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修中气脉的通调(完整版)


準提會视频号

近期开通 敬请关注
(打开微信-发现-视频号)

《禪修中氣脈的通調》

果煜法師 開示

[内容節選]


1、禪坐與調氣脈,有否必然的關係?

這其實牽涉到兩種不同的關係:一是通塞的關係,一是覺受的關係。

通塞的關係:禪坐以其坐姿、調息和攝心,皆可減少能源的消耗,而將氣漸養足;故有助於將本來不甚通暢的氣脈打通。

覺受的關係:即使氣脈能因禪坐的關係,而變得比較通暢,可是未必有明顯的覺受。有的人為體質的關係,本就對氣的變化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專心於方法上,故也不覺得有氣脈的變化。當然亦有人,為體質或分心的關係,而對氣脈的變化較敏感。

因此以下,再談一些有關覺受的部份。如前已謂:酸痛、麻癢、悶脹、刺痛,甚至昏沈等,都和氣脈的不通有關。然而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來就不通,為何平日就沒有這些現象呢?以平日氣不足故,管不到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無力,就只能任盜匪窩藏。而今官兵經養精蓄銳後,乃能直搗黃龍,故才有酸痛等異常現象。如碰到某些要塞關卡,必須加重兵力,層層圍剿者,還會抽調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來沒有阻塞,卻也因此而氣虛。

故本來頭脈中,還是有些通的;否則我們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為攻克某關卡,而移調大部份的氣力,故顯出氣不足而有的昏沈。同理,為何生病者,皆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呢?這也為攻克彼致病的關卡,而耗費過多的氣力,故不得不變成意態闌珊的樣子。因此生病了,就當好好放鬆休息,以加速身體自我調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鬆休息,多能自己痊癒的;然很多人卻南北奔波,尋找名醫,反而多消耗自己的體力,這也是本末顛倒的事!)

以每個人的業障、體質、宿疾、舊傷各不相同,因此氣脈循行的途徑也是千變萬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說什麽後面上來,前面下去;然後又左邊幾轉,右邊幾繞。這些都是自誤誤人的厥詞,相信了就等著受苦吧!若以我禪坐的體驗,其實氣脈本身,比我們的心智還敏感,它自己知道該怎麽去作最好的調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費心,而幫倒忙!

既一根手指頭,就有很多層次的脈,即使你感覺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確定,它是那個層次的脈嗎?有時候,你覺得某部位的脈通了;然過一段時間後,又感覺不通了!是同一個層次的不通?還是另個層次的不通?真是霧裡看花啊!

故一時通,一處通,皆不等於全通;必全線打通而形成迴路(即所謂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於精進坐禪幾天之後,已使本不通處,皆通暢矣!然回去幾天後,又發現它不通矣!此皆為未完成迴路也。故必形成迴路後,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沒打坐、重病、情緒失調或過度奔波操勞,皆將使已通的脈,再度阻塞起來。

有人問:飲食對氣脈的通調,有無影響?當然有影響!譬如吃太飽後上坐,就容易昏沈,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動力不足,也會脈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質,也會影響氣脈的通調。大致而言,吃素對氣脈的通調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類,悅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詳細可參考瑜珈書籍)。很多人以為吃素,油水不夠;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膩。其實,這對氣脈的通調,反而不利。

有人又問:運動對氣脈的通調,是否有幫助?當然有幫助!但是不同的形式運動,亦有不同層次的影響。以一般的運動,都能加速氣血的循環;故對肌肉層次的脈,較有幫助。而瑜珈運動,多有拉筋的動作;故對筋腱層次的氣脈,較有幫助。至於欲深入骨中,卻唯有靠靜坐的方法。

2、天台《小止觀》中所述「八觸」的現象?

