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增肥药丰胸方法【引用】桂枝汤证原理的分析 从熊胆认识白通加猪胆汁汤 例论《金匮要略》本于《黄

增肥药丰胸方法【引用】桂枝汤证原理的分析 从熊胆认识白通加猪胆汁汤 例论《金匮要略》本于《黄

2011-07-23 17:25阅读:243
桂枝汤证原理的分析
文章来源:《伤寒论》中有诸多与桂枝汤相关的的条目,讲述了许多桂枝汤的性能,比如调阴阳,和营卫,治疗太阳中风等等。统观全文,关于桂枝汤证做一个概括的话那即便,无论中风、伤寒还是杂病,只要审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为了深入探询桂枝汤,下面对其证候、组方和服药方法一一进行分析。
一,证候分析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主要是在阐释疾病的病位,太阳主管人身的最外一层皮肤肌腠,又主管从新到脚的太阳经脉,以及与太阳经脉相连的脏腑器官,这即便太阳的管辖区域,在这区域内正常功能展示凌乱就产生太阳病。
纵观疾病的发展过程,有两种受病途径会组成太阳管辖区的疾病。一是表直接受病,因为太阳主管人体的最外一层,疾病最易从皮毛偷袭,因此发病第一步就会出现出太阳病。二是里病外达,里病的气机向外发展时,若进入到皮毛腠理和太阳经脉也会引起像太阳病的症状,这即便寻常说的具有太阳证的杂病。
太阳病根据症候展现特点的归类分为三种,伤寒、中风和温病。
人受病后恶寒怕冷,就像冬天因天气寒冷而怕冷一样,因此把组成这种恶寒症状的邪气命名为寒邪,寒气又主郁闭因而闭塞毛窍不出汗。这种以恶寒和无汗为特点的太阳病叫太阳伤寒,太阳管辖区域被寒邪所伤的意义。
另外,太阳病有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一组病证。发热属于阳,但有汗出阐释阳气未曾郁闭反而在涣散,随气机松懈而来的是阳气的不足,因此一旦有风夺走皮表热量就会怕冷,以上致病特点与慷慨界的风的本质相像所以称为风邪造病。出汗导致的表皮怕冷,得病的地方不在肤表而是引起出汗的表皮内部的腠理,这似乎被箭射中一样,虽然箭的确是由外而入,可是迅疾穿过皮毛射中内部器官,危害最重的地方内里而不是外形,因此把这种生病形式叫'中',邪气的性格又属于风,统称中风。太阳的皮毛腠理被风邪射中,直接引起内部腠理的功能异常之意。
太阳病还有一种类型叫做温病。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以往藏于内的寒邪逢迎气机上升时达于外,主'收引'的寒邪,因受到从里到表外发的气机涉及,停滞的本质转变为'炎上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性格热邪,外发于太阳管辖区域,就形成了发热为主而不恶寒的太阳病。它的形成像杂病一样是以前疾病影响到太阳,与从表开头受病的太阳伤寒和中风不同。又因温病无恶寒或恶风,与桂枝汤证好鉴别,在此处不再详论温病原理。
总之,太阳病要么是伤寒和中风那样邪气从人体的外形发病,要么是里病的转化到了太阳的部位,展现出的症状不离皮毛、腠理、太阳经脉以及经脉相连的脏器。
'头痛',太阳经脉行经头部,各种邪气的搅乱组成经气运行不利,所以导致了经脉所行部位的疼痛。可是太阳经脉巡行是从新至足贯穿全身,可为什么桂枝汤证主要偏重头部的疼痛呢?因为桂枝汤主治肌腠疾病,腠理是人的外层,里外联络相应上下涉及,外和上属于阳,里和下属于阴,因此主治太阳外证的桂枝汤善于改善上部症状,头在上足在下,慷慨治疗头痛是桂枝汤主要性能。
'发热,汗出,恶风'在前面讲到太阳中风证时提到过部分机理,太阳中风证属于邪实的状况,因为阳风扰于肌腠,腠理气化加快就会发热,盛行松懈肌腠提供皮毛的热量不能久留,因此毛窍不能固所以汗出。因于邪,肌肤之阳热消耗加快,加之遇外风皮肤热量夺之更甚,气消散多而弥补少故现恶风症状。另外桂枝汤证也治疗肌腠虚组成的腠理阴阳失调证,'阴虚则阳盛'故腠理的热自发,还有阳气也弱不能'卫外而为固'故汗自出。汗、热皆出加重虚证,虚则不能温养,因此更加恶风怕冷。可见桂枝汤是无论虚实,只要病在太阳肌腠,都能和谐其阴阳,见虚则补之,见实则泻之。这即便桂枝汤证的总的机理。
