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八章、 星落五丈原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01、对垒

司马懿此时的处境可谓是开战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司马懿此时的处变不惊的表现,堪称名将风度,这是优秀将领的必备的要求,他做到了。兵书有云,将不可愠而致敌,司马懿做到了。虽然看透了诸葛亮的意图,但是如果任其发展,军心不稳,后果将不堪设想。

戏精再一次附体,司马懿佯装被激怒。

“诸葛亮此举欺人太甚,我恨不能此刻就出战与之决一胜负。但皇帝禁止我出战,我将向皇帝请命,请求一战”。平息了众怒,争取了时间。魏明帝智商绝对够,司马懿这个时候临阵请命,其意图非常清楚,魏明帝心领神会。

于是众将领就等啊等。终于等来了诏命。魏明帝的诏命明确作出了指示,不许出战。而且还派来持节大臣辛毗,堵住营门,敢言战者,斩。

就这样,魏军又被辛毗憋在营门内几个月不能出战。期间,司马懿也表演了几次怒不可遏要出营作战,也都被辛毗持节拦了下来。

节,就相当于皇帝,没有持节大臣的时候大营之中司马懿是主帅,有了节,节就是主帅。

不光如此,司马懿在千里请战的诏书中,扭扭捏捏的表达了自己现在作为帝国第二军人的大将军身份的尴尬,有些原来曹爽部下明显表现出对自己这个新领导的不服,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其实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意思就是两个字,要官。魏明帝曹睿当然也是明白人,知道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这种封疆大吏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必须要顺着。拜其父曹丕所赐,曹氏宗族被赶出政权的中央,虽然没人来威胁位置了,但是一旦有事宗族凋零无法仰仗,就只能依靠外姓了。虽然不太愿意,但对司马懿这样从他爷爷曹操时期就开始在魏国朝廷里浸淫的老狐狸也确实没有办法,加之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只好任命司马懿为大司马,职掌魏帝国全国兵马,重权在握。

说到权谋,司马懿已经博士毕业,诸葛亮可能还在参加中考。 

你说司马懿聪明也好,狡诈也罢,你无法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一箭双雕或者三雕的计策,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同样是身处危机中的决断,与被世人过度神化的诸葛丞相的优柔寡断和一再走出臭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懿通过把球踢到魏明帝那里,两人心照不宣的玩了一场双簧,而且以防万一,魏明帝还派辛毗持节前来压场子。不光成功的压制住了一众无脑但是手握重兵的魏将对于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汹涌的抗议,而且还让司马懿能有机会表演了率众出战的戏却被拦下来的戏,演技堪称影帝。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要是你司马懿连这种是否应该出战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要请示千里之外皇帝的诏命才能决定的话,要你这个主帅还有何用?也罢,所有人或者看不懂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家都在信誓旦旦的演一场戏。

两阵离得实在是太近,蜀军这边把辛毗来魏营,一次次拦截想要冲出应战的魏将看的清清楚楚。诸葛亮长叹一声,跟姜维说。“看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来应战了。如果我军有什么可乘之机他肯定第一时间出战,怎会千里迢迢的请命于朝廷。”

魏军大营中充满了怨气,但蜀军营中也好不到哪里去。

前进的路完全被魏军堵死,挑战了三个月魏军就是不出来应战,就这么窝囊的退军又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就这么干耗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这样的僵局似乎再也无法打破,两边对峙的其实是意志和决心,谁先泄气或者放弃谁就输了。于是,双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对方先坚持不下去,而这场僵持中,蜀军显然更加不利。司马懿主场作战,虽然有被手下骂胆小的现实危险,但他清楚的知道,诸葛亮拖不起,这就他吃定诸葛亮的底气。

在无望的僵持中,蜀汉的士气一天天低落。面对已经彻底把自己看透的司马懿,诸葛亮感觉痛彻心扉的绝望,他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同魏军在正面战场上的突破了。于是,他把希望放在魏国东南边境上配合自己进攻的东吴身上,如果这还算是希望的话。

他在焦急的等待着东吴的消息。

02、合肥,孙权心中永远的痛

让我们暂时把目光从魏国的西北边境转移到东南边境上。在这里,东吴军队正在攻打合肥,算起来这应该是孙权第四次打合肥了。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前三次合肥战争的脉络,以及为什么孙权像个强迫症患者一样隔几年就要来这么一回。

