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章、站队是个大问题



  皇储之争

1

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这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曹操在自立为魏王之后,他也不出意外的面对了这个问题。曹操三个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儿子,老大曹昂死的早,从一开始就退出了夺嫡之争。曹操在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很长时间都没有下定决心。从一开始,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曹操其实对于文学造诣很高的曹植更为青睐,但是曹植只继承了曹操激扬文字的一面,但是在政治上几乎是一个白痴。曹丕虽然略输文采,但是隐忍低调,善于在各派势力之中纵横捭阖,颇有自己几分军事方面的遗传。但是更要命的是,曹丕是长子,具有先天性的继承人的合理性。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古文《杨修之死》,这篇故事说的是一个因为小聪明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寓言,似乎是要教育孩子们要脚踏实地,不要耍小聪明,小聪明最终都会害了自己。但如果你翻开史书,你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在夺嫡之争中失败者的悲惨结局。

杨修此人,作为史书上的记载是绝对的根正苗红的官二代,其父杨彪是东汉太尉,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而且杨修从小的聪明就是出了名的,25岁的时候通过举孝廉就做到了丞相府的书记,搁现在就是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杨修经学修为深厚,全国上下不论公卿大夫都以结识杨修作为荣耀,除了根正苗红,文字功底了得之外,业务能力也是不俗。在丞相府任职期间,军国大事内政外交方面的大事都处理的很得体,很受曹操的赏识。

如果剧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他很受曹操的赏识。就像全天下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砸锅卖铁一样,曹操也为了好苗子曹植能有更高的造诣,让杨修去给曹植当老师。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曹植与杨修一见倾心,两个人都是有才情的大文人,意气相投,一点儿都没有文人相轻的嫉贤妒能。更何况,此时的曹植是曹操最为器重的儿子,不过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以后的魏王,所以杨修想都没想就毅然投身到曹植的阵营中。不过参与到任何的继承人之争中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粉身碎骨。

由于杨修态度坚定地站在曹植一边,所以,他在曹操面前就说了曹丕不少的坏话。由于杨修实在是太聪明了,对于一个外人对自己儿子不断的诋毁,曹操竟然也就慢慢的相信了。对于这样事态的发展,曹丕非常惊慌,于是曹丕将其铁杆的支持者司马懿和吴质藏在货车中接来府上商量对策。这种王子与外臣的私下接触是大忌讳,但是不想却被杨修布下的眼线发现了,于是杨修向曹操告发。因为没有证据,曹操也是将信将疑。

曹丕慌乱不知如何应对,司马懿淡淡的说道。

“此事毫无证据,曹丞相又生性多疑,不会轻易相信杨修的说法的。您可再派货车入王府,故意让丞相发现,丞相必然会心生疑惑,待其查验之后,必会对杨修生起猜忌之心。”

果然曹操派人到货车上检查,没有发现曹丕私通大臣的证据,对杨修就有了戒备之心了。

曹操率军出征,曹植都会当中吟诵自己为父亲所写的赞美诗,赞颂父亲曹操如何如何功业盖世。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曹操也对儿子的文采所折服。面对这样的情况,曹丕感到非常的失落。

“我是不是也应该写几首给父亲歌功颂德的诗作呢?”

“吟诗作赋不是您的强项,以后送别大王之时,您只需默默流泪就可以了。”司马懿淡淡的对曹丕说道。

“这样就可以了么?”

虽然曹丕心里将信将疑,但以后每次曹操出征之时,曹植慷慨激昂的吟诗作赋,曹丕跪在远处泪流满面。曹操看到长跪不起的曹丕,深为其对自己的留恋和挂念所感动,不经意间竟也红了眼圈。时间长了,一种曹植浮夸,曹丕司马懿有仁孝之心的舆论在曹魏朝廷之中慢慢流传开来。

有一次,曹操问及此事。

曹丕真情流露的说道,“儿已成年,却不能为父出征,只有长跪于地,祈祷父亲得胜平安而归,壮我曹家之威。”

曹操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怅然。再想曹植虽然颇具才情,但喜好浮华,比不上曹丕的情真意切。满嘴诗词歌赋虽然表面上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毫无用处,渐渐的动了要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心。加之,曹操在暮年之后自封魏王之后,已经大失天下人心。考虑到曹魏将要面对的动荡局势,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曹操陷入了沉思。

为了最终确定继承人的问题,曹操几次和曹丕和曹植讨论政局以及军国大事的看法。曹植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并且很有章法,而曹丕的回答却很朴实,不过比较接近曹操的想法。后来经过曹操的一番了解,得知曹植的对答都是因为杨修在背后的参谋,心中大怒,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终让曹操下决心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这一年发生的司马门事件,曹植酒后恣意放纵,私自坐王室专用的马车,擅自开启只有帝王举行典礼之时才能开启的司马门,让曹操对其种种狂放、蔑视老爸领导权威的行为终于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

当然曹操也知道,继承人的问题他也无法自己决定,还要顾及曹魏集团中各股势力的意见。曹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个地区的士族豪门的角力场。通过后来一系列的旁敲侧击之后,曹操发现,重臣们大都拥戴曹丕。群众基础有了,那么立曹丕为继承人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魏书》

