评,所以就干脆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去做;第二种倾向是逃避现实,为了避免挨父亲的批评,他们会故意躲避父亲,久而久之,这就会转化成男孩的一种不敢面对现实、喜欢逃避现实的特点。
  当然,每位做父亲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出现这些倾向,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亲首先要了解儿子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父亲都会这样说:“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舒服的住所,给他足够的钱花,他应该不会再有别的心理需求了。”
  持有这种观点的父亲就大错特错了。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他希望自己多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多接触,在他们身上学习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对男孩的这种心理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的大多数男孩都这样表示:
  我喜欢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给我听;
  我想见父亲的朋友;
  我想知道父亲是怎样挣钱的;
  我喜欢父亲教我一些知识与技能,例如,如何钓鱼、如何制作小东西、如何修理家具等;  ……
  由此可见,男孩对父亲的要求不仅仅是钱和物,他们对父亲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要求,而且这些心理需求并不是用钱就可以满足的。
  因此,了解了这些,父亲们就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消极型”的父亲了。那就是:偶尔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带他去自己的单位玩一玩,让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赚钱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增进男孩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满足了男孩的心理需求,因为他正在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父亲,学习那些规则制定者必备的能力。
方法四:良师益友型的父亲→与男孩建立稳固而亲密的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型的父亲,是指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能够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像老师那样为孩子指引道路;有时,他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玩耍……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合适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位很成功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都说男孩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心里有事情不会轻易向我们说,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心事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我会根据儿子的情绪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
  例如,当儿子放学回家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时,我就知道他今天在学校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像他的朋友一样跟他开笑,引导他把今天的快乐与我们一起分享;
  但当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就能猜出,他要么是遇到了麻烦事,要么被老师批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他走出这种情绪的误区;  ……
  这位父亲就属于很典型的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其实,良师益友型的父亲并不一定很完美,但他们一般都很细心,对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非常敏感。就像上面那位父亲所说的,他只有通过判断儿子的情绪,才能了解儿子的处境,进而才知道用何种角色去面对儿子。
  虽说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很注重家长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家庭规则制定者——父亲对他的关注程度。
  每个男孩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当然,在他们还没有具备成为规则制定者的能力之前,他们希望自己与规则的制定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培养自信心。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关于童年的记忆,最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就是一个“神人”,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取得了成功,他像孩子一般为我高兴;我遇到了困难,他又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困境……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事业,然而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但每当我的事业上出现问题时,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画面。
  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渡过难关。我知道,这是父亲给我的力量。
  其实,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男士之所以与父亲有这么深的感情,不是因为父亲帮他们处理了很多事情,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与父亲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是的,男孩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也是渴望他人理解的。如果父亲能够理解他的情感,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那男孩就会对父亲产生很强的信任感。当然,由于这种信任感,男孩会与父亲建立很稳固的关系。
  国外的很多研究机构也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些与父亲关系好的男孩,即使是在情绪强烈波动的青春期,或者是在自己的事业跌入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理由是:与家庭规则的制定者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能促使男孩产生极大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安全感能使男孩时刻都保持理智,自信心能使男孩充满力量,有了理智和力量,再大的困难也无法把他们打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能使男孩保持理智,使男孩充满信心地向困难挑战!
  那么,作为男孩的父亲,我们应该如何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呢?
  一位父亲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一天晚上,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很不对劲,他从学校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我摆在客厅里的新鲜水果都无动于衷。
  本来,那天我有很多客户电话要打,但看到儿子这种情况,我只得先放下那些工作。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儿子终于说出了他情绪低落的原因:班上竞选班干部,他落选了。
  在很长时间内,儿子都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我只得一直陪着他,听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然后,我又把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以及现在单位的事情讲给他听。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只要他肯努力,下一次还是有很大可能会被选中的。