208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被火烧连营还没开战就被烧的七荤八素,其实是罗贯中老爷子的艺术创造。《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的水军是因为在濡须口受到孙权的阻击,加之军中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船又不能带走,无奈之下自己防火烧掉的。在史书中,其实赤壁之战根本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战,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似乎就成了一举扭转天下力量对比的大战役。

不单如此。赤壁之战实际上是由东吴著名的儒将周瑜指挥的,所谓“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描述起码在北宋的时候还说的是周瑜,但由于《三国演义》前所未有的群众基础,致使从明朝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了诸葛亮的标配。

北宋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中有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竟然就在科幻色彩浓厚的三国演义里张冠李戴成诸葛亮为统帅火烧赤壁。

但是无论如何,曹操自己把自己的船烧了,赤壁之战算是周瑜打了胜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准备挟战胜之威想趁机扩大战果,挥师攻打合肥。其实说赤壁之战并不是那么重要,是因为赤壁之战只是一系列重大战役中的一个。话说建安十三年的时候荆州的刘表突然病死,曹操立刻亲自率领精锐挥兵南下,兵锋直指襄阳,襄阳守将蔡瑁、张允献城投降。于是,曹操得到了荆州的十万水军,准备沿长江经淮河将精锐的水军带回许都。现在曹操骑兵、步兵可谓天下无双,如果再把水军这块短板补上,东吴以长江为天堑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与刘备联合阻击曹操。为了确保赤壁之战的万无一失,在周瑜主导赤壁之战的同时,孙权也发动了对于合肥的进攻。非常没有面子的是,吴主孙权亲率大军围攻合肥超过一个月,竟然没有攻下合肥。曹操在听说合肥危急之时,立刻派人率骑兵驰援合肥,然后亲自火烧战船退回北方。孙权听说援兵马上就到,望风而逃。作为赤壁之战的一部分,第一次合肥之战中的东吴就这样在开局形势一片大好之下莫名其妙的败了北。 

第二次攻打合肥是公元215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在汉中与刘备进行殊死的博斗,孙权看到机会又来了,一方面是配合刘备北伐,显示联盟,另一方面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于是,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再度攻打合肥,这个时候镇守合肥的曹魏大将是张辽、乐进与李典。当时,合肥守军人数为7000余人。然而,在孙权10大军的围攻下,竟然激发了张辽军队的斗志,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逍遥津之战,打得吴军无人敢应战,威震逍遥津。孙权围攻了十余日之后再度撤军,在渡河的过程中,张辽率军追击,吓破胆的东吴军甚至还没等孙权过河就把桥拆了。在东吴虎将凌统率领三百死士以死相拼,使得孙权捡了一条命逃回江东。虽然这一站,孙权损失的人马总体上不多,但张辽从此对于孙权来说简直就是恶梦,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东吴百姓吓唬孩子,都是说张辽来了,孩子马上就不哭闹了,可见张辽威震逍遥津这一站给东吴上下带来了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再次无功而返。

接连经受了两次东吴方面的大军倾轧,虽然说有惊无险,但是老是这样心脏的负荷确实有点儿大。于是曹魏镇守合肥的大将满宠,仔细调研了合肥城的地理位置,觉得合肥太靠近长江,不太适合防守,也不适合取得支援,而且东吴擅长水战,不用上岸就可以对合肥展开进攻。基于充分的调研,合肥守将满宠下令在靠近鸡鸣山的地方重建合肥新城。孙权得到消息,以为曹魏胆怯,又认为机会来了。自以为终于抓住机会的孙权立刻发动了第三次合肥之战。但是孙权动作还是太慢,等到东吴大军再度来到合肥的时候才发现,合肥的新城已经建好,离长江太远。又不敢贸然上岸,害怕受到伏击,就在船上待了20多天。后来孙权终于忍不住上岸发动进攻,没想到还真的中了满宠的埋伏,损失几百人,孙权又一次无功而返。