《小止觀》的原文為:動癢冷暖,輕重澀滑。有一組討論過後,卻列出了九觸;其實問題不在於是八觸,還是九觸,而是泛指在調脈過程中的一切覺受。如果詳細描述,何止於八觸,十六觸、二十四觸都寫得出來。比如痛觸中,又可分酸痛、悶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動觸中亦有蠕動、晃動、震動、搖動、閃動等的差別。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卻涼得很舒服。因此要詳細列舉一切觸受的差別,非但不勝其煩,也沒有這個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這些都是氣脈,從塞而通的過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點,須再補充:若有任何覺受,即代表此脈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沒有感覺;全通,則根本已忘了身體的存在,故亦沒有感覺。故有任何覺受,皆是脈初通而未全通爾!故安心地繼續用功即可也,而不必於覺受的迷魂陣中攪繞不清!

 3、禪坐中嘔氣、搖動及哭笑的現象?

這雖在禪堂中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卻有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現先說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氣脈不通,就為有邪氣、穢氣滯留在那裡。而現在脈將從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氣、穢氣逼出來,於是便有嘔氣的現象。故如為脈通而有的嘔氣,應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脈在漸通的過程中,就一路地嘔出來;故在某階段間,會經常有嘔氣的現象。不過,若脈通已,也就應停止了。

故若屬以上的嘔氣現象,皆可視為正常。然在此常住眾中,竟有人一嘔,就嘔了半年以上,這乃太誇張了!真有這麽多的邪氣、穢氣嗎?此不正常的現象,略可歸為兩種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氣本來悶脹在那裡,難過得很,而現在竟嘔了一口氣;以能透氣故,乃覺得寬松、舒暢許多。於是他便愛上了它,常期待偶而來這麽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慣性矣!叉氣的關係:如前已謂,即使「正經」不通時,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車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雖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轉到那裡去了,最後此氣終於找到出路,於是「嘔」地一聲,冒出來了。

最初此旁路,還只是小徑;但由於暗示的心理,經常用之,於是就擴張成大路。從此就「惡紫奪朱」,正脈滯塞,旁路亨通。於是就必經常地嘔個不停。

以上若為正常的嘔氣現象,多非意識所能控制;但一段時間後,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屬旁路形成的嘔氣,雖經常不已,卻是意識所能控制的。因此令他閉嘴,還是對的,甚至罵他、打他都有必要。因為經常性的嘔氣,都是從觀念的誤導而有的:你看我至少還有氣可嘔!不似你什麽也沒有。

以上所說,嘔氣的現象既如此,則搖動也差不多。或因脈將通,故搖動了;或為暗示的心理,故經常性的搖動。至於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點不同:為脈不通,故氣積在那裡,而漸形成一股壓力。如果脈通了,或將有嘔氣和搖動的現象;相反地,如脈遲遲未通而此壓力愈積愈難受,最後忍不住了,乃從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進的禪修過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過,卻未必明白是什麽原因。尤其這時的哭或笑,因氣足的關係,故哭得比任何時候還豪放;同樣笑,也笑得比任何時候還狂浪。由於大哭大笑過後,壓力釋放了,故能得到「解脫」的輕安,於是又將有人錯愛了它,而形成經常性的哭笑。

然這壓力即使悶得難過、動得厲害,卻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脈由塞而通的時刻。故我反對用任何導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觀湧泉穴,或守命門等偏方。那有效嗎?好像有效!因為用導引的方法,把悶脹的氣都洩掉的話,它當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嗎?當然不究竟!每次待氣漸養足了,又得「重操舊業」去也,如此將永無絕期。

當然,我也不主張用導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為既用意識主導,則既可能製造緊張,而緊張則脈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氣變浮,於是雖感覺過關了,卻是凌空而過─未真已打通關節,於是下次又得重來。

總之,我的結論很簡單:它既自然地來,就安心地讓它自然的去(它不會老賴著不走的)。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禪法常曰:「無心才是道」,既調心如此,若調脈亦然。 

4、男女眾對任、督二脈的反應?

