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世间可爱的人很多,汪曾祺这样的却只此一个



长按上图,扫码关注


关注民谣历

一首民谣一个故事

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抵达




人生何其艰,但其中却有些“小插曲”能让人莞尔一笑。


就在前阵子的防空警报试鸣声中,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想起两位普通人。


一位在枪林弹雨之中,能够专心致志地煮着他的冰糖莲子。一位在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能够悠悠然地打热水洗头。


这两位并非是虚构杜撰的人物,而把他们这些趣事记录下来的,正是他们的同学——汪曾祺先生。



1.

“跑警报”趣闻


汪曾祺先生的“玩心”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曾在《跑警报》中,讲述了两件有趣的事情。


一是关于这“跑警报”的由来。为什么叫“跑警报”而不叫“躲警报”、“逃警报”呢?


汪老解释道:因为“逃”显得太狼狈,“躲”又显得太消极,而“跑”则刚刚好——于紧张处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1946或1947年,汪曾祺在上海

当初随时处于战机轰炸下的西南联大在汪老的笔下却显得妙趣横生。比如,学生们若只听闻预警警报声响,也不心急,男生拿着预先准备好的吃食、书本等,在教学楼或宿舍楼下等着心仪的女同学。


虽然大家都知道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总归在这种“逃亡”的气氛下携手同行,多少有点罗曼蒂克的韵味。


但这种成双作对并不是固定的,有时等着等着,可能便会发现前几天还跟自己成双作对之人,身边已另有他人,于是便有一被甩才子发出感叹:“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这是汪老当初在防空洞中发现的,年老的时候仍印象深刻。


第二件趣事便是他的舍友——郑智绵与冰糖莲子的故事了。这郑智绵也是一位奇人,生平有两大古怪脾气,一是痛恨京剧,二是不跑警报。


1961年,汪曾祺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痛恨京剧就不多说了,反正曾经在宿舍里开嗓唱青衣的汪曾祺就曾被骂“猫叫”,有趣的还是这“不跑警报”。在当下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警报声响起,学生们大多还是赶忙跑去防空洞躲避的,但这郑智绵他不。


为什么不呢?因为只有在这个时间,他才能拿一口很大的白搪瓷漱口缸来煮莲子。莲子本是不容易煮烂的,不过等到解除警报声响起,他的莲子也就煨得差不多了。


无独有偶,另一位西南联大的女同学也不喜跑警报。那她做什么呢?难不成也煮什么东西吃么?


不,她洗头。正所谓“女生多,是非多”,平日里开水房总是挤满了人,别说洗头,洗澡也要注意控制好时间。但是当警报声响时,开水房便空了,这位女同学当然想洗多久就洗多久,洗到爽为止。



汪老的这两位同学,看似脾气“古怪”,但在我看来,他们其实比任何人都热爱生活。


这样快活又不慌不忙的文字,也只有先生能写就。鹉史航曾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因为他身上有着文人雅士们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



2.

生活是很好“吃”的


提起汪曾祺,就不可避免地想到红油飘香的高邮鸭蛋,想到形形色色、令人口舌生津的吃食,想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的动植物……


可以说是写文章中最会吃的,同时也是吃货中最会写文章的。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通过平淡质朴的文字,描写其最为热爱的“生活”。


对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作品,我只有四字感叹:相见恨晚。真的是相见恨晚。汪老爱吃,众所周知。


图片为汪曾祺作品


在《人间有味》中,汪老便下重笔墨描写了四方之吃食。比如昆明的过桥米线、汽锅鸡,还有吉庆祥火腿月饼天下第一。故乡的元宵、炒米、焦屑,还有高邮盛产的咸鸭蛋,不过,汪老也不是吃素的,他甚至还提出“肉食者不鄙”的论调,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关于各类肉食佳肴的文章。


光会“吃”是不够的,汪老还吃出了一番“学问”。与袁枚不同,汪老不仅会吃,还会做,更懂得这做饭的“学问”,于做饭、吃饭中见生活之真章。


他对“吃”,因热爱而包容。在《四方吃食》中,他就各地方的口味,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傣族人吃苦肠(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粪汁)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家爱吃,你管得着么?有些东西,自己不吃就是了,但也不要反对别人吃。”


图片为汪曾祺作品


这种包容之心还体现在他的文学态度上。比如,汪老觉得,一个人,口味最好要“杂一些”,对吃食如此,文化亦然。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口味也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儿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而对于文学,也不必把自己的那一套强加于人,更不必要求大家都写“主旋律”。


透过以《人间有味》为代表的散文集,随处可以发现汪老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件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事情:“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是也。虽重点写吃食,但字里行间,散发的却是他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3.

