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怎么搞得好?不会干政的太监不是好宦官

编者按:三国的开端,便要从十常侍(宦官)把持朝政开始说起。那么这个宦官是如何产生的呢?东汉的宦官问题又为何特别严重呢?又或者说,历朝历代都会有宦官的问题呢?本文试图通过东汉的案例,为各位学友梳理一下“宦官”的问题。

 从十常侍,到魏忠贤、李莲英,太监的普遍形象是“奸”的。当然,偶尔也会出现蔡伦、郑和这样的“好”太监,但是总体上说,太监往往因为“把持朝政”,而成为“口诛笔伐”的“祸国殃民”者。东汉的倾颓,也与这个太监干政有关。


到底是太监还是宦官?



 其实,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地位较高的内监便被称为“太监”。后来,太监就慢慢成为民间对宦官的称呼了。而“宦官”的由来,则与古代星相有关,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所以,本文后面将统一使用“宦官”指代东汉时期的“皇帝近臣”。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的《宦者传》中发表了一篇议论文,扼要地指出了“自古宦者乱人之国”的原因。宦官往往容易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获得皇帝最深的信任。这本来并不会“祸国”。可是,当皇帝越来越信任宦官,便开始疏远朝堂上的贤臣。宦官因为获得皇帝信任,而结党营私。皇帝因为疏远大臣,而势孤力单。因此,宦官便可以轻易地把持朝政,而且还较难铲除。那么,东汉的宦官问题又是怎么来的呢?


年幼的皇帝,强势的外戚



 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

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十五岁。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中央集权初级阶段的弊端


皇帝年幼即位,长大之后,利用宦官势力与外戚争权,这是东汉时期的普遍现象。但是,仅以此现象,作为“东汉宦官乱政”原因的解释,可能是不充分。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集团,在东汉时期,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能够“把持朝政”,一度超越地方势力、皇亲贵族、外戚与重臣,而且能够将权力集中,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与思想文化基础的。

 在汉武帝及其他东汉光武帝地努力之下,形成了比较初级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环境。首先,“推恩令”之后,同姓王、地方诸侯的势力,得到有效控制。其次,东汉建立后,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仲长统传》)“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刘秀还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并直接听命于皇帝。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由于东汉“ 内官悉用阉人, 不复杂调他士”。而“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所以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东汉的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实际控制了国家政权。因此,中央核心职能部门采用“职微权重”的设置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给宦官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简而言之,东汉设置“尚书台”,表面上,皇帝可以直接掌控“尚书台”,“尚书台”再向各级传达政令,从而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实际上,只要皇帝和“尚书台”中间出现一个“传递者”——宦官,那么,实际权力很可能就落入宦官手中。


糟糕的新闻发言人



 在思想文化层面,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君权至上,皇权独尊”逐渐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对于这种集“君权、神权”于一身的“普遍权力”的研究不在少数,本文就不再赘述。可以参看葛兆光教授《中国思想史》。简而言之,整体社会对于“皇权”是普遍拥护的。而宦官,作为皇帝的“新闻发言人”,不仅不会遭受鄙视,更会获得部分官僚的阿谀奉承。东汉宦官,穿朱着紫,官拜高品,威望大大提高。虽然,那些“四世三公”的大门阀、大官僚依旧看不起宦官,但是,那些中下的小官僚却积极投靠宦官们,在趋之若鹜地簇拥下,宦官的“参政意识”便异常高涨,由此,促成东汉宦官集团在内外朝势力的双重扩大。


是制度的必然,还是人为的偶然?



 由上文所推论,“中央集权”的制度,给“宦官专权”形成了基础和便利条件;制衡外戚及地方势力的政治斗争,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而“普遍皇权”的认可,又加速了“宦官内外朝势力地扩张”。那么,问题就来了,东汉宦官“把持朝政”,逐步又发展为“祸国殃民”,究竟是制度的必然,还是人为的偶然呢?

 宦官“祸国殃民”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便是“横征暴敛”,第二,则是“加剧政治内耗”。汉顺帝时,以孙程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形成,是宦官集团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宦者食封数量大增,桓帝时的侯览宦官集团,已发展为直接掠夺土地,抢夺经济资源的境地。食邑已不能满足在政治上手握权柄的宦官的需要,他们利用手中职权,直接掠夺田宅。

侯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佳家在济阻,与览并立田业,近济北界。”(《后汉书˙侯览传》)

而到了汉灵帝时的曹节宦官集团,宦官集团食邑数量则呈现出急剧增长之势。

曹节先封长安乡侯,食邑六百户;后又封育阳侯,增封三千户;再封冠军侯,增邑四午六百户,并前共七千六百户。宦官集团中的其他成员也获邑众多,如朱璃封都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更封华容侯,食邑数不明。共普、张亮等五人,食邑共三百户。其余十一人,皆封关内侯,岁食租二千解。汉灵帝时的张让宦官集团则是整个东汉宦官集团发展的巅峰时期。张让本人封都乡侯,食邑数不明。

张让和这个集团中的其他成员赵忠、夏悴、郭胜、孙璋、毕岚、栗篙、段挂、高望二张恭、韩懊、宋典等十二人,皆为中常侍,都封侯食邑(食封数不载)。

“父兄子弟布列州郡。京徽数百万膏映美田皆属让等。”( 《后汉书·宦者张让传》)

 对于土地的掠夺、财富的掠夺,严重影响东汉社会经济发展,是为宦官为祸的最大罪。而出于“结党”为目的,“党同伐异”,加剧政治斗争则是其罪之二。十常侍与何进等外戚“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便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东汉搞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期待各位学友能够给笔者一个解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为何没有出现“宦官乱政”问题?主要在于皇帝的勤政与不放权
汉、唐、明三代深受宦官之害,但三代宦官有何异同呢?
杨关庆 | 外戚、内宦走马灯般掌权、作乱,成为东汉朝廷解不开的死结
宦官
揭秘:宦官一词起源于星座名
谁说太监没有春天?中国经历了三次宦官黄金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