《內經》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脈乃與生殖有關。大致而言,任脈在胸腹之中,上起於下顎,下終於小腹。而督脈者,督為「統領」之意,背脊中之脊柱,為一切經絡之統領,故稱督脈也。大致而言,督脈下起小腹,上達鼻端。以任為陰脈,故女眾偏向先動任脈;督為陽脈,故男眾偏向先動督脈。

但那時候動呢?大致是已將皮肉層次(即中醫所謂十二正經)的脈障,皆肅清以後,從所謂「氣沈丹田」的現象而啓動的。於是女眾從小腹直上,而男眾卻先繞過「會陰」,然後再從背脊直上。

在未氣沈丹田以前,因皆在處理一些脈障,而且氣也比較浮,故行向很不規則。但從氣沈丹田以後,開始打通任督二脈起,脈路便漸穩定而規則;以任督為深入骨髓之「奇經」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應,乃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態,當病患處理。如女眾任脈直上時,首先碰到胸下的「劍骨」;於是氣上不了,便有胸悶背痛的情況,也會連帶地讓人變得抑鬱寡歡、愁眉不展。這一悶多要悶上半年之久。於是很多人乃嚇壞了,急於尋醫求診;結果治了好久,也沒什麽改善。倒是浪費了很多的錢,及用功的時間。其實安下心來,繼續打坐下去,它就過了。

男眾亦然,有所謂「督脈三關」:當氣從會陰繞過背部時,首先沖到尾椎之下,於是也上不去;故氣乃積在陰部或腿下,於是腿乃有抖動的亂象,這第一關被稱為「尾閭關」。若氣終上了尾閭,其次有「夾脊關」,此大致位於左右肋骨下端銜接處(略於脊柱中央)。如氣上不了此關,則腰背便挺不起來;即使勉強將之撐起來,則一下子又跨下去。於是禪坐時必像鴕鳥一般,屈背低頭,不見天日。然如過了此關,則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會跨下來。再下一關為「玉枕關」,即氣上不了頭部,於是也變得抬不起頭來;尤其上座後,即重昏沈矣!

如果氣過了「玉枕」,上了頭部,問題還更多呢?有的頭悶得像戴了孫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鳴,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緊,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諸多異象!其實這些都算是督脈正常的反應,也可以說是「業障現形」也。

若女眾,任脈通過胸前,由鎖骨轉背頸,直上頭部後,現象亦與男眾略同。總之,若我們事先對這些現象,有個大略的瞭解,就不需要在悶訥與疑惑間,或尋醫問診,或浪費時間。必能以更大的信心與毅力,衝過重重關卡,而層層提昇。 

5、因氣之偏頗而影響情志者?

我們常說「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閒」,故心氣本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氣若平和,對情志的開朗,絕對有正面的幫助。然而在禪修的過程中,氣倒是常處於偏頗的狀態中。

此為如將通調某一關卡,則氣便往這裡集中。於是如現在的工作進度,是修理左邊的脈,氣便將大部份集於左邊;因此可能覺得

左邊較冷或較熱。氣有時專攻於上,於是又偏集於上。故除非一切脈皆通矣,否則氣便經常處於偏頗的狀態中。

而氣的偏頗,除會使身體有異常的覺受外,也將導致情志的失調:

如氣塞於某處,將導致人的煩躁不安。

如氣悶於胸懷,將使人變得落落寡歡、郁卒不樂。

若氣偏積於下部,除導致溺尿的增多外,也會使淫慾加重;貪於將積壓的氣,渲洩出去。

氣若上不了頭部,除打坐將昏沈外,也將變得比較健忘;因為上面一片空白,沒辦法錄進去嘛!

若氣已上了頭部,卻下不來;於是又會使精神特別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後,睡不著覺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別好」,只是無法安眠而已!但腦筋並不清爽,妄念雜陳,糾纏不清。

如氣經常上積頭部,還會使人變得瞋心、慢心特別重。我們常說某些人「眼睛長在頭頂上,總是斜眼看人低。」其實為氣偏積於頭部,而導致瞋心、慢心特別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後,脈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閒」的。於是在彼調脈的過程中,一方面會使身體有酸痛麻等不舒服的感覺;二方面也將導致煩惱的增加。所以不要以為禪坐後,就等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著佛菩薩來感應加持。以我這麽多年來的體驗,總是辛苦磨練的時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話「比丘常帶三分病」。有人解釋為:那是為替眾生挑業障的關係!其實自己的業障都未消了,如何能為眾生挑業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帶三分病者,乃為愈修行者,業障愈現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別多!