  过了几天,儿子好像已经忘了竞选班长这件事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儿子跟我越来越亲近了。
  父亲与男孩建立亲密关系,在很多时候,需要父亲处理好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是的,大多数的父亲都在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儿子的存在,但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这种教育态度的后果:很多成年男士总是与权威人物,或顶头上司发生冲突,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表示:这就是对父亲不满的一种发泄,这是对父亲教育态度的一种报复。
  所以,我相信,是事业重要,还是儿子的心理健康重要,父亲们应该能够正确地做出判断。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安排得当,父亲们都能恰当地处理“忙事业”与“教育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男孩的需求并不多,他们仅仅需要与父亲建立稳固而又亲密的关系即可。而这种亲密关系通过关注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就可以建立。所以,对于一个工作很忙的父亲来说,这也是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
  本节重点图示:父亲如何与男孩相处
第9节:母亲是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
第四章 母亲教育,决定男孩的一生
  二 母亲是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
  开发其智力,塑造其性格
  一个男孩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对于他的成长来讲,母亲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很多母亲都这样认为,男孩喜欢调皮和冒险,总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因此,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安全。
  是的,对于那些年龄尚小的男孩来讲,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判断对面正在向他行驶而来的车辆的速度。因此,在他们的直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之前,母亲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但这绝对不是母亲的全部任务。心理学家表示,对于正在成长中的男孩来讲,母亲除了要保护他不受外界和自己的伤害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主要任务:
  1. 让儿子感觉到被爱。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证明,小时候的男孩比女孩更加需要母亲的关注,如果他们感觉不到母亲在身旁,就会产生极强的不安全感,进而会用哭闹来提醒母亲。如果男孩长时间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这种不安全感就会伴随他的一生。
  然而,大多数的母亲并不了解男孩的这种需求,当男孩出生不久后,她们就会以“工作需要”为理由把孩子交给保姆来照顾;有时,为了保持身材,她们甚至拒绝用母乳喂养孩子……
  事实上,母亲的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男孩的心理健康。当男婴在母亲体内时,母子之间是通过脐带联系在一起的。当男孩出生之后,尽管他的身体已经脱离了母体,但他们在心理上仍然认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在这个时候,如果母亲对男孩撒手不管,那男孩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在儿童成长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
  当婴儿出生后,虽然他与母体联系的脐带已经被剪断,但他在心理上并没有脱离母体,因此,他们需要母亲与他之间的肌肤接触。
  由于人是哺乳动物,在母亲哺乳的过程中,他与母亲之间有亲密的肌肤接触,这可以使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一年之后,即使孩子不再需要吃奶了,母亲也应该寸步不离地陪在他身边,因为他们仍然格外需要母亲的关注。直到孩子3岁左右,他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心理脐带才会自然脱落,这时候,他们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语言安抚得到满足。此时,他们才能被看做是完全独立于母亲的个体。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对孩子进行母乳喂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当男孩断奶后,就把它交给保姆或老人照顾,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 开发儿子的智力。
  教育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3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引导和开发,那孩子智力开发的潜能就会逐渐递减,甚至还会出现萎缩现象。心理学家们把这一现象总结为“智力递减定律”。

  因此,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来讲,婴儿时期的一年,绝非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在这一年内所开发的智力,甚至比此后十年所开发的智力还要多。
  那么,母亲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中,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母亲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如果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母亲没有在旁边呵护其成长,那孩子的智力发展将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当然,这一结论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而得出的:
  在美国,有一个时期内,孤儿院里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心理学家对两所孤儿院进行了认真调查。
  结果,他发现,在其中一所孤儿院,医疗和其他设备都非常完善,只是护士配备不足,即每10个婴儿由一名护士照看,因此这个孤儿院婴儿的死亡率极高。而存活下来的大多数婴儿都呈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特征,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智力发展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孩子到了2岁,还不会走路;到了3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些孩子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但在另一所孤儿院,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所孤儿院虽然物质和文化条件都非常恶劣,但护士却非常多。一名护士照顾2个婴儿,她们就像母亲一样照顾婴儿。因此,这些婴儿几乎都很健康,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强,死亡率极低……最重要的是,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走路、说话、自己穿衣服等。
  由这次调查研究,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母亲的关注和爱护,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以及智力发展的基础。如果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母亲就忽视他们,或者常常使他们感觉到不舒服,那孩子的智力发展就很可能会出现障碍。
  3. 赋予儿子心灵的力量。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爱和母爱,但父爱与母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爱,它们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其实,不管是正在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或者是已经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母亲的存在都会带给他们十足的安全感,母亲永远是他们心灵停泊的港湾。
  一位成年男士曾这样说过:
  我的老母亲去世时已经九十多岁了,那时我都已经有孙子了。但母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做噩梦,梦到我小时候被恶人追打。即使是在白天,我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而且总是会出现一阵阵害怕的感觉。
  母爱是神奇的,即使是那些年过半百的中年男人都会对它迷恋。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位男士对母爱的那种追随并不是迷恋,而是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理的支持,而这种力量的给予者只能是母亲。
  为了验证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猴和母猴隔离,在小猴子独自生活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遇到可怕的事物,如心理学家戴着老虎或狮子的面具出现在它面前,小猴就会吓得浑身哆嗦,然后蹲下来抱住自己的头。但如果把一个假的母猴放在它身旁,它会抱住“母亲”,然后就像有了靠山似的,不断冲着“老虎”、“猴子”龇牙咧嘴,甚至还会走过去向它们挑战。
  由这个试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母爱是孩子的强心剂,它会给予孩子十足的安全感,促使孩子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4. 塑造儿子的性格。
  行为学家通过对一些少年犯的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犯有偷窃罪的男孩,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没有母亲,或者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行为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盗窃犯罪多半是由于在情感上对别人的财产和所有权缺少应有的尊重而引起的。确切来说,是由于他们缺少“爱”的性格而引起的。在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和尊重,他们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更不会爱别人。
  由此可见,母爱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一般男孩的家庭里,每位母亲都会细心地照顾儿子的生活,关注儿子的成长,因此,大多数的母亲都成了与儿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对儿子的习惯、性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
  那么,母亲们应该如何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很明确,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在不同年龄段,让男孩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爱
  男孩强烈地渴望母亲的关注和爱护,在他们小的时候,他们会无所顾忌地享受母亲的亲吻和拥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他们非常喜欢母亲怀抱中那种温暖,他们也不会在公开场合再与母亲表现出这种亲密行为了。
  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这样讲述:
  以前,在送儿子到幼儿园后,我都会亲儿子胖乎乎的脸蛋一下,作为告别。但最近,儿子好像总是躲避这种告别方式。
  有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后,我刚想蹲下来与儿子告别,他却突然跑开了,但不一会儿,他把我拉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用“郑重”的口气告诉我:“妈妈,你别再亲我了,我们班小朋友都笑话我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儿子开始封闭自己的情感了,或者说,为了显示自己是正在成长的男子汉,他们开始故意拒绝母亲的拥抱和亲吻了。在这种情况下,做母亲的可以尊重儿子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儿子不再需要你的关爱了。
  其实,不管男孩到了什么年龄,在母亲面前,他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小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母亲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即使儿子开始拒绝你的拥抱和亲吻了,你也应该从别的方面让儿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一位8岁男孩的母亲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能感觉到,儿子越来越不喜欢我的拥抱了。既然儿子不喜欢,我打算放弃这种方式,但我会通过别的方式让儿子感觉到我对他的爱。
  例如,当儿子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我会紧挨着他坐下,让他感觉到我与他的亲密关系;
  当儿子正准备睡觉时,我会抚摸抚摸他的头,让他感觉到我是爱他的;
  当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让他知道我在关注他;  ……
  男孩们很喜欢母亲这种偶然间传达过来的爱意,这不但不会让男孩觉得难堪,而且还会使他接收到母亲传来的这样的“信号”:你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时刻都在关爱着你。这种“信号”会使男孩产生安全感和幸福,同时也会极大地推进男孩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其实,当男孩不再喜欢母亲的拥抱和亲吻时,这证明他们已经完全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再需要从与母亲的那种亲密接触中寻找被爱的感觉。虽然这个时候男孩仍然需要母亲的爱,但这种爱已经不是简单的肌肤接触就可以满足的,他们需要与母亲更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针对男孩这种更深层次的需求,母亲如何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被爱呢
  对此,心理学家表示,当男孩不再喜欢母亲的拥抱和亲吻时,母子之间通过沟通达到情感共鸣,才能使男孩感觉到母亲的爱。
  看到这里,很多母亲也许会感觉到很为难,因为她们了解儿子,他们几乎不会主动与母亲沟通,就算是母亲问他们,他们也许都不会说出心里话。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如何才能与儿子达成情感共鸣?

  一位聪明的母亲是这样做的:
  每当看到儿子情绪不好时,我总会找机会与他独处,然后引导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不会郑重其事地找他谈话,而是把他领到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让他自动说出心里话。
一天放学后,儿子垂头丧气地回家了,他爸爸马上就问他:“遇到什么事了,干吗总是沮丧着脸呀?”儿子的一句“没什么”就把他爸爸打发了。
  看到这种情况,我阻止孩子的爸爸继续问下去。我把儿子领到厨房,一边让他帮我择菜,一边与他闲聊。当一个话题结束后,儿子很苦恼地对我说:“妈妈,我们语文老师好像很不喜欢我……”
  我知道,儿子所说的这件事,正是令他感到沮丧的那件事。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母亲做得非常成功,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她既引导儿子说出了心里话,又与儿子达成了情感共鸣,拉近了与儿子之间的距离。
  很多母亲也许会感觉到奇怪:“为什么我总是没有办法很好地与儿子沟通呢?这位母亲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这位母亲与儿子沟通的艺术就在于环境,她给儿子创造了一个十分轻松的环境。男孩子都是这样,你越是强迫他,他越不愿意与你沟通;即使是在你权威的压力下,他开口与你说话了,那也不一定是他的心里话。
  男孩的表达方式与女孩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喜欢别人洞察他的内心,他们喜欢隐藏自己内心的感受,但在一个十分轻松的环境下,他们也会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因此,作为男孩的母亲,如果你想要与儿子达成情感共鸣,增进与儿子之间的感情,你可以试着为儿子创造一个轻松的沟通环境。例如:

  ※你与儿子一边做手工,一边聊天;
  ※你与儿子一起做家务,一边做,一边聊。
  总之,一边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边沟通,这会消除男孩对家长的戒备心理,为他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有利于他主动说出心里话,更有利于母子之间达成情感共鸣。
  方法二:打开儿子智力发展的“阀门”→对男孩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
  提到对儿子进行早期教育,大多数的母亲都不甘落后,她们常常会争先恐后地说:
  “我儿子3岁的时候就能做百数以内的加减法了!”
  “我儿子4岁的时候,我就送他去学英语了!”
