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实践论》有领悟:人与人的认识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去年四月份开始系统学习《毛选》后,对我理解《孙子兵法》的操作帮助很大,今年春节开始准备将其中几个经典的内容再读一遍。

有观点说,读《毛选》要先读《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个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现将《实践论》的理解呈现给大家。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类一切认识均来自实践,即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包含其他社会实践,其表现形式是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经历。

可见,人的认识与生活经历、工作经历息息相关,甚至说,这些经历决定了每个人对事物认识的差异。

大家读《孙子兵法》会有各种解读,各种理解,主要原因是大家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不同,故带来了认识事物的不同角度和立场,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或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致知源自实践,因为原文这部分内容缺失,不知曾子是不是要表达这个观点,但张居正的解读是,一个事做透了,便可以通晓普遍之理。

这就有点“实践带来认识”的感觉了,而且这个思想也与先秦文化相符,那时讲“道”,该“道”是人行之道,不是后人所言的玄之又玄之“道”。

按照当时的理解,道是规律也说得通,事各有其道,不就是行动的路径么?这时候的人们更强调实践,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理”,规律是始终存在的,缺少的是发现,故“悟”这个字流行了。

王阳明学朱熹格物致知之法去“格”竹子差点丢掉性命,是要去“悟”,结果并没有顿悟,而在经历发配贵州磨难之后开悟了,这大概就是王夫之的“力行而后知真”吧。

所以,道理,成为今天的流行词,说的也是实践决定认识;格物致知,大家都喜欢挂在墙上,说的也是实践决定认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客观规律相合)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多是表象的,理性认识多达于本质或接近本质,但都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是否与客观规律相合。

只有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而认识都是从表象认识开始的,也容易让人们停留在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人们发现错误,修正认识,最终进入本质认识。

在企业实践中,经常遇到自己觉得认识深刻的道理,放到自己企业实践中时却用不上,或需要调整之后才能用。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点来理解。

第一,任何一种认识的落实都需要从试错开始。

试错,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修正认识的一种有效路径,《孙子兵法》虚实篇的侦察四法与这个思想一致

孙子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策之、作之、形之都是通过观察、相敌征候等实践掌握对方规律方面的信息,角之是通过火力侦察等小规模试错来判断虚实或形势。

在认识与实践中也如此,先了解规律性的内容,然后通过小规模的试错,修正认知,确定正确的认识,然后再大规模推广。

这是企业实践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先试错,检验认识逻辑是否与客观规律或环境相符;再试对,是总结经验、修正模式,验证是否具备大规律复制的条件;然后全面推广。

有点像食品研发,先小灶试验,再中试,最后再量产。

第二,与自身资源配置的实践。

认识都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工作经历而建立,实践则基于现实资源而落实,任何脱离现有能力和环境的认识都难以实施。

很多管理思想之所以不能在每个企业都有效,是因为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有其背景和条件,条件不具备就难以直接实践。

《孙子兵法》能够时新,其核心在于它的操作体系要求充分考虑内外部条件的约束,比如军形、兵势、军争、九变、虚实是系统的谋势体系,而作战、谋攻给出的是内部约束条件,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则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外部约束条件。

再者,《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一个团队要时刻评估自己的处地与能力是否匹配,即“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死生之地的“地”是处地,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系生存的气候、地理环境,也有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也包括技术环境。

存亡之道的“道”是能力,组织所具备的能力由“七计”模型生成,具有什么样的战斗,拥有哪些优势都可以评估出来。

不可不察,是要充分考虑环境中有哪些红利,能为组织提供什么资源、能源,组织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做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或说,你所拥有的能力是否与环境匹配?

所谓没有常青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就是要求组织始终保持与环境变化匹配,否则就会被淘汰。

从这两个角度看,实践是认识与客观规律合一的唯一路径。

三、离开实践容易走进信息茧房

实践是进入本质性认识的一条主线。

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达于思维,到达了解内部矛盾、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阶段。

这个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伴随实践进入概念性认识,然后经过判断、推理达到理性认识阶段。

从整个认识的过程看,是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必经之路,也为企业谋势指明的方向,为认识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划上了重点。

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只看到事物的各种现象、片面的信息,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就像我们认识一个品牌,开始阶段也只是被它所创造的某方面效应或氛围、场景/体验所吸引,看到的只是一些产品包装、展示、场景、营销活动的方面,也包括一些企业理念方面的信息。