不過,各位也不必看到這裡,就被嚇倒了,哇!這一條路何其坎坷,還是回頭是岸吧!所謂「三分」病者,就是雖帶一些辛苦或煩惱,但總在你能承擔的範圍裡。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則它也會修正工作進度的!好吧,稍緩一緩!

總之,不會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於把自己嚇死!因此我們乃將更以「大無畏」的心,去袒然面對一切逆障險阻。 

6、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禪修中的影響?

氣脈能通調,對生活及禪修,絕對有正面的幫助;以下且用「五蘊」來分類說明:

色蘊:我們常贊歎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氣脈,天生就很通調。而眉清目秀者,不只莊嚴好看,更是聰明伶俐。因此氣脈的通調,對色蘊的助益,可包括身體的健康及相貌的莊嚴。

受蘊:受是感官和情緒;氣脈的通調,能使感官更敏銳、情緒更安定。

想蘊:想包括思考、記憶與判斷。氣脈的通調,能使記憶更鮮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斷更正確。

行蘊:行為意志力的表現。氣脈的通調,能使人臨事更果斷,行願更堅強。

識蘊:氣脈的通調,能使人心量更寬宏,待人更慈悲,見識更周詳,而觀念更深刻。

其次,對禪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於調心,而不必於酸痛、昏沈、胸悶、散亂等諸多障礙裡,瞎費功夫。二、對佛理的通達,及心態的調整,都能有「劍及履及」的奮迅效果。三、故當然對證量上,亦有幫助的。

最後,對於氣脈的通調,我在此作個總結:雖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禪修,是絕對有正面幫助的;但是我們必從「正見」的基礎上去調心,心調好了,脈也將慢慢暢通。而不能倒過來,先調脈,再調心。

其次,對氣脈的現象,雖我以上已說了不少;但是卻不可能讓一個人,真能掌握脈向的變化。因為那是:既每個人都將不同,也是每個階段會有差異。因此既不能襲用別人的經驗,也不能執著於上一次的覺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調脈的過程中,必能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所以對氣脈的堂奧,既不必費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瞭其現象。因此,對於氣脈的通調,我以為最理想的情況是:

一個人純以正知見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覺中,已肅清了全部的障礙,這是「上之上者」。其次,雖有氣脈的覺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脈亦漸通矣!也能因此對氣脈的現象,有些概略式的瞭解!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脈有障礙而無法調理,或窮鑽在氣脈的玄學裡,能進而不能出,斯為下矣!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裡,上之上者,不會太多。然而我們至少作個中者吧!故在未有脈障前,且盡力於調心的法門;若脈障顯現時,且以平常心視之,而繼續於禪修之路。不急不緩,隨緣不變,斯可也!

简体版导读

(向上划动阅读)