建安十六年,曹操下令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而把包括曹植在内的其他儿子都封侯。这是一个具有非常明确的标志性的事件,因为封王封侯意味着肯定以后就当不了皇帝了,也就是说和太子之位无缘了。曹操这是明摆着告诉朝廷之中的各派势力,继承人的问题已经尘埃落定,你们该站队了。在这种情况下,曹植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虽然表面上他依然是曹操最为宠爱的儿子,但事实上他已经被踢出继承人的选择。既然已经决定立曹丕了,那么铁杆的曹植一党的杨修,其存在就对未来曹丕的政权构成了威胁,谁知道他会不会将来保着曹植发动政变,因为权力引发的骨肉相残简直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曹操的最佳选择就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替他儿子除掉这个后患。杨修之死,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了。《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是曹操率军出征与刘备争夺汉中,战事陷入胶着,夏侯淳来问曹操当晚的行动的暗号。曹操正在吃鸡,看着碗里的鸡肋,于是讪讪的说,“就用鸡肋为号令吧”。此时任随军主簿的杨修听到了以后,回到营中,就开始收拾行李。夏侯淳问他问什么要收拾行李,杨修说,“所谓鸡肋,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谓,丞相是准备撤军了。”

曹操听说后大怒,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所杀。

总结一下吧,杨修处处卖弄他的小聪明并不是他被曹操所杀的主要原因,恃才傲物的人多了,但因为这个招致杀身之祸的却只有杨修。杨修的死不在于他自己做了什么,在他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植混的那一天,他的这个结果就注定了,也就是说杨修与曹植的关系拖累了他。这种参与夺嫡之争的工作,历来就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要么一飞登天要么粉身碎骨,杨修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但是这个故事在职场上很有借鉴意义。如果我们用一种鸡汤的方式来表达,第一在职场上,是不是聪明不重要,但永远不要表现的比领导更聪明。第二跟对人比自己聪明更重要,一个对的老板等于成功的一半。第三凡是那些认为老板对不起自己,把自己跟老板的利益对立起来的,都不会成功。所以,让我们以聪明人杨修为戒,聪明和才干不要被江河日下的行业拖累,不会因老板被雷劈连累到你,该放弃的就放弃,该改变的就改变。

面对自己突然间从炙手可热的王位继承人成为无人问津的下三滥,甚至连自己的至交以及知己们都无法保护,心情愤懑的曹植写下了一首辞藻华丽的诗作《野田黄雀行》,借以抒发自己忧伤的心绪。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让我们暂时离开这场夺嫡之争的失败者曹植,看一下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懿在这场曹魏帝国最大的变局中的表现。司马懿早在曹植的司马门事件发生之前,就敏锐的觉察到曹魏最高执政中央的风云变化,在取得曹操的信任离开太子府升任军司马的时候,向曹丕建议,让他的弟弟司马孚离开曹植补了自己的缺,做了太子中庶子。

看一下司马懿跟他弟弟司马孚布的局吧,堪称教科书般的翻云覆雨手:

一是,在曹丕和曹植的皇储之位的争夺尚未明朗的时候,两个兄弟分头进入不同的阵营,以备后路。

二是,在曹丕胜出,但曹植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希望的时候,暂时让弟弟司马孚留在曹植身边,以所谓正道规劝曹植。让曹植也无话可说的同时,也在为着日后将其抛弃做着舆论上的准备。

最后,当曹植已经一败涂地无法收拾的时候,在司马懿运作下,司马孚抛弃曹植投入曹丕的怀抱。甚至在曹操死后,司马懿还主导为曹操置办丧事,并义正辞严的教育曹丕,不要像老百姓那样哭哭啼啼,赶快去处理继位和逼汉献帝禅位的大事。而这正是曹丕想说,但不却好说出来的事。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晋书.宣帝纪》

  曹丕代汉

2

就像董卓的废汉自立,一下就把自己从朝廷的肱骨之臣变成了乱臣贼子一样,称王也是曹操此生最大的败笔。因为就在曹操称魏王这一年,孙刘以复兴汉室这样让人无法辩驳的借口正式宣布两家联盟,开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三国纷争的时代。

似乎世界就是在曹操成为魏王之后,一切都开始变了。以前曹操做丞相的时候,最多是权臣,身后永远站着汉献帝为他的行为背书。但是现在,曹操自称魏王,就是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与汉献帝分庭抗礼,将其与汉献帝的权力的纷争公开化。一旦曹操手中不再掌握着所谓的天命,而是因为拳头更硬就能取得更大权力的时候。汉朝三百年,汉武帝刘邦所确立的由汉武帝刘彻更加体系化的以儒学为基础的价值标准,轰然倒塌。各种势力,以兴复汉室和反对曹操为名义的暴动,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原来曹操赖以躲风避雨的那个叫做天命的东西,现在成了自己的致命的毒药。

建安二十四年的五月,刘备攻汉中,七月孙权取合肥。就在曹操调动淮南的魏军防备吴军的时候,关羽趁机攻荆襄,包围樊城,并水淹樊城,于禁献城投降。于禁是曹操创业初期的元老之一,他的投降令曹操非常震惊。可见,当时曹操的众叛亲离到了何等的程度。一时间,曹魏腹背受敌,似乎下一秒钟曹魏的天下就要完了。此时,当年那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枭雄曹操垂垂老矣,雄心不再,甚至打算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这时,司马懿极力劝阻曹操。

