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的假的?振兴东北这么难,竟是因为太!冷!了!!!


文章来源|黔财有话说 (ID:gh_2da88ac3953e)

作者|塞冬

 

给振兴东北开药方,最近颇为流行。不管什么药方,都不能忽略东北那全球最独特的气候条件。不谈气候,光指责所谓的东北人懒、体制内思维、“孔雀东南飞”什么的,更是耍流氓。

   

林毅夫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对于这篇报告,舆论基本是这样一些观点:林毅夫只提产业结构,而没有考虑恶劣的经商环境;东北人民的心态受计划经济影响极深,“官本位”、“托关系”等思想严重;东北人民都不生娃了,连人都没了还怎么发展经济?

 

然而,文章也好、评论也罢,上述这些评论和“东北药方”基本没有半点关系。我要说的是,东北衰落就是因为气候太!冷!了!

 

北欧、加拿大、阿拉斯加够冷了吧

东北比他们更冷

先来看看东北这块土地本身。

 

大家首先回忆一下这个地理知识:

 

中国是全球同纬度里冬季气候最冷的。

 

下面是全球一月均温等温线地图,中国的等温线最偏南。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论调:“北欧、加拿大也很冷,但人家都是顶级发达国家,所以东北也可以发展得很好”。真是这样子么?先举一些例子。下面是美国北部、加拿大、西北欧,以及中国部分城市的一月平均温度:

 

从上表可以看到,中国最北的省会哈尔滨位于北纬46度,欧洲的巴黎是北纬48度,伦敦51度,赫尔辛基高达北纬60度。哈尔滨比他们纬度低,但一月均温却比他们低15-20多度。

 

以寒冷著称的加拿大和北欧,95%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冬季温度和中国华北差不多的地区。

 

西欧主要城市的纬度和齐齐哈尔、漠河这些中国人眼里的“极北”之地差不多,但其冬季温度和中国长江流域类似。

 

甚至连阿拉斯加的人口聚集区,冬季也比沈阳暖和,就更不用说黑、吉两省了。

 

总结下来:

 

全地球其他国家,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冬季气温低于或等于长春的,只有俄国流放犯人的新西伯利亚,和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像东北这么冷的地方

放其他国家,基本是无人区


还有一种常见的论调是:“东北虽然冷,但资源多,光靠卖资源就能发财”。持有这样论调的人,还是需要补补地理知识。

 

东北虽然冬天很冷,但其纬度并不高,因此夏天也足够热。哈尔滨的7月日平均高温能达到27-28度,巴黎是24度,赫尔辛基只有21度,冬季比哈尔滨暖和许多的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则只有18度。

 

东北的夏季温度足够高,高到能养活大部分的农产品,高到能让东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场。而全世界其他和东北冬季温度差不多的地区:北欧的北极圈以内、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北部、阿拉斯加北部。由于其夏季温度太低,低到没法产出农产品,只能处于渔猎状态。

 

我们都知道,在农业社会,人口的分布和粮食产量高度相关。19世纪中期起,清政府放开柳条边,关内巨量农业人口闯关东,在不到一百年时间里,东北人口从全国人口的1/100(1850年代300万)膨胀到全国的1/10(1940年代4000万),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东北人口一直保持全国约1/10的水平,这和其纬度不太高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美洲、亚洲类似东北一样寒冷地区的人口状况:

 

下面是北欧的人口密度地图,其人口大多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北部除了零散的中小型居民点外,大部分是空白。上方红色圆圈内的小城名叫阿尔塔,算是挪威极北的“重镇”,人口2万。其一月均温是零下8.7度,比沈阳高近3度。


 

 

下面是阿拉斯加的人口密度图,阿拉斯加在许多人心中就是“北极”的代名词,但是其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的1月均温比沈阳还高2度。阿拉斯加比新疆还大,但人口只有70万,且绝大部分生活在南部相对温暖的海岸,广大北部基本是无人区。图中圆圈是极光胜地费尔班克斯,人口3万,1月均温-22度,比哈尔滨低约5度,和黑河市类似,而黑河市人口高达170万。

 


