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家有个熊孩子,那要怎样树立他的对错观、道德感?


总被人问起,我家宝宝被人欺负了怎么办?当几天前一个朋友提到了一个困扰,让我们想起了硬币的另一面:她家2-3岁的宝宝非常活跃,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喜欢打人咬人抢小朋友的东西,她只好跟着背后四处赔礼道歉,回家讲道理,甚至打骂都没有效果,现在在家里天天担心孩子被人排挤没人愿意和他玩,或者哪天惹出大事。

 

这其实不是个案,每个小朋友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些是对外人,有些是对家里的亲人,这是宝宝道德感建立过程中的常见情况。

 

 

可能很多人认为孩子咬一下人打一下人,抢小朋友个东西而已,多大的事情啊,谈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那我们看看道德是什么。虽然道德具体的描述和范例在每个年代都有不同,但通常来看,道德包括三件事情:对错是非观念,对暴力暴行的反感抵触,以及同理心。

 

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身上发生的问题很像?熊宝宝打咬小朋友,或者抢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是错的,也不知道暴力不对,更没有在内心产生对被咬被打被抢东西的小朋友的同理心。这是为什么?因为小朋友生来没有道德感吗?

 

并不是的。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道德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对于个体来说,绝对的利己主义是可以让个体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但事实上再怎么谈厚黑学,绝对利己主义也从没在人类史上成为过主宰。道德标准虽然永远在变换,但道德本身从未缺失过。

 

进化论者认为道德对于物种整体的延续具有强大帮助;生物学家在研究其他人类近亲所表现出的类道德行为;精神科医生则发觉道德感的存在和某些大脑组织有直接关系。但不管如何,有相当多的证据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道德本身是存在于人类天性中的设想

 


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道德感呢?

 

生活在一个健全和平稳定的年代,我们相信任何有责任感的父母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道德感的人。但事实却是,即便是那些本身高学历高收入并且三观正确的家长,仍然可能养育出会被认为“道德感缺失”的子女。

 

上个世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感发展理论,根据他的理论,人的道德感的成长分为3级6个阶段:

第一级(前传统)

  • 服从和避免惩罚(我如何能不被惩罚?,婴儿期)

  • 寻求自我利益(我能有什么好处?,学前期)

第二(传统)

  • 同社会协调一致(别人眼中的好孩子、社会规范,小学阶段)

  • 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和道德秩序,小学阶段)

第三(后传统)

  • 社会契约精神(中学阶段)

  • 普世价值(成年后)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


但孩子无法独立完成这个进程,他需要在家长老师等成年人的协助之下实现将天然的道德感固化成自己三观人格。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中,首要的是我们家长以身作则,当然这些榜样效益同样来自身边的朋友甚至媒体上真实或者虚构的偶像。


我们读者家的大部分孩子都处于前传统的阶段,惩罚和奖励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这个下面具体说。

 

 

关于道德感来自理性还是感性的争论自古有之,但更符合实际的情况是理性和感性都会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这导致我们遇到杀死1个人能挽救10个人时该怎么做这种问题时,会陷入道德冲突。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判断,一些专家认为大脑表层负责理性思考,而内层结构则负责感性的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往往在于感性和理性联动在一瞬间完成的“下意识”结果。

 

对于小朋友来说,感性和理性部分都不成熟,感性的表现在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的缺失在于其无法判断对错和奖惩的关系。

 


感性:情绪控制

 

我们自己都经历过情绪失控的时刻,孩子更是如此。总有家长提到孩子突然之间的情绪爆发,有时候是对家人大喊大叫,有时候则是动手攻击小朋友。这来自孩子对情绪控制能力的不成熟。

 

对于一两岁的小朋友要求完全控制情绪是不太现实的,但随着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找到适合自己情绪调节的方式。

 

另外一点是让孩子了解情绪失控并没有正常沟通更能有效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我们最常见到的问题就是孩子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大哭。曾有读者问我们他家的宝宝稍不如意就哭的死去活来怎么办,我们问他宝宝哭了之后他如何处理。他说:还能怎么办,去哄呗,不哄的话会被老人骂死。

 

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哭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哭可以让家长明白他需要帮助。当孩子逐渐长大,虽然原本可以学会控制情绪的沟通,但很多时候他们发现,哭依旧是最有效的达成目标和让家长让步的方式。而这种情绪失控的沟通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建立。当孩子更习惯与宣泄情绪时,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也就很难控制情绪,很难想起家长千叮咛万嘱咐的处事方法了。

 

因此尽快将孩子从小习惯的:哭=沟通;哭=实现目的的等式解开。让孩子了解自己已经长大,哭已经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了,有要求想要怎样必须通过合理的模式表达出来。想哭想发泄情绪没问题,但是等情绪发泄出来再说自己想要怎么解决。没必要强迫孩子必须停止哭泣,但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他回应

 

“想哭?可以。哭好了告诉爸爸妈妈你想干嘛,我们再讨论能不能做。”

 


理性:规则与奖惩

 

每个人都是社会生物,关于规则的学习了解遵循制定,贯穿于我们每天的生活,甚至决定我们一生的轨迹。

 

别忘了我们提到的 Kohlberg 道德感发展阶段,其中作为婴幼儿时期的关键,就是孩子会开始进行规避惩罚以及寻求利益的思考,也就是惩罚和奖励,之后才被社会、权威和秩序的认同感、社会契约精神和普世价值。惩罚和奖励,都来自孩子理性中规则的实现。

 

总能听见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没规矩,讲道理还是打骂都没有用。但在抱怨之后,建议大家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你有给孩子清楚解释过规则和奖惩标准吗?

2,你的标准中奖惩是合理有效的吗?

3,这些是和孩子实现沟通并达成一致的吗?

