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游姑苏城,悠赏古园林(四)网师园

自首次游苏州,五十多年来,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每回去苏,必去游览古典私家园林。除了四大名园,还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体现了天人合一,充满着诗情画意。人们徜徉于“城市山林”间,沉浸在“人间天堂”中。今夏,再往姑苏城,游遍大小古园林,慢慢游览,细细品赏,游于“智水仁山”间,乐在“悦目怡心”中。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

网师园占地约0.7公顷,以小巧精雅著称。经历代园主经营,网师园以其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风格,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此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园是古代私家园林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园东部是住宅书房区,厅堂楼阁,严遵规制;中部是山水景区,为主园;西部是内园,即园中园。此布局,使全园外观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网师园大门朝南临巷,东西二侧筑墙,跨巷设辕门,南有照壁,围成广场。东、西墙置拴马环,照壁前植两株盘槐。对开黑漆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狮子滚绣球”浮雕。

网师园门前广场。

跨巷辕门。

步入大门,即为门厅。门厅东、西各设明窗六扇,给昏暗的门厅增加采光。窗格典雅庄重,窗外小天井各栽一棵紫玉兰。

门厅直连轿厅,中间无隔断。轿厅正中屏门上有幅“网师逸韵图”,上悬“清能早达”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

轿厅中陈列了一乘“盔顶红木仿竹节”古轿,原为园主所有,经专家历时一年半修复如初。轿重500多公斤,造型典雅,雕镂精细,乃历代轿舆之精品。

转过轿厅,前有粉墙高筑,中间两扇枋库门,以四方青砖拼砌于木门上,并以梅花形铜铆钉嵌饰,美观大方,牢固耐用。

跨入大门,回首门上,有砖雕门楼一座,精美绝伦,古雅清新。门楼高约6米,顶部为一座飞角半亭,单檐卷棚歇山顶,造型别致轻巧,挺拔俊朗。中间横匾刻“藻耀高翔”四个大字,“藻”谐“早”,喻早日飞黄腾达之意。横匾四周刻蔓草连绵、狮子滚绣球、双龙戏珠、“福、禄、寿”等吉祥图案,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

横匾两侧刻立体戏文图。

左侧为“郭子仪上寿”,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享寿八十四,八子七婿,皆为命官。此图寓意“福寿双全”。

右侧为“周文王访贤”,姜子牙长须垂胸,端坐渭河边,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此图寓意“德贤文备”。


砖雕运用平雕、浮雕、镂雕、透雕等技法,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花卉禽兽形象逼真,不愧为传统砖雕艺术之精品,且饱经沧桑300多年后仍然完好无损,被誉为“江南第一门楼”。

与砖雕门楼成对景的是大厅“万卷堂”,大厅为东部的主体建筑。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三明两暗,厅南十四扇落地长窗,窗格精细,朱红髹漆,富丽庄严。是园主接待客人和宴饮议事之所。

大厅正中上悬“万卷堂”匾额,由文徵明撰书。匾下一幅“松柏图”,两侧对联“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为张辛稼书。另有楹联“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现代书法家吴进贤书。

堂内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内置清式家具。堂前栽两棵玉兰,堂后植两株桂树,寓意“金玉满堂”。

穿过大厅,是内厅“撷秀楼”,俗称女厅。二层楼阁,面阔五间带厢房。此厅为园主生活起居和会客之所。

厅内正中悬“撷秀楼”匾,清代学者俞樾书。匾下挂大理石挂屏。落地罩内置镶大理石坑床,床带踏脚。

楼前亦有砖雕门楼“竹松承茂”,但两座门楼不可同比。

从“撷秀楼”东面备弄朝北行,是个较大的庭园。庭园西、南有游廊,连接半亭。

半亭倚墙,坐西朝东,亭为卷棚歇山顶,两角飞翘。亭后有门可通“五峰书屋”。

半亭北侧墙边筑湖石假山,有磴道曲折而上,可达书楼。

庭院南面栽红枫、腊梅;北面栽黄杨、紫薇、海棠、青竹、枸骨等,其间点缀石笋、峰石。高低错落有致,四季赏心悦目。

庭院北面有“梯云室”坐北朝南,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前有平台、石栏。室内南、北各设落地长窗六扇,裙板上刻花卉山水图。

室内正中梁下悬匾额“梯云室”,下有黄杨木落地罩一座,雕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

“梯云室”名取自唐代郑谷《少华甘露寺》诗,“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踏一梯云”。因室外庭院有假山,可循磴道登楼,如坠云雾,飘飘欲仙,似可直上太空,梯云取月。

过半亭门西行,可至“五峰书屋”。书屋坐北朝南,两层建筑,硬山顶,面阔五间。楼上为“读画楼”,楼下宽敞明亮。书屋原为园主藏书和读书之处。

书屋正中悬匾“五峰书屋”,其下落地罩内置一张藤塌。名取意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诗。

书屋两边置书橱、书桌等。南面仅设矮墙,上部为大窗,既可增加采光,又可观赏前院景色。

书屋南院位于“撷秀楼”北,院内叠置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峰石状如蘑菇,在粉墙映衬下,十分峻秀。

假山边栽枫树、腊梅,花坛中栽一株山茶绝品“十三太保”,盛开时,可同时绽放13种各种颜色的花朵,人称网师园一绝。

书屋北院有一天井,筑湖石花坛,点三、五石峰,栽玉兰、桂树。

从“五峰书屋”开始进入中部园林区,由前廊向西行,可达“集虚斋”。斋为硬山顶凤头脊,面阔三间,二层楼房。二楼俗称“小姐楼”,为园主子女读书之处。

斋内中间五扇屏门上有“翠竹图”,上悬“集虚斋”匾额。斋名取自《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为清除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室内陈设雅致,是园主读书处。

