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文历法之彭头山文化的“归藏测影”历法、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四时八节)历法和后高庙文化八角星(阴阳五行八节历)历法

文|黄饮冰

一、彭头山立杆测影制历法

1、彭头山测影符号之分析:根据太阳之归藏运动、立杆测影制造日历

彭头山测影符号(书契)

在《文明的线索》一文中,对于彭头山的符号,我是这样解释的:【1、2、3、4我辨认不出来。5和6是日晕圈,是原始状态的“华”字(日华)。7是原始象形的“日”字,8是象形的“月”字。9、10、11、12、13是测日影的记录符号。9也可以看做是“五”。10也可以看做是“沙漏”(晷)。14是“十”字。16是第一文字“X”字符。17是“罗”,意思是“天”。18是“网”,就是“氐”(地)。】

今天我不是要谈文字,我主要是从历法的角度,论述两湖地区上古历法。但是谈历法还得从两湖地区的书契谈起,因为这些书契是古人测日影的记录。我把上图分解成以下诸图,同时进行解读:

分解图1:日、华和三衡两间图(原始归藏图)

此图的5、6、7图联合在一起形成“太阳观测说明书”。

图7是物本态的“日”;图6是“华”,发光的日,就是日华,内圆是太阳,外圆是光环;对于图5,结合黄饮冰著《天文历法之大地湾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一文,现在可以确定图5是“二分二至”的体现,即太阳归藏运动之“三衡两间图”,中衡是春秋分日太阳运行轨道,内衡是夏至日太阳运行轨道,外衡是冬至日太阳运行轨道。通过图5,我们知道彭头山时期中国古人也认识了太阳的“归藏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古人谓之“归藏”)

分解图2:日影观测示意图,原始太极图

图9、10、11是“日影观测示意图”,它反映的是太阳的归藏运动。同时,这个组合图也是“夜昼变化说明书”和“阴阳嬗变说明书”,反映的是古人的“幽明之占”。所谓“幽明之占”,来源于日影观测掌握昼夜变换的规律。“幽明之占”发展成“阴阳学说”。把图9、10、11组合起来动态地看,就是最早期的“太极图”。

太极图

分解图3,阴阳示意图

图12就是“幽”(黑夜),图13就是“明”(昼),也是“分”。也就是最早的“阴”“阳”书契。

为什么说图9、10、11组合图是“日影观测示意图”呢?请看下面的迎日推策示意图:迎日

推策示意图(黄饮冰制作)

古人之“迎日推策”,就是观测太阳运动制定历法,这个制作日历的原理就是通过建立日影与节气的关系,把太阳的归藏运动反映在古人的观测台上,从而制作历法,授时天下,指导农耕。

对于图6是“华”,图7是“日”,我在《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一文论述过。“日”是太阳本体,“华”是“日之光芒”。

高庙文化之双凤朝阳图的截图,据说比河姆渡之双凤朝阳图早400年。“内圆外八角配置红色”,就是“华”。

河姆渡象牙雕刻的双凤朝阳图。“内圆外火

焰”,也是“华”。

良渚黑陶豆上的太阳纹饰。内圆是日,外圆是光环,同样是“华”。这个图,两边伴太阳的是飞鸟,这两个飞鸟是“背日绕地飞行的鸟”。这是良渚文化的“双凤朝阳”图。

良渚文化玉簋盘心内的图案。内圆是日,外圆是光环,同样是“华”。

这里也说一下我为什么把良渚文化看作是两湖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融合的产物呢?原因之一就是良渚文化的这些图是变异了的“华”标志。我又说良渚文化最后统一于海岱与江淮地区的两昊文化,也同样是这个图,因为以上的图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出现的“昊”也有承袭关系。我说“夷”的本质是“华”,道理也在这里。

分解图4:连山标志图

这里增加一点:3是“M”字符,指“山”;4是“藤绳”,意为“连”,也表示“测量”。所以“连山历”也影响过彭头山文化。或者说,彭头山“测日影造日历”是对“连山历”的发展。彭头山在澧阳平原上,尽管两湖平原也是一个盆地,但是这个盆地太大了,不能以“连山”之法造日历,所以发展出“立杆测日影”,就是以日影定节气制作日历。

2、彭头山时期有历法吗?

