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祖庙与社庙

一、中国的祖庙

中国的早期的祖庙,也就是“左祖”,或称“太庙”,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上古太庙,一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礼记·王制》记载的就是商周时期天子七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魏晋之时,每庙一主的形制变为一庙多室。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供奉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

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唐、虞、夏到元、明、清,太庙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祭祀太庙 ,须有天子主持,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准入庙参加祭祀。这与《礼记·祭统》记载一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礼记·王制》说: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天子犆礿,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

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仕,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仕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上文意思是说:“天子、诸侯祭祀宗庙,春祭叫礿,夏祭叫谛,秋祭叫尝,冬祭叫烝。天子祭祀苍天厚土,诸侯祭祀社稷神,大夫祭祀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溜神。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衡山、嵩山、恒山、泰山、华山,要把它们当做三公一样尊敬,祭祀要用九献之礼;祭祀四渎,江、河、淮、济,要把它们当做诸侯一样看待,祭祀要用七献之礼。诸侯可以祭祀其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天子、诸侯,还应当祭祀其分封已灭绝之国的祖先。天子的四时之祭,春祭是对群庙分别进行祭祀,夏祭、秋祭、冬祭都是合祭。诸侯的四时之祭,一年之中只能进行三次,春祭则夏不祭,夏祭则秋不祭,秋祭则冬不祭,冬祭则春不祭。诸侯的春祭是分祭;夏祭则是一年分祭,一年合祭,轮换进行;秋祭和冬祭都是合祭。

天子祭社神、稷神用牛、羊、豕三牲,诸侯祭社神、谷神用羊、豕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田的用祭礼,无封田的用荐礼(荐礼,当训为献礼,按“夏三音”文字表音理论,“荐”与“献”同音。荐礼,就是平民百姓无力置太牢、少牢之礼,便献以果蔬稻谷,以示对祖先敬意)。平民祭祀祖先的荐礼是:春天献韭菜,夏天献麦子,秋天献黍子,冬天献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祭祀天地所用的小牛,牛角一般像蚕茧、栗子那般大正合适;祭祀宗庙所用的牛略大一些,牛角大约四指来长;招待宾客所用的牛是成年的,牛角一尺来长。诸侯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牛,大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羊,仕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狗与猪,平民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山野动物。平日吃的菜肴再好,也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牺牲标准;平日穿的衣服再华丽,也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礼服;平日居住的堂屋再好,也不能超过宗庙。”    由此可见:周朝以前,对于宗庙与社庙的祭祀,是有极其严格的标准的。而且对祭祀活动的尊崇,已经波及到日常生活:平日吃的菜肴再丰盛,也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牺牲标准;平日穿的衣服再华丽,也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礼服;平日居住的堂屋再豪华,也不能超过宗庙。

《礼记》一书,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因此《礼记·王制》对先秦宗庙与社庙祭祀的记载应该真实可信。

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祖庙为北京故宫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座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插图9是北京故宫太庙与社稷坛位置示意图。

 

插图9 北京故宫太庙与社稷坛位置示意图

二、中国的社庙

早期的社庙,也就是“右社”。上古社庙实际是有“社坛“和“稷坛“两坛组成。直到明朝洪武十年秋八月癸丑日(1377年9月10日),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社祭与五帝有关,因为华夏民族是以农立国,所以对土地和粮食的依赖,非比寻常。社祭表面上是祭祀土地神,实质上是祭祀五帝。其原因都记录在《礼记·月令》里: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礼记·祭法》的记载,明言天文,实说五行。现传的五帝版本,基本是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来源是儒家经典《尚书序》和《帝王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其实这个错误的版本是儒家篡改历史的结果。五帝合于五行,这是历史客观事实。青帝太昊,赤帝炎帝,白帝少昊,黄帝轩辕,黑帝颛顼,五帝合青、白、赤、黄、黑五色,蕴木,火,金,土,水五行。东方太昊五行为木,其土为青色;南方炎帝五行为火,其土为红色;西方少昊五行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黄帝五行为土,其土为黄色;北方颛顼五行为水,其土为黑色。上古帝王之社庙,象征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的青、白、赤、黑、黄,五之土,纳于一处,表明华夏大地都是帝王家。社庙的建立,就是通过祭祀象征天下的青、白、赤、黄、黑五色土,和以农立国的太昊、炎帝、少昊、轩辕、颛顼五位稷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五行五帝的概念,在古代典籍中随处可见。