1、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这其实牵涉到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通塞的关系,一是觉受的关系。
通塞的关系:禅坐以其坐姿、调息和摄心,皆可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将气渐养足;故有助於将本来不甚通畅的气脉打通。
觉受的关系:即使气脉能因禅坐的关系,而变得比较通畅,可是未必有明显的觉受。有的人为体质的关系,本就对气的变化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专心於方法上,故也不觉得有气脉的变化。当然亦有人,为体质或分心的关系,而对气脉的变化较敏感。
因此以下,再谈一些有关觉受的部份。如前已谓:酸痛、麻痒、闷胀、刺痛,甚至昏沈等,都和气脉的不通有关。然而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来就不通,为何平日就没有这些现象呢?以平日气不足故,管不到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无力,就只能任盗匪窝藏。而今官兵经养精蓄锐後,乃能直捣黄龙,故才有酸痛等异常现象。如碰到某些要塞关卡,必須加重兵力,层层围剿者,还会抽调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来没有阻塞,却也因此而气虚。
故本来头脉中,还是有些通的;否则我们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为攻克某关卡,而移调大部份的气力,故显出气不足而有的昏沈。同理,为何生病者,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呢?这也为攻克彼致病的关卡,而耗费过多的气力,故不得不变成意态阑珊的样子。因此生病了,就当好好放松休息,以加速身体自我调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松休息,多能自己痊癒的;然很多人却南北奔波,寻找名医,反而多消耗自己的体力,这也是本末颠倒的事!)
以每个人的业障、体质、宿疾、旧伤各不相同,因此气脉循行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说什麽後面上来,前面下去;然後又左边几转,右边几绕。这些都是自误误人的厥词,相信了就等着受苦吧!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气脉本身,比我们的心智还敏感,它自己知道该怎麽去作最好的调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费心,而帮倒忙!
既一根手指头,就有很多层次的脉,即使你感觉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确定,它是那个层次的脉吗?有时候,你觉得某部位的脉通了;然过一段时间後,又感觉不通了!是同一个层次的不通?还是另个层次的不通?真是雾裡看花啊!
故一时通,一处通,皆不等於全通;必全线打通而形成回路(即所谓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於精进坐禅几天之後,已使本不通处,皆通畅矣!然回去几天後,又发现它不通矣!此皆为未完成回路也。故必形成回路後,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没打坐、重病、情绪失调或过度奔波操劳,皆将使已通的脉,再度阻塞起来。
有人问:饮食对气脉的通调,有无影响?当然有影响!譬如吃太饱後上坐,就容易昏沈,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动力不足,也会脉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质,也会影响气脉的通调。大致而言,吃素对气脉的通调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类,悦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详细可参考瑜珈书籍)。很多人以为吃素,油水不够;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腻。其实,这对气脉的通调,反而不利。
有人又问:运动对气脉的通调,是否有帮助?当然有帮助!但是不同的形式运动,亦有不同层次的影响。以一般的运动,都能加速气血的循环;故对肌肉层次的脉,较有帮助。而瑜珈运动,多有拉筋的动作;故对筋腱层次的气脉,较有帮助。至於欲深入骨中,却唯有靠静坐的方法。
2、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小止观》的原文为:动痒冷暖,轻重涩滑。有一组讨论过後,却列出了九触;其实问题不在於是八触,还是九触,而是泛指在调脉过程中的一切觉受。如果详细描述,何止於八触,十六触、二十四触都写得出来。比如痛触中,又可分酸痛、闷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动触中亦有蠕动、晃动、震动、摇动、闪动等的差別。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却凉得很舒服。因此要详细列举一切触受的差別,非但不胜其烦,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这些都是气脉,从塞而通的过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点,須再补充:若有任何觉受,即代表此脉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没有感觉;全通,则根本已忘了身体的存在,故亦没有感觉。故有任何觉受,皆是脉初通而未全通尔!故安心地继续用功即可也,而不必於觉受的迷魂阵中搅绕不清!
 3、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这虽在禅堂中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却有正常与不正常的差別。现先说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气脉不通,就为有邪气、秽气滞留在那裡。而现在脉将从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气、秽气逼出来,於是便有呕气的现象。故如为脉通而有的呕气,应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脉在渐通的过程中,就一路地呕出来;故在某阶段间,会经常有呕气的现象。不过,若脉通已,也就应停止了。