4,在孩子做对和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有真的立刻奖惩他吗?

 

在确立规则奖惩机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未来让孩子可以预先判断什么事情会被惩罚,什么会导致好的开心的结果。将对错与奖惩实现下意识的挂钩,从而不犯错。

 

为了实现这样的收获,我们要做到三点:


  • 制定清晰简单有效的规则和奖惩

  • 解释规则

  • 奖惩不应拖延或者随意取消

 

奖惩的规则和方式必须跟孩子沟通,解释清楚,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孩子在实践和熟悉之后实现预判,一个模糊,空洞或者孩子不认可的规则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

 

奖惩本身也必须是有效的,你给一个两三岁孩子发几万元的奖金,他也没觉得有比一根冰淇淋更有意义;同样的,很多家长急起来就忍不住打孩子,不说暴力本身的负面影响,孩子真的怕打么?这还没有一天不能吃零食或者不能看海底小纵队更有效吧。

 

还必须注意的是不要用某种错误的事情来惩罚。前几天有个朋友说起她家不听话的宝宝,怎么说都不好好吃午餐,于是她生气了说不好好吃午餐的话,晚餐也没有了。

 

结果不出意料的是无效,这个事情中有三个错误,首先就是不吃午餐是错的,但不吃晚餐也是错的,惩罚宝宝的错误不是让他去做另一件错的事情。有效也副作用最少的惩罚方式就是减少娱乐,比如零食和动画片,或者没收玩具。

 

其次不好好吃午饭的奖惩规则并没有在孩子犯错前说明确认,因此对孩子来说,她对被惩罚的原因的直观理解并不是不好好吃饭,而是惹爸爸妈妈生气了,这是无法实现以后预判规则的目标的。

 

最后,家长是不可能做到让孩子不吃晚饭的,于是这变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惩罚。这种惩罚只会削弱家长和规则本身的严肃性,起到反效果。孩子很聪明,几次之后就知道你是在唬人,以后你再想认真设置规则只会更难。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几条是父母长辈在孩子规则培养的时候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1,全家人的标准不统一爸爸一个奖惩标准,妈妈一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一个,这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这种制度是不可能有效的。全家人必须达成一致并且严格执行,如果老人觉得惩罚太严厉,可以换成相对柔和一点的惩罚,这也比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将奖惩废弃的情况好太多。

 

2,总帮孩子预防错误不要担心孩子出错,不需要在孩子犯错前就三番五次的提醒他,让他自由犯错,然后接受惩罚,他才能成长。你不可能永远守在他旁边提醒他,帮他避免所有错误。他总要自己去犯错,现在犯这些小错,了解规则的意义,总比以后犯大错要好得多。

 

3,只完成惩罚没有正面教育。惩罚是否有预防意义,在于家长同时进行的正面教育,和孩子一起回顾规则,为什么设定规则,奖惩的意义,怎样做是对的,为什么这样是对的,做对的事情短期和长期对他的好处等等。

 

4,用破坏安全感的方式惩罚溺爱不是爱,根据规则对孩子惩罚也不是不爱他,家长自己首先要明确这点,然后也要让孩子了解这一点,这可以保证孩子成长中必需的安全感。永远不要用“你如果xxx,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无效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话来作为惩罚。

 

你不好好吃午饭,所以零食取消了。这是我们之前说好的,对吧?因为认真吃午饭才会让你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希望你永远健康。”类似这样的完整惩罚声明,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5,只有惩罚却没有奖励奖惩永远是要对应的,不要只建立如何惩罚的机制,也要建立如何奖励的规则。奖励不仅仅是针对“做对做好做到完美”,同样要针对“进步”。比如如果之前宝宝吃饭总拖拖拉拉一个小时,而建立机制之后可以在30分钟能解决战斗,那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奖励。

 

6,再说一次,忍不住的时候呵斥几句或者打几下屁股不需要天天内疚到死。如果家长只会用辱骂和责打来惩罚孩子,就只能证明家长本身的无能和懒惰

 

 

一提到惩罚,很多家长就会开始担心安全感、心理阴影等问题。但实际上。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才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一环。我们也好,孩子也好,都需要规则来进行预判,这才是安全感的来源,没人愿意生活在“天有不测风云”的可怕世界里。



控制好情绪,建立奖惩规则。这可以让孩子能尽快实现道德感固化,了解对错的模式。但家长也要了解,孩子学习任何的东西都不是一次成功的,控制情绪也好,学会规则也好,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才可能实现。

 

家里有个熊孩子不可怕,根据今天提到的这些设定好孩子生活的规则。切记,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必须成为孩子的榜样,合理控制情绪,尊重规则,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孩子熊只会熊一个,家长熊就要熊一窝了。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孩子受欺负怎么办?听听这位爸爸的经验

  • 不买就哭?让孩子买到手抽筋会不会就不想买了?

  • 诀别轻松教育时代?!日本教育模式的再次反转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如何让爸爸更爱和孩子玩?给妈妈们的建议

  • “我要给你这样一个世界”,扎克伯

  • 格给女儿的信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看看日本幼儿园的'神奇'秋游春游

  • 关于育儿和手机的真相

  • 我们的孩子还需要高考么?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爸爸应该教给孩子的15件事情

  • 16岁创业的华裔少年,如何看学校教育体系问题 [视频演讲]


参考资料: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http://www.cs.umb.edu/~hdeblois/285L/Kohlberg'sMoralStages.htm

Brain Rules for Bab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自律,不要再逼孩子了……
“管”孩子,还是“管理”孩子,其实大不同
《今天怎样“管”学生》之纪律管理(一)
今天,我把学生揍了......(深度好文)
学龄前儿童,学还是不学?
“爸爸,你自抽耳光的样子真丑”:情感绑架,何时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