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贾公彦注释《周礼·天官》的“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楚辞·惜诵》与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的说法,五帝皆可对照,但五帝的名字却大有不同:把东方青帝太昊,称作灵威仰;把南方赤帝叔均,称作赤熛怒;把中央黄帝轩辕,称作含枢纽;西方白帝少昊,称作白招拒;把北方黑帝颛顼,称作汁先纪。这是什么原因呢?作者通过研究《山海经》和哈拉帕印章文字(夏朝文字)之后认为:太昊、叔均、轩辕、少昊挚、颛顼,是夏朝东部人对五帝的称呼;而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汁先纪是夏朝西部人对五帝的称呼。这种范例,在《山海经》及先秦古籍里比比皆是。

比如《淮南子·地形训》对“八风”的记载:“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通视,明庶风之所生也;赤奋若,清明风之所生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诸比,凉风之所生也;皋稽,阊阖风之所生也;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

文字与“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对应的“诸稽(摄提)、通视、赤奋若、共工、诸比、皋稽、隅强、穷奇”,是使用夏朝西部语音记载的八位测风官。他们的名字都是夏朝西部语音的表音文字。

祭祀社庙,在古代有春社、秋社之分。社祭之日,不仅要祭祀土地神,还要祭祀作为土地尊主的五谷之神,也就是五帝。

《礼记·王制》说:“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显然对社祭牺牲的使用规模和祭祀场所,作出了明确规定。

现存的社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右侧,与太庙对称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原为辽、金时代的兴国寺,既是元朝的万寿兴国寺旧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按“左祖右社”的规制于此设坛,以后一直为明清两代皇帝,春秋祀祭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据《日下旧闻考》载:“社稷坛在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由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坛上五色土,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的基础全部是汉白玉,坛四周设围墙,上覆琉璃瓦,瓦色与坛上土色相对。在坛中央曾有一方形石柱,名为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

祭社古今基本一致,都是祭祀五土、五谷、五帝,但祭祖却是历朝历代各有不同。《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说明有虞氏和夏后氏都是以颛顼为祖先,商朝殷人以契为祖先,周朝人是以文王为祖先。尽管他们供奉的祖先不同,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是同宗,因为他们都直接祭祀黄帝,或者间接祭祀黄帝,祭祀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所以祭祀的祖先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不同:有虞氏和夏后氏认同的是鱼图腾和蛇图腾,而殷商和周人认同的是鸟图腾。

正因为虞、夏、商、周,承认他们是同源共祖,所以才有了社祭。不仅要祭祀他们的直系帝王黄帝、颛顼,同时还祭祀远祖炎帝、少昊、太昊。可以这样说:社祭,直接造就华夏民族一家亲,举国大团结的局面。自古以来,社祭更加受到黎民百姓和帝王的尊崇。

在上古,对祖先和社稷神的祭祀是十分隆重。据文献记载,周朝以前对祖先和社稷神的祭祀是由小宗伯组织的。《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华夏民族的最初祭祖祭社是怎样形成的,最初的“祖庙”与“社庙”又是在哪里?现在尚不知道。目前已知最早记载“左祖右社”的,就是《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而《周礼·考工记》对“左祖右社”的规制叙述则最早,说:“大国工匠,营造都城,要把都城设计成九里见方,每面三座城门,城内要规划出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街,每条大道要容纳九辆马车并行。皇宫正门外,左侧是祖庙,右侧是社庙;皇宫前面是朝场,后面是市场。市场与朝场大小,各百步见方。”

文中“朝场”,是作者新用词,类似现在的天安门广场,是古代帝王征求民意表决或与民欢庆的露天广场。

《周礼》一书是儒家经典,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经学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法;小至道路规划,草木虫鱼。凡是国家建设,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收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匠人营国思想由何而来,周公旦并没有交代,但从《甘誓》“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和《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来看:至少在虞夏以前,“左祖右社”的祭祀格局已经十分成熟。

那么夏后启口中的“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文中的“祖”与“社”是不是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一样,都共处于一座城池之中呢?作者考证多年,认为不是。因为从《山海经》和夏朝以前的典籍记载来看:“左祖右社”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独立发展而来。只不过是在周公旦的时候,华夏遗民东迁,由原来的印度河流域,迁徙到黄河流域,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和祭祀便利,周公旦才把“左祖右社”共建于皇宫两侧,纳入一城。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故宫式的“左祖右社”格局。