 “于禁失去樊城,是因为被水所淹,并不是攻守方面的失败,对于国家并没有太大的折损。这个时候如果迁都,必然会示弱于蜀汉,让以后的战略部署更加的不利,势必更加的无法挽回。况且孙权和刘备虽然号称是军事同盟,但其实貌合神离。而且三国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孙权必然不愿看到蜀汉势力的迅猛膨胀,也更不愿意看到关羽再立功勋。如果我们能与东吴联系,让东吴在后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然会解。请大王三思而动。”

曹操虽然人老了,但是账还是算得过来的,因此在司马懿的出谋划策之下,积极联络东吴,以利诱之。于是早就看关羽不顺眼的孙权下令,派吕蒙在关羽背后捅刀子,趁其在樊城时突袭荆州。于是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攻占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关羽此时正在围困樊城,听闻作为大后方荆州丢失,自己即将陷入腹背受敌的情况,向不远处上庸求救。此时上庸的守将孟达,在蜀汉情势急转直下的时候竟然拒绝出兵救援关羽,导致无家可归的关羽只能败走麦城。

走麦城这个故事在后世无数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中不断的被演绎,其普及程度简直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关羽兵败麦城,继续逃亡,途中粮草难以为继,中了东吴的埋伏,被潘璋所擒,为孙权所杀。蜀汉与东吴从盟友一夜交恶,成为不共戴天的天敌,曹魏涉险过关。虽然孙权在杀了关羽之后,将关羽首级送到许昌,企图嫁祸曹操,但已经于事无补。刘备倾全国之兵,不计后果的讨伐东吴,最终导致刘备死在白帝城。

此计堪称力挽狂澜,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格局和全局观不在枭雄曹操之下。

而孟达因为拒绝在危难中救援蜀汉擎天之柱一般的战神关羽,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后来被杀,因为害怕被刘备治罪,索性举城投降了曹魏。要说曹操对孟达真是不错,不但没有因为其做人的污点嫌弃他,而且还热情的收留了这个蜀汉的叛徒,依然让他做上庸的最高长官。当然,曹操的这个决策很有可能是在司马懿的建议下做出的,毕竟收留孟达对于蜀汉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在魏明帝曹丕登基之后,为了东南方向的稳固,延续了曹操重用孟达的既定政策,封其为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委以东南防务之重任。

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留下两位曹魏重臣曹休和曹真以及曹丕的死党司马懿作为托孤之臣,辅佐少帝曹丕。后来常说的司马懿是曹魏的三朝托孤老臣,起点就是从曹操的托孤作为起点的。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曹魏的命真是好。蜀吴两国为了关羽正拼尽全力互相抽的脑浆子都出来的时候,魏国坐壁上观的时候,曹操撒手而去。

真是会死。想一下,假如曹操死于关羽水淹七军,曹魏岌岌可危的时候呢?

自知命不久长的曹操,像每一个年迈的父亲,摆平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问题,替儿子安排好了身后事,然后才放心的死去。在曹操迅速平定西北,吴蜀两国陷入苦战的良好开局之下,曹丕的作为依然可以说是亲手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曹操身后,曹丕登基,号为魏文帝。作为曹家第二代的继承者,曹丕已经没有了曹操那样沉重的所谓正朔的心理负担,基本上就是逼着汉献帝退了位,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曹丕自己当了曹魏帝国第一任的君主,号称魏文帝,追封老爸曹操为魏武帝。

三百年汉王朝寿终正寝。

曹操的儿子们虽然各有千秋,但综合的才干都比不上曹操,这可能也是曹魏最终被司马后人篡夺的重要原因。曹丕有文青气质,文学造诣也确实不低,后世常以曹操、曹植和曹丕并称建安三子。其人伤春悲秋但是心胸狭小,气质如兰但是心地阴狠。如果作为一个诗人或者是文艺青年,这些不算是太大的问题甚至有时候还比较可爱,但是悲哀就悲哀在作为一个君主,这样的缺点就是致命的。所幸之处,就是曹丕短命,在祸害了魏国七年之后就撒手人寰,否则魏国能不能撑到曹奂还真不好说。

曹丕对兄弟和亲族的残酷是出了名的。对于跟其有竞争关系的弟弟曹植,这个我们中学的时候就学过曹植的《七步诗》,其背后的故事我想大多数的人都知道。不光对曹植,在曹丕执政的七年时间里,为确保其执政地位的稳固,魏文侯曹丕下令禁止其兄弟和亲族留在首都洛阳,而是不停的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反正就是不停的折腾,可以说曹丕做魏文侯的这七年,曹家人基本上不是被发配,就是走在被发配的路上。

曹丕对于曹家人的排挤,甚至是迫害,在后来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由于曹家人人丁凋敝,使得司马懿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个权臣,并且在高平陵之变中靠着儿子司马师豢养的三千私兵就能占首都并最终篡了曹魏天下。曹丕的心胸狭小,后来亲手葬送了曹操亲手打下的锦绣江山。