由上述可知,挪威全境的冬季气温都比沈阳高,其全国人口仅是黑龙江的约1/7,而油气产量则是大庆油田的5倍。也就是说,挪威的人均油气产量是黑龙江的30多倍。阿拉斯加如今的油气产量约黑龙江的6成,人口仅为黑龙江的不到1/50,因此阿拉斯加的人均油气产量也是黑龙江的30多倍。

 

如果黑龙江的油气、木材等产量能达到现在的几十倍。也就是说,如果黑龙江能生产出全地球所有的石油和木材,那黑龙江估计会和阿拉斯加、挪威一样富裕,但这是不可能的。以俄罗斯为例,其人均油气产量近黑龙江的10倍,但俄罗斯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

 

由此可见,东北这一“世界上最独特地区”,因为其夏季温度足够高,导致其人口不足够少,因此也就不能依靠资源发财。

 

市面上还有这样一种论调:“如果东北仍在日本手里,会比现在发达的多”。这种人既不懂中国,也不懂日本,我们就来看看日本类似气温的地方的发展状况。

 

下面是日本人口密度图,可以看到,最北面的北海道人口密度很低——北海道面积是辽宁的6成,人口只有辽宁的1/8。红色圆圈中是日本北部最后一个主要定居点——旭川市,人口30多万,1月均温-7.5度,比沈阳暖和4度。如果辽宁的人口密度变得和北海道一样,那辽宁人口需要从4000多万缩减到约800万。


 

我们做个小结:


整个欧洲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60%,北欧比辽宁略暖和,比黑龙江、吉林暖和得多,但其人口密度只有东三省的不到1/10;

整个北美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1/9,阿拉斯加人口密集区比辽宁暖和,比黑龙江、吉林暖和的多,但其人口密度只有东三省的千分之二;

整个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约3倍,北海道比辽宁暖和,比黑龙江、吉林暖和的多,但其人口密度只有东三省的1/3。

 

于是我们会发现,东北真的很“独特”,全球其他比东北还暖和一些的地方,基本都已经是无人区了。哪怕像日本这种人口密度极大的国家,人们宁可守着狭小的关东平原,也不愿意去人口密度很低、空间更加广阔得多的北海道生活——哪怕日本政府在80-90年代花费巨量投资试图振兴北海道也无济于事。

 

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东北如今的“超高人口”,只是因为其全球独一份的“冬冷夏热”所导致的农业时代超高人口的自然延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根据产业结构要素的自由流动,东北人口大幅减少才是正常趋势。

  

美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照样衰落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仍然会有疑惑——“东北人不留东北不是因为怕冷,而是因为东北社会太黑、做事缺乏操守、开公司要被政府吃垮”,“东北在张大帅、满洲国、新中国前期都很NB,要真是你所说的气候原因,那东北以前就不可能这么NB”。

 

为解释这一问题,再举一个外国的例子,我们来看看美国加拿大边界上的一座大城市——布法罗的兴衰史。布法罗位置如下图所示,19世纪前期,连接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竣工,至此五大湖区域的粮食和工业品可以乘船出海,而不用再依靠牛车。

 

这条运河直接导致纽约成为了北美内陆的出海口、并超越费城成为全美第一大都市。同时,布法罗也由于位于交通要冲,凭借运河、钢铁、面粉等产业一举崛起,到19世纪后期成为了全美第10大都市,且一直到1950年代仍然是全美第15大都市。

 

 

下图为1931年建成的布法罗市政厅,直到如今仍然是全美国最高大的市政建筑之一,彰显出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布法罗甚至还是全美国第一个全面通电的城市。


 

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布法罗的人口规模从1950年代的全美第15,掉落到2010年代的全美第50。也就是说只用了60年,也就是2代人时间,布法罗从全美举足轻重的大城市,跌落到无足轻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来看这一张图——美国从1930年代至今,top20都市区人口变化情况。蓝色的是排名大幅跌落的城市,红色的是排名大幅上升的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仅是布法罗,美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全方位衰落,而南部城市则大量崛起。


 

为何中美衰落的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原因也很简单——经济结构变了,需要的地理要素变了,并最终导致人心也变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中国历年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


