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以黄宾虹为例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画的全部,所以离开笔墨也就谈不上中国画了。中国画是通过传统笔墨语言表达、体现古典哲学思想、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笔墨精神。本文以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黄宾虹先生为例,试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之所在。
一、笔墨精神体现人文精神。中国画,顾名思义就是蕴含中国文化的绘画艺术。这里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在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提炼、传承和完善的文化体系,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中国人思维模式和审美理念,代表着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智慧。中国画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实际上是中国儒、释、道的哲学理念的体现,比如以墨色浓淡来分阴阳之境,以留白来表现空灵之境,以画的内容来传递思想等等。道家的修养可见于墨色之平淡,儒家的规律可见于画面之黑白,禅佛妙境可见于整体意象给观者的感觉。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内涵就是传统文化。没有文化根基和底蕴的艺术是轻浮的,是缺乏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中国画的笔墨绝非只有技法而已,而更是一个画家对气质、创造、学养、感情和思想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创作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想画作气韵生动,不仅要在画中下功夫,更要在画外下苦功。不读书就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就毫无主见,没有主见何谈思想,没有思想画作讲什么气韵生动,更何来中国画的精神和灵魂呢?王伯敏先生认为:“作为集大成的黄宾虹,并非只是传统山水画技法之集大成者,而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画品上,黄宾虹主张画家学识渊博,要有学问修养。他认为学人之画,磊落大方、英华秀发、静穆渊深,方为画之正路。黄宾虹幼承家学,5岁开始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有着深厚的文化学养。他认为,除了“气韵出自笔墨”外,重要的还在于“诵古今之书,睹古人之迹”,更在于“气韵生动,本于自然。由人之学力有深浅,其效果所得有高下”。有人将黄宾虹学画历程概括为研习传统、师法造化、独创三个时期。他以“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为自律,逐步以“师古人”为主转向“师造化”为主,并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法造化,八登黄山,并游历众多名山大川,以学养画,学用合一,早学晚熟,终达化境,开近代山水画新风格之先河。

左湖右岭(1951)

二、笔墨精神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笔墨,既是一种绘画工具,又是一种艺术境界;既是中国画的技法,也代表中国画的精神。黄宾虹写祖国河山,浑厚华滋、元气淋漓,尤其他晚年变法,形成“黑、密、厚、重”的画法特征,致达穷理尽性、笔墨神妙之化境。明代袁宏道云:“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黄宾虹先生即是“善画者”“善学者”,又是“善为师者”,故其师古不泥古、师迹不拘泥、师造化更重心性,取精用宏,终有创造,为近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荆浩认为,画山水应该“搜妙创真”。黄宾虹先生于此多有胜人之处。他看山不停留在表面上,留心“静中之动”和“动中之静”,并有“山水我所有”之情怀和“三思而后行”之思辨。故其带着感情去游历和观察山水,不仅与山川为友、拜山川为师,还心占天地、悉万类性情、抉发山川之精微,使画境既写实又高于现实。所谓“三思”,一是作画前构思;二是笔笔所思,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为宾虹表现山水性情的妙法,亦是寄情山水、抒写山水的情怀。特别是其晚年作品,点染自如、直得风骨,富有诗意,让人更觉祖国山河秀美壮丽、多姿多娇。
三、笔墨精神体现审美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其艺术方法、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代名词。黄宾虹先生讲:“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世间万象,物态物情,胥赖笔墨以外现。六法言骨法用笔,画家莫不习勾勒皴擦,皆笔墨之谓也。无笔墨即无画。”笔墨从技法来说,“笔”是指勾、描、勒、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而从精神来说,笔墨之间所折射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和画面艺术所透出来的气韵。技法和精神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所传达在纸面上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体现,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墨”体现的是一种“意境”。“意”就是创作的思想和感情,“境”就是所传递的精神和烘托的境界。境界为画中之上。有境界,则成高格。石涛在《画语录》中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黄宾虹先生曾说:“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还说:“中国画舍笔墨而无他。”中国画强调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笔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从唐宋至元的山水画发展史看,山水画风格的每一次转变,其变化都主要反映在笔墨上。与历代名家一样,黄宾虹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笔墨特点,而且在笔法、墨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五种笔法”,即平、留、圆、重、变;“七种墨法”,即浓、淡、破、积、泼、焦、宿。黄宾虹认为,“七种墨法”在具体运用中可有取舍。他说:“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黄宾虹是“五笔七墨”法运用的高手和大家,尤其是晚年,他以大篆笔法作画,沉厚凝重、刚健劲遒、生辣稚拙,不剑拔弩张,不狂怪奇诡,呈现出一种内美。他将各种墨法灵活交替运用,尤重破墨、焦墨、积墨,融入水法、渍墨等技法,层层深厚,杂而不乱。王伯敏曾这样记述他的老师:“黄宾虹作画,先勾勒,然后以干笔去擦。他的这种擦,兼有皴的作用。皴擦之后,或用泼墨、或用宿墨点,方法不一。他在80岁以后的变,主要是在浓墨破淡墨上。当他以浓墨破淡墨后,又加宿墨;宿墨稍干后,又在宿墨之上干擦,又加宿墨点,即所谓‘层层积染’。这种积染,能保持墨中见笔、层次分明,这是极不容易办到的事。”严格讲,“五笔七墨”法并非宾虹先生独创,前人多有运用。但却是他首先把这一套方法归纳成了系统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化境,从而形成了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全新画风。总之,他的“五笔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九子山(1954)

四、笔墨精神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明末清初国画大家石涛,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纲领性论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正是有了中国之“笔墨”,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色;二是所谓“随时代”,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三是笔墨既是物质,又是工具,它只有通过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与神秘性,从而使中国画作品拥有应有的艺术魅力。时代性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最本质的属性。黄宾虹先生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楷模。他一反清代山水画柔靡软弱的画风,达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提高到表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在创作思想上,他重视创造,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不能泥古不化,要取长舍短、取精用宏,尤其要师法造化。他曾说:“画无创造,世人何必要画。”故而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而“绝似”与“绝不似”正为画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在创作技法上,他重视笔墨,不仅提出了“五笔七墨”的理论,且注重章法,讲究虚实、阴阳、黑白、聚散等关系。他曾说:“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民族的崇高思想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绘画新体系。(附图为黄宾虹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唯行:中国人物画还处于线描阶段
黄宾虹的画好在哪?
中国画中水笔墨的运用
从鉴赏角度谈中国画的三境界(陈仕彬)
临风堂深度解读:黄宾虹的积墨技法
【谈艺录】邵洛羊:摒弃“笔墨”,何异泯灭“中国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