曹丕的薄情,在另一个方面就表现更加淋漓尽致,那就是洛神的故事。

曹丕的皇后甄洛,字嫦娥,自小知书达理,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来袁熙也死走逃亡。甄洛被俘,曹丕对其美貌折服,一见倾心,收为自己的老婆。尽管甄洛已经有过一次婚史,曹丕也心甘情愿的纳为己有,就是后来的甄皇后。但是再美的美女看得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在曹丕登基后逐渐疏远了甄洛,开始宠幸郭后。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郭后也是嫉妒心极强的女人,诬陷甄后怀恨在心做巫蛊,诅咒曹丕。魏文帝曹丕震怒,将已经冷落在邺城的甄后赐死,并且对死后的甄后“以发覆面,以糠塞口”进行侮辱。

尽管曹丕对自己的原配夫人极尽嫌弃和羞辱,但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曹植一直暗恋甄洛,始终将自己的这个嫂子视作自己心中的女神,始终有着初恋般的眷恋。哪怕甄洛嫁做人妇,打入冷宫直到最后惨死。甄洛死后,曹植因感念这份得不到的爱恋,而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人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女神的描写,将自己对甄洛的思念幻化为自己在洛水边与洛水女神相遇的故事,辞藻华丽,感情细腻,若有寄托,乃曹植辞赋作品的巅峰之作。

这一段真实的史实真是现成的剧本,拥有一切现今最热的元素,有皇家宫斗,有爱与背叛,有得到与失去的三角虐恋,只可惜现在的编剧们只会一遍遍的在辫子戏里胡编乱造,让人徒呼奈何。

也许是因为缺德的事情做得太多,郭女王虽然极尽魏文帝恩宠,但是却并无子嗣。无奈之下,魏文帝曹丕将甄洛所生的儿子曹睿过继给郭女王做儿子,最后传位给曹睿,是为魏明帝。后来,君临天下的魏明帝曹睿,追尊他一生受尽凌辱的母亲为文昭皇后,告慰曼妙女神的在天之灵。

另一方面,魏文帝曹丕作为君主所表现出来的无能和短视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为了解决被蜀汉堵着门殴打的现状,黄初元年(公元221年),孙权派人来投降,希望认魏文帝曹丕为老大。这是曹丕登基依赖第一次面对重大问题的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曹魏朝堂之上争吵很激烈。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孙权为什么这个时候来投降。由于东吴的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夺了荆州,导致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然后被杀。吴蜀交恶,孙权为了免于两面作战的窘迫和灭国的后果,才向魏国低头。

其实对于曹丕来说最明智的选择是,跟蜀国建立攻守同盟一起打吴国,那么吴国必然穷途末路。哪怕作壁上观,就在旁边看着让他们两败俱伤,因为不管你魏国打不打吴国,蜀国都是要打吴国的。

大臣刘晔强烈建议孙权不要接受,敏锐的看出孙权是假降,一旦与蜀汉的战争结束,必然会与曹魏反目。如果这个时候跟蜀国一起打吴国,吴国必灭,再图蜀国,天下可定。话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还是听不进去。曹丕好大喜功的一面让他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曹丕选择接受孙权的称臣,也葬送了曹魏最有可能灭吴的一次机会,这个错误使得天下统一的进程一直推迟到了司马家的晋朝才完成。

这就不是能力的问题,这是智商的问题。

事后证明这根本是个骗局,说好的质子也没来,东吴只不过是为了与蜀汉周旋而争取时间,曹丕一登基就被人涮了一道。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吴蜀两国交好,反正关羽已经死了,蜀汉打了这么久估计一口吃掉东吴也越来越不可能了,自己也快要撑不下去了。曹丕在被东吴当傻子一样骗了以后,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又让他做出了错误的选则。

曹丕听说吴蜀重归于好,盛怒之下下令发兵攻打东吴。但是战机稍纵即逝,攻打东吴最好的时机已经失去了,此时仓促出战换回的是魏军的惨败,徒添笑柄。

老臣蒋济苦苦规劝,不要在隆冬之际发兵。盛怒之下的曹丕听不进去任何的意见,将匹夫之怒的可笑表现的淋漓尽致。结果一场北风船舰入不了江不说,十万水军困在风雪之中,士气受挫。后来被吴军偷袭,自己本人也险些被吴军生擒。

此乃黄初年间最大的失误,曹丕从他老爸那里接下来的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烂。

  黄初年间的布局

3

好像哪里不对,作为曹丕的太子党,作为四友之一的司马懿在干什么呢?深谙三国之间纵横捭阖之道的司马懿为什么一声不吭?要知道就是司马懿建议去鼓动孙权偷袭关羽,从而导致不光给曹操解了围,而且让吴蜀结怨,刘晔的计策不过是他的计策的翻版,为什么这个时候就一言不发了呢?

