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山水临摹
userphoto

2022.09.12 上海

关注


北宋及以前的山水简述

中国人自先秦时就发现了山水美。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言及的赤水、异石、珍草、奇木等实用性山水美;从《论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品德美到老子的“地人合一”的“道法自然”的山水美学思想,再到庄子的“身与物化”思想等,都推动了早期山水审美的发展。此外,《诗经》的比、兴手法,《楚辞》的“寄情于物”,《周易》的“八卦”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法等,都把山水的审美推向一个个高度,使得独具汉民族特征的山水美学雏形隐约可见,为后来山水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的封建国家走向分裂,社会动乱,士族南迁,佛教兴起。大批士族文人自觉地进行山水审美实践,“老庄告退,山水方滋”,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开启了山水美学的新篇章。这时期,出现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嫩山水画。接着,专类从事山水画言论与创作的画家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出现。顾恺之有“传神论”和一篇记叙山水构图法的《画云台山记》;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并写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论中提出了“畅神”、“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等论断;王微的《叙画》更是把绘画提高到与圣人经典同体。这些都标志着独立山水画的确立与山水审美的自觉开启。

隋代时间不长,但为唐代的文艺兴盛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隋代重要画家有展子虔、郑法士、董伯仁等人。其中展子虔的《游春图》为现存最早的青绿山水画,画面用笔工细,设色明丽,山石勾线填色,无皴笔,画面整体构成安排合理,显然已经摆脱了六朝“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
进入唐代,唐初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大小李将军)继承了展子虔一路的青绿设色画风,这时山石身上已经出现首重尾轻的“勾折法”(后发展成斧劈皴),笔力越发遒劲。稍后的吴道子则开启了与青绿山水迥异的水墨山水格法,其写嘉陵江山水一日而毕,对比李思训的累月之功,可想道子山水必是一种强调笔法的写意水墨。中唐的大诗人王维亦精山水,大理论家张彦远曾记载其画山水有二格,一类李将军,一类吴道子,但现已无王维真迹可寻。后来的张璪、王墨也善水墨山水,张璪更是提出了千年来中国画论的最高标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末,居住在太行山洪谷的荆浩集众人之长而自成一家。曾对人言: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荆浩著有《笔法记》一书,书中提出“图真”、“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把山水画理论与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其重要山水画作《匡庐图》开启了五代、北宋全景式山水画高度成熟的历程。其学生关仝更有出蓝之美,其画山水峻厚峭拔,山石轮廓笔笔写出,轮廓线与结构线笔断意连,并辅以淡墨皴擦山体,用笔惜墨如金。北方山水画三大家的李成、范宽皆师法于荆、关,其笔法多以侧笔线皴、斧劈皴、雨点皴等表现北方山水。与此同时,居住于南方的董源、巨然等人,则写真江南山水,多以披麻皴法表现山石,墨淡苍润。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更不容忽视,早年师法李成,后师造化。其山水论著《林泉高致集》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不朽地位,论中郭熙提出多角度看山的“三远法”,即高远(自山下仰望)、深远(自山前窥视)、平远(自近山望远),并要求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方可入妙品。其经典代表作《早春图》完美地践行了这一思想,画面构图饱满,山石、树木、建筑、舟人造型皆准确生动,树木用笔劲拔有力,山石轮廓用笔由中锋转侧笔,浓淡粗细一气呵成,山体结构处用笔亦如此,整个水墨浓淡变化自然,这种用笔皴法,人称“卷云皴”。

五代北宋是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时期。北宋的封建主义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活版印刷、指南针、火药、航海交通、城市发展等,我们从北宋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宋代是禅宗正盛的时代,也是理学盛行的时期,这与宋代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禅通于道,禅悟靠心,而“心”是最接近反映山水审美特征的。理学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确立了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存在,他们肯定了人可以通过思想引导与实践追求达到儒家“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求“理”精神最切近的目标就是“格物穷理”,即精细研究万物之理法。这种思想观念落实到艺术上,便要求画者对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生理特征、外在形态等都要清楚掌握,我们从关仝《关山行旅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作品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理学”精神的存在。
北宋山水临摹课程选取了五代、北宋时期这些经典不朽的山水画作为临学对象。学生通过深入研究画家及其作品,从技法到技法背后之理,对山水画的内在美规律和笔墨审美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了解宋人的笔墨语言与严谨造型,学习宋人精微细致的作画态度,心存敬畏之心以养自家之心性,而后能学以致用。这也是本次课程的目的所在!

