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菜根谭》后集
  1. 谭山林之楽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2. 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
    奕棋清戯也、且动戦争之心。
  3. 鴬花茂而山浓谷艶、総是乾坤之幻境。
    水木落而石痩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4. 歳月本长。
    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寛、而鄙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労攘者自冗。
  5. 得趣不在多。
    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
    会景不在远。
    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賖。
  6. 聴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観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7. 鸟语虫声、総是伝心之诀。
    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
    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8. 人解読有字书、不解読无字书。
    知弾有弦琴、不知弾无弦琴。
    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9.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
    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10.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楽矣。
    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覚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
    天下事率类此、人奈何不早回头也。
  11.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
    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帰掌握。
  12.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
    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身躯、且帰泡影。
    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13.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
    几何光阴。
    蜗牛角上、较雌论雄。
    许大世界。
  14. 寒灯无焔、敝裘无温、総是播弄光景。
    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落顽空。
  15.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
    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未完、事亦不少。
    僧道虽好、心亦不了。
    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见之卓矣。
  16. 従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
    従冗入闲、然后覚闲中之滋味最长。
  17.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酔酒耽诗。
    竞逐聴人、而不谦尽酔。
    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
    此釈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18. 延促由于一念、寛窄系之寸心。
    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広者、斗室寛若两闲。
  19.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
    忘无可忘、焚香煮茗、総不问白衣童子。
  20.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総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21.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
    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22. 松涧辺、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
    竹窗下、枕书高卧、覚时月侵寒毡。
  23.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
    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蝋。
    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24.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歩自寛平一歩。
    浓艶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25.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
    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26. 隠逸林中无栄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27.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悩、身常在清凉台上。
    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楽窝中。
  28. 进歩处、便思退歩、庶免触藩之涡。
    着手时、先図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29.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権豪自甘乞丐。
    知足者、藜羮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譲王公。
  30. 矜名、不若逃名趣。
    练事、何如省事闲。
  31. 嗜寂者、観白云幽石而通玄、趋栄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栄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32.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
    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33.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
    惆怅之懐、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
    固知浓所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34.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
    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
    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35.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
    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36. 山林是胜地、一営恋便成市朝。
    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
    盖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
    心有系恋、楽境成苦海矣。
  37. 时当喧雑、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
    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
    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38.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気。
    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39. 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増一段高风。
    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士、転添许多俗気。
    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40. 出世之道、即在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
    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41. 此身常放在闲处、栄辱得失、谁能差遗我。
    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42. 竹篱下、忽闻犬吠鶏鸣、恍似云中世界。
    芸窗中、雅聴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43. 我不希栄、何忧乎利禄之香饵。
    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官之危机。
  44.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闲、而尘心渐息。
    夷犹于诗书図画之内、而俗気潜消。
    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45. 春日気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
    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倶清也。
  46.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
    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47.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
    此中浑是杀気。
    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倶见真机。
  48. 身如不繋之舟、一任流行坎止。
    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49. 人情聴鴬啼则喜、闻蛙鸣则厌。
    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
    倶是以形気用事。
    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50. 髪落歯疏、任幻形之雕谢、鸟吟花笑、识自性之真如。
  51. 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
    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52. 多蔵者厚亡。
    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
    高歩者疾颠。
    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53. 読易暁窗、丹砂研松间之露。
    谭経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54.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
    不若山间花鸟、错雑成文、翺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55. 世人只縁认得我字太真。
    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悩。
    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悩更何侵。
    真破的之言也。
  56.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
    自瘁视栄、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57.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
    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
    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
    人常作是観、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58.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
    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59. 有一楽境界、就有一不楽的相対待。
    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楽的窝巣。
  60.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呑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
    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61.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
    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労。
  62. 古徳云、竹影扫階尘不动。
    月轮穿沼水无痕。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63.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聴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観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64. 眼看西晋之荆榛、犹矜白刄。
    身属北邙之狐兔、尚惜黄金。
    语云、猛獣易伏、人心难降。
    谿壑易填、人心难満。
    信哉。
  65.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
    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
  66. 峨冠大帯之士、一旦睹軽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
    长筵広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増其绻恋。
    人奈何駆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67.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
    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楽天机。
  68.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
    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戦之场。
    盛衰何常、强弱安在。
    念此令人心灰。