  “我家儿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把三年级的课程全部学完了!”  ……
  从这些母亲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早期教育”的含义。早期教育并不像她们所说的那样,让孩子学习做数学题、认字,送孩子去学外语,就等于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了。
  其实,真正的早期教育是指家长在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之前),引导孩子把其大脑智力发展的潜能发挥出来。
  一位母亲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子经验:
  我家儿子小的时候对识字不感兴趣,但对做数学题却十分感兴趣。于是,我打算用做数学题的方法去开发他的智力。
  一次,我给儿子出了一道算术题:3+5=?儿子用手指头算了一下,马上就给出了我正确答案。我夸奖儿子说:“你算得真快,再看看这道题:3+6=?你能用最快的速度告诉我答案吗?”

  儿子刚想用手指头算,我阻止了他,没有让他继续算下去,而是这样引导他思考:“3+5你都知道等于几了,6就比5大一个数,你还不知道3+6等于几吗?”
  听我这样说,儿子好像恍然大悟,马上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我知道了,等于9。”
  从这以后,儿子对数字的把握灵活了很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不再靠手指头算算术题了,而是开始懂得通过思考去做题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就非常科学,她在教儿子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引导儿子去思考。这样,这个男孩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获得更多知识的方法。这才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正确途径。
  那么,具体来讲,母亲应该如何对儿子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呢?
  对此,心理学家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如同把孩子智力的“阀门”打开,让他们所有的智力都尽最大可能地涌现出来。
  那母亲应该如何做,才能帮男孩们把智力的“阀门”打开呢?
教育专家认为,母亲除了要引导儿子积极思考之外,还要让儿子建立起智力快感单元。
  何谓建立智力快感单元?其实就是母亲在教男孩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让他体会到学到知识的快感,又要让他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相信大多数的母亲都应该对这些好动的男孩子有所了解,在学习方面,他绝对不会向暴力屈服的。也就是说,如果男孩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无论母亲用什么手段,都没有办法让他安静下来用心学习。
  那如何才能让男孩建立智力快感呢?
  我的建议是:一是想办法让男孩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二是让他们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感。
  一位教育专家还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朋友家有一个2岁的小男孩,很聪明,据说他已经认识上百个字了。但最近,他越来越讨厌识字,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认识了没几天就忘了,孩子的积极性都没了。
  为了鼓励这个小男孩继续识字,我给他的妈妈出了一个主意。正如我所料,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这个小男孩识字的积极性比以前还高。
  其实,我只是让这位妈妈跟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再多认识几个字,你很快就可以阅读那些故事书了。”
  这位教育专家的办法很高明,对这些小男孩的心理把握得也很准确。我们成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不复习,还会发生遗忘现象,更别说这些刚刚识字不久的孩子了。小男孩们是非常没有耐性的,如果学过去的知识总是遗忘,他们很容易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很容易就会放弃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了解男孩内心的想法,才会调起他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教育专家的做法就非常科学,因为人类识字的第一个快感单元就是自由阅读。就拿我们学习外语来说,在没有达到“自由阅读”这一程度之前,我们会对记忆单词特别反感,而且很多曾经记住过的单词也很容易忘记;但当我们过了自由阅读这一关,在这种快感的推动下,我们会去主动记单词,而且记住的单词也不容易忘记。
  对于男孩的识字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母亲告诉他,他很快就能自由阅读了,在这一目标的吸引下,男孩识字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而且一旦他们真正能够自由阅读了,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会更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把男孩的智力“阀门”打开,母亲在教男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照以下三个方法去做:
  ※在教男孩学习的同时,引导其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用“目标”去激发男孩的学习动力,调起他学习的“胃口”;
  ※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增强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男孩生命的早期,如果母亲们能够按着这几种方法去开发他们的智力,那男孩智力的“阀门”就等于是已经顺利打开了。
  方法三:母亲是男孩习惯、性格的定型剂→强化好习惯,祛除坏习惯
  每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母亲们细心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的饮食起居。但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儿子身上出现了很多坏习惯:

  他们非常懒惰,不但从来不做家务,就连自己的房间也懒得去收拾;
  他们很粗心,常常会把课本、文具盒等忘在家里;
  他们很不爱干净,如果妈妈不提醒,他们连续一个月都不会洗一次澡;  ……
  发现儿子身上存在这些坏毛病之后,大多数母亲的教育重点开始发生转变:由“细心地照顾儿子、爱护儿子”转变到“培养儿子的好习惯、纠正儿子的坏习惯”上来。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常常会出现“失效”状态,例如:
  尽管母亲多次提醒,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掉;
  尽管母亲多次向儿子表示“抗议”,但儿子的房间还是乱得像“猪窝”;  ……
  难道母亲的教育对儿子不起作用吗?为什么男孩的这些坏毛病就是改不掉呢?