历法服务的对象是农业。根据考古资料,彭头山时期,古栽培稻已经演变成了粳稻。彭头山时期的稻作农业发展道理一个新的高度。没有历法的支持,彭头山人如何种稻呢?所以彭头山时期是有历法的。而且彭头山时期,彭头山人也进入了高度的组织化时期,这可以从八十垱大型环壕居住区得到证明,这是最早的类似城池遗址。高度组织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分工专门化,就有负责观测太阳、制作日历的专门家族。

3、彭头山历法:归藏测影历法,四时四节日历

我以前的诸多文章已经明确,彭头山时期,古人们已经对太阳有了清晰的认识,表现在对太阳进行了区分,太阳本体被称作“日”(远古之音是ni);光芒四射的太阳被称作“华”(日华之意思,远古音为ha,在彭头山时期音hua),也就是在彭头山时期,“华”(ha,火)升格为“华”(hua,太阳),就是华崇拜从火崇拜升格为太阳崇拜。我们今日之中华之华,是太阳。彭头山人建立了太阳崇拜,成为最早的华人。

有了对太阳的认识,就一定对太阳的归藏运动建立了理性认识,归藏运动形成的“二分二至”历法应当是日常的应用了。

由于时代久远,留下来的资料也不多,所以我难以对彭头山时期的历法说清楚,但是我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我肯定地说彭头山时期的历法,其基本理论是归藏,造历的办法是“立杆测日影定二至和二分”,即“四时四节”历法。在彭头山发现了高台建筑,这个高台建筑除了具有祭祀功能外,也具有太阳观测台的功能。

二、高庙文化历法:四时八节历法

高庙文化留给我们的历法证据,是高庙文化八角星,如下图所示:

高庙文化八角星截图

高庙文化八角星的历法内涵是“四时八节”历法的说明书。最内的“四边形”,是“二分二至”说明书,“二分二至”就是太阳之归藏运动解析图,也就是古代历法中常说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四时”,内四边形和外圆结合表达的就是确立四时;内圆外面的八角星,表达的是“八节”,就是根据太阳的归藏运动设立八个节气交接点,从而把太阳年八等分,成为“八节”。这就是上古时期的“四时八节”太阳历,其基本理论就是太阳的归藏运动。太阳的归藏运动,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太阳的回归运动,这个我在《天文历法之大地湾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一文中已经交代清楚了。

三、后高庙文化历法:阴阳五行八节历法

后高庙文化八角星

从后高庙文化八角星看,后高庙文化时期与高庙文化时期相比较,在历法上具有了阴阳五行的认识,但是依然坚持“八节”,没有发展成“十节”(十月)。我之所以关注“十节”,是因为“阴阳五行十节”历法是伏羲的创造。我要说的是,后高庙文化时期,依然没有见到伏羲。我也说过,以太阳的归藏运动作为制作历法的基本理论,是无法创造出“十节”(十月)历的。只有伏羲出世,贯通了阴阳五行、创造出八卦模型,才能推演出“阴阳五行十节(月)历”。

后高庙文化八角星记载的阴阳五行在哪里呢?在中心部位的线条构图。首先整体看,线条之构图给人的是“十字”“四分”,这就是“四时”;再看四组线条是“横向”和“竖向”摆放,上下看和左右看,均是“阴阳对立”,就是“竖”与“横”成对,对角看又是同向,这表达的就是“阴”“阳”概念;五行在哪里呢?在十字四分的每个四分之一圆中,都是五条画线,这五条画线表达的概念就是“五”,而“形”的概念则是通过四个四分之一圆内线的横→竖→横→竖的变化表达的。所以在后高庙文化时期,古人已经建立了“五行”的观念。