虽然曹操在一开始认为司马懿有所谓的狼顾之相,在初期的时候也是对司马懿各种打压。在这种情况之下司马懿低调隐忍,通过兢兢业业的做事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并将司马懿作为曹魏帝国第二代执政班底留给曹丕。但是曹操曾经那个“三马食一槽”的梦魇始终缠绕在心头挥散不去,在弥留之际,曹操特意提醒曹丕。

“司马懿此人虽然颇有才干,但是他有着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你一定要防着他。”

“父王的叮嘱孩儿一定谨记于心,有大司马(曹休)和大将军(曹真)二位的鼎力辅佐,司马懿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司马懿作为曹丕的死党,在夺嫡之争中居功至伟,所以曹丕还是向着司马懿说话。而且尚处在蛰伏期的司马懿,行事低调隐忍,曹丕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打压司马懿的理由。

虽然说的轻松,但从曹丕执政之后的表现来看,他对司马懿的态度还是有所转变。在夺嫡之争的初期,由于曹丕不被朝廷中的势力所看重,只有司马懿主动对其表示支持,因此曹丕对于司马懿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倚重,以确保自己能够得到储君之位。到了曹丕从皇子升级为魏文侯之后,曹操时期的一众将星尚在,曹仁、曹洪、夏侯淳等人对他忠心耿耿,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自家人。所以司马懿在魏文侯曹丕眼中的地位自然不如在当年皇子曹丕眼中的地位重要,在现在曹丕的眼中,现在的司马懿不过是像郭嘉、荀彧一样可有可无的谋士而已。

当然,也可能是老父亲临终时的谆谆教导,曹丕真的是听进去了。

于是登基之后的魏文侯曹丕死死的把握住曹魏帝国最为重要的军权,禁止司马懿的染指。虽然在司马懿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儿绝望,但是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来说,曹丕懂得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以及该怎么用人,确实比曹植更加懂得帝王的驭人之术。

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懿的选择就是继续低调做人,把领导交办的所有事项做的有条不紊,静心等待机会。而且话说回来,拜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政策所赐,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将星,司马懿也确实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所以在曹丕执政的七年中,司马懿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虽然从尚书到御史中丞,一直到后来封安国乡侯,一路加官进爵,但都是虚职,没有什么像样的权力。面对这样的局面,司马懿知道加官升爵的原因不是因为建立了多么了不起的功业,只是因为他是东宫故人。在对外的征战中,曹丕牢牢掌握住军权,哪怕自己不辞劳苦的亲征也不让司马懿染指军队。为了表现出自己没有把司马懿当做外人,曹丕让司马懿坐镇许昌,搞搞后勤,美其名曰曹魏之萧何。

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

《晋书.宣帝纪》

  风险投资家贾诩的眼光

4

正所谓,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正当司马懿为自己在黄初年间被当做吉祥物一样被束之高阁而郁闷不已的时候,一个堪称改变其命运的人出现了。贾诩,主动来找司马懿,来陪他唠嗑。

贾诩此人,虽然在本书中是第一次出现,但贾诩堪称是三国时代第一权谋家,人送雅号“毒士”。贾诩是陇西人氏,最早跟着董卓混,后来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郭汜等陇西军阀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在贾诩的阴谋帮助下,张绣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之后被曹操看上,赤壁之战时,贾诩认为夺取荆州之后就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后来在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凡此种种,成为代替出走的荀彧而成为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贾诩一生秉承着良禽择木而栖的人生信条,不断地变换老板,而且就在这样的辗转腾挪之中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到了曹丕的黄初年间已经是官拜太尉了。

司马懿知道贾诩登门肯定有事,他不问贾诩也不说,两个人就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胡拉乱扯了半天也没有扯到正题上。

“陛下这么多年一直让您留守许昌,不让您统兵御敌,您心里一定不痛快吧。”贾诩终于首先憋不住了,一下子就戳到了司马懿的痛处。

“虽然蜀汉诸葛亮厉兵秣马虎视眈眈,东吴剑指长沙其心叵测,但我大魏有贾太尉在,社稷又有何忧?”司马懿不知道贾诩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继续打哈哈。

“司马中丞,你我都是外姓人,官职什么的都是浮云,要想在曹家人的朝廷上立足,非要攫取军权不可啊。老夫虽然老朽,但一生阅人无数,老夫觉得司马大人您有吞吐天地之才,斗胆向您建言。”

听贾诩说的这么情真意切,司马懿觉得他没有恶意,而且也确实是自己多年来苦恼之事,便深施一礼,“请太尉明示,懿当此之际,应如何应对?”

    “如今陛下将兵权交付给了曹真、夏侯尚、曹休一众宗亲手中,要取得军权靠陛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只有通过与这些军界的当权派拉近关系、化敌为友,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才是攫取军权的上上之策!”

“懿感念太尉指点,只是如何能够与这些军界的当权派拉近关系呢?”