  69.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巻云舒。
  70.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翺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清泉绿卉、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
    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几何人哉。
  71. 才就筏便思舎筏。方是无事道人。
    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72. 権贵竜骧、英雄虎戦。
    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如蝇竞血。
    是非蜂起、得矢猬兴。
    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73. 羁锁于物欲、覚吾生之可哀。
    夷犹于性真、覚吾生之可楽。
    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楽、则圣境自臻。
  74. 胸中既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焔冰消日。
    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75.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
    野兴在镜湖曲辺、独往时、山川自相映発。
  76.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77. 树木至帰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栄。
    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78. 真空不空。
    执相非真。
    破相亦非真。
    问、世尊如何発付。
    在世出世、狗欲是苦、绝欲亦是苦。
    聴、吾侪善自修持。
  79. 烈士譲千乘、贪夫争一文。
    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
    天子営家国、乞人号饔飧。
    位分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80.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総慵开眼。
    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81. 今人専求无念、而终不可无。
    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縁、打発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82.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
    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味便减矣。
    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
    有味哉、其言之也。
  83. 性天澄彻、即饥喰渇饮、无非康済身心。
    心地沈迷、縦谭谈禅演偈、総是播弄精魂。
  84.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
    不烟不茗、而自清芬。
    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釈。
    才得以游衍其中。
  85. 金自鉱出、玉従石生。
    非幻无以求真。
    道得酒中、仙遇花里。
    虽雅不能离俗。
  86. 天地中万物、人伦万情、世界中万事。
    以俗眼観、纷纷各异、以道眼観、种种是常。
    何烦分别、何用取舍。
  87.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気。
    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澹泊之真。
  88. 缠脱只在自心。
    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
    不然、縦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
    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信夫。
  89.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90.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
    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
    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発。
  91.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帰寂定。
    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
    唯善操身心的、欛柄在手、收放自如。
  92.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彻、遇春风和気、
    意界亦自冲融。
    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93.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一拙字有无限意味。
    如桃源犬吠、桑间鶏鸣、何等淳庞。
    至於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覚有衰飒気象矣。
  94. 以我転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95. 理寂则事寂。
    遗事执理者、以去影留形。
    心空则境空去。
    境在心者、如聚膻却蚋。
  96. 幽人清事総在自适。
    故酒以不勧为歓、棋以不净为胜。
    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
    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
    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97.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98.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
    幸福而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99.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在。
    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100.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
    水木之栄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権。
  101. 田父野叟、语以黄鶏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养食、则不知。
    语以药袍裋褐、则油然楽、问以衮服、则不识。
    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102. 心无其心、何有于観。
    釈氏曰観心者、重増其障。
    物本一物、何待于斉。
    荘生曰斉物者、自剖其同。
  103. 笙歌正浓处、便自払衣长往、羨达人撒手悬崖。
    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沈身苦海。
  104.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
    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
    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
    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円机。
  105.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
    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
    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106.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
    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
    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
    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夷。
  107.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
    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108.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
    故釈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沈溺、便为苦海。
    一念清净、烈焔成池、一念警覚、船登彼岸。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可不慎哉。
  10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学道者须加力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得道者一任天机。
  110.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111. 草木才零落、便露萠颖于根底。
    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気于飞灰。
    粛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主。
    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112. 雨余観山色、景象便覚新妍。
    夜静聴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113.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読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岭、使人兴迈。
  114.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髪似车轮。
  115.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
    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
    只以我転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116.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
    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117.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
    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118. 人心多従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倶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119.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
    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
    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120. 耳根似颷谷投响、过而不留、则是非倶谢。
    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121. 世人为栄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
    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
    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122. 花看半开、酒饮微酔。
    此中大佳趣。
    若至烂漫骸醄、便成悪境矣。
    履盈満者、宜思之。
  123. 山肴不受世间潅漑、野禽不受世间拳养、其味皆香而且冽。
    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124. 栽花种竹、玩鹤観鱼、亦要有段自得处。
    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釈氏之顽空而已。
    有何佳趣。
  125.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夫、鄙略而天真浑具。
    若一矢身市井伹侩、不若転死沟壑神骨犹清。
  126.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妌。
    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127. 人生原是一傀儡。
    只要根蒂在手。
    一线不乱、巻舒自由、行止在我。
    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128. 一事起则一害生。
    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
    読前人诗云、勧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
    虽有雄心猛気、不覚化为冰霰矣。
  129. 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
    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渕薮也如此。
  130.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
    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
    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131.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
    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聡明减则混沌可完。
    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増者、真桎梏此生哉。
  132.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
    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
    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満腔皆和気、自随地有春风矣。
  133. 茶不求精而壷亦不燥。
    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
    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
    縦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荆嵆阮。
  134. 釈氏随縁、吾儒素位。
    四字是渡海的浮嚢。
    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
    随寓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菜根谭》序

