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溪山清远图》的图像学解读
山居吟 音乐: 李祥霆 - 歌曲合辑
1
平远空灵——《溪山清远图》的前图像志描述

《溪山清远图》为南宋夏珪水墨山水长卷,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图以平远表现江南山水的清旷,整幅画面让人感觉平静、幽深、空灵。徐徐展开长卷,一个个流动的画面铺陈开来,整个画面从右往左可分三段。


《溪山清远图》局部一

第一段开卷为溪山,烟雾迷蒙,近景大石耸立,清晰可见,松树从石缝中生长,遒劲有力;继而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林间房舍数间,行人若隐若现,稍过便是开阔江面,一望无际,近处有客舟泊岸,远处有渔船隐现;隔江一片浓雾,隐约间见有城池。

第二段继开阔江面之后忽现悬崖巨石,群山相抱,山间偶有杂树,山脚小径曲幽,通往幽谷。两山之间架一长桥,桥上设一处观景亭,亭内似有两人对话,惬意悠闲;桥的左岸水坡有一茅屋,一艘客船正停靠岸边,船边有人在卸货搬物。在山石掩映处,有竹篱茅舍,人家几户,稍过便出村,平缓的山峰过后,则是烟波浩渺,似有溪山无尽之意。

第三段起又是崇山峻岭,近处大山重叠,远处云雾笼罩;层林尽染,茂林叠翠,间有楼阁,又立幽亭,随着起伏的山势,往前渐移视线慢慢开阔,出山便是清溪,溪边巨石间架有木桥,一行人正拄杖而行,过桥沿溪前进,又见一山村;村前柴门内有一头毛驴,进村古木参天,有房舍水阁;庙宇藏于茂密的树林之中,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2
边角之景——《溪山清远图》的图像志分析

图像志分析是图像学研究的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对画面艺术主题的阐述,是对“所见即所得”的深入,我们通过作品的构图、笔墨方面进行分析。


《溪山清远图》局部二

首先,从构图上来看。《溪山清远图》是典型的“夏半边”式构图,取景不再表现山水的全貌,而是以局部特写的方式,展开一幅水墨长卷;画面构图布局思考缜密,景物变化颇多,时而起伏的山峰,时而陡峭的崖壁,时而宽阔的江流,时而茂密的丛林,村舍、长桥、渔舟、远帆、庙宇、行人安排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近景的林木坡石刻画详尽,笔墨苍润劲健、酣畅淋漓,远山则用笔清淡,一笔扫过,云、水、山的互相交融环绕以及大量的留白,使画面蕴含着浓浓的诗意,体现了文人画美学所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其独特的图式下,又将平远、深远、高远不同视角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画面空灵生动,体现了出”溪山清远”之意境,显示了夏珪“转景色换形,不袭畦径”的经营布局。明曹昭的《格古要论》对边角构图有一段这样的画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夏珪正是通过大量裁剪、留白的方式,将“有”存于“无”之中,以少许胜多许,传“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溪山清远图》局部三

其次,从笔墨上来看。《溪山清远图》中在笔法的运用上,山石的皴法多用大斧劈,或小斧劈皴、长条、短条、点子、拖泥带水皴相间用,在墨色运用上,笔到墨到,浓淡干湿相互交织,氤氲自然,极富变化。近景处画家以秃笔中峰勾画石壁轮廓,再用侧锋横扫皴擦,墨色较重,行笔苍润简劲,俊秀清逸,后用夹杂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产生水墨交融之感;中景的丛林用直线勾干,一笔而成,用点子簇叶,浓淡相间,自然生动,画松树多遒劲老练,用笔较干以突显质感,松针稀疏,着重刻画树干,如同饱经风霜的老者,却又精神抖擞;远景的山石、树木用笔轻快洒脱,墨色清淡,用淡墨渲染以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达到一种平远清旷,清新自然的画面效果。夏珪在沿袭了李唐的斧劈皴画法的同时,又吸取了范宽浑厚的点子皴和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点皴,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风格更加简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拖泥带水皴”。即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笔尖蘸浓墨皴,连皴带染;墨色的焦、浓、重、淡、清,随手捏来,变化无常,笔与墨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特别是对淡墨运用,成为其清旷平远风格的主导因素之一。《图绘宝鉴》称其:“高低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法淋漓,奇作也。”元代郭升认为其“笔墨淋漓,云烟变态,饶有士大夫风骨。”近景浓墨重笔苍茫淋漓,远景淡墨轻岚清淡俏丽,空旷的构图,简率的用笔,时而淡雅时而鲜丽的墨色,营造出清新俊逸的意境和淡雅空灵的神韵,呈现了江南一带清澈的水色山川。