二,方药分析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味辛性温发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入肌腠一定是腠理空虚,'形不足者,补之以味',辛味入肺,肺又主皮毛,所以桂枝能引精气入肌腠。药用桂枝取用植物的枝条,枝条中掩埋着生机,具有向上、向外开展的倾向,另外桂枝还要'去皮',皮是有固摄作用的(有句话叫'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未尝皮的树木水分蒸发太快,营养和水无法输送到绿叶,叶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再生营养,植物的根部也迅疾的凋亡。因此弘扬固护作用的植物皮是,保证植物内部正常循环流通的首要保障。),去了皮就去掉了所有固摄能力,只取了桂枝的向上的发散性格,未曾一丝收敛功能。这样的桂枝就能把引入到肌腠的精气再向外输布到瘦弱的皮毛。
白芍,味酸苦,气平微寒,可升可降,在桂枝汤中与桂枝相比,白芍主收敛。芍药入药的部位在植物的根部,根是植物由土壤中吸收的营养麇集的最多的部位,所以收敛功能最强。味酸入肝脾两经,此二经虽属阴经主藏,但都以疏泄和输布功能为辅,都能藏中有升,因此有芍药一味,既能填精于肌腠,又不障碍腠理的正常发泄。
芍药和桂枝两味药,一个主发散一个主收敛。白芍酸属东方,东方敛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生发正气。桂枝辛属西方,西方发散的宗旨是为了凝固,凝聚正气,发散邪气。可见每味药里也都有散和敛的功能,桂枝也不是纯散不敛,芍药也不是纯敛不散。白芍收敛是为了生发,输送更多经气给腠理和皮毛,桂枝发散是为了收敛,消散腠理的邪气,凝炼浮越的阳气。生中有敛,敛中有生,这即便和谐阴阳的尺度。
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药是来调资助调解桂枝和芍药。这三味均属中间,桂枝白芍是一东一西。其实均属中央中也分偏上和偏下,姜在下是根茎,枣在上是果实。在上属阳,但因为是果实也具有凝固的作用主收敛。在下属阴,根能凝聚,茎却能发芽主生发。大枣、生姜在中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协作桂枝、芍药一上一下一东一西。甘草则益其脾气,支援腠理和谐阴阳。腠理属于肌肉,而肌肉又由脾所主,益脾就等于是固其腠理之大致,精气充足则虚实之病皆消。
可以说桂枝汤的组方是极其细致的,未曾任何一个药物作用是重复的,而且一味药尽可能地弘扬多重效果,如桂枝既能向外输送正气也能赶走邪气,芍药既能把脾中精气散入腠理又能收敛遏止肌腠过度气化等等。药物与证候的全面相应标准和用药最精良化原则是经方的组方尺度,这即便经方效用千年不衰的关键所在。
三,煎服法分析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小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漂泊,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毋庸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啜热稀粥'是唏溜唏溜得把粥往里吸进的意义,不是咕咚咕咚地喝。因为粥温度较高有点烫只能啜,不能大口灌进。啜热粥一升余是为了资助方药的发散能耐。粥为谷物能益脾气弥补了汗液的来源,粥热其性能支援汗液外泄,攻补兼施以抵达最迅疾的驱邪作用。
然后'温覆令一时许'盖着厚薄适度的被子等待一两小时,'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全身稍许出汗结局优异。非小汗不效的起因是,小汗出能耐阐释'阴尺'可以正常输布精气,汗液有来源,另外中肌腠的邪气已解,从腠理到皮毛的出汗通路正常宣通,'阳寸'得精气后阳气由浮转潜,不再外耗故只小汗出即止。
'不可令如水漂泊,病必不除'不能让汗像流水一样淋漓流淌,若这样病必定不除。出大汗阐释,寸阳浮无所改善,元气仍外散过多,进而激化内里亏虚,虚证不能胜邪,邪不能去,反内陷于里,导致病情加重。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毋庸尽剂',如果服一升小汗出,就千万无须再服。绝对不能因为患者自己想牢固疗效,或因不愿靡费剩余的药物而连续服药。药物不像食物那么中和可以多吃,药物是有偏性的,偏性即毒性,一旦误服必定导致灾殃,轻则病不愈,重则促命期。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毋庸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若服一升未出汗,就接着再喝三分之一,再啜稀粥,连续捂着被子出微汗。若还不出汗,缩短原先两个小时的服药间隔,一小时后再喝一次,半天内把整剂三升药喝完。如果病重就白天黑夜都要喝药,可是医生一定要在病人身边随时观望,以阻止用药过量。喝完一剂病不去,就接着喝第二、三剂。这么详细庄重的服药方法是为了制止用药过量而设,全面遵照了内经的'病去药止'治疗尺度。
