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你的爱情会输给日常琐碎?|相爱容易相处难



在爱上彼此的那一刻,我们总希望这种感觉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可惜,在最初的吸引力过去之后,很多情侣的相处并不愉快。

2014年一项针对美国人的调查显示,在结婚的伴侣里,每10对夫妻只有3对感到幸福。调查还显示,一段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最容易下跌、亲密关系最容易破裂的,就是他们真正开始一起生活的一到两年内。

童话故事总是以“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束,但“在一起”之后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难题。

关系中的经营和相处——我们今天要用一些最新的研究,聊一聊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神经科学:爱的本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

当我们思考为什么浪漫会被日常琐碎击败时,可能要回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爱”?爱是持续不断的,还是稍纵即逝的?使一段长久亲密关系赖以维持的,究竟是不是爱情?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Barbara Fredrickson在近年来通过研究,对于“爱”有了新的认识。她指出,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 她把爱定义为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

她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持续研究“爱”这种感情和身体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她偶然发现在我们感受到“爱”这种情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神经和荷尔蒙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短暂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把“我爱你”作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去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体会到“爱”。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爱都是不连续的,断开的。

我们一定会在一些瞬间里,比再另一些瞬间里更爱对方。而另一些时候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爱的情侣,也会在很少的有些瞬间感到对对方的厌恶和仇恨。

我们往往在谈论爱时,把爱想象得过于宏伟。其实,正因为爱的感受发生在一个一个的瞬间里,也就意味着它有可能在一个一个微小的瞬间中被磨没。

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和妻子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研究决定一段长期亲密关系好坏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发现,对于那些最初都非常相爱的伴侣来说,最容易导致他们分手的并不是大的困难,而是生活的琐碎。很多伴侣可以在困难时互相支撑,而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却无法再维持一段关系。在一段关系的后期,决定满意度的是双方如何在细节上处理这段关系。

Master类型的情侣  VS  Disaster类型的情侣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把伴侣分为两类,一类是“Master”型的伴侣(后称成功型),一类是“Disaster” 型的伴侣(后称灾难型)。他们的相处模式便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差异。

1986年,Gottman建立了一个“爱情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们让不同的伴侣坐在一起叙述这段关系,比如如何相遇、如何争吵,有哪些共同的甜蜜回忆,同时用电极来记录他们的血流、心跳速度和汗腺的分泌。

在这些伴侣走出实验室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6年的跟踪回访,最终对比发现,出汗、心跳加速等身体上的活跃表现,能够准确预测他们之后的关系状况——当他们坐在一起谈论这段感情时,生理上的反应越活跃,关系恶化的速度就越快。

其中,“灾难型”伴侣坐在自己的另一半身边,描述那些经历的时候,尽管表面看起来可能很冷静,但电极记录的心跳和血流速度却很快,汗腺也非常活跃。他们的身体处于一种“攻击或逃避模式”,即便是在说开心的事情或者没有什么意义的情节时,他们的身体反应也好像面对一只剑齿虎——随时准备好攻击或者被攻击。

而“成功型”的在和伴侣一起讲述的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都是平稳的,他们有能力营造出让对方信任和亲密的气氛。

两类伴侣处理对方情绪需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1990年,他邀请130对新婚夫妇来校园中进行一天的度假,结果发现,当伴侣发出和对方“连接”的情绪需求时,面对请求的不同回应方式会对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个是鸟类狂热爱好者的丈夫,在草坪上看到一只金翅雀,他对妻子说,“看那只鸟多漂亮!”——他认为这只鸟已经足够重要到发起一场两人对话。

这时,面对这句问话的反应,便体现出了不同的相处模式。尽管对鸟不感兴趣的人都会觉得它小小的、有点蠢,但一种妻子(成功型)会选择回应,表现出很感兴趣;而另一类妻子(灾难型)则会选择避开,有的继续做自己的事,比如看电视;有的还会表现出敌意,比如说“别打扰我,我在看书呢”。

6年后,他回访了这些伴侣,他们中的有些人离婚了,有些人还在一起生活。在离婚的夫妇中,只有33%在当初能够回应对方的情绪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妇中,有87%在6年前就表现出了对彼此情绪需要的回应。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Gottman总结出,根据情侣在一起时生理的紧张反应,以及他们对彼此情绪需求的回应方式,可以准确预测他们在6年后的关系满意度,预测准确度高达94%——无论这些伴侣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富有还是贫穷,是否有孩子。

他在多年研究后总结到两种伴侣最本质的区别:那些“成功型”伴侣习惯去搜索伴侣身上那些值得欣赏、感谢的部分,他们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起这种尊重和欣赏的习惯;而那些“灾难型”伴侣则会注意和寻找伴侣身上的错误,他们习惯表达批评,而不是尊重和欣赏。

后者会带来“蔑视”,这一在众多促使分手的因素中的头号杀手。那些非常微小的蔑视对方的举动也会引发对方的愤恨。

前者则是一种“善意”(kindness)。研究中发现,这一因素最能准确预测一段满意而稳固的婚姻。而这里所说的善意,正是在许多个细节的瞬间里,你选择对待对方的态度和方式。


如何让你们的相爱不输给相处?