“这个事情老夫已经替你思虑了很久,你家大公子司马师今年不是刚满十六岁了吗?他已经到了婚娶之龄。依老夫看来,你司马家若能就此与他们曹家或夏侯家联姻结亲,这个裙带关系自然牢不可破。”

看司马懿这么上道,贾诩将他的建议和盘托出。

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贾诩的这一番话一下子就打开了司马懿的思路,如果有一个曹家人做亲家,那就相当于当上了皇亲国戚,进入曹魏的核心中枢就是轻而易举了。虽然是一门政治婚姻,司马懿觉得还是应该讨论一下具体人选。

“若要与曹家联姻,径直与皇家帝室联姻结亲何如?听闻陛下嫡生的东乡公主正值妙龄。”司马懿觉得与其费劲挑一个曹家人,还不如直接让自己儿子当驸马。

“陛下一向多疑猜忌,如果您主动提出要为儿子迎娶东乡公主,肯定会怀疑您另有图谋。”

司马懿一想,贾诩说的没错,这样的话显得过于意图明显,非常容易引起别人的警觉。司马懿的大脑像是一台运算能力超强的计算机,迅速的把曹魏的这些大佬们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了一遍,选中了征南将军夏侯尚。

“征南将军夏侯尚崇儒好文、通达礼法,其子夏侯玄又拜王朗司空为师,其女夏侯徽亦有贤淑之名,可谓书香门第。再加上平日里懿与夏侯尚交谊不浅,与其皆为秦晋之好,不知太尉觉得如何?”

所谓书香门第之类的说法,都不过是司马懿的虚与委蛇罢了,司马懿想要与夏侯尚家族的原因是夏侯尚的妻子曹茹,是曹真的亲妹妹。司马懿若与夏侯尚家族结为秦晋之好,实际上是同时和夏侯尚、曹真两位军界大佬成了亲戚,实在是算无遗策。

看司马懿被自己说动,贾诩终于微笑着说出自己此行真正的目的,“既然中丞大人有意与夏侯将军结为秦晋之好,那老夫就厚着脸皮自告奋勇,替您去夏侯府说媒和亲,如何?”

“太尉肯屈尊为犬子保媒,大恩大德卑职真是没齿难忘!”

“岂敢言恩德,老夫和中丞大人您一样,都是心系社稷而已。老夫此行是为了我大魏国的长治久安。老夫坚信,中丞大人必能大展宏图,继承武皇帝的遗志,完成平定宇内的大业。”贾诩轻松的摇唇鼓舌一番,将攀附权贵和大搞裙带关系说的这么道貌岸然,实在不愧三国第一权谋家的称号。

就这样在当朝太尉贾诩的运作之下,黄初四年,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迎娶了征南将军夏侯尚女儿夏侯徽为妻。从此,司马家族与夏侯氏、曹氏等魏国宗室结成了关系紧密的裙带关系,成为一家人。而司马懿也通过这条由姻亲关系而结成的血缘网络,获得了来自曹魏宗室的强力支持,从外姓人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如果说在此之前,司马懿是通过努力工作取得领导的青睐,从而期望达到光大门楣的目标,希望渺茫。那么从这一天开始,司马懿以及他身后的家族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与曹魏的权贵成为一体,从而走上了更高的平台,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圈子。

所以说,起步低不怕,先挤进圈子再说。

而贾诩通过给司马家保媒拉纤,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政治投资,而这场投资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很快就显现出来。司马师的大婚结束后一个月,一代权谋家贾诩在洛阳溘然离世。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不但明哲保身,而且以七十七岁的高龄善终,比以号称能活而著称的司马懿还多活了四年,着实不容易,贾诩老爷子确实做到了《道德经》里说的,“功遂,身退,天之道”。贾诩死后,司马懿联合朝廷各部大佬上奏魏文侯曹丕,以“肃候”的谥号追封贾诩,并封其子贾穆为吏部郎,进入帝国最为炙手可热的组织部门任职。

贾诩,这个出身于行伍的凉州人,在各大割据势力之间不断游走,永远在幕后,永远侧身在江湖。他冷眼看天下沧桑,通过敏锐的审时度势,在经历了董卓、李傕、张绣以及曹操诸位不同的老板,一步一步迈向更高的平台。把天下大势看做棋局,不断的谋人、谋国、谋天下,时而看准时机入局攫取利益,时而运筹帷幄全身而退,每一次都能够在事业的最关键的节点上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而贾诩此生中最后一个投资选中的最大的潜力股司马懿,也为他的家族带来了延续百年丰厚的回报,他的子孙一直到后来的晋朝依然是满门公卿。由于感念当年贾诩帮助自己与夏侯家族的联姻,司马懿对其胞弟贾逵也是关爱有加,在后来漫长的权臣生涯中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进行提拔,一直到后来晋朝立国之时成为西晋的开国元勋。

  九品官人法和当官的条件

5

虽然说魏文侯曹丕在他执政的七年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但他也确实干成了一件他老爸曹操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那就是逼汉献帝禅位。以曹操一世枭雄,也只做到称魏王,但是还得把汉献帝当做吉祥物似得供起来,隔三差五还得去请个安。为什么?因为大臣们反对。如果你认为大臣们是感念汉朝皇恩浩荡而心存恻隐,那你就太天真了。

这要从曹操的用人说起。曹操起家依靠的是颍川和兖州的士族,这些士族属于典型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在乱世中靠着曹操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反过来又觉得曹操是宦官的养子,又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不好。曹操起事之时并不是势力最大最为人们所看好的,也就是说不能有一点儿闪失,尤其是在草创之初,稍有不慎就会被人一脚踩死。因此曹操的用人原则是不管你出身,不管你是不是异族,只要你有能耐我就给你最大的信任。曹操曾经先后三次颁发求贤令,大批底层士人甚至毫无出身可言的平民得到了重用,成为国家公务员。这一点似乎和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曹操多疑有一点儿不同,也正是这种用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世家大族。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这样做虽然使得曹操账下一时间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挤压了世家大族的生存空间,而且世家子弟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你当的官再大,一旦退休就可能什么都不是,于是世家大族的意见很大,一直到曹操死,世家大族都对曹操想要把汉献帝一脚踢开的行为一再明确表示,不支持。