                                    壬寅蒲月老丘识于温陵


【昆曲】懒画眉 音乐: 张军 - 【昆曲】水磨新调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中国画北宋山水临摹作业欣赏



宋人山水,意境高远,不落俗套。北宋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的景色,山石形态雄伟而兼有清幽秀美,勾皴点染颇多变化,兼具关仝、范宽之雄浑坚凝,用尖细的笔致画出寒林姿态及清雅萧疏的气氛,又依然是李成画风本色。通过四周的临习,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宋画之“精巧”,在反复读画中寻找笔墨的收放自如,同时更加端正自己的作画态度和精神状态,必须精谨、严肃、勤奋,始能臻于精妙。现在再去品读原作,我的画面中笔法还颇为生疏,墨色也不够凝练浑厚,只得其表而不得其心,但画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经历坎坷又怎能收获。

临李成《晴峦萧寺图》60x138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山石轮廓与结构处的用笔到位,提按变化微妙自然,节奏控制自如。山体的皴笔与结构线融合统一,笔笔写出。中景树木用笔写意奔放,可略作收敛,枝干上的密点疏密可更分明。前中景山石略碎,整体性不够。丛树、山石、建筑三者之间的笔墨关系是这张作品的难点。


这次宋元山水的课程,我临摹了关仝这幅《关山行旅图》,从中感受到画中人物的悠闲安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感受画中人们干净的毫无杂念的内心,感受画中人们拥有的这片宁的“世外桃源”让我内心也水平如镜。在这幅画中一座小桥横跨溪上,桥上也正有行人经过,作者用笔巧妙,通过一座小桥使得全画气脉相通,克制了生硬而使画面变得柔和。溪水两岸坡脚呈犬牙形,交错呼应,使画面更显出了真实生动,富有活力。在绘画时,中锋用笔与侧锋用笔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中锋的效果往往富有劲力,侧锋则容易产生飞白,有野逸之趣。以浓墨中锋用笔勾勒山石轮廓,再用淡墨依照结构走势,侧锋加以皴染,最后用更淡的墨色罩染一层或数层,学习作者的笔法,严谨而生动地表现出山体的气势。

临关仝《关山行旅图》 56.8cm×144.4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山石轮廓与结构的用笔基本到位,笔断而意连,提按转折自然。山体的皴笔形态不到位,山石局部皴染略过。原作山石的用笔与结构统一,笔断意连,山体皴法变化微妙,看似复杂多笔,实则以少胜多,临者临摹时须有“惜墨如金”之意。





关仝画多纵横博大,旁若无人。《关山行旅图》峰峦高耸,兀石丛立,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富有节奏感。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在临习过程我受益颇多,画中下方茅舍商店,商贾往来,鸡犬相闻极具生活气息,人物刻画细致,生动形象,憨态可掬。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去观察体会人物动态,造型等,十分考验作画功底和认真程度,在此方面我欠缺的地方也有很多,需多加练习,以更认真的态度,更有效的方式去学习和揣摩

临关仝《关山行旅图》 56.8cm×144.4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基本把握原作风貌,整体笔墨关系还需经一步完善,山石的用笔略快以至于笔法输送不到位,需要注意笔法的节奏,山体淡墨皴笔也是,要注意形体准确与整体统一。


本次宋元山水课程我临摹的是郭熙的《早春图》。这次课程我收获颇多,因为是第一次画大幅的山水作品,所以在作画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在《早春图》这幅画中,作者采用粗旷扭曲的线条来描绘山石的轮廓,再施以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的肌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朵,因而得名“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称为“蟹爪枝”。通过临摹能够学会笔墨技巧和构图方法。推敲研究古人的笔墨,领会其中的意,法,理,趣。虽然画这幅作品时间很紧张,但我很喜欢毛笔在宣纸上皴、擦、点、染的感觉。课程期间我也渐渐对宋代山水画有了进一步的领略和感悟。