作者研究中国古籍文献及哈拉帕印章文字20多年,截止2017年已初步破译了97个哈拉帕印章文字,在此基础之上,于2018年3月出版了《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在该书中,作者虽未明确阐述“左祖右社”的问题,但根据哈拉帕古城遗址显示:哈拉帕古城应该是“左祖”,摩亨佐·达罗古城为“右社。”原因是:据作者考证哈拉帕古城,处于哈拉帕文化早期遗迹的最东方,合乎“古代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以东为上,以西为下,所以祖庙在东,称左祖;社庙在西,称右社”的原则。

进一步研究表明:哈拉帕古城还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昆仑虚”,还是《古本竹书纪年》里所说的“冀都。”冀都历史年代极其久远,《淮南子·地形训》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告诉我们: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挖掘冀都(昆仑虚)城市底部,就已经深不见底了。这说明昆仑虚(冀都)在夏朝以前就是千年古都了。2018年11月27日,作者来到哈拉帕古城遗址考察,见到哈拉帕古城遗址地表,确实有裸露将近20米厚的文化层,地下部分深不可知。

而摩亨佐·达罗古城位于为哈拉帕文化遗迹的西方。同样,按照“古代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以东为上,以西为下,所以祖庙在东,称左祖;社庙在西,称右社”的原则,摩亨佐·达罗古城当为“右社。”具体的文献证据在《古本竹书纪年》里面:“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这两件事发生在夏后启伐有扈氏之前。按照古代天子登基惯例:一是要祭社,二是要祭祖。《左传·昭公四年》又说:“夏后启有钧台之享。”这句话说明:夏后启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在建有钧台的夏邑。又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那么“夏邑”与“夏社”当为一地,也就是“右社。”

由此看来:最初“左祖右社”并不是在同一座城市之内,而是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古城。

“左祖”,根据《山海经》考证:始建于伏羲之子黑齿,完善于炎帝叔均。炎帝为火神,善用火烧砖制陶,炎帝叔均,以火德天下,被尊为炎帝。黑齿国所在位置,《山海经》称“赤阴”,就是现在巴基斯坦的萨特莱杰河北岸哈拉帕古城,萨特莱杰河古称赤水。“左祖”昆仑虚古城,就是在黑齿国古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来。

“右社”,根据文献考证:始建于黄帝时期的大梁城。《夏小正·十二月》说:“鸣弋。元驹贲。纳卵蒜。虞人入梁。”“虞人入梁”,就是年终岁尾,主管山泽的官员来夏朝大梁城进贡。

考古调查也反映出:摩亨佐·达罗古城是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500年建成,晚于哈拉帕古城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1700年,尽管一样使用了红砖建筑,但它与哈拉帕古城相比,还很年轻。

“左祖右社”不仅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独立修建而来,而且历朝历代对“左祖右社”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作者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将疑似“左祖右社”古城名字辑录如下:

《海内经》记载:“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淮南子·地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

《淮南子·地形训》:“少室、太室在冀州。”

《古本竹书纪年》:“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古本竹书纪年》:“帝杼。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古本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辞源》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

以上文献中的“赤阴、昆仑虚、太室、冀都、老丘、”当为“左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少室、夏邑、夏社、大梁”当为“右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此外,作者研究古昆仑山地理时还发现:道教经典《山海经》与佛教经典,对昆仑山的定位是一致的。郦道元《水经·河水注》说:“释氏《西域记》曰:阿褥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引《穆天子传》,与《穆天子传》原文一致,但其注解与郭璞注解略异:“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隆之葬(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官室于其上。见《新语》;隆上○字疑作丰,丰隆,筮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亦犹黄帝桥山有墓。封,谓增高其上土也,以标显之耳)。”

