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问|问温儒敏主编:小学124首古诗文真的可以这样教?







[此文绝对不是妄议,此文绝对不是反对,此文只是想与全国老师共同寻找如何让我国孩子真正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小学阶段要学124首古诗文,主编还说:“古诗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要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首,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主编的论述肯定是正确的。但一线古诗教学的现状如何?这一最好的方法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我绝对不是反对124首古诗人进教材,进校园,进班级,我只是从教学视角求道求法,但愿温主编等专家能够更详细地给以解释,让我们放心真正地去教。


一、温主编,您觉得当下的古诗教学方法,老师敢放弃吗?


温主编给我们是最好的方法,请记住是最好的方法,虽然有一句广告语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世界上的确有最好,比如《最佳路径》课文中介绍的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中的路径的确是最佳的,真的没有办法超越。温主编的这一方法是不是最好的,真的不能超越吗?我们姑且先相信主编的话,相信主编的话。但这一最好的方法,你愿意、你敢用吗?全国数百万名小学语文老师,你们真的敢用吗?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研员、学校校长真的允许你们用吗?

只要了解我国小学语文试卷,或者只要你走进新华书店打开任何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辅用书,只要里面有试题,就一定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一大题,分值很高。这一考题考什么?当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的240段篇(包括75首古诗)”中的内容,如今小学诗歌要背诵124首,各地期中、期末考试肯定不会立即放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个题型,一定会考!考什么教什么,这是一线老师都懂的,也坚持做的,谁敢拿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开玩笑?拿自己的绩效工资、自己的名声开玩笑呀?所以,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是大一统的,是全国范围内非常一致的(专家学者千万不要用名师诗歌公开课的教学来定性一线老师所教,那些公开课与实际教学差距非常大,名师们只要不上公开课,其常态课不会这样教的,这样教没有办法应付考试),每首诗的教学流程几乎是一样的:

一是初教:读一读,简单讲一讲,特别重要的字词义讲清楚,诗的大意翻译一下,抄两遍在课堂作业本上,接着就背诵了。要反复背,老师检查(班级小干部帮着老师检查),不会背诵的再反复读,背会了就开始听写,错一个字,重抄几遍再听写;

二是语文课预备铃响后,反反复复背诵学过的那几首诗;

三是期中考试考前听写,错了再重新抄写(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规定不允许有期中考试,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早就把“期中考试”变成了“期中检测”,学校领导还告诉老师不允许给学生说是期中考试,让学生回家说这不是期中考试,只是一次小练习,看看你们半个学期学得怎么样);

四是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默写、抄写,默写、抄写,考试结束,本学期所学诗歌全部结束。

新学期到来,古诗继续着这样的教学。这样学古诗,能做到滚瓜烂熟吗?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所观察的老师教学来看,是虚假的滚瓜烂熟。我觉得真正意义的滚瓜烂熟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教学,温主编可能不知,事实就是这样的,也许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温主编所倡导的。这种教学,就是专门为考试而进行的教学。这样的古诗教学,老师真的没有多讲什么,多读多背多抄多默,学生感受到韵律美吗?同样是没有真正的感受。那温主编倡导的古诗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模式?

这样的教学,老师会放弃吗?可以断定,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还考,老师肯定不会放弃。当然,变种的考,老师们也不会放弃。如果不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古诗教学会不会用温主编之法,同样是难以保证。这是两难、多难问题。


二、温主编,您认识最好的方法算不算是死记硬背呢?


我反复读思温主编的方法,对照当下的教法,总觉得温主编最好的方法与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死记硬背,名称不好听;滚瓜烂熟,是褒义的,好听一些。但温主编主张反复读,不需要阐释,读至滚瓜烂熟,总觉得带有死记硬背色彩下的滚瓜烂熟。

不管是死记硬背,还是滚瓜烂熟,124首古诗,这样反复读下去,全体学生会因为这样的教法而喜欢吗?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一实验,真的无法想象。古人云“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在的教学,肯定不能倡导以苦读的方式展开,乐学,快乐地去学古诗,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温主编也不会主张放弃的。124首古诗文教学,到底靠着苦读,还是乐读,靠着大一统的方法教,还是有点创新味去教,真的不知道。

什么是读?什么是诵读?什么是反复诵读?什么是滚瓜烂熟?

