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以洪泽湖渔鼓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为例

201411月,洪泽湖渔鼓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更好、更科学地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方针,开始成为一道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20153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提出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此目的下,随着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展陈题材还是展示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跟博物馆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博物馆的职能不再只停留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层面,而是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领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囿于传统思路,应当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的各个维度去思索、去探究。本文结合洪泽湖渔鼓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生动实践,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博物馆的互动关系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初浅的未来规划图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展示的需求与可能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性来说。国内学者王文章在其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入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体系。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更加鲜明,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体现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属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以下几个特性:独特性,即不同地域、国家与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能够展现一地劳动人民精湛的工艺水平与创造力,能够反映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教育、欣赏、娱乐等多重作用,其表现载体也同样丰富多样;流变性,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照抄照搬其他地域人们的非物质文化类型,即使雷同,也一定融入了许多自己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性来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入人们的认知视线,人们急切需要去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域文化,迫切知晓自己生活地方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思想理念等,而这些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都大量体现。根据史料记载,洪泽湖渔鼓源于古代萨满文化中的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自唐初传入洪泽湖,经一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誉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它承载了洪泽湖区渔民生产生活的原始记忆,保留了湖区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风俗,记录了湖区许多文化信息,反映了湖区的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能性来说。资料显示,国际博物馆界在1997年的墨尔本大会期间,开始关注博物馆自身对非物质文化的责任问题;到200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慕尼黑年会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200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汉城年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得到了不断明确,充分显示了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主动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博物馆作为专门研究场所,有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有条件从不同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更加能够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流传与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博物馆展示功能的发挥,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学习、欣赏到更加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促进作用

作为永久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自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初始,就从未明确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慢慢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理应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义务。

一方面,从资料收集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社会调查、搜集、挖掘、整理、登记、研究等方式,对散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整理,摸清一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别和基本形态,会同其他文化部门编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长期保护与传承规划。史料表明,洪泽湖渔鼓舞始于唐代,最初产生于泗洪县半城镇、洪泽县老子山镇一带,曾广泛分布于江苏泗洪、泗阳、洪泽、盱眙等环洪泽湖地区。它是洪泽湖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带有浓郁的渔家韵味,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洪泽湖渔鼓舞产生、发展于洪泽湖流域,是洪泽湖地区唯一的民间舞蹈形式。

另一方面,从展陈手段的角度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主要应当包括实物展示和非实物展示两种方式。所谓实物展示,顾名思义主要应当包括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器具、艺术作品、手稿、服装道具等。相对的,非实物展示应当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去。从这一角度出发,随着博物馆展陈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博物馆的概念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传统博物馆展陈方式的思维理念,而这一方式的运用,极大丰富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手段。所谓数字博物馆,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各类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娱乐、展示、教育等资源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对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存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起来,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专门的环境中进行展陈,同时,在通过链接、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技术的运用,方便使用者检索相关资料,沟通现实与历史。南京博物院就专门设立了非遗馆,活态展示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及口头表演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永久的载体,也让更多受众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还有,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语言发展因素、自身社会地位因素以及传承方式因素的影响,通过博物馆从业者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进行对当地同种类型项目进行综合研究和类比分析,可删繁就简,也可通过适当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有意识的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遗产,在传统基础上再创新发展。而这种情况在基层博物馆和基层文化站点十分普遍,实践中大多的基层文博工作人员都在兼职从事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研究发现,洪泽湖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因战乱被逃荒的难民带入洪泽湖地区,最初只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打击工具,虽然没有专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直接参与,但其中有政府的积极作为,通过科学利用和有效引导,后来渔民们在鼓面增加了寓意年年有余的大红鲤鱼形象,便形成了最原始的渔鼓。而渔鼓舞则起源于满族萨满教的风俗跳神,传入洪泽湖地区以后,形式上加入了渔鼓这一打击乐,内容上也在原先单一嚷神、念佛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舞蹈等元素,最终形成了颇具渔家特色的洪泽湖渔鼓舞。在历史长河中,渔鼓舞不断演变,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曲目。抗战时期,渔鼓舞变成了宣传抗日的载体,渔民们通过渔鼓的表演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愫和抗日决心。同一时期,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也来到洪泽湖地区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他以渔鼓和渔歌为原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洪泽湖渔夫曲》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

三、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未来图景

通过分析,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毋庸置疑。借助博物馆之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仍有不少难题急需解决。

一方面,完整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应当注重无形遗产与有形展品的一体化,就是要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独特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也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直观和物化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人的语言和肢体表演形式等。例如,早期的洪泽湖渔鼓舞的传承体系仅为家族家庭式,即父传子、长辈向晚辈手传口授,代代相传。据此,博物馆在史料搜集整理方面的优势就应当得到有效发挥。博物馆应当在保存物件的基础上,对部分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不断突破空间和时间范畴,对涉及表演艺术类、民俗活动类和生产知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抓紧进行录音、录像,制作展示模型,进行场景复原。对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需要进行整体复原和现场展示,方能进行持续性和整体性的保护。例如,渔鼓文化大多存留于河湖较多的地区,受到传播地域和受众的有限性,其艺术生命力和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就需要尝试在博物馆中设立专题展区,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制作必要的演出道具等,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售卖给观众,以提高制作者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延续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博物馆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或者展示专区,吸引受众主动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任何技艺,都不能停留在宣传层面,而更应到做好引导,必须要在不断融进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得以延续。随着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必然会得到社会的有效利用,形成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工作,这是其中一个维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应当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尝试参与当地学校课程的制定,依照不同需求,将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展示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品的前世今生,打破书本教育局限,为师生提供一个快乐学习、现场教学的生动选择。例如,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即针对少年儿童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具制作过程,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习兴趣,开拓视野。

实践证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作为专门机构,博物馆不仅能够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安全地保存起来,而且可以利用资料搜集、展陈、教育等活动将这些遗产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使其更加生动,成为活态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民众来到博物馆,聚集人气。另一方面,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急需通过博物馆展示自身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更多传承载体,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文原载于2016年第5期《宿迁论坛》)

  作者简介:汤同杰,男,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泗洪县青阳街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码城市 | 淮安:运河再安澜
参观北京空竹博物馆
【阅读悦读丨文化】渔鼓舞:鱼米之乡的舞蹈
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保护水文化遗产 弘扬先进水文化
【建筑文化】闪耀绚丽光彩的徽州三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