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调】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五台山位于山西北中部偏东,忻州市管辖,属太行山系北端,最高海拔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不仅自然景色壮观,同时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等殊荣。
五台山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成为独特的组合型文化景观的旅游胜地。


五台山地理位置图
殊像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台怀镇西南五百米处,坐落于凤林谷口北侧,面对梵仙山,因寺内主要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寺创建于唐,元延祐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弘治二年 (1489) 铁林果禅师主持重建大殿,其后隆庆、万历、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
殊像寺坐北朝南,山门与天王殿合而为一,两侧钟、鼓楼对峙,院内正位文殊殿雄踞于台基上,东有伽蓝殿、西有祖师殿,后为藏经阁。
后院建筑为新扩建。


殊像寺卫星图
 
山门
文殊殿是寺院的主体,为明弘治二年(1489)的建筑,大殿建在一米高月台上,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是五台山台怀核心区最大的文殊殿。

文殊殿
文殊殿内遗存有明代彩塑500多尊,可分为三部分,主要部分为大殿正面以骑狮文殊菩萨为主,围绕胁侍菩萨等一组塑像,另外文殊菩萨背后扇面墙悬塑倒坐观音一组,其余部分为殿内墙壁大面积悬塑。悬塑塑像一般体量较小,主要内容为“五百罗汉”题材。
大殿正中设佛坛,坛上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通高9.87米。菩萨的坐骑青狮高3.95米,四爪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口卷舌,头转向左前,迈出右腿,精神抖擞。身上彩绘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卷毛,脖间和胸间佩两个项圈,红色项圈镶响铃,挂鲜红穗缨,色调格为醒目,一副活泼亢奋,凶猛矫健的神态。狮背披锦垫,上置仰莲莲花台,四周莲瓣共计108辦,每个辦上还塑有一尊小佛像。文殊右腿盘曲,左脚垂蹬莲花,半跏趺端坐狮背莲台之上。
文殊像通体贴金,头戴花冠,青兰色发丝于额中作两个螺旋发卷,弯眉垂目,面颊丰满,神态自然,相好庄严。上身穿紧袖内衣,衣褶于胸前作两螺旋状装饰,玉带在胸间束扎,外披天衣帛带。左手掌心朝上于腿面,右手抬起于胸前,双手共执一枚金色如意。菩萨身后是高大舟形背光,外围是金色火焰纹熠熠生辉,中部饰有吉祥花卉、珍禽异兽,有佛八宝;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论,以及“龙串富贵”等图案。在背光下部两侧塑有五色祥云,从正面看如同青狮的翅膀,好似要腾云而飞,更增添了菩萨高大伟岸,金碧辉煌之感。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
文殊身后两侧有四尊胁侍菩萨,菩萨容颜丰腴,素面如玉,造型优美,体态袅娜。文殊右前方为天真活泼的均提童子,左前方为牵狮人于阗王,再向外两侧,有两尊塑像站立,东为老者(圣老人),西为僧人(佛陀波利),在于阗王和圣老人之间还有一位修罗天。佛坛下前面两侧是两尊护法金刚,东为护法韦驮,西为密迹金刚,共12尊大像。
这组塑像比例适中,造型优美,逼真传神,气势慑人,如出神工。康熙还为文殊菩萨骑狮像,题写了牌匾“瑞祥天然”,至今仍悬挂在大殿之中。
《清凉山志》也称其为“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

正面“文殊骑狮像”、众“眷属”

童子右侧黑面僧人为“佛陀波利”


牵狮人左侧戴儒冠的老者为“圣老人”

牵狮人于阗王左侧较矮的塑像为 “修罗天”

密迹金刚、韦陀
文殊菩萨像身后是悬塑扇面墙,扇面墙背面有倒坐观音悬塑一组。中央为观音菩萨结半跏趺坐于佛台,周身贴金,足下是汹涌波涛,身后悬塑嶙峋山石,其间塑有善财童子、龙女、韦驮、夜叉、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龙王等9尊较大的的塑像。

扇面墙背面“倒坐观音”悬塑
观音菩萨头戴花冠,面相方圆,弯眉垂目,端庄慈祥,袒胸露臂,披天衣帛带,斜披络腋,胸佩璎珞,臂钏腕镯华丽精致,胸腹间束扎内衣。下身裙裾质地柔软,膝部配珠串璎珞。左腿垂下,足蹬莲花,右腿抬起盘曲。左臂轻搭扶手,手心朝下。右手自然搭于腿面,掌心朝上施与愿印。菩萨全身贴金,比例匀称,是明塑 “倒坐观音”中的上乘之作。