“读”,《说文解字》中说:“见字知意”。学生既然读了,温主编也提出反复读,“读”不能只是读其音,知点韵,求表面之美,应该知其意,这是最起码的事,否则就不是“读”。不知道基本意思的读,就是死记硬背的读,读到滚瓜烂熟并非真正意义的滚瓜烂熟。我们实在害怕,不理解的读,极有可能会大面积出现如下的笑话:

一孩子考完试回到家给爷爷说:“今天有一个题我反复想了很久不会做,这个题目是‘3×7=?’”爷爷问:“最后做上来没有?”小孩子说:“考试铃声结束,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写了个十五。”

三七二十一乘法口诀会背,滚瓜烂熟,结果“3×7=?”不知道。

表面看,这是个笑话,事实上广泛存在。

再比如,《悯农》这首古诗,可以说我国十几亿人口,不会背诵的,不多。一代一代又一代,不知道多少代人背诵过其诗,滚瓜烂熟者比比皆是。众所周知,全世界最浪费粮食的国家却是我们中国。这样的滚瓜烂熟,又有何意义呢?温主编倡导,不要太多活动,这些诗的教学再不要活动,不引导学生争辩、思考,背与不背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多少滚瓜烂熟的诗,因为老师不讲,讲不好,讲不到位,让很多很多人终生不理解,让诗本质的东西没有走进人的心灵深处。古希腊人说:“诗人就是创造者。”大数学家谷超豪说:“诗和数学一样,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不讲,不活动,不放心地讲,不大量地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背至滚瓜烂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照样是轮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吗?

我觉得温主编所说的这个最好方法,如果我国学生真的背成了这个样子,这一方法就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个人觉得,古诗教学肯定有更适合儿童的方法,这一方法肯定有。看央视古诗词大赛,很多选手真的很出色,背得非常熟,都高中生了,甚至大学生了,居然对一些诗句的基本意思说不出来,不清楚,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记忆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该大量提倡的好方式。


三、温主编,您算过我国一首古诗教学用多少时间吗?这样教古诗,您倡导的多读书还会有多少时间来实施?


我算过当下一首古诗,从第一次学,到期末考试,学生用了多少时间。答案是3-4个小时!(一首古诗上一节课40分钟;抄写两遍在语文本上是5-10分钟;做补充习题10分钟;回家做教辅上的题10分钟;首次在家里读背10-20分钟;小学第一——三学段语文每周课时8、7、6节,一学期按照18周算,即一学期语文课144节、126节、108节,课前三分钟背诵古诗,一首诗用时30-60秒,一学期肯定超过一半的课时再背诵,如果算一半时间,总用时肯定30-60分钟;期中、期末复习,全体学生反复默写,做到全对肯定要5-8次以上,错了订正若干遍,总用时肯定40-60分钟;还有多次练习中的古诗题目,总用时肯定要10-30分钟以上)温主编您倡导的滚瓜烂熟方法,对于一首古诗来说,学生也不可能少了这个时间。124首古诗,需要多少时间,大家可以清楚地算出。一首古诗,几十个字,用上那么长的时间来记住,这一方法该不该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大凡读了统编一年级教材的,的确发现这套教材非常早地重视了读书,“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内容算是很丰富。温主编说,这套统编版教材,就是治读书少的病。

一首古诗的学习要那么长时间,学生还有多少时间读整本书吗?我多年一直搞多读多写实践,我一直说当下课程标准规定的9年400万字的阅读量是低的(每天2.5分钟的阅读就可以达到),从统编版教材上安排的阅读量很明显超过原来课程标准制定的量(原来一二年级两年时间读5万字课外书),这是正确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孩子很累,他们的时间与世界上所有的大人一样,都是每天24小时,他们学这学那,书包里的课本、作业本、教辅书等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厚、都多,进入新世纪以前,小学生所写的课程,也是我国有史以外最多的,我们这些年在儿童课程建构上,一直在做加法,没听说哪所学校再做减法。

时间哪里来?时间哪里来呢?真的很心疼今天的一个又一个孩子。

我国多年的课程表上根本没有课外阅读课程,没有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时间。回家时间,那么多的作业要做,背诵任务非常繁重,一遍一遍又一遍,还能有多少时间读课外书呢?

非常矛盾,非常无奈。好的思想,好的方法,怎么用?也许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四、温主编,您觉得小学诗歌教学真的不需要多讲一些东西吗?


一二年级背背背,还能理解,三四、五六年级难道也是统一用这一方法,继续背背背吗?每个学段该不该有不同的方法呢?124首古诗,全国百千万小学语文老师只用这一个方法可以吗?

举个例子来说,《示儿》这首古诗,如果只要求学生背到滚瓜烂熟,不要老师讲,不需要老师多讲,不与学生展开实质性的大讨论,这首诗的价值还会有多少呢?