故若属以上的呕气现象,皆可视为正常。然在此常住众中,竟有人一呕,就呕了半年以上,这乃太夸张了!真有这麽多的邪气、秽气吗?此不正常的现象,略可归为两种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气本来闷胀在那裡,难过得很,而现在竟呕了一口气;以能透气故,乃觉得宽松、舒畅许多。於是他便爱上了它,常期待偶而来这麽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惯性矣!叉气的关系:如前已谓,即使「正经」不通时,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车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虽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转到那裡去了,最後此气终於找到出路,於是「呕」地一声,冒出来了。
最初此旁路,还只是小径;但由於暗示的心理,经常用之,於是就扩张成大路。从此就「恶紫夺朱」,正脉滞塞,旁路亨通。於是就必经常地呕个不停。
以上若为正常的呕气现象,多非意识所能控制;但一段时间後,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属旁路形成的呕气,虽经常不已,却是意识所能控制的。因此令他闭嘴,还是对的,甚至骂他、打他都有必要。因为经常性的呕气,都是从观念的误导而有的:你看我至少还有气可呕!不似你什麽也没有。
以上所说,呕气的现象既如此,则摇动也差不多。或因脉将通,故摇动了;或为暗示的心理,故经常性的摇动。至於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点不同:为脉不通,故气积在那裡,而渐形成一股压力。如果脉通了,或将有呕气和摇动的现象;相反地,如脉迟迟未通而此压力愈积愈难受,最後忍不住了,乃从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进的禅修过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过,却未必明白是什麽原因。尤其这时的哭或笑,因气足的关系,故哭得比任何时候还豪放;同样笑,也笑得比任何时候还狂浪。由於大哭大笑过後,压力释放了,故能得到「解脱」的轻安,於是又将有人错爱了它,而形成经常性的哭笑。
然这压力即使闷得难过、动得厉害,却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脉由塞而通的时刻。故我反对用任何导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观涌泉穴,或守命门等偏方。那有效吗?好像有效!因为用导引的方法,把闷胀的气都泄掉的话,它当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吗?当然不究竟!每次待气渐养足了,又得「重操旧业」去也,如此将永无绝期。
当然,我也不主张用导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为既用意识主导,则既可能制造紧张,而紧张则脉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气变浮,於是虽感觉过关了,却是凌空而过─未真已打通关节,於是下次又得重来。
总之,我的结论很简单:它既自然地来,就安心地让它自然的去(它不会老赖着不走的)。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禅法常曰:「无心才是道」,既调心如此,若调脉亦然。 
4、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内经》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脉乃与生殖有关。大致而言,任脉在胸腹之中,上起於下颚,下终於小腹。而督脉者,督为「统领」之意,背脊中之脊柱,为一切经络之统领,故称督脉也。大致而言,督脉下起小腹,上达鼻端。以任为阴脉,故女众偏向先动任脉;督为阳脉,故男众偏向先动督脉。
但那时候动呢?大致是已将皮肉层次(即中医所谓十二正经)的脉障,皆肃清以後,从所谓「气沈丹田」的现象而启动的。於是女众从小腹直上,而男众却先绕过「会阴」,然後再从背脊直上。
在未气沈丹田以前,因皆在处理一些脉障,而且气也比较浮,故行向很不规则。但从气沈丹田以後,开始打通任督二脉起,脉路便渐稳定而规则;以任督为深入骨髓之「奇经」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应,乃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态,当病患处理。如女众任脉直上时,首先碰到胸下的「剑骨」;於是气上不了,便有胸闷背痛的情况,也会连带地让人变得抑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一闷多要闷上半年之久。於是很多人乃吓坏了,急於寻医求诊;结果治了好久,也没什麽改善。倒是浪费了很多的钱,及用功的时间。其实安下心来,继续打坐下去,它就过了。
男众亦然,有所谓「督脉三关」:当气从会阴绕过背部时,首先沖到尾椎之下,於是也上不去;故气乃积在阴部或腿下,於是腿乃有抖动的乱象,这第一关被称为「尾闾关」。若气终上了尾闾,其次有「夹脊关」,此大致位於左右肋骨下端衔接处(略於脊柱中央)。如气上不了此关,则腰背便挺不起来;即使勉强将之撑起来,则一下子又跨下去。於是禅坐时必像鸵鸟一般,屈背低头,不见天日。然如过了此关,则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会跨下来。再下一关为「玉枕关」,即气上不了头部,於是也变得抬不起头来;尤其上座後,即重昏沈矣!
如果气过了「玉枕」,上了头部,问题还更多呢?有的头闷得像戴了孙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鸣,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紧,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诸多异象!其实这些都算是督脉正常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业障现形」也。
若女众,任脉通过胸前,由锁骨转背颈,直上头部後,现象亦与男众略同。总之,若我们事先对这些现象,有个大略的了解,就不需要在闷讷与疑惑间,或寻医问诊,或浪费时间。必能以更大的信心与毅力,冲过重重关卡,而层层提昇。 
