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巴黎如何成为全世界的浪漫花都?
当1867 年的巴黎博览会举行之时,人们看到的巴黎不再是一个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巴黎,这个城市的面貌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二帝国时期由奥斯曼市长(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 作为总设计师进行的彻底改造被称作“宏大工程”,被认为是巴黎进入“现代城市”的标志,使巴黎从“卡西莫多的巴黎”转变为“奥斯曼的巴黎”,造就了一个超越传统的现代城市。奥斯曼式城市规划也成为一种特定的指代,其影响延续至今。
对奥斯曼的评价参差不齐,赞誉和诘难并存。巴黎改造也是人文学界长期关注的对象,本雅明将其视作“一场巨大的投机繁荣”,大卫·哈维则从城市空间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批判。晚近的一些观点更为具体和客观,如对其道路开通、房屋建造、下水道工程等予以更翔实的考察,突出其积极方面和对后世的影响。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改造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吧。
当游客们流连于巴黎街头,他们所看到的已不再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古老巴黎。1853年,拿破仑三世任命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为塞纳省省长,并开始巴黎改造计划。从此,成排林立的奥斯曼建筑成为巴黎街头最典型的风景线。据统计,巴黎城市中奥斯曼建筑占到60%。
关于奥斯曼大刀阔斧的巴黎城市改造,从动工到现在,赞誉与批评声从未间断。究竟奥斯曼是浪漫花都的缔造者,还是巴黎历史的毁灭者?如今,在现代化的洪流下,或许奥斯曼的巴黎改造对中国城市规划能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奥斯曼(1809-1891)
中世纪巴黎:拥挤、脏乱、传染病流行
法国19世纪作家MaximeDu Camp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1848年,巴黎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人口不断增加,铁路又在不断运来移民……那些腐臭、狭窄、错综复杂的小街巷禁锢着人们,令人窒息。卫生、安全、交通和公共道德,所有这些都被阻碍。”这便是当时巴黎的真实写照。
 
1550年巴黎地图

中世纪巴黎西岱岛(Ile de la Cité)模拟图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其中45%的人来到巴黎定居。巴黎老旧的住房和交通条件远远跟不上日益膨胀的人口,巴黎环境变得恶劣异常,私搭混乱的居民区与狭窄蜿蜒的石子小路常常肮脏不堪且拥挤逼仄。
 
奥斯曼改造前的巴黎街道
历史学家Patrice de Moncan在其著作《奥斯曼的巴黎》(Le Paris d'Haussmann)描写道:“从1832年到1849年,巴黎一直是霍乱肆虐的城市,死于霍乱的人有5%来自西岱岛等环境最恶劣的街区。巴黎70%的人口生存条件极差,用水短缺、水质差,缺乏照明,空气混浊,极少绿地,这些都构成古老巴黎的阴暗面。”交通、卫生、治安这三大问题迫使拿破仑三世痛下决心,让奥斯曼帮助他彻底改造巴黎。
 
奥斯曼改造前的西岱岛街道
奥斯曼的规划理念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之所以具有跨时代意义,正在于其历史上第一次将一个城市作为整体进行考量。城市规划不再简单地以区块划分、对各个街区进行单独处理为模式,而是消除城市街区间的阻隔,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完整规划,城市的功能通过网络和系统来实现。
 
改造中与改造后的亨利四世林荫大道(Boulevard Henri IV)
在奥斯曼规划理念中,交通、供排水、绿地空间成为三大有机系统,互相支配、协调,形成城市功能网络。奥斯曼认为“任何一项计划都不是孤立的,每一条新的道路都联系着其他道路,或者联系着已有或将要建设的公共建筑,道路网则和污水管道、供水系统联系在一起,绿化种植则是为了界定一般的道路和林荫大道。”对城市进行体系化整理,这是奥斯曼城市规划理念中最闪耀的亮点之一。
开辟新路连接东西南北
交通方面,开辟新路成为关键。奥斯曼希望新的道路网可以将塞纳河两岸主要地点和重要设施联系起来,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轴线形成网络主干,斜向的道路和广场作为大轴线的补充。于是有了现在著名的里沃利大街(Rue de Rivoli)作为东西向交通干道,向东与圣安托万路(RueSaint-Antoine)连接,穿过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一直延伸至民族广场(Place de la Nation);向西通过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与香榭丽舍大街相连,直到星形广场(Place de l'étoile)。
 
奥斯曼开辟的巴黎道路示意图
Boulevard de Sébastopol大道则穿越西岱岛(Ile de la Cité),与圣米歇尔大道(Boulevard Saint-Michel)贯穿南北。
 
里沃利大街成为巴黎东西向主干道
到1870年,巴黎每五条道路便有一条由奥斯曼修建,这些道路从原来的约12米拓宽至24米(最宽的奥斯曼大街boulevard Haussmann达到33米),成就了巴黎流畅、整体的交通体系,为城市发展奠下基石。
 
星形广场鸟瞰图:12条大道在这里聚集形成辐射网
建立排水网络
与开辟新路同等重要的是给排水网络。当时巴黎水量供给为每天9万立方米,主要来自塞纳河和乌尔克运河,水量明显不足,且未经处理,水质较差。于是奥斯曼建设了两条饮水渠、两个储水池,还建设了输水系统向每户家里输水,并向用户收取水费。奥斯曼还对塞纳河作为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提出质疑,打破公众长期以来对塞纳河水的痴迷。到奥斯曼卸任时,巴黎水量供给达到每日24万立方米。此外,奥斯曼还建造了560公里的下水管道,成为奥斯曼最具代表的工程之一。
 
