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严小英 || 忆儿时秋假

·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

忆 儿 时 秋 假

文 | 严小英

秋假,忙碌的节奏,一个鼓点敲下去没了休止符。先说红绿黑白豆吧,先拔掉玉米地中套种的各种豆蔓,这个活适合孩子干,可以灵活穿梭,很难体会大人腰酸腿疼的感觉。再说,孩子哪有腰啊,大人总这么调侃我们。豆蔓狡猾,要么匍匐在地,一眼找不到根;要么如藤条般彼此缠绕,一时拉扯不清。孩子眼里,这些不是麻烦而是乐趣。那时劳动,都有合作的兄弟姐妹或同村伙伴。大人们也从不计较哪家孩子在干谁家的活。所以,豆蔓复杂难辨的根哪能逃离我们贼亮的眼,难扯的蔓又怎能抵过我们互相的拉扯。一阵嬉闹中,我们就大功告成,满地的豆蔓没了踪影。

摘豆子的活也是孩子的专利。哥哥姐姐比我大六七岁,不屑于干这个小活。我总会呼朋引伴地招来几个发小和我一起完成任务,的确“有活同当”啊!摘下的豆子,母亲总会很快挑拣出嫩绿的煮熟犒劳我们,馋嘴的我们那时只觉得好吃,对劳动快乐的体会并不深刻,也不知道这份纯真的快乐会成为我们一生珍藏的财富。

当唇齿间的豆香还未尽时,母亲又唤我去掰玉米。原始的收挖玉米方法复杂,劳动强度大。先是一根一根挖倒,一堆一堆摆放;再是一个一个掰下,一堆一堆放下;然后一个一个撂到架子车上,一车一车拉回家。玉米秆不能丢弃,要当柴烧,也要一根根抱上架子车拉回家门口一根根竖起堆放在屋前屋后。父亲和母亲一人半边地挖玉米,哥哥和姐姐拉玉米棒和玉米杆。我一会掰玉米,一会装玉米,一会摆放玉米秆,一会抱玉米杆,一会掀架子车,一会给父亲和母亲递水……忙得真是“不亦累乎”!其实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劳动,但似乎缺少我,玉米还收不成了。有时遇上天气大晴,中午时分竟也酷热难当,得脱去外套,和着汗水劳作。有时小雨丝丝,地湿漉漉,为赶时间得和着泥水、雨水劳作。辛劳自不必多言,但父亲和母亲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劳动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幸福的体验。只要能劳动,日子就会顺心顺意。“劳动致富”,富足的是家境,更是心境!

玉米摆放在院子,从大门口到二门口如长龙摆阵。又得一个个挎去外皮,两三个一绑,挂到屋檐下,一排排、一垛垛玉米,成串成行,绽放着金灿灿的微笑,整个家也闪着金色光芒。收成好了,屋檐不够用,就得挂到树杈处,光秃的树被玉米一点缀,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了几分仙气。

但挎玉米可是技术活,起初不会挎,把所有皮都会扯掉,成光溜溜样子,上不了屋檐,爬不了树,遗憾!看一看、试一试,原来不能把玉米的茎全掰掉,得留一小部分,这样玉米皮就不会全剥离,留下几片绑起来刚好。“熟能生巧”,我也不必为光溜溜的玉米懊恼了,劳动获得的成就感足以让我骄傲的在伙伴面前卖弄好一阵子。

至于剥玉米,那是长长冬夜的活,主要是母亲干。每晚取下一大筐箩,母亲陪着学习的我默默的劳作。记得母亲先拿一锥子把玉米刺出几行空隙,再一行行剥落。我要给母亲帮忙,母亲怕刺伤我的手,总不愿把锥子交给我,只让我剥她刺出空行的玉米,也不让我多做,说影响我学习。在母亲看来,体弱的我不是干农活的料。也许就是因为母亲经常性这样的暗示,我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了那年中考榜上题名的荣耀。