    可能有人要问了,世家大族就那么牛逼,曹操这样的枭雄想办的事情世家大族一搅和就办不成了么?答案是,还真是。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士族或者豪门的势力就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弱肉强食之外的第二条外交道路。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赵国想要向魏国求救,赵国人不去找魏王而是去找信陵君,信陵君一番纵横捭阖,偷了魏国的虎符出兵解了邯郸的城下之围。这个故事叫做窃符救赵,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就学过,现在想一想真实细思极恐。出兵这种重大的国际外交事件居然不通过魏国国君,而是通过魏国的所谓公子就操作了,这就相当于直接架空国家领导人。这说明这些封建国家,豪门大族的势力绝对是拥有可以撼动国家主权的力量。在前台表演英雄的虽然是曹操,但后台老板是各大门阀。虽然司马家族也是门阀的一员,从需要抱颍川领袖荀彧这个粗腿的角度来说他可能还不是一流的门阀。

    中国人离开贵族的时代已经太远了,可能不太能理解居然有一国君王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尤其是这个首领还是那种乱世中的枭雄。这个可以参考一下现在美国的几大财阀和总统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个美国总统还是那种如果玩不好就会全族都被灭亡的美国总统。几大财阀为什么要自己掏钱支持美国总统上台,为什么不自己上台过过瘾?原因也很简单,枪打出头鸟。管你谁当总统,你都是一个工具一个傀儡或者说好听点儿一个代言人,你必须要保证我们财阀的利益,责任的事情你总统替我担着,这样就够了,我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那个风险,搞不好了还会出事情,出风头做英雄的事情让那些不成熟的人去做吧。美国总统和财阀玩的那一套,中国早就玩过了,从周朝开始玩的就是这一套。

曹丕登基后在自己人陈群的建议下颁布了《九品官人法》,也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还要等五百年以后的隋朝才第一次出现,因此,在汉朝做官只能靠推荐。这个九品中正制以及官人法把全国的官员从大到小分成九品,每一品设立中正,就是负责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官员,而且县里有县里的中正,郡上有郡上的中正。这个中正就厉害了,他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这种中正当然都是由各门阀所瓜分,政治这种东西只有抱起团来才能发挥出气吞山河的力量,单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一开始可能还会有个把真正有能力的门阀以外的人才进入官员序列,慢慢的推荐的就都是各大家族的子弟了,中国人搞潜规则和玩黑幕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用人教,这都是基因里面带的,现在选个秀都黑幕重重,跟别说当官玩政治了。渐渐的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各大门阀把持了魏国的各大权利中枢,不在乎你有没有本事在乎是你爸是谁,所以说我泱泱华夏的官二代传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在经济学理论里有一种说法,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你是颍川荀氏或者兖州司马氏,你是支持处处想排挤你任用外来户的曹操呢,还是支持只任用自己人,把儿子外甥们的就业工作问题全都解决的曹丕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根本就不用曹丕自己说。从黄初年间《九品官人法》作为曹魏帝国选贤纳士的法律被明文规定下来后,那些号称汉室纯臣的人们纷纷上书,称汉朝国祚已尽请曹丕禅位。当年面对曹操铮铮铁骨誓与汉室共存亡的,和苦口婆心劝曹丕赶紧废汉自立的是同一拨人,朝堂之上怎不令人感叹,所谓正义,所谓忠诚,无非是利益二字。

  曹丕托孤

6

自从黄初元年的那次东吴孙权忽悠了刚刚登基为帝的曹丕之后,曹丕那颗被伤害的心就一直没有平静过。魏文侯曹丕像是一个被人抢了玩具一样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一定去去夺回来。黄初元年和黄初三年,曹丕倾全国之兵亲征东吴,结果两次都被打得大败亏输,曹操二十年经营的不可战胜的曹魏铁骑之威名在曹丕这儿被耗散殆尽。曹丕执政的七年就是在亲征东吴被打败,然后休养生息再次厉兵秣马,然后再一次被打败的一再的循环中度过的。

黄初六年冬,自感来日无多的曹丕再次强打起精神率二十八万大军讨伐东吴,结果天寒地冻战舰连长江都下不了,还没有开战士气就低落到不行。东吴那边打探到曹魏进军受阻,连夜摸过长江,主动出击进攻曹魏,双方在庐陵一代交战,战事陷入胶着。

此时宛城的奏表到,镇守在宛城的镇南将军夏侯尚病重,有重大的身后之事要向曹丕禀告。

夏侯尚是曹丕的发小,关系非比寻常,一听说夏侯尚病重,曹丕立刻放下东征的军务赶到宛城,见夏侯尚最后一面。

曹丕赶到宛城的时候,夏侯尚已经非常虚弱了,他挺着不死是为了一定要面见曹丕,亲自把一件事敲定。

“伯仁,你不要动,躺好躺好!”夏侯尚见曹丕风尘仆仆的赶来,想要起身迎接,曹丕走上前去一把扶住。

“微臣不肖,估计要不久于人世了。只是这镇南将军一职的接替人选,微臣一定要抱病陈奏”

“你意下,何人可担此位?”