Gottman说,尽管善意是一种品质,但它也像肌肉一样——虽然有的人天生肌肉发达,但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高。而那些“成功型”伴侣正是认可这一点,不断练习提高他们的“善意”。

有时候,善意并不是你所理解的“对Ta好”。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对Ta好,比如给对方买礼物、做大餐,对方却不领情,还有很多抱怨。这是因为,你所以为的付出也许不是正确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说,比起刻意为之,善意其实是根植在关系的日常行为之中的。

Gottman认为,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善意,可以从以下方式来提高:

1. 改善表达愤怒的方式。

最难表达善意的时候,就是当你感到愤怒时,但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时候。“善意并不意味着不表达愤怒,而是要选择正确表达愤怒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你的伴侣投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你受伤和愤怒——而后者才是更友好的方式。”Gottman说。

比如,面对另一半的迟到,两种伴侣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灾难型”会说,“你迟到了。到底怎么回事?你跟你妈妈一模一样。”

“成功型”则会说,“指出你迟到的问题,我也感觉很不好。而且我知道那不是你的错。但你又一次迟到确实很让我恼火。”

2. 对伴侣的行为意图做宽容的猜测和解读。

善意还表现在,当你面对伴侣的行为时,是会从正面还是负面进行解读Ta的原始意图。

“灾难型”伴侣会对日常的行为偏向负面的解读。比如,妻子看到丈夫上完厕所又没有把马桶圈放下来,她可能就会觉得丈夫是在故意惹怒她,尽管对方可能只是忘记了;丈夫为了安排和妻子的晚餐,特意预订了餐厅,提前下班,但妻子又迟到了,丈夫可能觉得她是不重视他,但实际上,她是因为特意去一家店给他挑礼物才迟到。

“成功型”伴侣则会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对方的动机,即便对方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只要Ta的本意是在努力,“成功型”伴侣就也会欣赏。这就鼓励了对方继续尝试。

3. 分享欢乐。

在面对一方的升职加薪、拿到offer的时候,两类伴侣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灾难型”伴侣在沟通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无法分享彼此的好消息。

2006年,Shelly Gable的实验研究了伴侣们面对好消息的不同反应。结果发现,情侣们的反应总共有四种模式:被动破坏型,主动破坏型,被动建设型,主动建设型。

比如,有一天,伴侣中的乙方回到家,很高兴地说,我被最好的医学院录取了!这时,不同的人的反应:

被动破坏型会忽略对方的消息,说:“你不知道我昨天有多幸运,我拿到了一件免费T恤!”

被动建设型则心不在焉,一边和其他人发短信,一边轻描淡写地表示祝贺,“不错啊,宝贝。”

主动破坏型马上开始泼冷水:“你确定你能搞定那么重的学业么?学费怎么办?医学院很贵的。”

只有主动建设型会停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全心全意地祝贺:“太好了,祝贺你!是什么时候收到消息的,他们打电话给你了吗?第一学期你会进什么班级?”

在这四种回应中,只有主动建设性的回应是善意的,能够使双方分享快乐,并建立可以分享好消息的连接。

当我们在一段婚姻或长期亲密关系中时,会不得不应对堆积如山的压力,它们消磨和分散着你们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懒得在关系中做出努力,那些琐碎的抱怨积累起来,终有一天将他们分开;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善意去对待对方,并且不断提升双方在细节上的沟通。

那些真正能够一起过上很久的伴侣,不是在忍耐对方,而是真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牢牢联结在一起,正是因为在每个可能可以选择猜疑的小瞬间里,他们都选择了用善意去揣测和对待。

希望这篇文章会对你有用。

PS: 昨天的文章收到了巨量的留言,我们正在整理,过几天让大家看看五光十色的单身狗之心。

以上。



References:

Fredrickson, B. L. (2013). Love 2.0: Finding happiness and health in moments of connection. Penguin.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10). Cooperative behavior cascades in human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12), 5334-5338.

Gable, S. L., Reis, H. T., Impett, E. A., & Asher, E. R. (2004).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2), 2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显示稳定持久的情侣关系由这两大因素决定!
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经常做就一定能毁灭任何关系——
“结婚4年,0交流欲”| 抹杀亲密的最大凶器,藏在这件事里
关于孩子的问题都是沟通和相处问题2020年第106本书
景淑:学会回应对方的需求,表达你的感受,也是释放善意的一种方式
行吧好吧算了吧,我们开始冷战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