菜根谈序1

逐客孤踪,屏居蓬舍。乐与方以内人游,不乐与方以外人游也。妄与二三小子浪迹于云山变幻之麓也。日与渔父、田夫朗吟唱和于五湖之滨、绿野之坳,不日与竞刀锥、荣升斗者交臂抒情于冷热之场、腥膻之窟也。间有习濂、洛之说者牧之,习竺、干之业者辟之,为潭天、雕龙之辩者远之,此足以毕予山中会俩矣。适有友人洪自诚者,持《菜根谭》示予,且丐予序,予始视之耳。既而乇几上之陈编,屏胸中杂虑,手读之则觉: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巖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鱼跃。此其自得何如,固未能深信,百据所擒词,悉砭世醒空之吃紧,非入耳出口之浮华也。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风波,备尝险阴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天;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张。由是以数语弁之,俾公诸葛亮人人知菜根中有真味也。

(此序为洪自诚好友于孔兼所作。於氏明金坛人,字符时,万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后因直言极谏而遭贬迁。晚年自号“三峰主人”。罢官田里后隐居二十年)

菜根谈序2

戊子之秋,七月既望,余以抱病在山,禁足阅藏。适岫云监院琮公由京来顾,出所刻菜根谈书,命余为序。且自言其略曰:‘来琳初受近圆,即诣西方讲席,听教于不翁老人。参请之暇,老人私诫曰:“大德聪明过人,应久在律席,调伏身心,遵五夏之制,熟三聚之文,为菩提之本,作定慧之基。何急急以听教为哉?”居未几,不善用心,失血莫医。自知法缘微薄,辞翁欲还岫云。翁曰:“善!察尔因缘在彼,当大有振作。但恐心为事役,不暇研究律部。吾有一书,首题菜根谈,系洪应明著。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沈玩而励行之,其于语默动静之间,穷通得失之际,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今授于尔,宜知珍重!”’时虽敬诺拜受,究竟不喻其为药石意也。厥后历理常住事务,俱忝要职。当空花之在前,不识元由眼里之翳;认水月以为真,岂知惟是天垂之影。由是心被境迁,神为力耗,不觉酿成大病。幸未及于尽耳!既微瘥间,无以解郁,因追忆往事,三复此书。乃悟从前事事皆非,深有负于老人授书时之意焉!惜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蠹,原板无从稽得。于是命工缮写,重付刊刻,请弁言于首,启迪天下后世。俾见闻读诵者,身体力行;勿使如来琳老方知悔,徒自惭伤,是所望也!一余闻琮公之说,抚卷叹曰:‘夫洪应明者,不知为何许人,其首命名题,又不知何所取义,将安序哉?’窃拟之曰:‘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如此书。唯静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是与,否与?既不能反质于原人,聊将以俟教于来哲!即此为序。时乾隆三十三年,中元节后三日,三山病夫通理谨识。

菜根谈序3

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明者。亟携归,重加校仇,缮写成帙。旧有序,文不雅驯,且于是书无关涉语,故芟之。著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识

菜根谈序4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中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驰,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菜根谭》与《金瓶梅》都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性效果是不同的。《金瓶梅》以文艺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令人怵目惊心而深省;《菜根谭》则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指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金瓶梅》以其恢宏的构筑、细腻描绘社会形相而成为文学珍品,广泛流传至今。《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间,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上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菜根谭》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官僚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这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但《菜根谭》并非完全消极厌世的道德说教,它还有劝导人们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一面。例如,他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他的积极入世思想是有限度的,他要求人们应该坚持一仲道德标准,符合时可以积极入世,反之,则宁可“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这种讲究道德的原则立场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

洪自诚《菜根谭》的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台湾蔡志忠先生从其中选择一百二十五则,以其独特风格的漫画形式表现了洪氏的儒、道、释思想之三昧,确实别出心裁,读之颇令人心旷神怡。我少时家境不裕,但生性乐观,经常喜啖橄榄数枚,蹲门坎儿上观看各种小人书、连环画和漫画,尤其是丰子恺、张乐平的作品,常常能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和希望,使用权人们忘记痛苦和烦恼。只有母亲唤吃菜饭的叫声能把我从观漫画的沉迷中叫醒回来。不知已有多少年没有再尝表橄榄和菜饭了,这次仔细观看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两样东西,它们的清香和清味,联想到我当教师的清淡的一生。很清淡但很有味。

我相信我的学生、同事和企业办的一些朋友也都会喜欢这部漫画集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生的滋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朋友们,当你回味人生滋味的时候,不论你的感觉是甜、是酸、是苦、是辣,还是甜、酸、苦、辣的综合,都请别忘记人生的本味只是清淡这样一层意思。否则,岂不辜负了蔡君这部漫画的美意了吗?