只要一说到母亲,话匣就关不住,还是忆秋假吧。印象中我家种高粱的次数比较少。收割高粱,先用镰刀割去高粱穗,留一地高粱杆再一根根挖。高粱杆比玉米杆甜,也就成了我们小伙伴的最爱。抓住高粱杆,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液溢满唇齿,便会“咔嚓”从根部折断高粱杆,一节节再折断,把口袋塞得满满,等空闲时享受“米米杆”的美味。不过,不是每根高粱杆都甜如蜜。那就要看谁的运气好了,当然,智慧最可信。我在不断的品尝中发现,高粱杆粗的大多不甜,稍细点皮越绿的越甜。我的新发现让我成了同伴中的佼佼者,那份神气比考试得100分都让人羡慕。

拉回家的高粱穗,经过晾晒,要在辘轴上摔打,才收获颗粒。这可不是轻松活,一把高粱,翻来翻去摔打十几次。一亩地的高粱,得多少把呀,得摔打多少次呀!胳膊抡上抡下,能不酸疼!我要替母亲,母亲嗔怒:“这不是你干的活,写作业去。”我只得悻悻离开。

收拾完秋季作物,就要抢种了。因为一年两料庄稼,农人怕土地营养跟不上,所以需要肥料。那时除了化肥,就是土粪了。拉粪开始了,母亲在家里装,父亲在地里散,我来回拉。种玉米的地在我家南边,地势稍低,去时下坡路,我一路欢歌。因为这是大人的活,我能替自己干大人的活而窃喜、光荣。儿时的快乐就这么简单,盼望长大的感觉就这么强烈。那时绝对想不到今天的我,是多么渴望着时光倒流,渴望着时间能慢点走。有些东西真的只要失去了才变得可爱可贵!

开始犁地了,牛耕地,那是远房亲戚来帮忙。黄牛任劳任怨的一步步丈量着脚下无尽的土地,“哞”的一声,想必是给自己加油吧。孺子牛的精神,是多少农人的写照啊!犁铧新翻的土壤散发着特有的气息,我这时有了新的任务,把犁出来的玉米根捡出来,担心种子被压。父亲撒化肥,那个什么化肥,味道极其刺鼻,连空气中都充斥着难闻的味,我是避之不及,可大人似乎嗅觉麻木,旁若无事。长大了才明白,大人们不躲避,不是因为他们感觉不灵敏,而是他们责任在肩。撒完化肥撒种子,母亲是撒种好手,撒的种子均匀,不稀少不稠密。最后要耱地,人站在耱子上,手牵牛笼头上的绳子,这是个技术活。如果平衡掌握不好,就会栽倒闹笑话。亲戚李叔叔动作娴熟,拐弯处身子微倾,转个九十度轻松自如。农活,其实都不仅是使力气,处处有技巧。农人们的本事大着哩,别小瞧他们的智慧和本领!

儿时秋假的回忆如潺潺溪水流过我心田,滋润我的生命在人生之秋依然萌生新的希望,憧憬一个别致的未来!

走不出回忆,来得及感动。多年以后,再回首,又是一阵秋意浓!

 作者简介 

严小英,中学教师。热爱生活,书写生活,让简单的日子充满诗情画意。

悦读推荐

想你再回来一次

酒国佳酿,有凤来仪

快乐的艰难岁月

怀念湿地

“陪房”包袱里的老布鞋

母亲在家,家便有了烟火味儿

孩子,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

?

责任编辑:辛   克

文字编辑:李   强

本期编辑:杜亚军

本期组稿:杜亚军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江朋 || 玉米杆儿甜甜
真正的养生保健之道:五谷杂粮的最佳吃法
【西散原创】柳静林作品 | 北方之秋
童年的秋收
【辽宁】​周百坤 |拾柴火的那段岁月
山东日照 / 许爱德 【散文】/《月是故乡明,双节家国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