为什么孙权一直对合肥情有独钟呢?明明打不下来,还是要屡败屡战。因为合肥的位置太要命了。

东吴能够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底气就是当时的天堑长江,而合肥就处在淮河和长江的中间地带,在夏季雨水充足河水暴涨的时候淮河与长江就可以互相连通,魏军就可以把他在淮河的水军调度到长江,对东吴形成很大的威胁。从合肥向东南可以到达采石,这里是长江江面最窄的地方,渡江的难度比在其他地方要小得多,魏军可以从这里突破渡江,中国历史上北方王朝进攻江南都是从这里渡过长江。如果魏军控制合肥,就相当于卡住了东吴的脖子,只要条件成熟随时可以发起渡江战役进攻江南;如果东吴控制了合肥,就去除了心腹之患,一举扭转对魏的不利战局。因此,由于合肥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地一直是魏吴两国的必争之地。

孙权看到了合肥对于东吴的重要性,这其实也是英雄所见略同,曹魏帝国从曹操一直到曹睿也一直把合肥作为帝国支柱的战略地位来看待。无奈孙权江东首席官二代,一直有志大才疏的问题,总是高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虽然是多次执意亲自攻打合肥,都最终都无功而返。徒留笑柄,也让天下人见识了孙权的军事才能确实不敢恭维,后来接替周瑜之位的陆逊听说孙权又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就害怕躲到家中不敢出来。 

话说诸葛亮主导的第三次北伐战争中,应诸葛亮的要求,孙权从江东出发牵制曹魏的力量,这就是孙权的第四次合肥之战。听说孙权再次来袭,因旧城离长江近,满宠请求退守合肥新城。魏明帝坚决不同意。东吴攻打合肥由于失败的经历太多,已经对于攻取合肥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索性就报着抢一把就走的心态,一旦受挫或者进军不顺利,一有风吹草动就草草收兵。一直以来仰仗着天堑长江的护佑,东吴军队对于攻克坚城一直没有太多的办法,这一次的情况也差不多。

“东南的合肥、西南的襄阳、西北的祁山,这三个地方是国家的三个最重要的支点,不容有失。现在蜀汉发动战争,西北方向战事频仍,你一定要坚守城池,确保东南方向不得有失,我会亲征合肥驰援你。”魏明帝曹睿下了死命令,不容有商量的余地。

满宠于是坚守长江岸边的合肥老城,并命骑兵不断突袭东吴水军,使其无法上岸形成攻击,东吴军中士气严重低落,后来有听说魏明帝亲征,孙权只得再次下令撤军。就这样,孙权为了配合诸葛亮北伐而发动的第四次合肥之战再一次失败告终。配合孙权第四次合肥之战的是东吴最后一个儒将陆逊,所谓儒将,就是长着一张书生脸却杀人不眨眼的人。听说进攻合肥的孙权主力已经撤退,陆逊拒绝部下撤军的请求,而是佯装要进攻,在城下耀武扬威一番,以进为退,攻克了几个小城,然后不慌不忙的退走,也算是为东吴挣了一点儿面子,不至于场面太难看。

与诸葛亮倾尽全力与敌以命相搏相比,孙权的每次进攻都是浅尝辄止,既不敢上岸又不敢放手进攻,一听说魏国有援军就落荒而逃。孙权既没有诸葛亮沉重的使命感,也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再加上对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也不太有信心,因此割据江东就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策略。因此,在孙权亲征的对魏国的进攻就以偷袭为主,能抢一点儿算一点儿,不敢与曹魏大兵团作正面的冲突。

234年,面对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几乎同时燃起的战火,年轻的魏明帝定下了西北方向坚守和东南方向果断出击的政策,成功的顶住了吴蜀两国从两个方向的进攻,稳定住了局势。这个年轻的帝国领袖在运筹帷幄方面成熟老道,颇有其祖父曹操之风。

03、星落五丈原 

此时,在渭河岸边与司马懿苦苦僵持的诸葛亮终于也得知了东吴战败的消息,最后一丝的希望的火苗也被掐灭了。诸葛亮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万念俱灰,他可能也希望这一切快点儿结束,但是,他必须坚持,拼死坚持。

两国虽然没有仗可打,但是来往的使者一直有。司马懿与蜀国使者交谈,使者透漏的消息让司马懿如获至宝。

使者称,丞相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三国演义》

寥寥几句,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司马懿就是从这字里行间读出了惊天的秘密。使者的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诸葛丞相白天吃得少晚上睡不着,芝麻大的破事儿都要亲自过问。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精神压力大到不行,而且还事必躬亲,这人怕是快不行了吧,这就是司马懿的重大发现。