临郭熙《早春图》 108.1×158.3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笔墨关系处理较好。山石、树木、建筑等物象笔笔写意,塑造到位。树干用笔遒劲有力,山石轮廓线条干湿浓淡,水墨淋漓,由中锋顺势而为侧笔,与皴笔连贯,一气呵成。局部如:松针形体、点笔墨叶、树梢等略不到位。





范宽自由潇洒的用笔和整幅雪景寒林的萧瑟气象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和山石是这幅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实际并没有太复杂的技法,画这幅画主要考验的是耐心,重复着一样的树和山石,内心一定不能躁动。看老师的示范,能更快地找到画画的感觉。认真读画然后再临摹,仿佛身临其境,就算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一股清凉意。我体悟到线条传递出的画家的主观情绪,要把自己情感寄托在每一次用笔着色中,才能够画出一幅有感情的画作。

临范宽《雪景寒林图》 126×103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前景山石的笔法、皴法都不错,后景山石用笔过于仓促。丛树用笔与塑造还不到位,需笔笔中锋,按笔写出,如写隶篆,线条疏朗变化有致,中远景丛树用笔亦然,并随着远近变化,由大及小。临写此画,临者心胸需先有冷寂萧瑟之意象。



临摹《关山行旅图》,最主要是喜欢它的雄伟壮观、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山峰。山谷中的小路若隐若现,有行人在其上穿行。山前的茅屋和酒店,其中生活的人们和圈养的家禽和牲畜,旁边的树木,我练习了好几遍,每一次都能从中得到进步。小桥的点缀为山峰增添了趣味。有点庆幸树的枝叶不是很复杂,寥寥几笔却好像姿态万千,太多了我大概会很难梳理。有人说山中的古寺有倾斜,我猜测是因为画的视角在古刹的侧面。

临关仝《关山行旅图》 56.8cm×144.4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笔墨关系基本准确,局部山石皴笔与山石结构需继续完善。要建立山石皴擦用笔的审美概念,要仔细研读原作,捕捉画面的笔墨气息。


“来往何纷沓,关山自逦迤。步余霜迹白,望里峰容紫。沽酒向茅棚,问渡愁野水。妙矣画中趣,悠哉画外旨。谁非行旅人,竭然独传此”《关山行旅图》是关仝最为知名的代表作,是一幅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巨峰陡立,屹然万仞,怪石峥嵘,形若卷云。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建筑和点景,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真正实现了山水画情与景的统一。临摹此图对于我的山水画技法与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读画和学画的能力,也对当时的山水画法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临关仝《关山行旅图》 56.8cm×144.4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用笔到位,提按使转,笔意与造型能完美结合。惜中后景山石皴染不够,以至于画面厚重感不足,后期可以继续深入调整。


临范宽《溪山行旅图》有感:刚确定临本时一眼就看中了《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的山脉,苍劲有力的皴法让人叹为观止,近几周看老师画的时候感觉老师画得很轻松、洒脱,我也很激动,于是照着临摹,但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每每临摹走样,尤其害怕和逃避画树,我的学画感悟是: 一是学画不能急,要静下心来,从单体练起,首先线条要过关,造型要精准,《溪山行旅图》主要练习画石台,重点注意了石台的三个面和三个度(黑白灰),焦墨和水的运用,开始有点感觉了,画面也有层次感了,不像以前焦糊一片。二是基本功扎实了,再开始临摹完整作品,学会分析原作的构图、线条、墨色和点彩等。《溪山行旅图》2m*1m的大篇幅着实难到了我,不过只有坚定的决心与耐心才能最终完成这幅图,潺潺的溪流,朦胧的远山,画中的细节无不令人沉醉其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幅画后,仿佛才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令人感叹。

临范宽《溪山行旅图》 103x206cm 纸本水墨

点评山石皴法、丛林密叶以及树梢形体美是此幅临作的难点。临作画面山石用笔果断到位,皴笔线条随着山石轮廓与结构的形体“走”,错落有致、有条不紊。近景山石以短线侧笔皴擦,干湿浓淡,后景巨石则辅以短线点皴,多而不乱,密密麻麻、郁郁森森,统一于巨石结构中。画面上部巨石峰顶密林画过于仓促,叶形轮廓美感不够。局部笔法细节不到位,整体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皴染调整。