这是一首遗嘱诗。大家都清楚,世界各国人们在遗嘱中写了什么?家产如何分给孩子等。陆游有不少家产,有几个儿子与女儿,他为什么不在诗中谈这个,而是谈爱国呢?如果说是分配家产,这首诗的价值读者都明白,就是因为谈得是爱国,陆游才让世人更尊重,这首诗才成为宋诗中的极品,评论界一直认为这是陆放翁最高水平的诗。这首诗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非常伟大的写作思想,人一生中最高水平的作品不是你过去所写,也不是你今天所写,而是你离开世界前的所写的作品。杨绛先生的《洗澡》大家很喜欢,杨绛最后一部作品《洗澡之后》,才四万余字,但句句都值得你品,真是杨绛先生的最好作品。其实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的泰戈尔,在逝世之前,他发现自己的灵感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好,写下的诗超过前面所有的诗,他以此告诉世界,人最好的作品是在这个时候。陆游的诗、杨绛的书、泰戈尔的悟,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告诉世人,人需要终生不停止写作。《示儿》教学,在吟诵的过程中,给学生讲一讲这一切,难道不行吗?如果不讲,好多学生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从这首诗中悟出诗对人类热爱写作的唤醒。


五、温主编,古诗文教学真的不能谈谈写作,与学生互动式交流古诗与现代作家的一些相关创作吗?


按照温主编您最好方法的理论,肯定不可以教。毛主席也告诫年轻人不要写古诗,因为古诗词格律等要求太多,太限制人。古诗文,都是了不起的创作,如果我们只是背诵下来,连基本的内容都没有欣赏,写作也不谈及,创作从不在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教学,总觉得是不合适的。

学古诗文,可以不引导学生写古诗文(高考出现用古文写的,居然不少评卷人给满分,这其实不也是一种间接地告诉学生可以写古文吗?),但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以古诗来创作现代诗(把古诗转化成现代诗),把古诗文转化成一个个故事(原苏教版国标中的文包诗,就是把一首首古诗转化成了一个个故事),或者变成一本本小书。

日本、韩国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确比我们重视的好。大凡读过日本著名作家长田弘的绘本《第一次提问》,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桃花源的故事》,你一下子就会明白,长田弘的创作灵感肯定源自屈原的《天问》,松居直创编的《桃花源的故事》就是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变来的。韩国博士后团队创作的“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50位大师有10位是中国的(《孔子:仁爱与礼仪的故事》《老子:谦逊与宽容的故事》《伏羲:对立与统一的的故事》《墨子:平等与博爱的故事》《荀子:善良与邪恶的故事》《王守仁:修身与律已的故事》《周敦颐:宇宙与人类的故事》《韩非子:奖励与惩罚的故事》《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庄子:专一与忘我的故事》)。读这些书,真的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创作,不是古文今译,不是评赏。把这些书与古诗文放在一起教,就是给学生一种创作的智慧,如此才能让学生悟出以什么样的思维去学古诗文,而不仅仅是反复读至滚瓜烂熟。

有人会说,小孩子还小,没有必要接触这么高深的东西。我的答案是,这不高深。日本、韩国的童书作家创作的这些书,都是专门给小孩子写的,他们的小学生可以这样读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小学生为什么不能这样读学呢?

其实,我国已经有一些作家恍然大悟了,比如我国已经出版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画书。

这些书,创作味极浓,其实作家们的这些作家也是在唤醒一线老师,用含有点创作味的思维教学古诗文,他们告诉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喜欢!


我们小时候学习古诗不是今天这样的,因为我们小学没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题。考试只要考,温主编最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就很难用,也不敢用。滚瓜烂熟学那么多古诗文,并非能做到写得一字不错;滚瓜烂熟学那么多古诗文,并非能做到理解的基本到位;滚瓜烂熟学那么多古诗人,真的让很多整本书阅读没有时间去做……

201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古诗词是75首诗,现在增加至124首,很显然是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很显然这是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古诗文的确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要学的,必须学的,但如果只是用这一方法学,全国都用一种方法教,用温主编最好的方法教,会不会把中华优秀文化留在今天全体学生的心中,这不好说,真的不好说。反反复复地背背背,极有可能让很多学生因此而讨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是危言耸听!

古诗文需要教!古诗文的确不好教!古诗文到底怎么教,才能让一代又一代全体学生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夜思》教学札记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大幅增加,学生这样学才会更轻松!
免费资料窦桂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转)
上海青年名师戴建荣的古诗吟诵教学法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