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年遗憾得出的经验:研究生提升自我的3个维度!
我亲耳听到的:一位做讲座的教授讲他做过力工、会计,当过工人,最后才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他说他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做研究;

武大一位知名教授,也曾经当过兵,后来做哲学老师,又后来做经济学研究。当兵的时候他在山上驻守,他开始学习哲学,然后练习演讲,把整本哲学书籍都梳理成一个思维导图,贴在墙上,反锁房门,开始练习通过思维导图把整本书的内容在复述出来。
这两位老师,都很爱自己现在的事业,都教育充满了热情,有着对生活的理解,更加爱学习,这是那一代人。

施一公说:“希望西湖大学的学生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为何奋斗”。一位女教授写文章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学会跟自己好好相处,更世界好好相处。

一、向内探求自我的能力
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硕博生生因为学业、导师或其它问题而选择自杀,令人可惜的同时,我们不禁自问,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真正经历过人生极致的苦难吗?因为一篇论文和一时的答辩挫折,或者老师的所谓压榨,就选择轻生,显示了他们的心灵太过脆弱、不成熟和容易抑郁。

本图来源:pixabay

2019年,没有一个学生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新闻引发热议,正如一位教授所感慨的那样,很多学生越来越没有以前那个时代学生的人生经历了,那一代学生出身贫寒,他们经历过斗转星移、春种夏长、秋储冬藏,这还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认识这世界的基础。
忆湄说:“人在陷在磨难里的时候,往往看不清自己的位置,要到后面才能知道,人生中的很多低谷都是高峰的铺垫和前奏。”任何知识都是有假设条件的,知识要有社会结合,要有见识,要有强大的心灵,但不要总是跟随社会的喜好,把自己的预期拔得太高,我们都不过生活在斗转星移当中,当然一定要搞标准要求自己。
二、向中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

如果说我研究生三年有什么遗憾的话,应该是没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虽然我花在学术上的时间比周围很多同学要多的多,但是对于我自己的目标而言,还是不够的。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杠杆”杠杆就是负债,“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俗称借钱办事。比如,大多数人买房都要贷款,买一套100万的房子,只需要首先交30万,便可以撬动日后的其它70万资产,这就是关于杠杆最形象的解释。

学会运用杠杠,就是明白一个道理:不是现在没有,以后就没有,要学会用现在的努力思考未来的利益。做学问,沉淀下来,不计较一时得失,努力向前,好比给自己加了一个“杠杆”,一定能撬动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就。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反过来,如果不愿意退而织网,也是只能临渊羡鱼。不能耐得住更大的寂寞,更扎实的学习,也只能在“输出”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硕究生阶段

必须要培养自己以下五种能力:
1.英文阅读与写作技能。无论以后申请国外读博还是写作SCI论文,甚至出国旅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2.一种计量方法或成熟的分析框架。量化研究是趋势。
3.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写作。
4.一场脱稿PPT演讲。同样水平的论文,在答辩或学术会议上不同人能讲出不同的水平,这是很重要的能力。
5.调研或实验水平。学术调研或者做实验。

三、向外探求知识和本领的能力

通常来说,研究生的校外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包括培训会议、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夏令营、研习营(讲习班)以及实习等。很多人会问,参加这些校外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接触到学术前沿内容。学术会议就是探讨新东西的,进行学科前沿探讨的,要不然也无法举办下来。记得2017年初的时候,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当时很多专家讨论短视频,一些专家还预言短视频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没想到下半年后,短视频发展的如火如荼。我今年也成功申请去了重庆大学参加了一个讲习班性质的夏令营,短短一周时间,收获和学习成长了很多。

比如,在一周的演讲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经常谈到定量研究、数据处理等方式方法和问题,让我对现在学界新的研究取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也促使我努力成为一个具有数据素养、一个5G时代合格的研究者。这与现在很多四线城市小孩开始学习编程是一样的。学术界都在关心或者发展的转向,个人必须要了解并且顺应这种趋势。


第二,认识学人,结识新友。遇见“同行”,可以从同行那里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同样是我这次在重庆大学参加讲习班,遇到了很多学生,他们有的虽然还是研一学生,但是却已经发表了C刊论文,并且我们这几天一直在探讨学术问题,我也从中了解到了很多新鲜的事情,也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些都让我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本图来源:pixabay

第三,眼界开阔,格局远大。人生在世,最痛苦的事情其实是自己的狭隘造成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无法让自己有质的提升。很久以前,利用开会的茶歇时间,我去和我专业的第一本专业书的作者交流,顺便问问他任职的某985高校考核申请制度读博的相关问题,比我在网上了解到的还要详细。她跟我说,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度,要根据申请者的材料进行打分,主要看代表作及其看质量。并且,如果期刊好而文章不够好,即使这样,发在什么样的期刊还是会影响专家打分。同样条件下,文章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指标。通过与专家交流,开拓了自己眼界,提升了思维层次。

第四,沟通和交流能力。沟通和交流是很重要的。就算是做学术,一个人也必须要学会social。前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开通了《沟通与写作》课,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沟通的重要性即使在以写作为主的研究者那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见到了曾经某本专业书的作者,当时特别激动,走过去和他交流:“我在大学的时候,您写的书曾作为我们专业课的必修教材,那本书让我受益很多,它提出了……”当时有些紧张,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临场忘词了,非常尴尬。再后来,我每次再遇到大牛,去打招呼都会打一个“底稿”,背好了提纲,再去上前交流,然后在毕恭毕敬的去面对人家。这是一次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也不会走路。

本图来源:pixabay

第五,从被动参与到成为主讲人——学术会议演讲。我经常参加各种讲座,我发现每个专家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学者从他们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满腹的经纶,但是在讲座中却发挥平平。每每在这种时候,我心里都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我多么希望他们能讲的像写的一样精彩。而有的专家不仅能做一流的学术,还能做一流的演讲,让人羡慕不已。
一位老师曾说过,写论文是一种做学问,其实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作为一个硕博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会议提升自己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一味参加而不参与进去,效果也不好。而且,有些场合需要自己介绍自己的研究和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只有讲出来才能是真正的理解了。

比如,我记得参加中国社科院一位教授的讲座,该教授就非常鼓励写,因为有些东西在脑子里都是美好的,感觉是可以研究的,但实际上没有写出来,说明你没有研究深入,同样的道理,你无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本身也表明你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研究深入和透彻。

比如,我曾在一次会场上听过某985高校教授的演讲,他连基本的行业数据理解都错了,后来当场被会议主持人给纠正了,这可以说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当然,会议主持人曾是该主讲人的老师)。但我想,这一次会议也让主讲人深刻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第六,丰富个人学术简历。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也是要维护好自己的学术简历的,参加学术活动无疑可以成为你简历上非常有含金量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会议、招生、报告与咨询:哈佛院士教你如何走好学术之路
开闪光灯合适么?
做学术报告咱能不“拖堂”吗?
就在明天!35位学界大咖“开播”,邀你聊聊二维材料化学
学术交流(2020.8.30):叶建明参加2020浙江省胸外科学学术大会并发表演讲
文小刚:MIT招生、招聘和学术评价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