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合群,是你优秀的开始!

文|怀陈 · 编辑|三师兄

“三毛荷西”微博上,有粉丝私信我说:师兄,我是一个金融专业大二女生,现在有一件事情很苦恼,我想趁着大学,去图书馆多看一些金融类的书,以后想考银行。但是室友们有时间就约着一起看电影、逛街,其他5个女孩子每天都玩在一起,如果我不跟她们,是不是显得很不合群?

我给她回复说:不合群,正是你优秀的开始。

本科的时候,有个电子专业的老乡,当他的室友都在玩游戏、看A片、约女生的时候,他去批发市场进了一些简单的电子配件在校园里卖。他家境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费绝对略有盈余。大学四年,他原本也可以过的很“潇洒”,但他没有,而是那样默默无闻的选择了“一个人”。

一个人去批发市场进货,一个人扛着板凳摆摊,一个人推着手推车回宿舍。

四年后,大家都本科毕业,大多数同学去一些二线城市打工,拿着不痛不痒的工资,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身边的“好哥们”都七零八落。而他,去了深圳进军房地产行业,凭借自己的阅历和魄力很快当上了主管,现在分管着四个部门,身边美女如云。

1

不合群,是你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李敖曾经做客《读书人》节目,习惯说实话的他在节目中口吐箴言:我是单干户,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个小时。

时间与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一天只有24小时,你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合群”上, 必定就要失去相应的那部分自我的时间。也许合群会让你暂时觉得心安,但其实只是在提前消耗自己用来奋斗的时间。

该记的单词,该看的书,该独立思考的人生,丝毫不会因此合群而减少。

六七十年代时,北大荒有一名非常“不合群”的男知青。别人打牌的时候他在记单词,别人睡懒觉的时候他早起读英语。同行的知青开始嘲讽他是“假正经”,就连领导都因此专门找到谈话,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合群,不然会被其他人排斥的。”

他并没有理会,继续一边干活一边钻研学问。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这个男知青凭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文笔进入了外交部工作。再后来,他当上了外交部部长。

他就是王毅。

2

优秀的人,会把孤独当做一种享受

周国平说,独处是种能力,不耐孤独是灵魂缺陷。

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把独处当做一种享受。他们更加倾向于进行独立思考,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表现的极不合群,他天性孤僻,喜欢一个人长时间陷入沉思。在7岁时,爱因斯坦就会说出一些让人茫然的话来,事实上他的很多理论直到今天人们都不能完全理解。

享受孤独 ,几乎是每个优秀的名人所具备的共性。牛顿、贝多芬、莫扎特、三毛、张爱玲、梵高、富兰克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几乎都会被当时身边的朋友感觉到一些高傲、孤僻、不合群。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思想的深度超过了同龄人的范围,因此很难让身边的人跟他们产生同层次的共鸣。所以,与其跟不能理解自己的人苦苦争执,倒不如独处一隅,做个孤僻的英雄。

正如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3

刻意合群的社交,大多是无效的

在成人的字典里,有一个词叫做“无效社交”。

我有一个朋友,刚入社会时,做人准则是“人脉就是资源”。上班的第一天,把办公室所有同事的微信全部加了个遍;参加会议时,必定要打印好一叠厚厚的名片;甚至每次进小区,都要跟遇到的物业、保安、清洁阿姨打声招呼。因为他总是觉得: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两年后,他惊讶的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开始买房买车、晋升部门经理了,而自己还是一事无成。通讯录里超过半数的人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加的,银行卡里的积蓄甚至还不够交下季度的房租,为什么?

我想,这大概可以解释为:刻意合群的社交,大多是无效的。

每个人的交际圈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在关键时刻能够真正帮助你的仅仅只有处在峰尖的那一两个人,但是你“平行化”的社交方式对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冷落。正如三毛所说: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既然你并没有觉得我特殊,那我为什么要帮你?

另一方面,你的大多数积蓄却花在了正态分布的“胖端”。一些原本不必参加的聚会、婚宴、酒席,却都邀请你去凑单,这就是无效社交带来的弊端。

就像作家杨奇函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学生,上午围观了成龙的新片发布会现场,下午旁听了马斯金的制度经济学,晚上买票参加了李泽楷的慈善晚宴,这些能说明什么呢?即便是你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向世界人民描述你和成龙、马斯金、李泽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向成龙要签名成龙保安依旧会拦住你,马斯金不会给你写推荐信,李泽楷也不会跟你合伙做生意。

事实上,越是优秀的圈子,越是拼实力,而且这种人更加珍惜时间和资源成本,他们重视利益的交易,而不会无故去给你所谓的资源。当发现你不是这个圈子的人,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你踢开。

最近,网上有人爆料说,女星沈月红了之后就删掉了自己很多大学好友的微信,说自己看不顺眼沈月,其中不乏诋毁之词。而沈月则毫不留情的回复说:

你现在才看我不顺眼啊,我跟你讲,我大一就看你不顺眼了,我删你怎么了?别说当演员了,随我做什么职业,你站在我面前我都懒得多看你一眼,你什么玩意儿,你好笑不好笑?”

而沈月霸气的回复,更是得到了网友清一色的支持。

其实,即便你的好友列表里有所谓的“牛人”,他们不删你完全只是出于自己的习惯,而与你无关。

刻意合群的社交,只是让更多不如你的人拉着你,让和你相当的人困住你,而你,永远也无法走进比你优秀的人的圈子。

4

学会优秀,而不是学会孤独

为了避免被曲解,我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我颂扬的是优秀,而不是孤独。只是恰好,孤独是通往优秀的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孤独不应成为平庸者安慰自己的借口。

知乎上有个点赞超过10k的评论: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他们合群的人里面没有你。

当你的认知跟不上时,再多的合群也毫无意义。就算你进了那个圈子,也没有办法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就好比你只有幼儿园的学识和眼界,却非要进入大学生的圈子,最终也只能是被他们哄哄玩而已。

因此,在你没有足够的积累的时候,唯有想办法提升自己。你不必随波逐流,也无需妄自菲薄,仅仅需要做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从一个单词、一本书开始。

优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并非一家之言,而是经过严谨的科学统计后得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如果每天按八小时工作,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优秀,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选择、一份执念。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努力,不妨舍掉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间。问问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想要什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愿你听从内心的答案,不必那么合群,但请你变得优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不合群的人,往往混得越好
低质量的合群,远不及高质量的独处有价值。
“生性凉薄”的人,活得有多爽?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越是厉害的人,在两种场合越不合群,记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