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87年12月17日,门上来人,卖给鸡蛋6个,收1.2元。”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父亲的手账“1987年9月”

“1987年9月4日,她给外甥0.5元,给妹1元,几个娃伙0.4元。5日,交紫荆山唱戏会款4.5元,弟给他妻扯布料两件30元,吃花5元。给我外婆1元,去会上花。”

紫荆山庙会一年三场,第一场是正月十三会,第二场是三月廿会,第三场是七月十二会。紫荆山庙会不独属于紫荆村,它是由周边五社共同参与组织的古会。庞家务作为东社,距离庙会主场还有4里路,几百年的传统没有变化,每年唱戏的戏款都由五社群众公摊。我家9口人,每个人戏款0.5元,共交会费4.5元。

过会是热闹事情,亲戚朋友都要赶庙会串门子,家里来人客去极为热闹。平日家里舍不得吃肉,三天庙会日子里,有臊子吃,有热菜凉菜上桌。除过每年的春节,娃娃伙们最盼望的就是几场庙会。

大姑家的孩子来赶会了,母亲给几个外甥5毛零花钱,给了小姑1块钱,给我们几个花了4毛钱。庙会上着实热闹,小吃摊一个接一个,娃娃伙看见好吃好喝的,脚步就挪不动了,母亲看不过眼,只得给我们几个花些钱,解解馋。

叔父的未婚妻也来赶会了,父亲把该考虑的都考虑进去了,他给了叔父比较宽展的钱,让叔父陪着我将来的婶子去紫荆会场。

父亲是一家之主,每一分钱从他手里过去,他都要负责任。活人过日子,细水长流,来钱的路子本就不多,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地方上。

外曾祖母也来跟会了,父亲专程接过来的。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拄着拐棍,和一帮老姐妹走走停停去了紫荆庙会,看看戏、敬敬神,在挤挤攘攘的会场散散心,这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享受外孙孝顺的时候。

“1987年10月18日,去六冢酒厂交高粱1800斤,价0.25元,算款合计450元。”

紫荆七月十二会过完,父亲又忙着给亲戚送八月十五节礼,同时,忙忙碌碌的秋收又开始了。

七、八亩地没有闲着的,不是种玉米,就是种高粱。玉米地套种红豆,提高亩均单产收入。好在全家人手多,力量大,繁重的秋收在半个月之内全部结束。

家里有骡子马车,运输起来比别人能轻省方便。玉米棒子直接从秆秆上掰下来,又用背篓装着,从地中间背到地头,倒进马车,骡子一趟趟从地里拉回家,堆放在院子。玉米杆挖倒之后,全部摞在地头,等着自然风干晾透,入冬了,再一趟趟拉回来,或是烧炕,或是烧锅。

庄稼地里的活儿没有一样是轻省的。红豆秆和玉米不一样,没法在地里现摘,只能全部拉回来堆在院子。白天干了一整天吃力活,晚上还不得闲。吃过饭,喝过汤,全家老小围坐在院子,一边说话,一边摘豆角。月亮很大,照得村子白晃晃一片。时间已过了晚上十一点,每个人还在忙碌着,实在困得不行了,母亲进屋,翻箱倒柜老半天,拿出两个桔子。干活的娃娃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只要有好吃的,再干几个小时都没有问题。酸甜的桔子一入口,全身上下打了个激灵,瞌睡虫跑得无影无踪。每个人分得两三瓣桔子,舍不得一口吞下,含在嘴里,慢慢吮吸,细品桔子酸甜清冽的味道。

放眼全村,能把高粱种三、四亩地的只有我们家。每年交过公粮,剩余粮食不多,为了多增加口粮和收入,父亲连续种了多年高粱。秋收时节,放眼整个南面地,只有我家的高粱红红火火,在一片青绿中格外扎眼。

高粱产量大,高粱秆秆甜,我们习惯称之为甜秆,也称为“甘蔗”。当然,此“甘蔗”非彼甘蔗,可我家种的高粱,秆秆真的很甜。

高粱秆秆拉回家,挨着后墙堆放着。骡子爱吃高粱秆秆,我想其中原因只有一个,高粱秆秆要比玉米秆秆糖分高,口感好。

进入冬天,村子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全部是黄天黄地。翻开后墙外的高粱秆,里面的秆子就像刚从地里割回来的一样,叶子翠绿,秆子上还沾着露水。剥开高粱秆的包衣,形似甘蔗的秆秆露了出来。这时候,只管高粱秆就是甘蔗,磕掉外皮,赶忙咬一口,牙齿咀嚼时候,酸甜的汁液顺着喉咙流进身体。整一冬吃不到新鲜的水果,高粱秆无形中承担起了这个角色,甜秆成了大人娃娃最喜欢的“零食”。

太阳晒得暖和的时候,我家后墙外站了一伙娃娃,个个拿着甜秆,比赛似的猛嚼一气,不大时间,每个人脚底下的秆渣堆得跟小山似的。甜秆含糖量高,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多了不克化,舌头长泡,嘴唇出疮,又得找医生清火祛热。

我估计,每年从地里拉回来的高粱秆,有三成是被大人娃娃当甘蔗给吃了。剩下的,当然是骡子吃了。

麦子存量不多,只能用杂粮替代。高粱米磨成粉,掺入小麦粉,可以蒸高粱馍。大冬天的,滴水成冰,从厨房拿出的高粱馍硬得跟砖头差不多。蜂窝煤炉子在发挥供热烧水作用的同时,肩负烤馍的职责。有一天,村子德英家的儿子串门,搂着炉子烤火,叔父忙着擀佛香,让他帮忙把炉子上的馍翻一下。这娃看了半天,恁是找不到馍在哪里。气得叔父在他后脑勺扇了一巴掌,指着炉子上的一块高粱馍说,“你看,这不是馍是啥?”那娃委屈地说,“我看了半天,以为是砖头哩,我就没有见过这东西。”

在大部分人已经天天顿顿吃上白面馍馍的时候,我们家还处在粗粮细粮结合的阶段。

每个家庭的底子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不用过多的比较,只要按照自己的实际,走稳每一步,走好每一步,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好日子总会到来。

“1987年10月31日,盼星女人来,交羊奶款1.4元,晚上二队浩祥来交羊奶款15元。”

“12月17日,门上来人,卖给鸡蛋6个,收1.2元。”

后院的羊圈从来没有空闲过,羊羔可以卖钱,羊奶全订给了邻居,只要见一个太阳,羊奶就可以为家庭创收。鸡蛋不是给自己家人吃的,一个个攒起来,别人需要,1个0.2元,每天能收3、4个鸡蛋,一个月能攒80个鸡蛋,卖出去就可以赚回16元。

这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钱也是一分一毛慢慢攒的。

“1987年12月18日,弟和未婚妻进城照相,拿50元(称毛线1.3斤,照相吃饭买零碎东西花15元,剩款他拿)。”

叔父马上要结婚了,大家庭人口即将增长至两位数。添一口人总归是喜事,是大事,全家人都已经铆足精神,期待这一大喜事的到来。

1987年,家庭全年共收入710.36元,人均80元,共支出2384.77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7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99元。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甜高粱-甜秆
农民在地里种植“北方甘蔗”,经济价值极高,是种植玉米的好几倍
专属于秋天的那一把甜蜜,是否勾起了你的童年回忆?
甜到梢▪罗标
乡情散文:当年的甜杆
甜高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