当把多个信息汇总起来,这些内容传播密度达到临界点之后,就进入了概念性认识阶段

就是说,经过持续的实践,这些信息交叉之后,人们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对这个事物产生了一个概念,比如大家会认为这个产品很好玩、很有面,或相关群体认为这个产品有市场、要流行、是下一个爆品等。

概念的产生,相比开始的片面、表象的感性认识又深入了一步,是认识质的飞跃,已经抓住了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

继续实践后,经过判断、推理,深入了解事物内部的信息,比如了解老板的理念、企业组织、团队状态、运作模式等,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也最终形成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决定了下一步的行动。

但是这个认识正确与否,还取决于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形成是实践的总结,也有方法的问题,后文再详细讲方法。

从实践过程上讲,从片面、表象的感性认识,到概念性认识,然后达于本质的理性认识。

然而,在实践中,认识容易受到各种“示形”的影响,就是说,你所看到的信息,得出的概念可能是别人为实现自己意图设计的信息。

《孙子兵法》中讲“示形”,是让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感知自己,以达到其战略目的。

因此,孙子兵法强调“知”,它不仅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还要知战地、战日,更重要的是知虚实、知形势。

同时,孙子兵法中,不仅有“用间篇”这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还有军形、兵势、虚实、军争这个战场形势侦察、判断和试错的方法。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来看,与实践论的思想完全一致,这些方法皆为实践,首先是从自己角度的实践,即是你自己排兵布阵、造势用势的方法,然后再用这些方法去判断对方的虚实,角度的转换,就从实践到了认识。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试错、修正,最终才会达于符合规律的理性认识。

由此可见,所有认识皆与实践密切相关,都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文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是一句空话,放在今天虽说可以知天下事,但多是别人“嚼”过的内容,经过别人之手的信息,已经有了立场、利益和目的。

今天的信息抓取技术也容易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中,没有实践的纠偏,会让你的认识越走越偏,那些读个什么经典就会“开悟”,就能够洞察到事物本质的说法多是忽悠。

所以,打开认识的门户,离不开实践。

四、一切真知都从直接经验发源

人们在获得认识的过程中,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文中有例子说,战争中胜利与失败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经验会让人理解贯穿战争的内部东西,即战争的规律性内容,也就懂得了战略战术的运用。

但我们又不能事事亲自实践来获得知识,还要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规律性的东西,比如,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来掌握力量运用的规律,这是孙武子直接经验的总结。

实际上,直接经验相对别人而言就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相对别人而言就是直接经验。

关于经验的学习与使用,并非拿来主义,直接经验的总结是通过实践找到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中间有个探索、试错的过程;间接经验,则需要基于现实改进后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也有个调整的过程

任何经验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直接复制多会“水土不服”,只有抓住间接经验的内部主线,结合自己的资源能力、环境寻找操作的抓手

孙子兵法总结的是力量效能高效运用的方法和工具它以“地”为抓手,以实现人地平衡的力量发挥,它是间接经验,运用到今天的现代战争,或者不同行业的操作中,需要找到当下环境中的抓手,才能让这套体系为我所用。

比如,商战中传播可以作为抓手,渠道可以作为抓手,产品同样可以作为抓手,用哪个抓手可以成为撬动行业或品类的杠杆,取决于环境与自身能力情况,也即孙子兵法开篇所言“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中对“地”与“道”的考察。

可见,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经验。

很多人喜欢到成功企业去学习,听老板分享经验,听专家做总结,我更喜欢找过往和一起成长起来的高管聊聊成长的历史,梳理一下他们走过的弯路,修正的方法等,这些更有助于我们的再实践。

五、认识事物有效的两个方法

从认识的过程看必经两步:第一步是感觉阶段,即刚开始接触事物,都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信息;接着进入第二步,即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

前文我在体悟这两个阶段时,特意将“概念性认识”单独拿出来,让它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之间,是在实践中发现,人们感知、了解到一些信息后,首先会对一个事物有个大致的、方向性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概念性判断,这是走向理性的中转站。

概念性判断会影响后续信息收集的倾向,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背离真理,可能不合于实际,也可能会止步不前,停留在概念性阶段不动。

因此,走向理性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走出弯路接近真理。

文中给出的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四个词可以分为两组,属于两个方法,一是处理信息的方法,一是推理的方法。

1、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是处理信息的方法。都说今天是信息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但最难的也是信息太多,真假难辨,给判断、筛选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故这个信息处理方法非常有用。