其实,在很多时候,男孩的坏毛病总是改不掉,这个责任往往在母亲身上。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母亲都是慈爱的象征,她们深爱着儿子,因此,儿子的那些小毛病在她们眼中也就微不足道。更甚的是,很多母亲明知道那些坏毛病对儿子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那她们也总是不忍心对儿子动“怒”。

  相信大多数母亲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母亲已经与儿子达成了协议,如果他再把东西落在家里,妈妈就再也不帮他送了。但没过多久后的一天上午,儿子又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母亲很生气,真想让儿子尝尝被老师惩罚的滋味,但听到儿子电话里那可怜的声音,她的心软了。于是,放下电话,她马上把作业本给儿子送去。
  儿子的房间乱成了“猪窝”,母亲“请”儿子自己收拾一下,儿子用那种可怜的语调说:“妈妈,一会儿我就要学习了,你就帮我收拾一下吧!”母亲听到儿子要学习,心就软了,转而帮助儿子收拾房间。  ……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讲到,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如果母亲总是不按规则办事、总是心软,那男孩就会这样理解母亲的“规则”:无论我做错什么事情,母亲总会帮我收拾“烂摊子”,所以,我的坏习惯不用改。
  如果男孩这样理解母亲的“规则”,那母亲的教育对他来说将不起任何作用,母亲更不能指望男孩改掉那些坏习惯。
  对此,教育专家们这样表示,对于这些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母亲教育他们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公正意识,一是自然结果。
  所谓公正意识,是指在教育男孩时,母亲不能心软,不能讲私情,要严格地按着事先约定的规则去做。
  所谓自然结果,是指母亲在纠正儿子那些屡教不改的坏习惯时,不应该为儿子收拾“烂摊子”,而应该让他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
  一位掌握了这两个工具的母亲是这样总结经验的:
  男孩子都有些懒惰,我的儿子也不例外。
  每天早上,闹钟“叫”两遍,他都不起床,非得我告诉他:“还有五分钟就上课了”,他才匆匆忙忙地穿衣服,有时候脸都不洗就冲出家门。
  后来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这样坚持叫儿子起床,他懒惰的坏毛病永远也改不掉。为了让儿子彻底改掉这个坏毛病,我与儿子好好谈了一次,并约定以后我再也不叫他起床了,当闹钟响第一次时,他就自己起床。
  然而,第二天,就像我预想的那样,闹钟都响第二遍了,儿子还是没有起床。眼看上学就迟到了,但我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去叫他。
  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到校的时间太晚,儿子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那一天,儿子的情绪很沮丧。但幸运的是,从此之后,只要闹钟一响,儿子就会准时起床。
  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男孩不去改正坏毛病,而是母亲的“总是心软”,没有给男孩改正的机会。如果母亲都像上面事例中的这位母亲一样,用“公正意识”和“自然结果”这两个武器去对付男孩的这些坏毛病,估计男孩的这些坏习惯早就改掉了。
  当然,除了要监督男孩改掉坏毛病之外,母亲还有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要培养男孩的好习惯。在这一点上,一位母亲做得十分出色。
  大多数的男孩子都毛毛躁躁、马马虎虎,然而,这家的男孩却非常细心,正是由于他这股细心和耐心劲,他在学校还被选为“小辅导员”,专门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
  一个男孩子能做到如此的细心和有耐心,他的家长是如何教育他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男孩母亲的教子经验吧:
  都说男孩子没有耐心,而且粗心,但我却不相信这些。从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把“细心、有耐心”当成儿子的一个优点来培养。
  因此,在儿子4岁的时候,我就引导他做一些“细致”的家务,例如做饭时,我会让儿子帮我把大米中的小石子等别的东西捡出来。
  等他年龄稍大一些,如6岁左右,我会请他帮我择菜、削土豆皮;9岁左右,我请他帮我洗碗,并要求他把洗好的碗按大小摞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儿子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择菜时,由于他把菜叶、土豆皮等扔得满地都是,加上厨房的地滑,他被那些菜叶狠狠地滑倒在了地上。但也正是因此,以后他每次择完菜或洗完碗,都会把厨房的地扫干净。
  也正是在这一个个的小细节中,儿子逐渐变得细心、有耐心起来。
  谁说男孩就一定马马虎虎、不注重细节,看,在母亲的培养下,这个男孩不也变得细心、耐心起来了吗!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母亲是儿子一生的总设计师。因为在十几岁左右,这些男孩们的习惯、性格基本已经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却起着涂改剂和固定剂的作用。她们在不断地涂改着儿子的坏习惯,固化着儿子的好习惯;涂改着儿子性格中消极的因素,强化着儿子性格中积极的因素……
  所以,要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每一位母亲都要克服自己在教育中的缺点,拿出“公正意识”和“自然结果”这两大武器,去向儿子的坏习惯挑战。
第10节:母亲是儿子男性特征的激发者
三 母亲是儿子男性特征的激发者——
