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神机营的各种装备算得上世界水平

鸟铳(读音:chòng )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清朝多称为鸟枪。与明代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侵彻力较强;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较高。“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戚继光 撰《练兵实纪杂集》)。又因其枪机形似鸟嘴,故又名鸟嘴铳。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鸟铳  我国发明的火药及火器,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以后,经过火器研制者们的仿造和改进,制成了在构造和性能上都比明代前期火铳优越的新型枪炮。火绳枪即是其中一种。所谓火绳枪,就是火绳点火的早期金属身管射击武器。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

鸟铳是欧洲发明的,明嘉靖年间经日本传到中国。据《筹海图编》 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中),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遂命仿制。约在同时,又有鲁迷(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 滑膛、火绳枪机。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枪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 每名鸟铳手配备药罐1个,铅弹300发。每发射一次,要经过装发射药、用搠杖捣实药、装铅子、捣实铅子、开火门、下点火药、闭火门等一系列繁杂的动作,发射速度较慢。作战时多成五排横队,轮流装填和举放,以保持火力不中断。由于前装彈藥的限制,发射时一般取立姿和跪姿。


鸟铳传入后,中国许多火器专家即潜心研制,以求革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搜寻到“鲁迷鸟铳”,遂加以改进,把枪机置于枪托内,“拨之则前, 火燃自回”,简化了发射动作。他为了提高鸟铳的射速,还参酌佛郎机铳制成装有子铳的“掣电铳”,参酌三眼铳制成有5支枪管的“迅雷铳”,可轮流发射。

   明崇祯八年(1635),毕懋康著《军器图说》,载有“自生火铳”,改火绳枪机为燧发枪机,提高了鸟铳点火机构的防风雨能力。清康熙年间,戴梓制成“连珠铳”,可交替扣动两个扳机,连续发射28发弹丸,提高了鸟铳的射速。康熙以后,鸟枪种类渐多,乾隆时官修的《清文献通考》中列举了17种装备军队的鸟枪。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许多清朝鸟枪,多数仍为火绳枪,少数为燧发枪,燧发枪的枪机已有撞击式、轮式、弹簧式等多种形式。其中有一杆康熙时期的“御制自来火二号枪”,全长1.35米,枪筒长0.90米,口径11毫米,铸铁枪筒,燧发枪机,有鎏金图饰。

鸟铳  鸟铳与火铳不同,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 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 

  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  

  完整的铳管制成之后,安于致密坚硬的铳床上。铳床后部连接弯形枪托,铳床上安龙头形扳机。经过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制和改制,火绳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明军装备的主要单兵射击武器。万历年间,火绳枪的研制又有许多进展。当时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就曾仿制成攻噜密铳(土耳其火绳枪),先后研制成各有特色的  火绳枪10多种,其他火器及战车10多种,并以多种文体撰写《神器谱》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多部。  

  明朝鸟铳的射击过程,现在看来,是够麻烦了。据赵士桢的传授,可分为以下步骤:倒药(将火 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 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 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 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 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 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瞄准发射。  

  鸟铳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火枪,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 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  

  清承明制,清代鸟铳无较大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出现一种抬枪,由二人用火绳点火发射,实际上是一种重型鸟铳。  

  长度:2.01米  


  射程:100米  


  射速:约1~2发一分钟

鸟铳  鸟铳的出现引起了军队装备的重大变化,很快就成为装备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之一。《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鸟嘴铳1万支。戚继光《练兵实纪》(1571年刊行)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 支,约占40%。清康熙三十年(1691),置内外火器营,其中内火器营3920人,有鸟枪护军2512人,占64%。雍正十年(1732),在驻吉林的八旗兵中设鸟枪营,领兵1000人。随即在广州、福州、宁夏等许多地方都设立鸟枪营,成为新的步兵兵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后,西方的后装线膛击针式步枪输入中国,鸟铳遂被淘汰。

明初盛极一时的火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却变得落后了。原因有很多,例如明朝自永乐之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等内陆地区已经不再存在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的威胁,战乱通常不过是发生于边陲偏僻地带,即使是正统年间的轰动一时的土木之变,那场危机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只是昙花一现。这自然使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减少了火器更新换代的迫切性。


大明火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说得不错。战乱不断的欧洲人崇尚武力,他们不停地研制新装备,大约从十五世纪起,便开始引领火器发展的潮流。资本Z義萌芽的出现使火器沦为了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优胜劣汰的竞赛。因此,欧洲火器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品种还是质量都超过了那些由明朝政F拔款生产的火器。也就是说,欧洲取代了中国,成了世界军事变革的中心。


处于封建割据的欧洲,国与国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而且阶级矛盾日渐严重,新生的资产阶级同守旧的封建贵族,正在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角逐。资产阶级的枪能够击穿封建骑土的盔甲、炮能够轰破封建领主的老旧的城堡。无论是谁,只要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改用火器,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明军枪手