服桂枝汤时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意义即便说遏止冷饮、冷食,禁服年糕等粘滑食品和高营养的肉和面,以及各种刺激性食物、酒和臭豆腐等等。此类物品均为不易消化的食物,较大量的消耗胃气。若为了消化以上食物消损胃气的话,太阳的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于阳明,病情反而会加重。前面提到服桂枝汤时要啜粥,热粥除了助热气以外,还能增添水谷以增强阳明气。因为粥是已经煮烂的食物,相当于已经消化差不多的食物,完整消化吸收它只需少量能量,因而脾胃正气的消耗就会压缩。并且粥能弥补水谷,使正气添置能更好地去邪气,可谓两全其美。而以上六种忌讳食品则功能与粥相反,消耗许多胃气,使肌腠的根基脾胃空虚,不利于腠理正气全力以赴消亡邪气,甚至还资助邪气内陷,因此以上六类食品是不只是桂枝汤证的禁忌,是所有外感证的禁忌。
纵观桂枝汤证的证候、组方和煎服方法,未曾任何一步是无中生有凭遐想象制定的,真可谓丝丝入扣。这即便经典著作的特点'一字千金',逻辑涉及肯定,只有学习经典著作能耐探索的中医学至真的真谛。
从熊胆认识白通加猪胆汁汤
本视物不清晰如眼前有雾,用熊胆汁滴眼少许后自觉双目明亮,视物污浊感削减或灭亡。
自觉雾蒙双眼是因为气拥在上,产生的垃圾不能被吸收引起的,应是有来头却没回路的相。治疗这种疾病就得要贯通达路使来路与去路都相互通畅。其中来头可归于春夏,去路可归于秋冬。治疗就从'疏通经脉'开头,也即便从春天开始治,先发挥春天的生发功能,春天此后慷慨即便夏天,夏天生长之后就是秋天,到弘扬秋天的收敛功能时这种症状就会好转,到冬天收藏时就会痊愈。但这过程对比漫长,只能'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因为这样的人除这种小病外还有别的大病,元气自身会捉摸着去处理,元气会按自己的规律去运行,这种视物不清的小症状可能暂不琢磨,病人就只能等待,待元气剩余后慷慨转机。但人是不能阻止消耗的,要是元气一直不能充足这种症状就不会灭亡。
要想立即扫除这种症状怎么办?用熊胆。像广告词儿!
中药学说熊胆有清热、镇惊、明宗旨作用。其实熊胆所具有的是收敛功能,味极苦,所谓清热、镇惊就是弘扬秋冬的功能把热引下去。明目的功能也来自于这收敛作用。他能把拥于眼睛的热气进行疏导,即便打通去路,把热疏导到'厚德载物'的阴精里去。
下面说一下'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的作用,这样就更能清晰熊胆的用途了。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来自于《伤寒论》,其相关条文是这样的: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其中,'白通汤'中葱白宣上焦,附子兴下焦,干姜温中焦。三者都属阳药,主发散。
'少阴病,下利脉微',是因下焦寒邪过盛而真阳不足引起,寒邪盛能散正气,阴盛下注而阳虚上飘不能收涩则下利。脉的根是尺部,人迎不足则寸口也肯定不足。脉微表明寸关尺三部脉俱微且生机弱,是因为上中下焦都被寒邪所困。因此用'白通汤',附子兴肾阳散下焦寒,干姜驱中焦寒,葱白宣上焦寒。
'与白通汤后,下利仍不止,反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与白通加猪胆汁汤。'服汤后寒邪应衰退,生机应煽动起来。目前展现寒邪加重的症状,是因寒邪太盛阳药不能入于阴,不入下焦,就在中上焦弘扬发散功能,导致上热下寒,出现'阴阳格拒'的局面。阴阳离散不交,故展示(井部)厥逆脉不出。四肢终点是阴经与阳经交接的地方,阴阳散失不交通就会厥逆;阴阳之间错过联系就会脉不出。中上焦阳邪过盛则收敛不足,在胃则展现为干呕。下焦阴寒而下利,无物所藏因此只呕而不吐。烦属心,躁属肾。心在上焦,上焦收敛不足故见心烦。