  让男孩因母亲而更“强大”
  “勇敢、坚强、有领导能力、有责任感、有探索精神……”这些都是形容那些优秀男孩的词语。从性别的角度来讲,有些教育学家甚至这样说,它们是男性特征的一种体现。然而,对于那些正在成长的男孩来说,难道他们天生就具备这些男性特征吗?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Y染色体已经为男孩规划好了生长蓝图,但他们的男性特征要靠他们体内的雄性激素——睾丸素的刺激才能显现出来。
  然而,由现在社会上众多的“娘娘腔”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拥有Y染色体和睾丸素,男孩仍然不一定会具备男性特征。所以,对于那些正在成长的小男孩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们具备男性特征,只能说他们具备男性特征潜能,他们的男性特征是在家长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
  一般来说,男孩男性特征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模仿父亲或其他男性而获得;二是被母亲或其他女性激发而产生。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对“父亲对男孩的榜样作用”已经进行了详细论述,我们不再详细介绍。在此,我们详细讲述母亲对儿子男性特征的激发作用。
  “母亲能激发儿子的男性特征”,也许还有很多家长会对这个结论抱怀疑态度,但通过以下两个教育案例的对比,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案例一:
  自从阳阳出生之后,妈妈就一直把他当“小皇帝”来养。阳阳小时候,只要是出门,妈妈就抱着他;阳阳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每天都车接车送……现在,阳阳都已经上初中了,同学们都嘲笑他是个“寄生虫”,因为离开了妈妈,他连自己去超市都不敢。阳阳妈妈也很苦恼,但无论她再用什么方式教育儿子,儿子还是那样“胆小如鼠”。

  案例二:
  在冬冬小的时候,妈妈就把他当“大男孩”来看。带冬冬出去散步时,妈妈这样对他说:“儿子,妈妈方向感不好,很容易迷路,你可要记好回家的路呀,一会儿你负责把妈妈带回家!”果然,妈妈真的“迷路”了,但冬冬却顺利地把妈妈“带”回了家。
  每次从超市里回来,妈妈都会对冬冬说:“儿子,妈妈力气太小了,你是男子汉,力气大,你要不要帮妈妈拎点东西?”这时,冬冬总会骄傲地帮妈妈拎东西。
  现在,冬冬已经上小学了,他的事情不但不用妈妈操心,而且他还常常以男子汉自居,帮妈妈做家务、保护妈妈等。
  通过这两个教育案例的对比,家长们应该能体会到,母亲在激发儿子男性特征方面的巨大作用了吧!就拿案例一中的阳阳妈妈对阳阳的教育来说,妈妈整天以“保护者”自居,那阳阳自然会以“被保护者”的身份自居。如果男孩一直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被保护者”的角色,那他身上的男性特征潜能就会发挥不出来,久而久之,这种潜能就会枯萎。到那时,就像阳阳妈妈一样,即使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男孩的男性特征也不容易再显现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种“被保护者”的角色。
那做母亲的应该如何做,才更有利于儿子男性特征的显现呢?
  关于这一点,上述案例中的冬冬妈妈就做得十分科学,她知道如何给儿子和自己正确定位。其实,任何一个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都是这样的:母亲凡事包办,表现得过于强大,那孩子就会以“弱者”自居,其能力就会得不到锻炼;母亲表现得“能力有限”,孩子就会以“强者”自居,从而出现体谅母亲、保护母亲的意识。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冬冬,正是因为妈妈一直在扮演“弱者”,冬冬保护妈妈的责任意识才会如此“强大”。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养育这些潜力无限的男孩,母亲就应该把自己女性柔弱的一面、渴望被保护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把男孩的男性特征激发出来。
  但值得母亲们注意的是,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与戴着性别的眼镜教育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就是想办法使男孩把身上的勇敢、坚强、责任感等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因为他是个孩子,家长就必须要求他勇敢;因为他是个男孩,家长就不允许他哭泣……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母亲可以假装“软弱”来激发男孩的责任感,但并不能因为他是个男孩,母亲就要求他有责任感,就要求他有保护自己及家人的意识。
  那具体来讲,母亲应该如何激发男孩的男性特征呢?
  方法一:男孩“胆小如鼠”→母亲要激发他们的“勇敢”潜能
  “别碰那个花瓶,你会把它打碎的!”
  “天呀,你把我的表拆了,你知道它值多少钱吗?”
  “别碰那个插线板,你会被电死的!”  ……
  作为与男孩接触机会最多的人,母亲们常常被男孩的好动、冒险以及破坏行为所困扰:她们既为男孩的安全情况担忧,又为男孩的那些破坏行为感到无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们常常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男孩:不是唠叨,就是冲他们大喊大叫。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十足的优势。但在母亲教育儿子这方面而言,母亲们的语言优势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它却起着消极的作用。因为很多母亲常常会伤心地说:“我说得嘴巴都干了,我喊得嗓子都哑了,他仍然我行我素!”