奥斯曼改造后的西岱岛鸟瞰图
绿地为城市带来呼吸
绿地为城市带来呼吸空间,虽然这样的理念现在看来有些稀疏平常,但在当时却得到人们的盛赞。
 
位于巴黎东郊的万森森林公园(Bois de Vincennes)
奥斯曼为城市增添了大量草坪和公园,构成现代巴黎不同层次的绿色网络组合:巴黎人休闲散步的绿色有氧胜地万森森林公园(Bois de Vincennes)和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成为巴黎东西两侧绿色之门,有巴黎“双肺”之说。其他如蒙索公园、卢森堡公园、蒙苏里公园、肖蒙山丘公园等点缀于城市东南西北各个角落。此外,无数的星罗密布的小广场、林荫大道与花园构成城市有机绿色呼吸系统。法国小说家乔治·桑女士将这些城市花园称为“令人陶醉的发明”。在那里,她看见了属于“所有人的奢侈”。小说家阿方斯?卡尔(Alphonse Karr)则认为“小花园重构了被汽车和不断扩大的城市所吞噬的街区”。
奥斯曼建筑:高贵与秩序感
在20年时间里,奥斯曼把巴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建筑工地。伴随着新城市系统建设的,是老建筑的大规模拆除,以及新建筑的建立。奥斯曼的改建计划需要拆除近2万座历史建筑,同时新建3.4万座新建筑。这些矗立于宽敞林荫大道两侧的新古典主义公寓楼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体现着一种高贵与秩序感。
 
典型的奥斯曼建筑群
这些新建的公寓楼被称为奥斯曼建筑。它们介于12至20米高,绝不会超过7层楼。这些楼房底层通常为商业用途(但一些贵族居住的楼房底层没有商店),二层被称为“夹层”(entresol),用作商品存储。通常底下两层楼是建筑最美的部分,饰有横向装饰条纹。
 
典型的奥斯曼楼房
三层楼属于贵族楼层,配有阳台,阳台的栏杆为锻铁。三楼的窗檐雕刻装饰通常比较丰富。由于当时电梯尚未发明,因此有钱人都住在三楼。第四和第五层属于经典样式楼层,窗檐的装饰相比三层要简单些。奥斯曼晚期建筑有时会在这两层配上阳台。第六层则有一个“并联式”阳台。虽然这一楼层一般不住有钱人,但考虑到建筑外墙的整体美观和平衡,还是设立了阳台。
奥斯曼的房屋改造首先旨在解决住房难题。19世纪上半叶,巴黎的人口急剧增长,奥斯曼主政时期从1851年的95万人增加到了1856年的113万人,1870年则达到了200万人。这给投资房地产一个很大的推动力。房租也不断攀升,在整个第二帝国时期达到了 300%的涨幅。对此,奥斯曼首先是增加房屋的数量。其“宏大工程”的实施, 折迀了不少旧房,并通过新建住房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房屋。从1852年末到1859年末,被拆迀的房屋包含25562间, 而新修建的房屋则能够提供58207间,甚至更多。
奥斯曼在大力推进住房建设的同时,也保障低收入租户的利益。法律规定,对于贫困的房客,不管其租金多少都不能再收取房屋税。而且巴黎市对于那些租金在250法郎以下的租户不收取个人税和财产税,符合这一标准的住户达到109634户。而租金在250法郎到1500法郎之间的203277个住户被免除部分税款。通过社会救济措施,虽然租金上升相当快,但对于穷人租房还是有利的。同时,市政府还推广了一批针对工人的福利房,尤其是拿破仑三世亲自督促推动“工人村”的建造,以增加工人住房。市政府通过提供这些住房保证了工人群体的基本福利和最低生活标准。
同19世纪美国增加建筑物高度的方式相比,奥斯曼建筑仍遵循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原则,没有修建更高的楼层。奥斯曼的改建工程虽然规模浩大,但努力使住房需要和审美标准相互协调,不逾法度。奥斯曼式的房屋造型沿用至今,成为巴黎房屋的独特之处。
老巴黎葬身海底
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引得不少人哀叹:奥斯曼挥动的刀子将老巴黎的历史延续性毫不留情地斩断,老巴黎与新巴黎的历史断层,让不少怀旧主义者痛惜不已。西岱岛被铲平、一些街区在地图上被抹去,老巴黎就这样消失了。法国政治家Jules Ferry曾这样感慨道:“我们眼含热泪,缅怀着过去古老的巴黎,那属于伏尔泰的巴黎……那1830年和1848年的巴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宏伟壮丽的新建筑拔地而起,却造就了满城的混乱。只见庸俗之风大行其道。我们能留给后辈的,只是物欲横流的现实。”
然而,这些流连于过去的感伤家们或许没能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奥斯曼本人也曾声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承载回忆的建筑被摧毁。”按照当时的文物建筑界定,民间建筑的确不在保护范围内。奥斯曼本人出生的街区也在他的城建中消失。
 
奥斯曼大街上的奥斯曼雕像
不得不说,属于那个时代的肮脏、逼仄的巴黎老城让位于实用、充满秩序感的奥斯曼建筑,才成就了现代属于全世界的时尚花都巴黎。这个独特的奥斯曼式的巴黎,其城市规划的影响一直辐射至巴塞罗那、布达佩斯、柏林,甚至美国芝加哥。统一性与一致性,这一城市美学至今仍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步入20世纪后,法国在戴高乐时期文化部长André Malraux的指引下,又开创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留古貌的先河,为世界城市规划再次提供了新的楷模和思路。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何种新的启示?

(来源:中国好青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浪漫之都巴黎是如何炼成的
【岁月钩沉:奉天满铁附属地的道路和建设(上)】
奥斯曼计划:《巴黎下雨天的街头》
建筑类型学的源与流(二)
【城市案例】“大巴黎改造计划”
法国巴黎的两次脱胎换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