5、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我们常说「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閒」,故心气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气若平和,对情志的开朗,绝对有正面的帮助。然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气倒是常处於偏颇的状态中。
此为如将通调某一关卡,则气便往这裡集中。於是如现在的工作进度,是修理左边的脉,气便将大部份集於左边;因此可能觉得左边较冷或较热。气有时专攻於上,於是又偏集於上。故除非一切脉皆通矣,否则气便经常处於偏颇的状态中。
而气的偏颇,除会使身体有异常的觉受外,也将导致情志的失调:
如气塞於某处,将导致人的烦躁不安。
如气闷於胸怀,将使人变得落落寡欢、郁卒不乐。
若气偏积於下部,除导致溺尿的增多外,也会使淫慾加重;贪於将积压的气,渲泄出去。
气若上不了头部,除打坐将昏沈外,也将变得比较健忘;因为上面一片空白,没办法录进去嘛!
若气已上了头部,却下不来;於是又会使精神特別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後,睡不着觉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別好」,只是无法安眠而已!但脑筋並不清爽,妄念杂陈,纠缠不清。
如气经常上积头部,还会使人变得瞋心、慢心特別重。我们常说某些人「眼睛长在头顶上,总是斜眼看人低。」其实为气偏积於头部,而导致瞋心、慢心特別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後,脉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閒」的。於是在彼调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使身体有酸痛麻等不舒服的感觉;二方面也将导致烦恼的增加。所以不要以为禅坐後,就等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着佛菩萨来感应加持。以我这麽多年来的体验,总是辛苦磨练的时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话「比丘常带三分病」。有人解释为:那是为替众生挑业障的关系!其实自己的业障都未消了,如何能为众生挑业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带三分病者,乃为愈修行者,业障愈现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別多!
不过,各位也不必看到这裡,就被吓倒了,哇!这一条路何其坎坷,还是回头是岸吧!所谓「三分」病者,就是虽带一些辛苦或烦恼,但总在你能承担的范围裡。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则它也会修正工作进度的!好吧,稍缓一缓!
总之,不会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於把自己吓死!因此我们乃将更以「大无畏」的心,去袒然面对一切逆障险阻。 
6、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气脉能通调,对生活及禅修,绝对有正面的帮助;以下且用「五蕴」来分类说明:
色蕴:我们常赞歎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气脉,天生就很通调。而眉清目秀者,不只庄严好看,更是聪明伶俐。因此气脉的通调,对色蕴的助益,可包括身体的健康及相貌的庄严。
受蕴:受是感官和情绪;气脉的通调,能使感官更敏锐、情绪更安定。
想蕴:想包括思考、记忆与判断。气脉的通调,能使记忆更鲜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断更正确。
行蕴:行为意志力的表现。气脉的通调,能使人临事更果断,行愿更坚强。
识蕴:气脉的通调,能使人心量更宽宏,待人更慈悲,见识更周详,而观念更深刻。
其次,对禅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於调心,而不必於酸痛、昏沈、胸闷、散乱等诸多障碍裡,瞎费功夫。二、对佛理的通达,及心态的调整,都能有「剑及履及」的奋迅效果。三、故当然对证量上,亦有帮助的。
最後,对於气脉的通调,我在此作个总结:虽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是绝对有正面帮助的;但是我们必从「正见」的基础上去调心,心调好了,脉也将慢慢畅通。而不能倒过来,先调脉,再调心。
其次,对气脉的现象,虽我以上已说了不少;但是却不可能让一个人,真能掌握脉向的变化。因为那是:既每个人都将不同,也是每个阶段会有差异。因此既不能袭用別人的经验,也不能执着於上一次的觉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调脉的过程中,必能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对气脉的堂奥,既不必费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现象。因此,对於气脉的通调,我以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纯以正知见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觉中,已肃清了全部的障碍,这是「上之上者」。其次,虽有气脉的觉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脉亦渐通矣!也能因此对气脉的现象,有些概略式的了解!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脉有障碍而无法调理,或穷钻在气脉的玄学裡,能进而不能出,斯为下矣!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裡,上之上者,不会太多。然而我们至少作个中者吧!故在未有脉障前,且尽力於调心的法门;若脉障显现时,且以平常心视之,而继续於禅修之路。不急不缓,随缘不变,斯可也!

繁(正)體是中華文化的根

希望大家閱讀學習繁體版

(不能通讀可對照簡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四
路史卷二十
增幅开运宝鉴
气脉的通调
曹子建集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箋疏假譎第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