于是夜晚来临的时候,司马懿总是仰望天穹,看着属于诸葛亮的那颗将星,已经一天比一天黯淡了。

默默的说,快了,再等几天吧。

属于诸葛亮的那一颗将星坠落前,蜀汉丞相的中军帐里,属于卧龙丞相生命中最后一场交谈正在进行。

一生操劳的诸葛亮终于病倒了,后主刘禅派来一个叫李福的人来探望诸葛亮。李福坐在诸葛亮的病榻前,絮絮叨叨说了一堆废话,但就是不说正经事情。很快,各怀心腹事的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死一样的沉默。去问一个快死的人,他死以后该怎么安排后事之类的话确实太冷血了。

诸葛亮当然明白李福的来意。既然他不好意思主动问,那就自己问吧。“行了,我知道你来是为了什么,你大概是要问我死了以后蜀汉丞相之位的安排吧。”

李福不敢抬头看这个行将就木的老者的眼睛,默然。

“抚军将军蒋琬行事沉稳,在朝中素有人望,我死以后让蒋琬接替我的位置吧。”

“蒋琬以后呢?”蒋琬年纪和诸葛亮差不多,估计也撑不了几年,李福急切地想知道蒋琬之后的人选。

“黄门侍郎费祎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奉行休养生息之策,蒋琬以后让费祎接替我国丞相之职,与民休息。蜀地这些年连年北伐,民生凋敝,是该与民休息了。”

“那么,费祎以后呢?”

诸葛亮没有回答,只是默默闭上了眼睛,也许是真的觉得累了。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提到他十分看重的姜维,也许是真的对姜维并不是十分放心。诸葛丞相的回答在冥冥中暗合蜀国的归宿,姜维在其身虽然九次主持了北伐,但是一次比一次绝望,一次更比一次的将蜀汉的国力耗散殆尽。姜维北伐的时期,天下去汉已久,曹魏统治已经进入了曹氏第三代的统治,北方包括西域已进入稳定时期。老百姓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开始渴望和平,希望天下统一,所以,姜维的北伐,已无民意基础,老百姓不愿意再为战争付出牺牲,连年的北伐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姜维最终与钟会密谋反兵而被诛杀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一夜,司马懿彻夜未眠,他一直在看着渭河西边的那片天空,看着那颗忽明忽暗的属于诸葛亮的将星。就在黎明前的某一刻,他似乎看到那颗星星突然闪了一下,然后迅速向下坠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坠落在五丈原身后。司马懿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猛然间精神起来,一夜未睡的疲倦一扫而光,接着他立刻下令全军紧急集合,发起对蜀汉大营的总攻。

当司马懿率领一众魏军来到蜀汉大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一场恶战,而是一座空荡荡的大营。原来喧嚣的大营现在空无一人,被丢弃的东西和来不及拿走的兵器粮草散落了一地,几只乌鸦在空荡荡的大营里盘旋,看看有什么可以充饥的美味。

“蜀军已经撤了!”一直跟在司马懿身边的副将胡遵大声的喊道,他显得似乎有点儿遗憾,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一直憋在军营里,不能痛痛快快的打一仗。虽然现在蜀军终于坚持不下去,兵败撤走,但似乎总是有点儿胜之不武的意思。司马懿脸上没有一点儿表情,或者说他一直就是这样面摊的表情,冷冷的下达命令,禁止手下的军士不许劫掠蜀军抛弃的物资,并且罢手各处险要路口,高度戒备。

作为主帅,司马懿知道他必须冷静。虽然他几乎是亲眼看到那颗预示诸葛亮运势的星星依然坠落,但他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他知道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荒原,过于自信是为将帅者的大忌,你不知道下一个意外什么时候到来。

司马懿在众将士的簇拥之下直奔诸葛亮的中军帐,他急需用事实来验证他的推测。当他看到中军大帐中满地的笔墨和散落一地的兵书典籍,终于放松了紧绷的心弦,长出一口气,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

“看来诸葛亮是已经殒命了。”