  大多数的母亲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我说得越多,儿子越听我的话;我的声音越大,儿子才会与我合作。然而,心理学家却表示,对于男孩来讲,母亲无休止的唠叨会令他们心烦意乱,更不利于他们合作行为的产生;而母亲的大声责骂、恐吓等行为,还会促使男孩的男性特征消失。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班有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他胆子特别小,连小女孩都敢欺负他。而且每次挨了欺负,或遇到了什么令他害怕的事情,他都会拽着我的衣服不放,一直躲在我的后面。
  后来,我觉得乐乐的状态不对,就带他去看幼儿园的心理医生。听完我的讲述,又经过与乐乐的接触,医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孩子小时候一定受过惊吓。
  我把这个结论告诉了乐乐妈妈,乐乐妈妈伤心地说出了心里话。原来,在乐乐3岁左右时,他非常顽皮,不是想爬到家具上去,就是玩水、玩火……他的妈妈对他没有办法,就经常这样恐吓他: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打针的大夫;如果你再乱动东西,我就把你的手砍下来……后来,乐乐真的变得听话了,但与此同时,他的胆子也在一点点地变小,直到变成现在这样“胆小如鼠”。

  听完这位老师的讲述,我们不得不指责乐乐母亲的教育方式。其实,乐乐之所以会变得如此胆小,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方式使他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常常会自己幻想出一些恐怖的事物来吓唬自己,这种恐惧的感觉促使他强烈地依赖家长和成人。所以,每当乐乐感觉到害怕时,他就会拉着老师的衣角不放,一直躲在老师的后面。
乐乐的心理已经受到了伤害,我们再指责乐乐母亲的教育方式已经没有意义。生活中,像乐乐这样胆小的男孩还有很多,心理学家表示,要拯救这些胆小的男孩,还需要母亲的努力,让男孩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还是拿乐乐为例,要想让他的胆子变得大起来,母亲应该让他正确认识那些令他恐惧的事物。如,乐乐对打针的大夫有恐惧感,母亲就应该引导他认识到,医生并没有那么可怕,打针也没有那么可怕;又如,乐乐对火有恐惧感,母亲应该让他知道,如果正确使用,火不但无害,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了解了这些事情的真相之后,乐乐自然会摆脱那些他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恐惧感。
  男孩体内的睾丸素注定了他们天生就具有冒险的特质,也就是说,每个男孩天生都具有勇敢的潜能。之所以那么多的男孩会表现出“胆小”的现象,只能说明他们的母亲没有把他们的勇敢潜能激发出来。
  女人好像天生就胆小,即使他们做了母亲之后,她们这种胆小的情况也没有改善很多。一位成年男士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是一名运动员,在我的运动生涯中,我接受过各种各样的残酷训练,我从没退缩过,没有人敢说我“胆小”。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蛇怀有莫名的恐惧,只要一看到这种动物,我就会头皮发麻,有时甚至两腿都打哆嗦。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怕蛇的根源,我的母亲就非常怕蛇,我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她当时的描述:蛇是令人恶心而恐怖的一种动物,在它发怒的时候,它身上的鳞片都会乍起来;它的头会高高地抬起,红红的舌头也吐在外面,你想象一下,如果这种可怕的动物突然出现在你的脚下,或突然落在你的头上,你会有什么感觉?

  自从听了母亲这样详细的描述之后,每次见到蛇,我都会觉得莫名的恐怖和恶心。
  看,母亲害怕蛇,儿子也对蛇有着莫名的恐惧,经过这位男士的讲述,我们知道,是他的母亲把自己对蛇的恐惧感,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了他身上。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母亲的这种恐惧感的确是可以复制的,因为那些年龄比较小的男孩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害怕,但他能从母亲的语言和表情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并学着接受这种感觉。男孩的恐惧感就是这样形成的。
  其实,在与男孩相处时,如果母亲懂得自己具有激发儿子男性特征的潜能,即使真的对某件事物有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也不会复制给儿子,甚至还能巧妙地激发他的勇敢潜能。
  一位母亲这样分享他的教子经验:
  我是一个胆小的母亲,因为我特别怕黑。
  一天晚上,只有我和5岁的儿子在家,家里忽然停了电。我感到很害怕,但我努力地使自己镇定下来,然后用平静的语气对儿子说:“儿子,可能是家里的电卡里没电了,来,我们一起把窗帘拉开,这样屋里会亮一些。”
  窗帘拉开之后,我知道我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厨房里找蜡烛,于是,我这样对儿子说:“儿子,你做小英雄的机会来了,为了防止妈妈被绊倒,你领着妈妈去厨房找蜡烛,好不好?”