现在就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其中人尿为药引子,人尿又名'反元汤',从肾而出并排放体外,若重新饮入体内就称为'逆',所以人尿只适于治疗'逆而不降'的征候,将夏天之气由秋天降入冬天,由南方经西方而入北方,故称'反元汤'。就像被八路军抓住的汉奸,就像尿一样'出于肾而又能入于肾',出于炮楼又能入于炮楼,因此就能带八路军进敌人的老窝把他们一锅端。要不然八路是不能靠近仇人据点儿的,这时就必需找个汉奸带八路进入仇敌的炮楼。人尿即便这种汉奸,它能把附子带入下焦。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里还有猪胆汁。猪胆汁在味为苦,属夏天,苦就是收敛下降。猪胆汁就具有让夏天往秋冬飞快运行的功能,换句话说是迅疾收敛功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苦就是阳中之阴(之~称某出去某处之意);心主血脉,血缘即便'阳入于阴'的道路;血即便开端的肾精,具有收敛功能,也是为下一步进入秋天作基础。这样就能从夏天逐渐转为秋冬了。春夏秋冬不变的变化顺序就是'因天之序'。而且'胆主决断',元气的生发与否由'胆'来决定。可见'胆'能调动元气,调动的元气经春夏秋冬的循环产生阴精。猪胆汁的功能其实也即便弘扬阴精的收敛功能。它能把发散功能转变为收敛成效。
人尿把热药带进北方肾的内部,由'白通汤'来去寒邪并发挥春夏的作用,再由猪胆汁弘扬秋冬的功能,使生发的阳气尽快被阴精的功能所收敛。
'服汤后脉暴出'是寒邪被去掉后,剩余的极少的元气生鼓动来却未曾足够的阴精将其收敛,元气就全散出去了,这相像于'气上冲心'乃至'时自冒'假象。若阴精尚且堪用,生发的元气穿越春夏就能往秋冬发展,弘扬阴精的收敛功能。现在的脉就从'脉不出'变成'脉微至'。再进行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循环。
服药后'脉暴出者死'并不是因为用药失误,是因为'病已入藏,半生半死',即使无须药,也是死路一条。而用药,尚有10%的成活率。若'脉微至'就能再来春夏秋冬几个循环,那样元气就会逐渐剩余,病能痊愈。
人体被寒所困就用'白通汤',寒邪过盛拒阳于外则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若觉元气虚用'白通汤'。勉励真阳后可能展示'气上冲心'假象就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尚可有一线生机。
穿越以上轻易论述就能探询猪胆汁、熊胆之类药物的效果,若人展示元气外散的急症,也可用这些药来弘扬收敛作用。熊胆较猪胆更苦,其效更速,而张仲景之因此用猪胆汁而无须熊胆,是因猪胆易得而熊胆难求。眼前是市场上较随便能买到熊胆粉,易于储存,可在家备三五克以应急需,可救人命于危亡。
2006年2月16日于鸭绿江畔
例论《金匮要略》本于《黄帝内经》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到,书的原理是本于《黄帝内经》,可是统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几乎未曾一个条文是与《素问》和《灵枢》的原文是一致的。著作的灵魂全面来源于内经,而书中却无一句内经的言辞,这就是张仲景著书的高强之处。《金匮要略》首篇的前三段即便《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自《黄帝内经》的铁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首三段,以肝病为例运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制定出疾病的治疗次序,又用《黄帝内经》五行规律推测出疾病的传变方向和制定出翔实治疗方法,又依据《黄帝内经》调整虚实的总尺度规定了一切疾病的治疗总方针。
就从此三段着手,翔实看一看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
一,'上工治未病'理论的实在运用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到底何为治未病?就是常说的预防疾病吗?张仲景举例说,若见到肝病,要推测到肝病会影响脾,因此首先让脾充足起来,使之不受邪,即便在治未病。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治未病'似乎不是预防未沾染的疾病,它不像打流感疫苗来预防感冒那样,它是在已经生病的状况下,人为干预阻断疾病的传变。这为何叫做治'治未病'呢?