《穆天子传》原文注释并没有说“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那么郦道元《水经·河水注》是从哪里得知“黄帝宫,即阿褥达宫”的呢?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又说“康泰《扶南传》亦知阿褥达山是昆仑山。”如果用对译的方法“阿褥达山”是“昆仑山”,那么“阿褥达宫”,就是“昆仑宫”,也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讲的“昆仑虚”了。原来《穆天子传》的作者是为了追忆先祖,才把“昆仑宫”叫做黄帝宫的。    以上文献中“赤阴、昆仑虚、太室、冀都、老丘、黄帝宫、阿褥达宫”同指一地,为“左祖 ”;“少室、夏邑、夏社、大梁”同指一地,为“右社。”结合《淮南子·地形训》“少室、太室在冀州”,由此可以判定:“左祖”和“右社”两座古城,都在古冀州管辖之内。“左祖”为“太室”,比“右社”的“少室”古老,而且“左祖”和“右社”两座古城,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古本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文中的“钧台”和“璇台。”2018年11月21日,作者去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古城实地考察,在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中央,确实有高大的红砖祭台(插图10),也就是《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的“钧台。”钧台基座约20米见方,呈金字塔状,高约10米,正方形基座上面建有一直径约为6米的中空穹顶建筑。登上祭台的台阶位于祭坛正东方,正好朝向哈拉帕古城方向。穹顶建筑正南方有一直径约20厘米见方的小孔,疑似作为天文观测之用。

插图10   摩亨佐·达罗钧台遗址

历史中总会有些谜案,比如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历史阶段,“冀都与夏邑”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斟寻、斟灌、斟抃”三座城市。这期间“左祖右社与阳城”的名字变得飘忽不定。而这段历史,却又是夏史中篇幅最大,内容最精彩的一段。

“冀都与夏邑”的突然消失,始自“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一直到“伯靡杀寒浞。乙巳年,少康自纶归于夏邑”复又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分析:这不过是太康即位后,将“冀都”、“夏邑”包括“阳城”的名字做了更改而已。

按照太康失国的故事,太康是沿袭夏后启的帝位。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夏后启是先在夏邑称帝,然后定都冀都。那太康也一定是在冀都即位的。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却说:“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那这个“斟寻”,按照夏三音表音理论就是“镇寻”,同样“斟灌、斟抃”就是“镇灌、镇抃。”更改名字后的“斟寻、斟灌、斟抃”对应的三座城市就是冀都,现在的哈拉帕古城;夏邑,现在的摩亨佐·达罗古城;阳城,现在的朵拉维那古城。之所以这样定义,作者有以下佐证:

一、斟寻就是冀都

夏后启在夏邑称帝,然后到冀都定都,逼走费侯伯益,正式即位。夏后启世子太康,也顺理成章的在冀都即位,事实上不仅太康在冀都即位,傀儡皇帝中康也是在冀都即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很明显斟寻就是冀都。

二、斟灌就是夏社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斟灌之墟,是为帝丘。”除了“冀都”可以担当帝都称号,此外还有另一个古城就是黄帝的大梁城了,后称夏邑,也就是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古城。文物证据是在摩亨佐·达罗古城,出土了大量的夏朝皇帝及贵族印章,特别是夏朝皇帝伯子杼的印章。

伯子杼就是帝杼,《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帝杼即位后,等政局稳定,他又迁都“老丘”,就是“冀都”,今哈拉帕古城。帝杼是一位有道明君,他登上政坛以后,“五年,自原迁于老丘”,是以夏后启为楷模,仿效夏后启,先在夏邑称帝,祭钧台;然后迁都冀都,祭璇台的历史事迹。 

从地图上分析:左祖在东,右社在西,这与哈拉帕古城在东,摩亨佐·达罗古城在西,可以直接对照上(插图11)。

 

插图11  三座古城相对位置图

三、斟抃就是阳城

根据朵拉维那北城门上,出土的九个文字。破译成现代汉语是:子中、子华、子因、子昆、子蝇。比照中国古籍:他们五人都是夏代第二位君主太康的弟弟。朵拉维那就是《五子之歌》的发生地阳城。

朵拉维那古城,可以说是一座水上城市。《古本竹书纪年》有一句话泄露了这个秘密:“帝相二十七年,(寒浞之子)浇伐斟抃,大战于濰,覆其舟,灭之。”纵观夏朝历史及哈拉帕遗址大城,能发生水战的城市,也只有朵拉维那一座古城了,也就是阳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记》·《祭法第二十三》原文、注释和翻译
识小编-清-董丰垣
钦定礼记义疏 卷五十九
被黄沙掩埋多年的颛顼、帝喾陵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4: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四千年前的祖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