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庙礼乐文化的传承价值

让廉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田波

来源:《清风》杂志2020年上半月刊第9期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色凝重,中等个子,白绸汉服,健谈好客,是“老北京”贾福林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致力于太庙研究,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为“太庙研究第一人”。他说:天安门的东南方有个门,由毛泽东题写门匾“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进门则是自成格局的古建筑群——太庙。

20世纪20年代以前,普通人别说游览太庙,就是跨进一步也比登天还难。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普通人擅入是要杀头的;除了祭祖大典帝王将相可以进入,平日只有二十余名太监值守。这是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在寸土寸金的皇城之内占地19.7万平方米,南北长,东西宽,红墙绿瓦,巍峨肃穆,三重围墙,千株古柏。据说,太庙原为宫禁时,林中有成群的灰鹤栖息,呈现出一幅城中的山林野景。如今,大部分人已不知道太庙是什么。

十九大召开不久,贾福林受邀编写《太庙》一书,他跟当初刚刚开始研究太庙一样激动、一样认真、一样勤奋。北京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2020年是紫禁城及太庙建成六百周年,近日,贾福林带着本刊记者走进艳阳高照下的太庙,回顾了他的太庙研究史。

北京太庙的源流

1999年,贾福林到太庙工作,当年完成《太庙文物说明牌》的撰写,制成32块铝合金说明牌搁在文物的相应位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踊跃传抄。

贾福林认为,北京是中华民族的一张金名片,它奠基于燕、蓟两个方国之都。周武王灭商,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吞并了蓟,以蓟为中心,建立燕国。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掘的西周燕国遗址,证明这里曾是燕国都城,距今3000多年。燕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因此有宗庙。《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诸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宗庙,宗庙代表地方政权,太庙代表大一统。

(贾福林向本刊记者介绍太庙)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1420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因此,皇帝主持朝政的地方叫紫禁城。从北往南看,太庙在紫禁城的左前方。

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王城规制,紫禁城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方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本是太庙,右前方的中山公园本是社稷坛,前面是皇宫,后面是市场。

(天安门的右边,即太庙)

北京太庙,是“天下第一庙”,是古代中国举行祭祖大典、帝王登基、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出军征伐、回师献俘等各项重大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筑群。古人认为,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因此,祭祖用的太庙是故宫最尊贵的宫殿。太庙的主体建筑享殿,建于1420年,是紫禁城等级最高的宫殿,比皇帝上朝的太和殿的等级还要高。

明代,太庙供奉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福临称帝,把他们先人的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供在太庙,将明皇的祖宗牌位迁到今天的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太庙的特点,是崇高性、封闭性;帝制时代,“外人”足迹踏入太庙只有三次:一是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二是清军,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

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逐出紫禁城,太庙成为公众场所,太庙文化随之湮灭于滚滚红尘。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始有“故宫”之名。1950年,太庙改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巩固大一统

贾福林告诉本刊记者,分封于北京的姬是个大清官。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于商时古国“匽”(在今北京),又称“燕”,建立诸侯国燕国(北燕),因此他又称燕召公。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


姬奭巡行乡里城邑,在一棵棠梨树(即甘棠)下办公宣德,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诗经》“甘棠”称颂此事。后世,多以成语“甘棠遗爱”颂扬离任的地方官。百姓称赞他“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为数众多的“甘棠诗”是他当年惠政留下的两千多年的口碑。因此,大清官召公被奉为廉吏之祖、清政之源。

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召公两个贤臣辅佐,召公姬奭奉命建造洛邑。不久,姬奭担任三公之一的太保。后来,姬奭又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给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

贾福林说,配享太庙体现了帝制时代的廉政追求。礼乐的作用,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人与人的关系。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祭祀之事,是吉礼;因此,祭祖属于吉礼。之所以祭祖,是表示不忘所出。皇帝即位,必告祭祖宗于太庙,表示嗣君是承天命、继父祖之业而即大位的。

礼乐文化的着力点,于人是提倡孝道,于国是表彰忠心;因此,敦亲睦族,廉政爱国,成为传统道德。《孔子家语》提到“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君主去世,后人根据有功与否,确定其庙号。这个“功”,必须是开创之功,王朝的奠基人。其他皇帝,即便在治理国家上有再大的功劳,都只能称“宗”。


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有功皇族的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的神位。周朝的功臣配享,按功绩分为六种——对天子尽忠、对国有功、对民有献、能成大事、善治政、有战功。每年冬季时享,按功臣生前职位高低、功绩大小,分别设立神主。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经皇帝允许,也可以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以郡王之礼厚葬。

太庙的“太”字,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在“大”字下加一点,成指示字“太”,意为“最大”。这一点,当指男人的第一特征,属于生殖崇拜。以“太”为“最大”,证明“太庙”是男性(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男性崇拜的产物。所以,太庙最早供奉的男性祖先,后来太庙供奉皇后是作为“配享”,或说“从祀”,皇帝死后才能“祔”于太庙,即将皇后的牌位和皇帝的牌位归附在一起,这种归附条件严格,不合条件还不行。

配享太庙,不是爵位,不能世袭,也不能继承。有丰功伟绩的王公大臣,死后牌位可以放入太庙陪伴先帝,祭礼直接上升到国家祭祀的标准,是顶级无上的政治荣誉。配享太庙是臣子的殊荣,森严的配享制度说明廉政建设是太庙礼乐文化的古老使命。