欧洲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的著名西式火器有“火绳枪”与“佛朗机炮”。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火绳枪。火绳枪与火门枪有很大区别,前文已经提过射手发射火门枪(或手铳)时,需要用一只手持枪,另一只手点火,还不能瞄准,颇为不便。而火绳枪就不同,射手的眼睛可以通过枪管前端的准星、后部的照门,与目标成三点一线,从而提高了射击准确度。




火绳枪的新颖之处还在于与众不同发火装置。这个发火装置的主要构件是一条弯钩形金属杆。射手发射时,用食指向后扣动那个与现代枪械有点相似的板机,金属杆便会绕轴转动,这时燃烧在弯钩形金属杆前端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射出弹丸。火绳是经过化学物品秘制而成的,燃烧速度极其缓慢,可以反复使用,长时间不熄灭。



最早的火绳枪的发火装置示意图(《世界火器史》第135页)




从整个发射程序来看,火绳枪可以一边瞄准、一边射击,比火门枪优越得多。




火绳枪传到东亚是与欧洲的航海家们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有关,当时,西班牙与葡萄牙这两个西欧早期殖民帝国远涉重洋,使用先进的火器不断侵入非洲、亚洲及美洲。随着殖民者海外扩张的进一步加剧,火绳枪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沿海,时间大约在十六世纪中间的嘉靖年间。




1522年(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沿海的西草湾一带缴获了两艘在沿海为非作歹的葡萄牙船,并得到了火绳枪,但没有立即进行仿制。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又在沿海的双屿岛之战中击败了一股海盗,同时缴获了日本人与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发现日本人的枪械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因此,明朝专门制.造兵器的有关部门便开始仿制日式火绳枪。




日本人的火器制.造技术也是源于外国。最早传入日本的是中国火器,那是在公元十三世纪,入侵日本的元军使用了会爆炸及燃烧的雏形火器,给了参战的日军以深刻的印象。明朝建立之后,一方面中日之间有商贸往来,另一方面,倭寇(日本海盗)在中国沿海经常进行掳掠。就这样,明朝的火器不可避免地通过商业与战争等方式传到了日本。但是明朝的火铳(相当于欧洲的“火门枪”)始终没有在日本得到大规模的推广,真正在日本广泛传播的是欧洲传来的火绳枪。




1543年,日本种子岛的居民从跨海而来的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了火绳枪,并加以改造,在枪管尾部创制了闭气螺栓,这东西就象现在的螺丝钉一样能够旋转着扭出扭入,扭出时可以清刷枪管内壁的火药残渣,扭入时则起到闭气的作用,增加射击威力。据说,原先产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连射五、六次之后,枪管会因过热而有爆膛的危险,但是日本人仿制的火绳枪(改叫“铁炮”)则克服了上述缺点,从而更加耐用。




明朝人步日本人的后尘,也仿制成功了火绳枪,这种枪打得比较准,甚至能将天上飞翔的小鸟打下来,故被称之为“鸟铳”;又因其弯形的木制枪托好象鸟喙,所以也叫“鸟嘴铳”。




鸟铳的铳管又细又长,长度通常是口径的五十至七十倍,能令到火药在铳管之内充分燃烧,增加弹丸的初速,制作精良的产品,平射时射程为八十步,仰射为三四百步。




迅雷铳-多管转膛炮


这个东西可不简单啊,已经有了后来马克沁机关枪的雏形了啊!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当时的欧洲火枪手,单兵作战的装备是12个装好火药小筒,也就是说,每次作战,士兵能打出 12发子弹就已经很满足了。再看看我们的“转膛炮”,一下就18发,而且发射间隔比火枪短,发射完之后还可以当长枪使用,我不得不佩服明朝工程人员的智慧啊!



三眼铳

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特别说明的是,这也是一种冷、热兼用的火器。当时的明军有专门装备这种火器的骑兵,三眼铳发射完三次之后,不用再次装药,因为骑军这时已冲入敌阵,铳换个拿法,就是一把 “狼牙棒”,又是一件很称手的兵器,这种战法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







总之,明朝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欧洲火器,但并没有忽视国产火器。例如源于西方的鸟铳,它虽然适合南方的步兵使用,但北方的骑兵更加乐于使用国产的三眼铳。三眼铳虽然不能瞄准,准确度远逊于鸟铳,然而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目标庞大的骑兵,有时不用瞄准的应急射击也一样能打中。三眼铳在近战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当作大棒砸向全身披着重铠甲的骑兵,效果胜过刀剑。不过,可能是由于财政等各方面的限制,一直到明亡为止,明军还照样使用着手铳、碗口炮等本来应该淘汰的旧式火器。

大明赵老爷的专利!可以快速装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说中清朝时已经有人发明火药快枪,为什么没有被朝廷重视推广来增强军队防御进攻?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明代北军为何钟爱三眼铳,排斥鸟铳
巧夺天工世无双——鸟铳的构造
枪.轻武器发展史
明朝火器‘三眼枪’的一些资料
《神器谱》:赵士祯关于明代火器的引进介绍和改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