“奏陛下,依微臣之见,那些跟随先帝的大将们如今不断凋敝,已经所剩无几了,新生的少壮们又威信不足。如今满朝百官之中,唯有司马仲达文武双全,先帝之时就作为军司马随军参战,且屡建奇功,可以为镇南将军驻守荆襄!”夏侯尚几乎是拼尽了所有的力气才非常艰难的说出这段话的,之后就不住的喘息。”

夏侯尚说的话确实是现在曹魏面临的问题,曹洪、曹仁这些跟随曹操纵横四海的老将们纷纷故去,现在的曹魏朝堂之上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严重。曹丕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作为当年太子党的骨干分子,司马懿的才干他当然非常清楚。但是曹操弥留之际的再三叮嘱犹在耳畔,而曹丕这么多年也是秉承着对司马懿的提防的方针,哪怕再提拔重用也不能给予兵权。

    “司马仲达虽为镇南将军镇守荆州,但东有曹真拥兵江淮,西有曹休镇守雍凉互为掎角之势,他纵有异志,无奈左右受制于人,陛下大可对他放心!”看到曹丕犹豫不决,夏侯尚继续苦苦相劝。为了老亲家能够拥有更大的实权,也为了自己闺女以后再司马家不受欺负,老头儿也是拼了。曹丕思量半天,当下之朝廷能够当得起荆襄一方的也就只有司马懿了,深感夏侯尚始终是为了曹家的社稷思虑良多,不禁泪流满面。

就这样,在亲家翁的极力推荐下,司马懿终于拜托了吉祥物的尴尬境地,正式进入军界,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黄初六年冬天的这场讨伐东吴的战争再次以失败告终,曹丕回到许昌之后,气愤难平,终于一病不起。

曹丕开始交代后事了。

虽然曹丕经不住发小的软磨硬泡让司马懿做了镇南将军,但是他从内心深处对于不是曹家人掌握军权还是不太放心。为了确保在他身后能够镇住司马懿,让他无法用手中的军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曹丕做了两个在他看来天衣无缝的安排。

第一个安排是,将资历比司马懿还老的司徒华歆擢升为太尉,位列诸大将军之上,节度天下兵马调遣权。这样就可运用职务时时监控司马懿,而司马懿只能调动荆州的十万军马而已,一旦荆州有事随时可以调动全国兵马予以弹压。

为了确保第一个安排的万无一失,曹丕还设计了第二个方案。当然,这个方案也是当初为了让曹丕放心,夏侯尚向曹丕建议的。这个方案就是,命夏侯尚的弟弟夏侯儒为十万荆州军中最为精锐的三万虎豹营的统帅,且授予荆州副帅之职。如果说第一个安排是在外部对司马懿的荆州军进行钳制使其不能有所动作,那么第二个安排就是在荆州军的内部打进一个强有力的楔子,起到对荆州军进行监视的作用,使得司马家在荆州军内部永远无法是铁板一块。经过这样一番制度设计,曹丕自认为已经能够把司马懿控制住,既让他为国家卖命又不能让他为所欲为。  

于是曹丕把司马懿召进宫,正式宣布托孤的安排。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然曹丕千方百计的要防着司马懿不让他为所欲为,但两人从小熟识,作为自己的死党,司马懿也是居功至伟。曹丕看到跪在自己面前的司马懿,心中充满了感慨,往昔的点点滴滴一下子涌上心头。

曹丕强打起最后一丝力气下达最后一道圣旨,宣布了在其身后的安排。曹真为中军大将军兼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兼镇南大都督、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兼司空,曹丕最为倚重的三个好哥们共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少帝登基。

黄初七年,在政治上基本上毫无建树的曹丕挂了,曹魏帝国渡过了最为尴尬的七年。别看曹丕荒淫无度,他最宠幸的郭皇后竟然没有给他添个一丁半子,似乎史书上也没有关于女儿的记载。没有办法,只好立了已被废而且赐死的甄皇后之子曹睿为帝。真是讽刺,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女人的儿子,成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男人,或者反过来说,最有权势的男人却保护不了自己的母亲,不知道我们的魏明帝曹睿在万众瞩目下走向王座的时候心中充满的是君临天下的豪气还是连自己至亲都保护不了的羞愧。

但是,魏明帝曹睿,这个最像他爷爷曹操的人,却打破了司马懿原本打算安逸混到退休的美梦,让他的小宇宙一点点被激发,一步步变成一条歹毒的恶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懿和曹操托孤
贾诩:低调的老宅男
三国:曹操称赞谁为“此吾家千里驹也”?他一生征战的战绩如何?
司马家族的国际级表演明星——晋安平王司马孚
司马懿夺权时,曹操的25个儿子和旧部,为什么不站出来对抗司马懿?
如果当年是曹植接班曹操,司马懿还能篡位成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