3
诗意追求——《溪山清远图》的图像学解释

图像学的阐释是潘诺夫斯基所说的“本质”意义或内容,是艺术家“无意识”的流露过程,通过作品中的某些特征和符号,反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化思潮、社会风格等。

《溪山清远图》中边角式的构图,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后,宋高宗赵构重建政权,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对外受金人频频欺凌,对内受统治者昏庸治国,大片国土沦陷,仅存半壁江山,故而用一角、半边的景物布局来表现残破的山河,以“残山剩水”之景缅怀国破家亡之情。在绘画表现上,更多的是刚劲爽朗的的线条,硬朗坚硬的大斧劈皴,毫无纤弱造作之气;南宋国家的动荡是造成边角构图以及刚硬水墨的直接原因。


《溪山清远图》局部四

《溪山清远图》的特写、简率、清旷、淋漓,不再停留在对形似的描绘,更多的是对内心的关照和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概括和反映;山水画创作要求画家深入自然,描绘自然之质。宋室南渡,承袭北宋画院旧制,画院设立于宫城外的望江门一带,处于三面环山的西湖之畔、钱塘江边,是典型的江南景色,西湖、钱塘江、孤山等美景都被摄入作品之中。夏珪虽生长于江浙一带,对南方山水风光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受,但同为院体画家,其山水画主师李唐一派,延续了北方山水苍劲粗放的画法,对南方秀丽的山水不作柔弱纤细的刻画,正如我们在《溪山清远图》中所看到的那样,更加注重构图取景,以简练的笔墨,畅快淋漓的造景方式描绘杭州一带的江南水乡风情。

在文化思潮方面,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士大夫阶层迅速壮大,促进了文化的兴旺繁荣,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创立了新的儒学流派—— — 程朱理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了解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理学思想受统治者的推崇,因而很快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这一时期艺术家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宋代理学的“格物致知”理论,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即要求画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自然,探析本源,总结规律,得出真理。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南宋山水画对自然的关照从北宋的以大观小转向以小见大,画面的重点也从“取其势”转变为“取其质”。


《溪山清远图》局部五

《溪山清远图》不画山石全貌,集中于下半边的构图也与理学思想密切相关。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画家从注重客观自然的表现转向内在情感的阐释,从重视绘画技巧转向了个人品学的涵养。因此,夏珪身在宫廷,虽为院体画家,但匠气全无,其作品蕴含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美学内涵;这种文化修养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它既有院体绘画中对求真山水及形质的要求,又有文人画美学趣味的理趣和诗意,可以说是文人画美学观念与院画传统思想的完美结合。

艺术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南宋边角山水图式也是基于前人山水画的创造长时间积淀而成,既承袭了北方山水“致广大,尽精微”的写实与旷达,又融入了南方山水的“平淡天真,清新自然”。从夏珪的《溪山清远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粗旷、豪放,也可以看到清旷、秀丽。以图像学对《溪山清远图》进行阐释和解读,可以深入解读作品背后的内涵以及南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图像学把图像和观念有机地结合,给我们欣赏学习南宋院体山水画作品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欣赏艺术作品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用图像学的方法横向层层剖析,纵向相互关联,由点到面,带来全面的思考和探析。

来源:荣宝斋在线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作品欣赏(2)
夏圭最经典的山水,笔墨极致
名作欣赏(《溪山清远图》夏圭)
夏圭《溪山清远图》
汉桥话画:夏圭《溪山清远图》宋代江南水墨山水画
【人道是】朱涛:重墨淡水 笔简意远 --临宋夏圭溪山清远图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