贾福林还表示,太庙与国家本为一体。礼乐文化追求的是中华大一统,太庙是中华礼乐文化的起源地,古圣先贤追求的是万年统绪。太庙无小事,历朝历代把宗庙、太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统称“江山社稷”。因此,太庙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巩固中华大一统。

祭礼是政治典礼,祭权是政治权力的表现;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祭权势必随之改变。太庙祭祖之礼的基础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由父系(男性)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制是统治者按嫡庶系统维护等级世袭、处理内部关系、维护世系统治、安民治国的工具,太庙文化起源于宗法制,宗法制肇始于夏朝。


周礼下的宗法制,规定了周室同姓贵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联姻规定了周室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为兄弟叔伯的关系,和异姓诸侯为甥舅关系。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统治结构。

1263年,元朝于旧燕京城“初建太庙”。兴建太庙的建议,由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徐世隆提出:“世隆奏:'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推祭祀,祭必有庙。’因以图上,乞敕有司以时兴建,从之。逾年而庙成,遂迎祖宗神御,奉安太室,而大飨礼成。”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进入北京,将明代的太庙变成清朝的太庙,而将盛京的太庙称作四祖庙。因此,北京太庙是唯一没有在改朝换代中焚毁、唯一由两个朝代先后连续使用的太庙。主动接受中原的汉文化,是清廷能够入主中原200多年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不论诸侯国、割据王朝还是大一统帝国,不论作为首都还是陪都,都遵循周礼而建有宗庙、太庙。这不仅是中原汉族王朝的铁律,也是其他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强有力见证。1949年解放军解放北平前夕,毛泽东派人请梁思成标注了攻城需要保护的古代建筑,第一个是故宫,第二个是太庙。

礼乐文化的重建

站在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贾福林望着他魂牵梦萦的太庙,思绪万千。他说,定型于先秦的礼乐文化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礼乐文化让中国人凝聚在祖先周围。北京有“九坛八庙”,是明清两朝的皇家祭祀坛庙,承载着古代中国人的终极信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要追溯过往、亲近历史、体会传统,“九坛八庙”值得参观。八庙之首位,便是太庙。


贾福林是文博副研究馆员,原太庙研究室主任,2018年荣获首届“炎黄奖·人文国学奖”。1999年,贾福林撰成《太庙文物说明牌》。2000年,完成《太庙和中华和钟解说词》的编写。2000年,贾福林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太庙祭祖文化展》。2005年,出版第一部太庙研究专著《太庙探幽》,当年由文物出版社送展美国洛杉矶亚洲图书博览会,销售一空。2015年,出版第一本全面研究五千年宫廷雅乐的专著《中和韶乐》,成为北京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项目申遗用书。贾福林拿到样书,捧在怀里。第一件事,点燃一炷香,告慰罗哲文。2019年,出版《精华通览·太庙》。遗憾的是,2013年他退休后,太庙研究室被撤了。

2005年,贾福林开始研究礼乐文化。2013年退休之后,他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北京,他知道,我国台湾的炎帝庙很多,越南把汉字废除了,却保留了炎帝祭祀,且为古装,而韩国的宗庙礼乐,2001年成功申报世界非遗,韩国政府将它定为第1号国家级无形文化财产。由此,他看到了太庙礼乐文化的现实意义——助推民族复兴。

《周礼》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贾福林认为,在古代之所以采用“左祖右社”的国都布局,真正原因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宗庙的作用是歌颂祖宗繁衍养育子孙的崇高德行,在“木”位,所以太庙设置于皇宫的东边。同理,社稷的作用是安邦定国、涵养君臣子民,在“金”位,所以社稷坛设置在皇宫以西。


北京中轴线,指元明清时期所建的北京城的中轴线。2018年,北京中轴线正式申遗。在14处遗产中,太庙备受关注。贾福林认为,太庙对于北京,是最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是中国五千年礼乐文化的汇聚地。周公“制礼作乐”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礼崩乐坏”必然带来社会的动乱。周朝国祚八百年,是因为它有成熟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发源于太庙。因此,他以太庙研究为基础,呼吁重建中华礼乐文化,建议将重建的太庙礼乐文化申报非遗。

有一年,贾福林在太庙大殿为游客讲解太庙祭祖文化展,一位来参观的老人说:这个展览很好,对传承文化很有价值。其实,对祖先和圣贤的尊崇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是共通的。比如,法国有名人堂,进入名人堂的历史人物要经过国会批准,主要看对国家民族发展贡献的大小,否则即使是总统也不见得能进入。原来,这位老人曾是外交官,去过世界许多地方,他称赞太庙工作人员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有意义的文化大事。

2005年贾福林在《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刊》发表文章《太庙归宿之我见》,首次提出太庙功能转化的建议:“我们不是把皇帝请回来,而是把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请到最崇高的礼乐殿堂,建成中华祖庙,万姓供奉,福佑中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分钟读懂配享曹魏太庙的文臣武将
有26位功臣配享曹操太庙,为何这5人不能进,入太庙的标准是什么
.明清皇帝祭祖的北京太庙宏伟建筑
志第六十二礼十二吉礼十二
南陈太庙:陈随梁制,陈霸先不当太祖有苦心,只怪自己儿子少
卷十八 缘庙裁制下 配享功臣 杂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