去粗取精,从诸多信息中找到关键信息,就像将领会从各种途径获得对方的各种不同信息,不能每个都加以推敲,而是要从众多信息中抓住要点,抓住要害,否则就会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之中,什么工作也做不了。

当然,能够快速抓住有用的信息,在于前期概念性的判断,这个方向的把握,指引了去粗取精的方向

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和谋攻篇的工作任务一样,始计要把各种可能性想到,并想好各种预案,都说这篇讲计算,算什么?就是算不同角度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案;谋攻则是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制定合理的目标,可行的作战计划,言某之谋,就是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抓取核心信息的方向。

可见,去粗取精的重点在于有方向、有计划,有方案

去伪存真,是看破各种虚假信息,尤其是对方“示形”的信息,就像参观一个已经有影响力的品牌,听他们总结的成功经验,包装的信息往往比较多,参考这些方法多会把你带沟里。

当然,如果是竞争关系,多会给你一些虚假信息,让你做出错误判断,走弯路、上歧途。

孙子兵法在军形篇提供了一个“称胜”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虚假信息,直达真相。

称胜是孙武子的一个创造,通过“地生度”这个模型,从各个要素是否平衡来发现信息之真伪,是否存在“示形”,或判断对方的目标,具体方法参见本人的《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2、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这是推理的方法。将整理出来的精、真信息,经过推理达到理性认识,或本质认识。

由此及彼,是通过一个现象联系到另一个现象,现象之间的关联,就是走向真相的路径,比如,工作中经常用SWOT分析,将要做的事罗列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看似非常有用的工具,而将你认为的优势、机会、劣势、威胁罗列出来后发现,都是自己之前的判断,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

既然这个现象存在,当我们学习《孙子兵法》五事七计的时候,还能按照SWOT模型理解吗?显然要跳出这思维逻辑,因为此路不通,彼路也多不通畅,要换个路径,于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个方向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五事七计,成为我们战斗力生成操作和判断对方战斗力的工具。

由表及里,是从表面现象直达本质。这需要由此及彼的辅助,由对某一本质事物的判断,推及到另一个事物的本质判断,《大学》格物致知中,张居正的解读说,一个事做到极致了,就能够推理万物之理(大意)。

另外,由表及里也是一个态度或心态的问题,在做出判断或决断的时候,多反思一下,这些信息接近真相了吗,是这个事的本质吗?

决策前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清醒判断。

当然,从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必然有侦察、试错的实践过程,然后才能到达本质。

六、认识是用来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

认识不是用来解释世界的,而是用来改造世界的。

就是说,我们掌握了客观规律,并不能止步于此,也不能仅仅用于言谈当中,而是要把它用于实践中,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有人问,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在哪里?

从实践论的角度讲,是为了将孙子兵法的操作体系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尤其是企业的商战中。

当然,这个过程也必然先经过感性认识阶段,再到概念化认识阶段,再到理性认识阶段,再进入到实践阶段,接着进入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如孙子兵法的奇正相生一样,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一般而言,孙子兵法的感性认识,是人们从原文或别人的解读中看到的片段的零散的信息,比如看到计篇不是讲诡计,而是讲计算得“豁然开朗”,热衷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津津乐道,放大“我专而敌分,我专为十,敌分为一”的普遍性兵力法则。

从这些进入概念性的认识,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战争“道”的层面的典籍,有人认为这是不战之法,也有人说孙子兵法核心是先胜后战。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之后,发现这是一部【如何使用作战力量】的方法论、工具、方法和模型。

这个力量操作体系既可以让我们用于战术体系操作,也可以用于谋势体系操作,还可以用于战略体系的操作,它不是片段的、原则上的使用,而是十三篇完整、系统的使用。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就可以用于实践了,实践中又产生新的体悟,再到实践中修正,不断地在实践中升华认识,并用认识改造自己的工作。

为什么要不断通过实践升华认识呢?

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认识论、方法和工具也必须与环境匹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修正认识,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综上,实践论形成了两个循环:

(1)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2)实践→感性认识→概念性认识→判断、推理后的理性认识→改造世界

到这里,实践论又系统地学习了一遍,感受着“力行而后知真”地认识世界的规律。

专栏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实践论
【毛选】实践论 (经典语句)
实践论读后感(共8篇)
《实践论》导读
实践论读后感3000字
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