  听我这样说,儿子兴奋极了,为给自己争取做英雄的机会,他这样对我说:“妈妈,你就坐着吧,你告诉我蜡烛放哪了,我自己去找。”
  点上蜡烛后,儿子一直都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我给他讲了很多关于“勇敢”的故事。我告诉他,英雄的使命就是保护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安全……
  从那之后,每当遇到天黑,或某些危险的事物时,儿子总会主动站在我面前,充当我的保护者。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与上面那位母亲截然不同,虽然她自己对黑暗有着很深的恐惧,但她懂得如何不把这种恐惧传染给儿子,如何利用机会激发儿子的“勇敢”潜能。
  每个男孩都是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的,就拿上述事例中的这个小男孩来说,一次停电的经历,让他懂得了如何做英雄、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在这一过程中,男孩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特征已经在无意识之中被母亲激发出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母亲具有激发儿子男性特征的潜能。
  当然,为了男孩的成长,如果母亲能够适当地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那男孩的男性特征就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对此,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那些从小喜欢毛毛虫,并喜欢“研究”毛毛虫的孩子,不会轻易受到害怕情绪的影响。当然,这需要母亲给男孩做出榜样,并给他们一定的特权:不仅她自己不能讨厌毛毛虫,而且她还要允许男孩“研究”
毛毛虫。
  方法二:面对男孩的破坏性→母亲要激发他的探索欲望
  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曾这样说过:
  男孩们好像天生就对数学感兴趣,但根据我多年与这些小学阶段男孩接触的经验,我觉得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可以称做是“老实本分型”,我讲什么,他们学什么,只要是我讲过的内容,他们很快就学会,但一遇到有难度的题目,他们就无能为力了,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连想都不想就放弃。
  第二类可以称做是“探索型”,他们很聪明,而且问题很多,他们时常会问我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例如1加1为什么等于2、数字是怎么样的……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做那些有难度的题目,并且他们身上有那种不做出来不罢休的精神。
  由这位数学老师的讲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老实本分型”的男生数学成绩应该还可以,但他们永远也拿不到高分,因为每张试卷中总会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在这些题目上,他们是不会拿到分数的。
  但“探索型”的男孩就不同了,他们也许会因为马虎做错一道很简单的题目,但在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上面,这些男孩是一定不会丢分的,因为这些题目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情况,这些男孩的数学成绩一定在班里遥遥领先。
  其实,不仅仅是在数学领域,在任何领域,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都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例如,那些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很容易成为他所在领域的权威、他所在领域的领导……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们是否能够取得成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具有“探究”精神。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每个男孩小的时候都是一个“探究”专家:
  他们会把家里的手电筒大卸八块,因为他们想知道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
  他们会把偶尔捉到的小虫子当成宠物来养,因为他们想知道这些小虫子是如何生活的;  ……
  面对男孩的这些“探究”行为,大多数的父亲会持无所谓的态度,但母亲们却对此表现得非常敏感。她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男孩是在“探究”,而把男孩的这些行为看做是捣乱和破坏,于是,她们常常会强行压制男孩的这些行为。
  教育专家表示,每个男孩小时候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想把周围的所有事情都弄个明白。但可悲的是,由于大多数的母亲不了解男孩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她们常常会把男孩的这种精神扼杀在萌芽之中。
  因此,明智的母亲从来不说儿子“捣乱鬼”、“破坏大王”,从来不阻止儿子的探索行为,而且她们还常常激发儿子的探索欲望。
  小男孩学习了磁铁的特性之后,拿着一块圆形的磁铁问爸爸:“爸爸,磁铁有磁性,如果把它切断了,它是不是还会粘在一起呀?”
  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他好像没有时间和精力理儿子,于是他想都不想地说:“你自己试试不就知道了。”
  这一幕正好被妈妈看到了,他把男孩叫到身边,耐心地问他:“今天老师给你讲磁铁的特性了?那你告诉妈妈,磁铁的特性是什么?”
  “能把铁的东西都吸起来,你看!”男孩说着用磁铁去吸引一个铁制的盒子,接着,他又问妈妈:“妈妈,你说这块磁铁要是断了,是不是还会自动粘上呀?”
  妈妈笑着对男孩说:“来,我们把这块磁铁切断,看看结果。”
  结果,断开的磁铁不但没有吸在一起,反而互相排斥。看到这种现象,儿子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笑着对他说:“儿子,你不知道,磁铁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我们把磁铁切断了,它相临的两端就变成了同性,互相排斥是很正常的。”
  拿着那块断开的磁铁,小男孩很兴奋,因为他又掌握了磁铁的一条特性。
  与父亲相比,大多数的母亲是细心和耐心的,也许父亲们会对儿子提出的那些简单的问题用“幼稚”来评价。但大多数母亲们却不会如此,虽然有时她们也会把男孩的一些行为称做破坏行为,但她们会拿出足够的耐心来解答儿子的疑虑。
  就拿上述案例中的一家人来说,面对儿子简单的问题,父亲的不耐烦险些让儿子放弃了探索的欲望,而母亲的耐心不仅满足了男孩的探索心理,而且教男孩掌握了更多关于磁铁的知识。因为与妈妈一起动手试验过,也许这个小男孩永远也不会忘记磁铁“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与父亲的做法相比,母亲的教育方法要更有利于男孩探索潜能的发挥。
  教育专家也明确表示,母亲的耐心能够满足男孩的探索心理,但母亲们最科学的做法还是给男孩机会,让他尽情去探索,而且,还要给他们相应的指导。例如,当孩子去做一些有危险性的探索时,母亲不但要允许他去探索,而且还应该告诉他一些相应的安全知识。例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孩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所起的作用
给男孩的父亲!
男孩的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观来自父亲!(有儿子的都看看)
育儿经| 改变孩子的一生,万千父母都收藏了
养育男孩,为什么爸爸要更努力?
告诉孩子,你真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