倒坐观音

扇面墙倒坐观音悬塑和西次间后墙悬塑
大殿两山墙及后墙,皆为造形奇特、色彩鲜明的悬塑,或悬崖峭壁、奇峰异洞,或千沟万壑、怪石嶙峋,或飞瀑垂挂,鱼龙逐流,或亭台楼阁、九曲回廓。整个悬塑上部向前倾斜凸出,各色人物融汇于云海和须弥山中,有佛、菩萨、天王,更多的是罗汉像,他们或降龙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诵经念佛,或教化众生,还有聆听讲经、端坐习定。下部的罗汉在江面上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乘风破浪,展现了各显神通的渡江图景,营造出蔚为壮观、美仑美奂的立体佛国世界。

东次间山墙和后墙的悬塑

西山墙悬塑

西次间山墙和后墙的悬塑
大殿内三面墙壁上悬塑,长达48米,高6.8米,面积约为326.4平方米。

五百罗汉悬塑局部

五百罗汉悬塑局部

五百罗汉悬塑局部

五百罗汉悬塑局部

五百罗汉悬塑局部
东西次间后墙悬塑中,还分别供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佛像螺髻发,全身贴金,结跏趺坐,穿通肩袈裟,胸腹间束扎裙裾。
药师佛左手掌心朝上于腹前,右手施与愿印于腿面。阿弥陀佛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

东次间后墙悬塑“药师佛”

西次间后墙悬塑“阿弥陀佛”
文殊殿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卷,素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
另外殊像寺天王殿和祖师殿、伽蓝殿,也有部分彩塑作品,为清代作品。

祖师殿 达摩祖师

天王殿天王(清代)
殊像寺文殊殿彩塑,是五台山“台内”地区明代彩塑代表作之一,其规模大数量多,而且艺术质量高,除了有后代重新金妆外,彩塑本身改动不大,基本保持了,明代初创时格局和原样。
其中以文殊菩萨骑狮像为主的一组“带眷属”的塑像,从形式和内容上借鉴了,五台山外围早期彩塑,如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岩山寺金代彩塑、慧济寺宋代彩塑的造型格局和形式,同时又融入了明代悬塑形式和“世俗化”内容,以及华丽鲜艳的风格特征,形成一种满殿生动,神幻威严的艺术氛围。
文殊殿五百罗汉悬塑,这种内容和形式在山西很少,一般都是十六或十八罗汉,分列大殿两侧。所以在山西寺庙的彩塑中,增加为五百罗汉也是明代以后开始出现的,相同的还有佛光寺东大殿内明代“五百罗汉”。
殊像寺文殊殿,悬塑和罗汉像融合在一起,更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因而更具感染力。
此外,在悬塑东南角,有记载彩塑匠师们制作年代和名字的墨迹,上书弘治九年岁次五台山殊像寺修造文殊一会五百罗汉,塑匠保定府祁州白罗村王章、王义。结合公主寺壁画上的题记,可以得知在明代五台山地区活跃着来自临近河北的塑匠和画师,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
五台山有台内台外之分,台内指五台山腹地“台怀镇”附近,台外指五台山外围周边区域。台内和台外的彩塑区别很大,最主要特征是;早期寺庙和优秀彩塑大多数分散在台外周边区域,比如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宋金的洪福寺、慧济寺、岩山寺、元代的广济寺,明代公主寺、三圣寺等。
而台内寺庙虽然多而集中,却没有早期寺庙以及早期彩塑作品,多以清代或少量明代作品为主。究其原因很多,其中“香火旺盛”也是原因之一,寺庙资金充裕就会经常性的搞建设,会对原有旧物改造,甚至销毁。特别是清代以来,由于清廷对五台山佛教加大扶持力度,很多青庙改为黄庙,大兴土木改扩建寺庙,所以早期彩塑基本荡然无存,即使明代彩塑也大多数被重新金妆后,面目全非。
台外寺庙由于分布零散,而且大多数地处偏远山沟,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经济匮乏,相对保守闭塞。这种状况恰好能躲避类似唐武宗和周世宗那样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以及战争灾害带来的破坏。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也不会进行“破坏性”修缮和改扩建,所以这些寺庙得以安全保存下来。
所以现在台内寺庙建筑和彩塑作品,除少量明代作品外,大多数为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
殊像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
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
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
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
峰日梵仙,望层峦于天际。
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
殿有金容,因名殊像。
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
仪度庄严,共礼骏猊之座。
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
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遇见最美-定襄洪福寺金塑佳品
五台山游记【1】殊像寺
7台外 洪福寺:滹沱河畔最奇特的古禅院
山西这个寺庙的彩塑堪比敦煌莫高窟,500多尊罗汉菩萨,栩栩如生
一个可以穿越回唐朝的地方
空灵五台山,到清凉佛国圣境避暑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