“蜀军撤退是撤退了,但是怎么看出来诸葛亮死了?”副将胡遵依然是一头雾水。

“你看,这满地扔的书。”司马懿手指着散落成一地的竹简,然后捡起其中的一片仔细看了看,淡淡的说。

 “那会不会是疑兵之计,蜀军在某处设伏,诸葛贼人精于此道,大帅一定要小心。”胡遵还是不太相信诸葛亮挂了的事实。

“作为诸葛亮这样的大帅,兵书和典籍是要时刻翻阅的,是须臾不可离的。在他的眼中这些东西比辎重粮草要重要万倍。如果撤军命令是诸葛亮下达的,那么他必会将这些兵书典籍先行整理好,而如今兵书无人收拾,可见诸葛亮在蜀军下达撤军命令的时候已经死了。难道说还有一个人把五脏六腑全部掏出来,还能存活于世的道理么?竹简断成一片一片,也说明了昨晚蜀军撤走的时候,是在极其仓促之中进行的,如果是诸葛亮在世,断然不会如此之狼狈。”司马懿很耐心的向将士们解释自己的推测,然后突然眼睛突然一亮,怒吼道:

“现在传我的命令,全军急行,追击蜀军!”

憋了这么久的魏军将士,终于要痛痛快快的干一场了,都奋勇向前,他们要把这一腔的怒火全部喷洒在已经溃逃的蜀军身上。正当司马懿父子率领大军进入斜口之时,忽然前方一阵喧哗,在隆隆战鼓之声中,蜀军簇拥着的载着诸葛亮的那辆四轮车,诸葛亮坐在车里,身后高高飘着的上书“汉丞相诸葛”的大旗分外醒目,旗帜在秋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诸葛亮的四轮车旁边,是一身银甲的姜维挺枪纵马,长啸而出,一如半年之前刚杀出斜谷道之际一样锐气逼人。

   “诸葛亮没有死!”魏军将士看到眼前的情景立刻陷入了一片喧哗之中。

司马懿在一瞬间也陷入了怀疑人生的思考之中,但是他的大脑就像运算能力惊人的大型计算机,飞速的将所有的战局、证据和推测联系了一遍,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这种变局之下的最好的应对方略。首先,他认为自己的推理没有问题,诸葛亮肯定是死了。然后,既然诸葛亮已经死了,那么这个木车上坐着的,不是木头人就是假扮诸葛亮的替身,这是蜀军的疑兵之计。最后,司马懿在脑海中对事态的发展迅速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他想的不是现在能不能取胜的问题,他假设的是如果取胜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如果自己将蜀军使诈的消息公之于众,魏军全力攻击必然大获全胜,魏军将蜀军吃掉之后直下成都,蜀汉灭国就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了。那么随着蜀汉的亡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严重的连锁事件的发生,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一旦蜀汉这个方向对于曹魏的威胁将不复存在,那么自己是否还能掌握这么大的军权。这个问题就是在历史上一次次的出现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权臣和君主之间的博弈也曾经一次次的上演。为了保命,或者说是为了使其存在的价值的最大化,很多封疆大吏或者权臣的选择不是尽快将敌对势力消除,而是和这些敌对势力达成一种平衡甚至有有意放对手一条生路,这就是后来无数次在历史中上演的所谓养寇自重。

   于是,司马懿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

   司马懿突然拼命拉住缰绳,在战马紧急刹住的同时,他迅速将手里的马鞭扬起,示意全军停止前进。于是,他身后急速前进的数万威风凛凛的魏军铁骑齐刷刷的停住,扬起了一片烟尘。司马师、司马昭、刘星、胡遵一众只想着杀敌立功的武将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询问为什么突然停止进攻了。

“诸葛亮原来是诈死!前边恐有伏兵,我军全速撤退,不可久留!” 司马懿眉头紧锁,朗声下令道。

   军令如山,魏军纷纷调转马头,向着中原的方向绝尘而去。

此时,在不远处山谷中强打起精神的姜维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了丞相最后一个锦囊妙计,否则此次真的是生死难料了。丞相真乃神人也。”

原来,诸葛亮在自己即将灯枯油尽之际,知道在自己死后,目光如炬的司马懿一定会从蛛丝马迹中探知到自己已经故去的消息,从而率军追击取得战果的最大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以蜀军现在师老兵疲的现状之下,势必无法抵挡多日以来休养生息只待一战的虎狼一般的魏军铁骑。于是,诸葛亮在最后的一刻,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将退军的事宜进行了安排。一方面,面授机宜,命姜维在斜谷入口布下埋伏,并打造自己的木像用以以假乱真。一旦司马懿率军来追,用疑兵之计将追兵吓回,即使不能喝退追兵,也能将其拖住,给撤回的主力部队多赢的一些斡旋的时间。另一方面,命长史杨仪作为全军的统领,率领蜀军主力撤回成都。

对于在斜谷的疑兵之计的安排,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诸葛亮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于战局的预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推测出诸葛亮已死,而且姜维也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诸葛亮临终前的战略布局。使得司马懿退军,就连魏国军方也留下了“死诸葛惊走活仲达”的说法,意思是司马懿过于谨慎,以至于贻误了大好的战局。面对这样的揶揄,其中当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司马懿也是讳莫如深的一笑置之,“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啊。”活下来最重要,吓不吓得,有什么关系呢?