本次课程我选择临摹明代沈周的《庐山高》,是沈周为老师祝寿而作。虽然尺幅偏大,但是还是选择挑战。画中峰峦叠嶂,气势奇伟,巨瀑之下有一老叟伫立静观。通过本次临摹,感受到了山水画的魅力,更体会到了本幅画作其笔法细秀,气蕴沉雄苍郁,用笔若毫芒,显得苍茫厚实,是典型的王蒙风格。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山石用披麻解索皴加强了立体感波墨点苔,笔力苍劲,再现了庐山宏伟的形象。

临沈周《庐山高》 98x193cm  纸本水墨

点评明代沈周山水出入于宋元诸家,远师董、巨,近涉“元四家”一路。沈周此作有元人王蒙的“影子”,但画面淡雅过之。临作基本能把握原作的笔意、墨法。在一些细节处理上略不足,如水纹、松针、远树等的处理上还画不到位,整体笔墨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整。


经过这次山水画课程,我受益匪浅,老师细心的教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勾皴点染,笔墨浓淡,从局部临摹到画上正稿,白纸到完作。一开始让我觉得非常的艰难,但是在课程的进行下,慢慢感受到了古人山水画的魅力,对国画山水有更多的了解。

临关仝《关山行旅图》 56.8cm×144.4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笔墨关系较好,用笔基本到位,提按使转,笔意与造型能完美结合。惜中后景山石皴染不够,以至于画面厚重感不够,整体可以继续深入调整。


结束了四周充实而有趣的宋元山水课程,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我体悟到中国画用线造型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方式。结合毛笔的运行,线条能传达出画家的主观情绪。中国画构图方式常按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有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处理方式。在画山石时,要有大局观,不能陷于细节,由远及近,注意每个地方的用墨用笔。在临习古人画作过程中,要怀有敬畏之心,沉下心来,使自己仿佛能身入其境,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每一次用笔,用色中,才能够画出一幅有感情的画作。

临李成《晴峦萧寺图》 60x138cm  纸本水墨

点评从第一遍临摹时出现的诸多问题到第二遍的最终呈现,全梁同学进步很大。相信通过这张临作能深刻体会古人的笔意与造型。临作整体的笔墨关系较好,惜局部山石结构处的皴笔不够灵动。



这次的宋元山水画临摹课程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学中使我收获颇多。首先是要读画,理解画面的主要构图以及笔墨技法和规律;其次通过临摹局部来攻克难点,掌握“蟹爪枝”和“卷云皴”的技巧;之后从前到后,用笔大胆“写”出来,并注意水墨关系和疏密关系。“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宋画的精致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临郭熙《早春图》158.3×108.1cm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笔墨关系较好。树法、石法的笔墨造型基本到位,局部山石顶部的用笔造型略显呆板,需要多解读原作,提高审美,同时注意树梢的形体美,建筑与周边的笔墨关系以及画面虚处的表现。


荆浩的山水画素来以画面的宏伟气势而著称。 这幅画从画面上看为“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与飞流的瀑布,并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令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通过临摹《匡庐图》能感受到画家荆浩的隐逸之情。“意”与“象”始终贯穿绘画创作之始终,都是画家思想感情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它们成就了绘画特有的审美高度,水画技法与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了读画和学画的能力,也对当时的山水画法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我今后的中国画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临荆浩《匡庐图》 106.8×185.8㎝ 纸本水墨

点评临作整体笔墨关系较完整,用笔奔放,线条顿挫有力,有书法笔意。惜用笔过程水气稍过,山顶远树画得不够精神。原作山石用笔节奏分明,提按变化微妙。


结语

用短短的48课时来完成一幅完整的北宋山水画显然不够,更难言深入挖掘画面细节。但同学们克服课时不足的困难,完成了画面。虽然,画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积累了经验,找到了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会意宋人,认知技法背后之“理”。在我看来,这个“理”不仅是技法上的完美表现,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著名国画欣赏
冬日赏雪 细数那些宋画中的雪景图
历代名画解析——跟着刘荣研习宋元山水画(上)
陈磊 张谷旻:由技及道—两宋山水画临摹教学综述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二)
中国古代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山水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