一九八九年岁末,北京

(此序乃虞祖尧为蔡志忠《菜根谭--人生的滋味》 上海:三联书店 所作的序)

菜根谈序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留下了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因此,《菜根谭》亦名《菜根谈》。此外,它还有一个不甚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处世修养篇》。比较而言,用“菜根谭”或“菜根谈”作为书名似乎更具意蕴。关于这一书名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云:“汪信民常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2.[宋]朱熹《朱子全书·学篇》:“某观今人因不能咬得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3.[明]于孔兼《菜根谭题词》:“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4.[清]乾隆三十三年三山病夫通理《菜根谈原序》:“菜为之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似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欤?又古人云‘生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如此书,人多忽之,而其旨唯静心沉玩者方堪领会。” 《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到:“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从老百姓是否面有菜色这一点,就可反观出执政者的政绩如何。因此“ 菜根”二字,在当时十分流行。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理解“菜根”二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此二字警劝世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来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故此,《菜根谭》通篇都显现出作者洪应明的饱谙世情,对人生百态的反复咀嚼。关于《菜根谭》的作者,有的本子题为洪应明,有的本子则题为洪自诚。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四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二《仙佛奇踪》提要:“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里贯未详。是编成于万历壬寅。” 由此可知,洪应明与洪自诚分别为同一个人的名和字而已,且应是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文人。在《仙佛奇踪》之《佛引》中,真实居士冯梦祯写道:“洪生自诚氏,幼慕繁华,晚栖禅寂,缘是溯诸佛菩萨而为之传其神,纪其事。”据此判断,洪应明早年热衷红尘,晚年倾心佛门,这也可从其《菜根谭》中明显的“出世”与“人世”思想相混杂而找到证据。关于洪应明的其他生平履历,《明史》及其他史料均无甚多记载。在《金坛县志》和《江苏艺文志》里,都认为他是金坛人,另有一说认为他是浙江余杭人。但这种说法也只是推测而已,至今都未找到确凿证据。《菜根谭》从体例上来说属于清言体。晚明清言是一种精致而优美的格言式小品,其内容大多表现晚明文人的闲情逸致和庄禅幽尚。清言的语言往往融合骈文之韵与散文之气,高雅整饬而又灵动畅达。骈散兼用而多用骈语。不过,清言虽用骈语,但却与传统的骈体文风格有很大的差异。骈文词藻华丽,色彩浓郁,讲究用典,注重声律,因而风格华丽;清言虽多偶句。但比较生活化,风格更为清新自然、流畅自如,读起来似行云流水般无碍。阅读《菜根谭》,就会感觉其既有韵文的文辞优美,音律和谐,又不失散文的浅近平易,通俗易懂,使人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例如,“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这种诗化般的语言不但营造了空灵纯澈的气氛,更在不经意间发人深省。《菜根谭》的每一条目都非常短小精悍,往往只有三四十来字,最少的甚至只有十四个字,最多也不过百来字。然而就在这惜墨如金的笔触中却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其中谚语、鄙语、典故、传说、名言警句无不由作者信手拈来。读者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处世智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不少传统文化精粹。《菜根谭》作为一部清言集,其内容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性,甚至我们不难发现,贯穿于书中的作者的思想也并非某种纯粹的、前后一致的思想,而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碰撞。书中多次引用宋儒邵雍的诗文,如 “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还经常引进佛家用语,如“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还反复援引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经典著作,如:“糟糠不为彘肥,何事偏贪钩下饵;锦绮岂因牺贵,谁人能解笼中囮”。因此,《菜根谭》既主张积极人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度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这种海纳百川的知识分子情怀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精华所在。从明代最初刊行的《雅尚斋遵生八笺》的序文中,可知《菜根谭》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据林家骊《洪应明与(菜根谭)》一文考证,《菜根谭》的刊行时间大约在明万历壬寅(1602)至万历壬癸(1613)之间。《菜根谭》问世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很快被传至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期间就有好几种版本的《菜根谭》在日本风行。又据《洪应明与(菜根谭)》一文考证得知,仅日本现存的历代《菜根谭》版本就有十三种之多,而在国内,现存的历代《菜根谭》版本有二十余种。在各种版本的流传与求同存异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版本系统:一种是将《菜根谭》分为前集和后集两个部分;一种是将《菜根谭》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和概论五个部分。其中,现存的明刻本属于前者,大部分的清刻本则属于后者。而在清刻本中又还散见有清朝石惺齐《续菜根谭》的语句。由此可见,《菜根谭》在流传与刊刻过程中,极有可能为后人所加工,在其中注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情感,这样,清刻本的《菜根谭》就有可能是后人补辑合纂而成,不可避免地与原刻本产生了悬殊、差异。