04、杀孟达,蜀汉自毁长城 

但是,第二个安排却引发了一场蜀汉内部亲者痛仇者快的屠杀。

诸葛亮把统军的大权交给了长史杨仪,考虑更多的是作为文官长史,其对于掌控全局的能力或者在全军中的威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能够带领着全军顺利回到蜀地。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考虑到杨仪与魏延的矛盾的问题,在后来就是因为二人的矛盾而引发了一系列蜀汉内部的争斗。

诸葛亮的最后的安排是,让魏延断后,杨仪统帅撤军,最后又说,“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心胸狭小而且与魏延有仇的杨仪,就是根据这句含糊不清的军便自发,认为诸葛亮的遗命是要杀魏延。先是激怒魏延,然后以其谋反请求刘禅下旨杀魏延。刘禅并不是小说里那个肥胖且没有主见的后主,他恐其中有诈,将杨仪的告状信压下,命回朝廷再做决断。杨仪恐回朝后没有必胜的把握,毕竟魏延是刘备时期的仅存的名将,命蜀军停在汉中将断后的魏延截住杀掉。那句军便自发,就是一个文官杨仪敢于光明正大的杀蜀国大将的底气。

但是,诸葛亮的意思是要杀魏延么?

魏延是作为刘备的荆州班底参与刘备入川之战的,可能比诸葛亮晚但是也晚不了多少。刘备赶走刘璋入主四川后,曹操灭了汉中的张鲁政权入主汉中。司马懿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曹操征召入仕,并且献出他仕途中的第一个计策,趁刘备立足蜀地未稳,继续进兵一举将其拿下。曹操此年56岁,已不复当年的豪气,一句既得陇复望蜀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因为此时,孙权正亲率大军抄曹操的大后方合肥,虽然孙权数次想要攻下合肥而不得,但对于曹操来说,合肥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只侃自保的蜀地。曹操选择放弃以汉中为基地图谋蜀地的计划,小富即安,选择守住汉中,然后准备回师。就像中国男足多次倒在积一分就出线这样不思进取的想法上,很快曹操就后悔了。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三国志》

虽然曹操放弃了一举拿下蜀地的打算,但刘备却想要汉中这个蜀地的门户。

据《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的记载,引刘备入川,吃里扒外的法正最先看到了机会。法正认为曹操用很小的代价降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却没有趁势出兵蜀地,实在是属于天予不取的脑残行为。现在曹操留了夏侯渊和张郃留守汉中,明显是没有意识到汉中对于蜀地的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强烈建议刘备,如果能够从蜀地出发,占领汉中,那么就可以在荆州、蜀地连成一片的基础上,以汉中为基地,逐步夺取雍州、凉州。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是上天送给蜀汉的大礼包。

于是,刘备下定决心拿下汉中。

虽然说看上去计划天衣无缝,但是事实证明,汉中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一开始刘备的攻势并不顺利,而且后来曹操明白过来,又再次出发保卫汉中,战争一度陷入僵持,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一直打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汉中之战虽然远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的名气大,而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对于汉中之战都着墨不多。但是这场战争无论从战争规模或者经历的时间跨度上,以及残酷性和双方投入的兵力上来说比三国时期的任何一场战役都不逊色。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态势,是由汉中之战一战而确定的。而且汉中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役,而汉中之战之后的蜀汉达到了其势力的顶点。