大唐文化陶器图案

距今 7000 多年的长沙南托大唐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其中就有以上陶器图案。大唐文化处于高庙文化晚期,后高庙文化的早期。上面这个象飞碟一样的图案给人的震撼是强大的,但是这个图案并不是飞碟,首先它用四个角表达“四时”,每个角用黑白面表达阴阳,实际上四个角被阴阳所分,表达的还是“八节”,这个图开始把“四时八节”注入了“阴阳”的烙印。上图四角星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被分成“九格”,这就是原始的“九宫”。所以伏羲文化的诸要素,在伏羲出现之前,真的都具备了,这些都是伏羲创造伏羲文化的基础。

这里也说一句,我在《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标志》一文中,认为八角星是十月历的观点是错误的。八角星历法应该是四时八节历,不过在大唐文化时期注入了阴阳九宫的观念,在后高庙文化时期注入了阴阳五行的观念。前面已经说过,阴阳与太极的观念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建立了。

四、高庙八角星符号转播路径与时间

对于高庙文化八角星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简略如下:

高庙文化(距今约7800~6800年)→大唐文化(距今7000年)→后高庙文化(距今6800年~6300年)和汤家岗文化(距今6800年~63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6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2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在距今约5200年始出现八角星符号)→小河沿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五、高庙时期古人的生活水平、科技水平和高庙文化八角星的文明内涵

距今8000年到9000年前的洞庭湖彭头山文化和江淮平原贾湖文化出土的陶器一样,已出现了罐、盆、鼎、壶、钵等陶器品种,还出现了保证陶器正常使用的陶制支架,这显示了华夏古人在距今8000年到9000年前的生活水平从“粗食”进步到了“美食”的地步。但是彭头山和贾湖陶器种类还没有发展到齐备的地步,所以人们的美食要求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从高庙文化考古发现,高庙出土的陶器种类相当齐备,有蒸饭用的簋,煮食物用的釜、罐、鼎,装水用的缸,装菜肴用的钵、盘、碗、碟、豆,喝水饮酒用的杯等。现代人所拥有的食器,高庙时期都已出现。由此可以判断,高庙人已经形成初步的美食文化,高庙人的生活水平处于同时期居民的高端。高庙文化居民的生活,是一种被供养的生活,他们是文化贵族和神族,是祭祀团体。

高庙文化考古材料还显示,高庙文化时期已经具有天圆地方、四面八方、太阳崇拜、凤鸟崇拜、阴阳五行、数学、几何、天文、地理、原始宗教、人祭、面东而葬等丰富的文明内涵,所以说高庙是文化遗址是不够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文明。高庙应该处于早期国家时期,所以我说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是最早的神州和中国。

对于高庙文化之八角星,其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前面分析的历法内涵。一是高庙文化八角星,表达的是高庙时期的宇宙观:天圆地方,日照八荒;二是表达的是高庙时期的空间观:四面八方;三是表达了高庙时期的几何学:四边形、圆形、八角形、多几何形组合形都有;四是表达了高庙时期制图技艺先进,工艺娴熟而且具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技术的基础是几何学和数学;古埃及人的几何学知识,要到高庙找祖宗。

高庙文化的几何学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彭头山文化时期,再向上可以追溯到洞庭湖畔的临澧竹马村文化遗址。

根据能够找到的公开资料,在距今30000年前,在欧洲的一个山洞里出现了人与动物的画像、捕猎活动、生殖崇拜之类的符号。但是同期的中国北方,位于朔州城西北15公里的黑驼山脚下的峙峪遗址发现了距今30000年前的磨光石器和骨器,发现不少的契刻骨器,其中有一件上骨器上刻有普氏羚羊、鸵鸟和甲骨文。另据说在伊朗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的用各种几何图案制作的计数泥块,但是在中国的南方,在洞庭湖畔的临澧竹马村,出土了距今18000年前的带有拱桥形甬道的高台式土木建筑,此建筑集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筒形、方筒形、椭圆长筒形、梯形、拱形、锥形、外圆内方形等几何图案于一身,这表明中国不仅不缺几何学,而且把几何学用于工程建设。在高庙文化的白陶上,诸多图案就是象印版印刷的规整的几何图案,因为中国古人早在距今18000年的临澧竹马村文化时期,就熟练地掌握了几何学,并应用于建筑。

