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很酷,他们也很酷!中国奇迹,还在继续!


中国科学

星光璀璨


新年也就不再新了,假期留下最明显的标记也就只有肚子上那圈“膘”。


2018已过了2个多月,忙忙碌碌中,2017年发生的事情似乎早已忘记。


可曾记否,潘建伟荣登《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曾记否,袁隆平再度刷新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曾记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30天后却无人提起。


娱乐至上的时代,他们的面孔或许早已被铺天盖地的八卦信息所湮没、被公众所遗忘,即便他们创造着中国的奇迹、世界的奇迹。


01.潘建伟   

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


国际量子信息领域开拓者之一,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2017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地球与轨道卫星双向量子通信。


正因此伟大的研究成果,潘建伟荣登2017年《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自然》杂志也以《量子之父》(FATHER OF QUANTUM)为题报道了潘建伟,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02.薛其坤   

科学的魅力在于满足我的好奇心


首次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国本土堪称“诺奖级”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明星校长”,2016年带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因此在2017年成为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得者。


关于薛其坤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还表示:“这是中国本土首次诺奖级的实验,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实验的基础上,发表出了诺奖级的科学论文。”


薛校长能有今天的成就,或许也与他多年来早7出、晚11归的习惯有关,人“7-11教授”


十几年间,他从来没真正地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年平均工作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13个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4000小时……



03.袁隆平  

研究要积极,应用需慎重


当代神农,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超级杂交稻亩产屡创世界新纪录。


2017年1月15日,袁隆平团队再次登上每个新闻媒体头条,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再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袁隆平团队还带来了一项突破性技术,水稻亲本去镉技术。顾名思义,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能将水稻中的镉元素剔除,使得水稻更加安全。


不仅让我们有得吃,而且吃得更加安全。



04.杨振宁

风声雨声中,毅然归国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第三位物理学全才,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身在海外,专心科研,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手握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在一片质疑声中,毅然选择晚年归国,放弃了外国国籍及终身教授的优渥条件,回到清华,依旧专心科研和教学,94岁高龄还亲自带本科生。


直到清华大学学子撰文写道:90年代清华物理系甚至请不到一些一流的研究者来做研究,甚至某些课还要请外校的来上。杨振宁以个人影响力把清华物理系的基础给打了起来,以私人社交圈招了不少大牛研究者,而这个影响是全中国业界都受益的。


也许,杨振宁从未忘记那个生他的地方。



05.姚期智 

选择北京,或许是一种落叶归根的追求


首位获得图灵奖的华人,决心培养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与杨振宁同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姚期智在国内就没那么高的知名度。作为图灵奖的获得者,姚期智从2004年便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回到清华园全职授课。


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成立了,他也以个人的名号招募了大量高精尖人才回国,这位迄今为止图灵奖唯一一位华裔得主做的所有事都紧密围绕着一个中心——创建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培养世界一流计算机人才



06.许晨阳 

这辈子的工作大概就是数学了


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贡献巨大,发展了对偶复形理论。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国际代数几何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当前唯一一位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学者。


致力于代数几何研究,只为培养更多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国代数几何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突破,把数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07.王艳丽 

专注是做科研的基础


专注于CRISPR/Cas系统抗病毒的作用机理及RNA干扰领域研究。


2017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第二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核酸生物学首席研究员,这是科学界对这位女科学家的认可。


面对超长的工作时间、发表论文的强压力以及各类基本的生存问题。她却笑言:“科研工作的确是枯燥的,我们比较幸运地在这个年纪取得了一些成果。做科研需要极强的决心,需要努力去做”。



08.南仁东 

“一眼万年”,才是他真正的浪漫


“中国天眼之父”、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这位老人,前半辈子过得像个花果山的美猴王,后半辈子却像个白马前的孙行者。他就是,“中国天眼之父”、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2017年9月,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世界第一大射电望远镜),南仁东22年的努力,换来的是站在世界顶峰的成果。


然而,南仁东没能看到这只“天眼”开眼的时刻,则因肺癌去世。



47位学术泰斗 

星光璀璨,隽永人心。


很多人向我们走来,也有很多人向我们永远地挥手道别。在2017的这一年内,47位中国科学界的杰出科学家完成了科研使命,留下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黄大年、李佩、吕志涛、周有光、任新民、屠善澄、吴文俊、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柯俊、朱英国、南仁东、朱显谟、高伯龙、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刘建康、陆钟武、李世邦、卢良恕、蔡申瓯、沈祖炎、钟扬、张齐生、金鉴明、卢佩章、崔国良、俞昌旋、叶惠方、熊远著、赵国藩、于同隐、苏锵、李家治、谢学锦、郑成竹、徐祖耀、薛社普、俞大光、严仁英、张乃通、阮可强、彭少逸、郭予元、蒋锡夔。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新的研究也已开始。过去的2个月,中国科学家也已发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科学很酷,他们也很酷!中国奇迹,还在继续!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致敬中国骄傲,他们让中国成为“世界网红”!
你认为中国最厉害的科学家都有谁
当代科学的顶端
这些书,让我们共同缅怀袁隆平院士
​热泪盈眶!在这些书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