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6岁老奶奶6000万建瓷宫:钱花在哪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层次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Grape

一个人的修养和层次,隐藏在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里。

花钱,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层次 来自洞见 14:37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01

在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的一处高地上,耸立着一只色彩斑斓的巨大圆型“瓷宫”,这是一幢全身镶嵌了数万件各色瓷片、瓷瓶、瓷盘的建筑。

现年86岁的耄耋老人余二妹是这座“宫殿”的主人。

余二妹从12岁开始,便在舅舅的陶瓷作坊里学艺,她聪明勤快,又能吃苦耐劳,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陶瓷工艺,此后她便独立经营柴窑和陶瓷厂。

几十年下来,她竟收藏了6万多件瓷器作品,有慕名而来的收藏者以2500万的价格购买她全部藏品,被她一一婉拒。

老人想着自己一辈子的心血,无论如何也要做点什么,让它们更有价值的流传下去。

直到5年前,余二妹在天津看到一个“瓷房子”的景点时,心中一震。

“天津跟陶瓷不打半点交道,竟然有这么精美的瓷房子,而景德镇作为世界有名的瓷都,居然没有一座像样的象征性建筑。”

她暗自许愿,一定要建一座属于景德镇的瓷宫。

此时的余二妹已有80岁的高龄,她高涨起的理想遭到了家人强烈的反对,没人能理解她那疯狂又缥缈的想法,子女因此与她断绝了往来。

可这个“固执”的老人觉得,建造“瓷宫”对她个人和景德镇,都极具意义,哪怕拼尽所有也在所不惜。

5年时间,“瓷宫”终是建成了。

不仅花光了积蓄,还用光了自己收藏了一辈子的6万多件瓷器、工厂里的80吨瓷料。

资金不够时,老人变卖了母亲留给她的房产、金银首饰和一部分藏品,还欠下几十万债务。

五年里,余二妹独自寄居在瓷宫旁边搭的小房子里,看着她的瓷宫一点一点的矗立起来。

培根说“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这个朴素的老人满脸皱纹、佝偻着瘦弱的身体,没有人会把她和千万富翁联想起来,她甚至舍不得穿超过50块钱的衣服,却宁愿背负债务,花费六千万建瓷宫。

有些人嗜钱如命,认为金钱是一切欢乐享受的源泉;

而有类人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他们宁愿过着节俭朴质的生活,也要将钱花在有价值的地方,彰显人生的意义。

舍得用全部的金钱来实现心中的理想、竖起善良的丰碑,那是一个人最极致的修养。

每当前往观光的游客不可思议的向余二妹竖起大拇指时,这位86岁的老太太才会舒展开眉头露出笑容,那是一生中最灿烂的笑......

02

有人说:“人这辈子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生命停止呼吸;

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的人都来祭奠,从此在人世间的存在感消失;

第三次是被所有人遗忘,那这个人就真的彻底死了。”

而有些人会永远活着。

还记得那个在杭州图书馆看书的“网红拾荒老人”吗?

拾荒老人每次看书前,都会在水龙头下反复搓洗自己的双手,无论春夏秋冬,一定要把双手灰尘洗净才会虔诚的打开心爱的书本。

这位“特殊”的阅读者经过网络发酵很快被大众所熟知,而他背后的故事,直到老人因意外车祸去世之后,才被世人知晓。

这位拾荒老人是60年代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

他是一名退休的国家教师,每月有5000元的退休金和学校的分配住房。

退休后的十年,他走街串巷捡起了垃圾,同龄人尽享天伦之乐时,他却要拾荒,风餐露宿。

子女都生活在外地,她们不解父亲为何端着国家的“铁饭碗”,偏要上街捡垃圾。

直到老人过世后,女儿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才发现了这背后平凡又伟大的秘密。

老人的住处简陋不堪,个人物品更是微乎其微,却拥有一笔令世人动容的遗产。

那是一张张《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和一封封被资助孩子的来信。

二十多年间,数额从每次三四百到每次三四千的捐助从未停止过,仅仅捐款助学凭证就有几十张......

他一直使用“章楷”,“魏丁兆”等化名捐助贫困生,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叫“韦思浩”。

女儿们此时才明白父亲为何一辈子如此省吃俭用,退休后宁愿忍受着风吹雨淋,寒冬酷暑也要捡垃圾,只不过是为了多资助几个寒门学子,让他们的人生得到蜕变的机会。

老人一生挥洒钱财,度过了清贫的一世,却给困苦的孩子“买来”了充满光明的未来。

曹丕在《与王朗书》中感叹道:“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德扬名,可以不朽。”

他看起来游走在生活的边缘,灵魂却在纯净无暇的国度,他比任何人都懂得爱的真谛,他的事迹和精神会永远活在人世间。

03

肖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便做到了极致。

卢永根读小学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父亲将他送去乡下避难,不忘托人捎来亲笔家训:

“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

他一直谨遵父亲教诲,一生致力于农业学术研究,与土地结下深厚的情感,保存了华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罹患重病后,自觉时日不多,他和老伴商量后,将积攒一生的800多万全部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卢院士家里的摆设,一直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黑白电视、铁架子床已锈迹斑斑、几张椅子,缠满了铁丝。

生活中,老先生也一直保持着素与简,他常常拿着一个半旧的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慢慢地将饭菜吃干净。 

卢永根的秘书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

对教育,他们却格外慷慨,每年都会捐钱给学校。

2014年,卢永根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 

卢永根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一分钱的财产。

他说,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点贡献。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一切其他的人和他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就会在这个人的身上看到崇高的善。 ”

一个人真正的修养,隐藏在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里。

04

心理学有一个价值观拍卖的测试,每个人会发同等金额的游戏纸币,这些纸币可以用来去竞拍任何想要的东西。

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能陪家人共度晚餐的周末,一份成功的事业,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一张永远不过期可以飞向任何地方的头等舱机票,一幢别墅,一辆豪车......

你用手中的纸币买下了什么,那就是你心中最想追求的生活目标。

西塞罗说:“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世人大多只愿花钱来填满自己物质的沟壑,而忽视精神世界的修炼。

真正活到高层次的人,更注重用丰盈自己的内心,为人世的美好增添一抹亮色。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景德镇“瓷宫” 万片陶瓷镶成七彩宫殿
景德镇86岁老人花600万5年时间建了座瓷宫
耗时5年、用掉6万件瓷器!86岁农村老太花600万深山建宫殿
86岁老太竟花600万盖了一栋永定土楼…
50块衣服舍不得穿,中国老太却花6000万,造了座千年瓷宫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陶瓷慢慢变老...丨瓷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