在《菜根谭》问世的几百年间,它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肯定,仿效者甚多,编著了许多续集或诸如此类的书籍。其中,尤以清人绿竹阁主人石惺齐编著的《续菜根谭》二卷最负盛名。此书由绿竹阁主人收录各家语录编辑而成,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在形式上,分为修养、警世、制欲、事机、治学、闲雅、贤智、慎忍、国政、交际十类。清人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也较为出色。另外,在此类书籍中最具特色的是清末民初人归终居士撰写的《意气谱——<反菜根谭> 》。该书录有条目141条,全书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卷。听涛馆主人《<反菜根谭>序》云:“其实菜根不能食,普天之下皆食菜叶,几人能食菜根耶?洪氏所言,英雄之处世间也,仙佛之居乐土也,非凡夫之处俗世也。而是编所言,尽为食菜叶辈设论,极普通。亦极超越。”据此序言和书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颇多不切世俗生活之言论,而多为唱高调。因此,作者意在对《菜根谭》作一次反面批驳,与之针锋相对,时有妙论闪烁。读者将《菜根谭》与《反菜根谭》比照而读,将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和结论。《菜根谭全编》一并采用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版本系统:即上海图书馆藏的明刻本《菜根谭》和湖南省图书馆藏的清朝常州天宁寺沙门清镕重校刻本。明刻本《菜根谭》的正文首页冠以“还初道人洪自诚著、觉迷居士汪干初校”字样,全书分为前、后二集,共录格言362条;清刻本《菜根谭》的正文首页冠以“洪应明著”字样,全书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和概论五个类别,共录格言408条。两个版本相比较,有198条格言基本相同.只是有些格言的个别文字有出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出现了错字,如:“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蘖之祸。”(明刻本一三二)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清刻本三一一)其中“孽”为错字。2.多出或少了字词,如:“富贵名誉……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明刻本六0)“富贵名誉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清刻本二五一)3.字词位置颠倒,如:“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明刻本一三)“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清刻本二一三)。4.用字或用词不同,如:“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明刻本五)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之砥石。”(清刻本二0六)5.二者为通假字,如:“气机何常一毫凝滞?”(明刻本一二五) “气机何尝一毫凝滞?”(清刻本三0六),其中“常”与“尝”为通假字。这些相异之处一方面是由于刻书人的疏忽,一方面是由于文字本身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刻书人的主观所为。我们之所以将此两个版本的《菜根谭》全文重现,合编为同一本书,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菜根谭》之原貌及其流变,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原著者及补辑合纂者的思想意识及时代风貌。但是,无论是明刻本,还是清刻本,《菜根谭》的性质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它始终是一本修身处世的清言集,它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都充分说明了世人对它的瞩目。时至今日,《菜根谭》不仅仍被作为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案头必备书.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活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菜根谭》一书中即包含了许多朴素的经营管理思想。例如,“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 ”。(《菜根谭》前集一四0)这则言论对于人才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它提醒管理者不能重才而轻德,否则会后患无穷。“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菜根谭》前集二0八)这则言论强调如果经营者想招纳贤才,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一颗包容之心。其实,《菜根谭》自问世以来,一直只被世人当作是一本个人修养心性的书籍而已,其真正被企业家所重视还得从二战后的日本说起。经历了战争创痛的日本之所以很快就崛起于世界之林.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东方传统思想中汲取了养分。以《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为例,这两本书就触及到了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赢得商业竞争的策略与技巧。相对而言,《孙子兵法》更多地触及了战争的战略问题,《三国演义》则更多地触及了战争的战术问题。至于《菜根谭》为何会受到日本企业家的青睐,则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商业竞争的最根本的问题.即人的问题。而这就是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处理企业内部各种人际关系所要采取的对策与措施。这个对策与措施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如“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明刻本《菜根谭》五七)“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明刻本《菜根谭》一八三)这些言论都充分体现了“人本”意识。其实,这里所提到的《菜根谭》对于我们的启发及带给我们的益处还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其无穷之奥妙还有待读者自己去琢磨体会。李伟 2006年5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菜根谭》经典语录,读懂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执著是苦海,解脱是仙乡
《菜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经典名著】菜根谭经典名句
《菜根谭》经典语录45句:助你修身养性
莱根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