那么《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理论与以上见解一致吗?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云:'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意义就是说:高强的医生首先治理(刺即便治疗的代名词)还未生病的脏腑;其次,是治理邪还未盛的脏腑;再次,是治理邪气羸弱正气欲复的脏腑。而庸劣的医生,不管治疗的次第顺序,哪里刚受病哪里邪气旺盛就治哪里;也许哪里症状最分明就治哪里;甚至病已极深,正气溃退邪气内进时,仍在治疗首先染病的脏腑。若在邪气最盛症状最明显时,盲目进击邪气,就像战场上势均力敌的拉锯战一样,一定导致'敌损八千,自损一万'使正气许多烧毁和危害。反之在邪气已弱,正气要恢复时,再调动元气来消亡剩余仇敌,就可以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结果,即去了邪气又持有最大限量的正气。因此,高明的医生会防御好未得病的脏腑,使后方先稳定,待有益机会一举战胜。而庸劣的医生只会扫除生病脏腑的症状,使忙于追穷寇,不觉后方已损兵折将,粮草殆尽,溃退之势已定。
根据内经所说的高强医生的第一步'刺其未生者'尺度,《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顺序。只有先遏止疾病传入他藏,能耐阻止正气的消损,邪气会逐渐退去,最终待其衰而一举灭亡。
二,五行生克理论的临床运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太过,则薄其所不胜,而乘所胜也…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肝病要传脾,那么依据以上内经理论,是木在乘所胜之土,由此可以反推出,这样的肝病一定是属于太过的肝实之病,肝实能耐克脾土,肝虚则反被脾所迫,肝虚证时无需实脾。因此金匮首篇第一段即便在阐释肝实病的治疗方针,而且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推想了疾病的发展方向。
第二段'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软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主要是在阐释肝虚证的治疗方法,以及下工对此治则的失误领悟。
认为酸味补肝,增肥药,丰胸方式,焦苦补心,甘能补脾。脾实则伤肾,肾水瘦弱会助心火,火气盛就损肺金,肺气亏虚无所乘肝,就会让肝气恢复旺盛。把治疗肝虚病的方法试图利用相克规律来解释是极其荒谬的。正常的脾气是不会伤肾的,若能伤必然是脾已受病,同样心火亢盛损肺气,也阐释了心已受病。那么可以看出这一治疗链中所有的藏都是生病的,为了补肝伤及所有的藏,这是多么荒唐的行为。这就像一个人以诬陷他人来展现自己高强一样十分愚昧,用危害其他四藏的方法把肝脏虚的真相在外形上掩饰住,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而且世上无整体大环境都虚损的状况下,其中一藏单一健康的缘由。因此这么分析治则一定是全面不明医理的下工所为。
那么五行相克原理来解释肝虚病的治则是失误的话,该对此治则如何认识呢?肝虚补之以酸味,酸能生肝,但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法。肝木生心火,五行中母子可以赞助。助心之阳之焦热之药使心旺,气感于肝;又助心之阴之严寒之药泄君火之有余,养心液之不足,遂木能随曲直之性缓慢生发。另犹恐助之不足,再用益法。谷物为甘味,补之能培土升木。厥阴病的乌梅丸即便把补、助、益三种方法合用的方剂,能中用地改善肝虚病。其中主要利用的是五行相生原理。
五行的相克理论用于推测疾病的传化顺序,而五行的相生理论用于制定治疗疾病的法则。分析邪气要按五行相克规律,扶起正气要随五行相生规律。
三,补泻治疗尺度的临床运用
最后第三段'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是内经治疗标准的总结性概括,治病一定要分清虚实。因此肝实证,无需补肝,但病易传脾,要先琢磨补脾,但若脾气也充足,也勿用补脾法,只要病不虚则勿补之,阻止犯实实的忌讳。若肝虚证一定补之,若酸补和焦苦助法主次颠倒,焦多酸少就犯了母虚却泻其子的虚虚禁忌,病必不除。不只治疗肝病如此,其他四脏病无论是虚是实,都不离'补不足,损有余'的尺度,仿治肝病之法治之即可。
总而言之,分析《金匮要略》首篇的前三段落,段段不离《黄帝内经》的宗旨,因此要学好《伤寒杂病论》一定首先要明《黄帝内经》之理,另外穿越《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能够学到《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方法,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者老师讲《神农本草经》――(7)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
低热医案一则
太阴病
国医大师邓铁涛.任继学“独特的经方用法”
JT叔叔慢慢教-185-黄芩汤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