最后,刘备在南郑与阳平关之间的定军山设下埋伏,切断南郑与阳平关之间的联系。蜀军长于山地作战,一战杀魏国大将夏侯渊。听闻手下猛将夏侯渊战死,曹操再也坐不住了,下令张颌与刘备周旋,自己亲率大军坐镇汉中。听说曹操亲自前来,刘备玩起了缩头乌龟,就是不出战,张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两下就这样僵着。从春天一直僵到夏天,有一天刘备发现曹操竟然撤军了,刘备欣喜若狂以为捡到一个大便宜,等到蜀军进入汉中城以后,刘备下巴惊到脚面了。曹操把汉中城里的百姓粮草辎重单反能搬动带走全都运走了,给刘备留下了一座空城。原来曹操趁着刘备跟张颌纠缠的时候当起了搬家公司,将汉中的百姓和粮草全都搬回关中。

这是把全城的人口和辎重全部带走,这个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还要考虑到从汉中到关中山路之崎岖难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多亏了张鲁。作为三国时代唯一一个政教合一政权的领袖,其对于其民众的号召力是超乎想象的。在信仰的驱动下,汉中的民众拖家带口走出大山,跟着张鲁进入关中,安定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冷兵器时代,人口远比一城一池的得失要重要,只要有人,打仗的时候可以拿来补充兵源,平常可以用来屯垦积累战备。城池丢了可以再打回来,人要是没了再造出来可就难了。因此,史书上经常有破城之后把百姓当做奴隶带回的记载,甚至有些还直接把这些破城之后的百姓带上直接当军粮的,明末农民起义之时张献忠就干过这种事。史书上记载曹操从汉中带回的人口达13万,这个数字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时,这个数字相当于蜀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刘备看到一座空城之后的愤怒可想而知。

彻底被曹操耍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场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最终的胜利者是刘备,尽管带走了汉中的民众,但是曹操依然是失败者。曹操丢失汉中,还痛失大将,率大军亲征有无功而返,对于一代枭雄来说,这个仗打的太窝囊了。当时曹操头风日益严重,他是带着病体亲征的,这病上加气,回洛阳后不久,也就是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就病逝了。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三国志·魏书》)

汉中之战,要了曹操的命。

但是现在的汉中依然凶险无比,如果一旦曹操休整好了再来攻打汉中。以现在这座空城的防备能力来说,基本上必败无疑。必须要找一个具有力挽狂澜能力的人来守汉中。于是,诸葛亮推荐了一个人,魏延。

如果诸葛亮认为魏延有反骨,他会让一个心怀二志的人把守蜀地门户这么重要的地方么?面对这样如山一样沉重的托付,魏延的回答,可以说掷地有声。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三国志》

从这一天开始魏延一直在汉中,整整九年,使得曹操不敢踏入蜀地半步。似乎魏延已经从蜀国朝堂消失,哪怕先帝刘备死训传来,魏延也只是抹去眼泪,向成都的方向深深的叩头,然后起身继续守城。一直到九年后魏延交出汉中太守的职务,跟随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开始北伐。

那么诸葛亮对魏延如何?

“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这些是诸葛亮给魏延封的官,远超刘备给魏延的封赏。诸葛亮对于魏延,可谓相当的倚重,两个人的关系更像是有着过命交情的哥们儿。所以诸葛亮把断后的重任留给他最放心的魏延,然后说的军可自发其实是给这个哥们一个选择。魏延,你自己决定,甚至你可以投奔司马懿。或者说是给杨仪的命令,如果魏延要走,就让他走,不要追。但是后来魏延的作为显示,他并没有听从诸葛丞相的安排,而是出色的完成了断后的任务,然后撤军返回成都。而杨仪同样也没有按照丞相的遗命去做,他先是向后主刘禅告黑状,告状不成之后,在半路设伏截杀魏延。

自毁长城。

公元234年八月的那个晚上,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坠落在五丈原。

诸葛亮因为积劳成疾终于病死在大营中的那个晚上,五十四岁。萧瑟的风依然吹过渭河两岸,但是,一个时代结束了。诸葛亮的落幕之战无疑是输了,而且输的很难看,他就像是个重症的偏执狂,一次次的北伐丧心病狂,哪怕北伐成功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抛开战略上的是非功过不谈,诸葛亮的那种至死不渝的忠诚和拼死坚持的勤奋,还有那种殉道一般的执着千载之下都令我们感动。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诸葛亮的故事,读来总让人有一种人生的悲凉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白话版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孙权五伐合肥,两国都是一根筋?
三国战略观
魏延:最具有争议的三国名将 他若不死或改三国历史
精度系列第十五篇:三国纷纭----坐看古代版的国际风云
猫老爷谈“关羽之死”(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