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写作从不靠刻意练习,而是读这四本书

1.

心技一体兄重申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创作的类别问题。

我个人认为,简书网99%的文章都没有脱离心技一体兄所说的网文、流量文范畴。就我所知道的签约作者而言,目前只有一位别山举水,有往深挖掘的某些文学式展露。前几天看了某签约作者的连载小说中的一章,大概2500字,竟然出现了6次以上句子相隔很短的重复词语,还是形容词。

这对写作而言,十分忌讳,找个意思相近的其他词来代替,也比重复使用效果好。

2.

有简友文章开头称“文章本天成”和“厚积而薄发”,让其很困扰,一方面有人支持可以练习,一方面抱着反对态度。

在我看来,这两个句子实际不构成某个点上的各有看法,它们本来是文学过程的前后两个步骤。“厚积而薄发”是前创作问题,它指向素材和思维的提升,而“妙手偶得之”是创作本身。在这个阶段,素材和思维已浑然构建成为一个整体,在搭配、裁割、补充方面已经灵通剔透,自然的创作动机发生了,而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把思维过程阐述一遍,或者按照个人方式再搭建这样文学化的房屋,它是化抽象为形象,把复杂的思维过程弄成直觉可视可感的造型、动作、事物发生各方面,通向思考的深处。

遣词造句与思想境界,这两者并不排斥。文字的随性和灵性,也是构成文学之美的要素之一。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可以写得富有文学的美感,只不过他为了保持严谨,或者个人长久的学术化熏陶,放弃了这种生动的阐述方式。

3.

什么叫刻意练习呢?

我现在不懂,我想它可能指向两个方向,一是文字提升,二是思维提升。它所达到的目的,很抱歉,我并不认为它能在文学艺术领域适用。文学艺术在个人选择、探索上极其个性化,刻意这个词已经背离了思维和文字本该给作者的吸引力。思维提升的吸引力和专注度没有了,还要刻意练习什么东西?最大的进步原因是兴趣探索,而不是刻意练习。

它是一种强制的东西,最好的检验是,谁在宣传这类东西,先看他本身有没有在按此方式生活,效果如何。

相比刻意练习,我在想因为写作看过什么样的书。琢磨发现,影响最大的有四本。

这篇文章和书单无关,我仅仅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考虑作者的思维。而且,这四本书你们也不一定看,尤其是后两者。

4.

第一本入门,《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在30岁就完成了自己的《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哲学构架已成。后来有个叫尼采的狂人,对叔本华极其崇拜,也在很年轻的时候,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作品。而且,他们影响了无数艺术创作者。

这本美学随笔,只是叔本华全部作品中抽取出来的零头。看上去,他在谈阅读、谈写作的时候,没有把艺术中的美放在第一位,我们读这本书倒是领略了这位哲学家颇为辛辣和讽刺的文笔。然而,它却不是晦涩难读的,字里行间有一股巨大的精神激情,把一篇几万字的文章纵横捭阖酣畅写完。

他首先提到阅读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些读者在读死书、读废书。他们总以为只要纸质书出版,那就应该是经过很多人考验的,因此那些能出版书的人的思维,都是可以学习的。事实上,任何人在读书时信奉“权威主义”,对待书籍没有做到审视之、明辨之,不亚于给自己的思维塑造拆墙,久而久之活成了另一个人,既可怜又可气。

我们写作,又有多少人在重复老生常谈的话?叔本华提到多读经典,这个我很赞同。有很多人认为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和人群的淘洗的,这个我却不赞同。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本身的力量已经淘洗了时间和人群,能够砸碎时间这一生长消亡的概念,它本身已经具备永恒性元素,所以能够无视时间,而且能选择读者。有些读者不愿意读,是因为他愚蠢,而不是作品不够格。

叔本华这本书,只当做我的写作入门。

5.

第二本进阶,余秋雨《艺术创造论》。


他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解析了艺术创作的伟大因素。最令我豁然开朗的,是他提到的“两难和未知”。

艺术作品中的两难,指的是个人在选择上出现了巨大的压力,无论他选择哪一方,另一方必然要让他出现某种悲剧性。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无论他选择哪一方,都会出现失衡的状态。首先,林黛玉适不适合与贾宝玉结婚?第二,贾宝玉喜不喜欢薛宝钗?无论是世俗上的见识,或者精神上的喜好,都会使这三个人没有好下场。果然,这个悲剧我们见到了。

再说未知。一个好作品,必然是有多重结构的,他一定满足思维层次不同的人群所需要的东西。一部小说,第一层是故事情节,第二层是人物与事物的分析,第三层为事物寻找原因,或者用文学批评去解构这部小说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是象征寓言,还是人文世界的统筹概括。那么,还有没有第四层第五层?