生活是很好玩的


是不是觉得,许是汪曾祺一生都足够幸运,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磨难,才能写出如此温暖人心的作品?


其实不是。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过来的人,没被当成过“右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


汪老也不例外。但即便被打击,被下放,他还是在《随遇而安》中写道,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1991年,汪曾祺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里

《随遇而安》中,汪老讲述了自己被下放农村改造的经历。没有顾影自怜,没有言辞激烈,他只是静静地、平淡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初干农活,当然很累,真够一呛,我才知道’劳动是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的意义”、“许多工人都没这个(喷波尔多液)耐心……我成了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喷的次数多了,我的几件白衬衫都变成了浅蓝色。”


“我这才比较知道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是怎样一回事,这对我确立以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是很有好处的。”


好像,他真的就只是去“学习”而已,没有打压,没有被迫,有的只是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即使身处尘土之中依然愿意体验、感受生活的心。


同一时间段还有一位女同志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汪老觉得这个说辞太为苦涩,倒不如“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80年代末,汪曾祺在家中写作

汪老能把苦日子过成寻常,甚至过成诗。关键,是在心境。虽然一辈子吃寻常吃食,观寻常草木,却难得心境开阔,能在寻常中见风雅,致使人生趣味温暖而充实。


北京人有一句话,叫“哄自己玩儿”。汪老觉得,“随遇而安”的心境也不全是哄自己,因为:活,本就是很好玩的



4.

最懂人生况味


除了发现并记录下“恋爱三家,人生几何”的金句,汪曾祺笔下的植物,也有一种独特的性灵美,仿佛它们是一个个小精灵,俏生生地出现在你身边,甚至还有一点小脾气。这一点,在栀子花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文雅人士如汪老,其实也有童趣的一面啊。也是,一直“端”着,多累啊,偶尔嬉笑怒骂,也不枉快意人生。


其实,汪老先生是最懂人生况味的。最为寻常之物,往往才蕴含着妙不可言的生之乐趣。拥有一颗时时刻刻对生活兴致盎然的心灵,对围绕身边的寻常事物施以关注,则趣味常有,人生常乐。


我有时会想,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才能成就这样正能量满满的人。在汪老的《人间有味》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有父亲、恩师的指引,有朋友的扶持。


其中,对他整个人生影响最大的,便是父亲。那个对他说“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父亲,那个正气凛然的父亲,那个活得很有兴致,会做各种玩意儿逗孩子开心,并永葆一颗童心的父亲……



汪老曾在怀念父亲的一文中这么说道:“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想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掺合进来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不在人世,但他对汪老的影响,于汪老的为人处事、行文风格上依稀可见。


我想,这就是所谓“传承”吧。逝去的故人活在未亡之人的心中,未亡之人活在逝去故人延伸的生命里。


汪老曾为自己再版的《旅食与文化》一书作序时感叹道:活着多好呀!可惜,没等到这部书出版,汪老便去世。



但他留下的温情文字,见字如面,依稀可见汪老之神采。在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尚且有从容不迫,煮冰糖莲子、打热水洗头、随遇而安而从容度日之人,在当下这个和平盛世,亦可如此,而不必心浮气躁。


如果累了,倦了,不如放下手中事,泡一壶茶,读一卷“汪曾祺”。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合大学:生活是无疑是艰苦的,校长夫人也摆摊
宜春老话
《九零后》,这部电影才像《觉醒年代》的续集
行行出状元,何必要上学?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逝世22周年: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曾在文学之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