看下图,自己去体会高庙人的绘图技艺和对几何学的娴熟运用。

高庙文化八角星整图。【7800年前的高庙八角星符号,若人之头。在甲骨文中,人的头即“元”,此符号或已寓含中国哲学中的“一元”观念,沅水之“沅”抑或与此有关(周行易语)】

以前没有看到这个构图,很可惜。这个图,我认为应该是“盘古”。我以前说的南方盘古—女娲(农神)—西王母神系,是正确的。周行易所说的“元”正是高庙神系之“元”。高庙是女娲神系,女娲神系崇拜的神正是“盘古”,这个陶器就是高庙盘古崇拜和高庙神系源自盘古神系的证据。

六、南方农神与授时制历

女娲时期,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物资需求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业的地位上升,就要产生“农神”。农神如何产生呢?通过女娲与太阳结合,分离出掌管农业的“农神”。我以前也论述了,南方农神北进,在中原地区演化出神农族群。神农族群成为中原女娲氏的夫婿,承袭伏羲之称号,从而演变成了一代伏羲,这就是古史记载的“神农代伏羲为王”。

南方女娲设立农神,掌管农业,授时制历是农神的专职。

农神授时制历、记录有关天文观测的书契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在当时的陶器上,随后集中出现在彭头山文化之后的大溪文化中,如在城头山和周边的遗址中发现了与彭头山测影符号一样的陶器书契。

城头山出土的测影书契

在城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一只青灰色的碗,上面刻有一个上下两端用横线连起来的x符号。这个符号在多地遗址中出现,被专家破译是地数五。

五字的演变

东汉·许慎《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所以“五”原本就是测影授时的书契。神化之后就是“巫”,化成数字就是“五”。

七、彭头山书契与第一文字“X”和“华”(日华)

彭头山发现的书契

在距今9000年的彭头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刻有“X”形字符的小型穿孔石棒,这个穿孔石棒是当时的女巫配载之物;在彭头山出土的用来支陶釜、陶罐的陶制支架上,发现了两种类型的“X”字符:一对三角形镂孔,组成一阴一阳的一组不相连的“X”,“X”形镂孔的四周有连续的卵石纹框边。在彭头山“X”字符出土前,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的西亚哈拉夫遗址上发现了一尊陶塑女神像,其身上有一个“X”字符,被西方认为是第一文字。

包括“M”“K”“S”“Z”这样的文字,在中国史前遗址书契中是常见的。这些西方梦想出现的文字,大量出现在中国史前遗址,但西方并不认为是中国文字,实际上这些就是上古中国人发明的文字,中国古人称之为“书契”。

彭头山书契。第一文字“X”。

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罐上的太阳神树“华”

这个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罐,可以证明我关于“华”的理论。我一直在说,华起源自火,升华为太阳。随着太阳神化,在太阳神话中,东有“扶桑”,西有“若木”,所以华又与太阳神树产生联系并使“华”有了“太阳神树”的含义,恰好这个时期产生了书契或文字,“华”就用“太阳神树”来表达。我以前论述过三星堆的太阳神树实际就是“华”。所以“华”从来就不是“花”,在古人的理念中,没有“花”,只有“华”,即“火华”“日华”“光华”“树华”等等。这当然是我对以前观点的进一步论证。

起源于彭头山的这个族群,我称之为“华尼尸”。彭头山时期的“华”已经从“火”升格为“太阳”,音hua。“尸”就是“夷”。所以“华尼尸”是最早的华人,也是最早的夷人。我说“夷”的本质是“华”,是对史前文化反复提炼的结果。我也说了,起源于大地湾的族群我命名为“华尼夏”,也就是古夏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法源于湖南高庙文化
以陶器为证,仰韶文化半坡时期甚至更早,华夏古人已经掌握“四时八节”历法思想
古玉玩味(14):中华远古的太阳崇拜
太阳神鸟第一形式:“一鸟载日“ 及 ”丹凤朝阳"
皇皇者华8:高庙凤鸟身体上的“红色八角星”就是“华”(太阳)标志
河图洛书正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