有。创作者树立一个世界,会塞进个人的认知,有的人树立过程是统一与和谐的,有的人却看到了世界很多矛盾,而这种矛盾在道德、政治、历史中统统无法获得圆满,因此他树立的世界多元而立体,且能够达到全新的思维领域,而一般作者的思维已经限制在了较低层面,他们验证了一般性常识,却缺乏了人性与宇宙下各种事、物因为矛盾而产生的新的迷茫。

但是我们看到,极少有一部作品在探索这种未知的潜在世界,极少有作者能够有如此高深的哲思。对这类作者,我们只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承认自己很平庸,高度难以企及。你靠刻意练习,能练出来什么玩意儿?

伟大的艺术作品,不能靠道德眼光、历史眼光、政治眼光,它充满了人生感觉状态、成长探索状态。那些个批评家就是不能承认自己很弱智,给《红楼梦》说成现实主义,把《离骚》说成政治抒情,将《水浒传》讲成社会批判。这种想法,糟糕透顶。

6.

第三本登堂,刘勰《文心雕龙》。


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学理论最好的书。为什么?因为它是活的。

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不喜欢把文学当成一个活的东西,他们也要像科学家那样,把鲜活的鱼摔死后,放在生物的解剖台上,去研究这一部分如何,那一部分如何。丝毫不顾及创作本身的起承转合。明明自己的手术刀没有消毒,他也要给人开刀,也不打麻醉。他们自以为学到了西方的某些文学认识,就可以照搬不动给中国文学开药方。

《文心雕龙》从开头就说了文学应该是怎么样,它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合于自然,合于对世间万物的揣摩和书写。他在讲的时候,总是能从源头述说开来,阐明流变,最后综合于一体。

什么是自然呢?我们一般认为文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理要得当,用词要自然,不给读者以忽起忽落的感觉。其实,这都是最基本的。往深一点说,是你在写泰山的时候,要有泰山的样子,你在写长江的时候,要有长江的样子,能够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泰山有风声,长江有水声。文字的立体和文章结构也能够达到自然的统一,这才是自然的本色。

他讲完各种体裁后,还说到了创作中的神思、词藻、气韵等东西,这些微妙的实践,恐怕大学里也很难教你,因为这种东西是通过大量创作得来,而不是那些写作水平一般的教书先生能给你的。他们很少有灵气,却有很多匠气。个人的东西没了,所以用技术方案来补充。中小学很多教师教作文,真是惨不忍睹。我以前做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骂人的文章。就这么个人化的习作,有的学生还是写得很大众化。

对创作者来说,应该多读《文心雕龙》,他会给你不一样的写作世界。

7.

第四本入室,司马迁《史记》。


我靠,你怎么说这个东西?

我已经很多次提到过它了。就上述三本书的价值而言,这本书全部包括。我以前在《我本青山》里说:

《史记》没有几个成功者,因为这些失败者的意义更为重要。他在历史中关照了更多人的际遇,在悲欢叠交中冷暖皆知,愤愤不平,支颐扪心,废书而叹。?那些隐隐的侧面将一个人的成败昭然若揭,司马迁仍然会对他们报以怜悯和感叹。?
这种将个人作为主题讲述,告别了《春秋》、《国语》大环境下的群体探索。人的存在作为主题,把我们代入了可观瞻的情节,可依循的时代。每个人的时代坐标清晰可见,控制与束缚,独厚与悲凉,串入大时代的背景,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是独特的律动,社会的缩影,在历史中或平静或喘息。无数个缩影汇集成相似的合唱,形成了历史的文化气象,民族的精神家谱。

第一点,失败者身上,更突出了某些人性的症结。司马迁的书写,是通过前后的事与人,展开这个症结如何发生、如何演变,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当这些列传越记越多,我们对人的了解也变得多方面,他留存了一个探索的空间,等待我们进入。

第二点,这些人物极具代表性,它已经囊括了上到帝王下到贩夫的人物,他们所考虑的事物,所生存的环境,各不相同。这里是一个完整而开放的世界,也是历史、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一个综合,而司马迁在调控布局、虚实相间的笔墨,构成了自然且深刻的“人”的印象。

8.

这四本书的价值,不是靠刻意练习能够做到的。

任何作者如果对人文学科的探索没有兴趣,包括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等,他不可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远。

是的,只有当我们脑子有兴趣往里面扎,才有更宽阔的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不因赞而显,名不因谀而彰
钟嵘《诗品》与《诗品序》译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文心雕龙》13句经典语录,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
从经典中领悟文化自信
论《文心雕龙》的主体间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