中国在2010年时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度,类似于美国的1930年代,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中美的重化工增速达到顶峰,这也是中美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最后的辉煌。

 

上图中可以看到,2000-2010年间,二产的比重不降反升,全国的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等量价齐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东北的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


那几年媒体谈及东北时,都是大篇幅介绍东北如何从90年代的下岗潮中恢复过来,重工业企业百花齐放,沈阳铁西区在当今总理带领下完成棚户区改造、实现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重化工超高速发展就此结束,二产熄火,三产占比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跃升。大约在相同的历史阶段,中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集体开始了衰落。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农业和重化工业高度依赖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东北的大平原、大庆的油田、山西的煤炭、河北的铁、辽宁的煤/铁/港、沿海的深水港炼化基地等。

 

而三产并不在乎这些特定地理条件,三产需要的是权力、资金和人才,而这三点需要的是合适的区位和不太差的气候条件。

 

东北的绝大多数地区,正好不满足后一条——全球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乐意大规模定居于冬季如此寒冷的地区。

 

东北曾经的辉煌,是因为当时一、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只是点缀。而东北拥有发展一、二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平原、煤铁油和日俄苏的技术输出。

 

而当重工业化结束后,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权力、资金和人才,遇到了东北难以突破的气候瓶颈。于是乎:有权、有钱、有知识的东北人,开始了“孔雀东南飞”。即便这一代人不飞,也会将财富交给下一代,让下一代飞走。我们可以看以下这条新闻:



文中如此说道:

 

“我们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基本上,十年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应该承认在东北流失的100多万人口中,高层的、管理层的或者生产线的骨干力量占了多数。”

 

如上文所讲,2000-2010是东北最后的黄金10年,这10年间人口流失总体而言并不很严重,但高端人口却已开始大量离开。

 

慢慢的,整个东北成为了一个跳板,所有在其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在东北赚到足够的钱,然后离开——或者至少也要去沈阳、最好是大连”——辽东半岛是东北唯一一个冬季气温类似华北的地区。

 

于是,“东北人并不是怕冷而离开”越来越成为囚徒困境中的一句谎言。或许并不是100%的东北人都想离开,但一个地区哪怕只有20%的人毕生理想是“离开”,这20%的人不再期待家乡会变更好,不再为家乡的兴衰荣辱增加半分投入,不再期望维持既有的人情关系,不再担心他人对自己说长道短。甚至为了自己能离开,耗尽家乡的资源、竭泽而渔也在所不惜。而当余下80%的人发现居然有20%的人在偷偷建造末日逃生飞船时,他们也慌了。

 

振兴东北,可以有更多不同发展思路

东北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地球上独一份的气候条件。冬天足够冷,冷到总有一定比例的人会以离开东北为毕生目标。东北的夏天又足够的热,热到让其囤积了过剩的产业人口。

 

所有主动、被动的试图振兴东北的方案,都应当顺应这一自然规律。现在各路振兴东北的办法,万变不离其宗,投入巨量的转移支付、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的甚至在人口只有二百万的地级市修建时速300km的高铁。

 

其实可以换个思路,把东北的大多数地区,还原为机械化的大粮仓,成为野生动物的保留地,成为连绵的国家公园,风景优美,适宜度假。

 

在东北内陆,保留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少数大城市,让年轻人轻松买房、落户、安居、乐业。只有高效率的特大城市,才能尽可能低成本地抵御严寒,保留住那些具有东北特色的高等教育、科研、军工、重工产业——城市足够大,人才才想留。

 

更多的资本、人力集中到辽东半岛城市群,甚至可以加大天津等华北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供给,让东北人口自然的转移到他们更加热爱的温暖地带。


文章来源|黔财有话说 (ID:gh_2da88ac3953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各省市人口密度(2022年)1,黑龙江,66人/平方公里2,
2006年一盎司布法罗
冷知识;濒临大洋最多的国家、墨西哥有两个加利福尼亚州
冬日北海道
世界最冷的十座城市,中国有6座城市上榜,我国最冷的城市已经穿上棉袄!
日本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出发前参考一下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