斋南小院,东、西侧各植慈孝竹一丛。月洞门内为“竹外一枝轩”。

洞门上悬“竹外一枝轩”匾额,为清代陈鸿寿书写。取自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

轩为卷棚硬山顶,三间水轩。轩坐北朝南,南临彩霞池,设吴王靠可赏水景。

水轩北墙圆洞门两侧各有一个方空窗,可窥小院翠竹;西墙开八角形空窗,窗外点植垂丝海棠,池畔栽梅花,可框景入画;东有曲廊通“射鸭廊”半亭。

“射鸭廊”源自唐代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指射鸭取乐之廊。

沿“射鸭廊”向南行,约5米多,南接半亭。亭为卷棚歇山顶,两角飞翘,东倚山墙,西凌清波,南傍池边假山。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注重水景之构建。不同于拙政园因园大而以分散绵延的水景为主,网师园的彩霞池二十米见方,故以集聚之水景见长。池四周假山、建筑、花木布置得疏密有间,高下宜人。并在水池四面,布置四个景点,可主赏四季之景。

春景“射鸭廊”位于水池东北角,槛外点植几丛迎春藤,万物尚冬眠时,其已缀满繁星般的金花,预报春之将临。“竹外一枝轩”与“射鸭廊”环池形成曲尺转折,轩低平近水,池岸边松梅盘曲,斜枝拂水,新竹葱翠,春意盎然。

夏景“濯缨水阁”位于彩霞池西南角,与春景犄角相对。水阁坐南朝北,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角飞翘。阁基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流入。水阁廊柱上楹联“风物坐有可观,於书无所不读”。

阁内悬“濯缨水阁”匾额,“濯缨”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匾下开方形漏窗,可窥窗外景色。

漏窗两边是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此联虽只八字,却富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曾三”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颜四”即颜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禹寸”指夏禹惜时,曰“重寸之阴”;“陶分”指晋代的陶侃,更惜光阴,曰“当惜分阴”。

阁内三面设窗,北面开敞,临水置扶手栏杆,室内凉爽通透。

夏日炎炎,在阁内北眺,山石花木、亭台楼阁,在阳光下,阴影虚实,格外真切。且室内免遭阳光直射,倚栏赏荷观鱼,水面上不时吹来习习凉风。这里确是赏夏景的佳地。

“濯缨水阁”东面为“云岗”假山。以黄石叠砌而成,山后有磴道可登高,山上栽青枫、玉兰。假山高俊古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与“竹外一枝轩”互为对景。

秋景“月到风来亭”是赏月佳地。亭为六角攒尖顶,位于池西岸凸出水中的高阜上,三面环水,从“濯缨水阁”西沿爬山廊北行可达。临池东眺,恰与“射鸭廊”成对景。

唐代韩愈诗云:“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亭名取此意。亭内悬“月到风来亭”匾额,匾下置大镜子一面。临池两柱上挂清代何绍基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月到风来亭”最有情趣在于临风赏月,而最佳时节当在金秋。中秋之夜,天高气爽,金鸡初坠,皓月新升,待月迎风,堪称一绝。翘首仰望,一轮皓月,高挂夜空,星光闪烁;俯视池面,碧波涟漪,银光荡漾,月沉水中;偶一回眸,亭内明镜,水池倒映,明月入镜。三轮明月,虚虚实实,此情此景,摄人魂魄。

冬景“看松读画轩”位于彩霞池西北头,由“月到风来亭”顺爬山廊北行,过三曲石板桥即达。轩东有廊通“集虚斋”和“竹外一枝轩”。

轩单檐硬山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西有小书屋。

轩内正中悬匾“看松读画轩”,匾下北墙嵌明窗,框景如画“蕉石图”。两侧一幅对联“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为清代何绍基撰书。堂柱上另有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为当代书法家程可达补书。

室内陈设布置古雅,明式红木家具,造型简洁流畅。正中高几上供灵璧石,黝黑清瘦,叩之如磬。两旁几案上各置一段灰色硅化木,质地坚硬,晶莹如玉。

西面小书屋有篆书对联“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清代陈鸿寿书。上联讲治国要顺天意民心,岳牧指上古时代封疆大吏统称。下联讲治家,韦平指西汉韦贤、韦玄成和平当、平宴两对父子相继为相的典故。

“看松读画轩”东侧小院,垒湖石假山,栽紫薇、海棠。峰石边一株200多年的木瓜树,果实累累。

轩南为庭园,筑湖石花坛,侧有叠石假山。庭园中古木参天,左有圆柏,距今800多年,虬根盘曲,主干已枯,中段侧枝依然郁郁葱葱;右有白皮松,树龄200年,树干犹劲;花坛中植黑松,亦有200多年。

严冬时节,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临轩窗南眺,近景古树虬枝,平桥石峰;中景透过树木枝丫和湖石石峰,池面开阔,碧波粼粼;远景“濯缨水阁”和“云岗”清晰在目,层次分明;网师园的中部山水风景画面悉呈眼前。

由彩霞池西北的石板曲桥西行,前有小门,门楣上砖额“潭西渔隐”四字。

步过小门,进入西部园区,即内院。这里别有洞天,素色鹅卵石铺就地坪,连接北面一排小轩“殿春簃”。

小轩坐北朝南,单檐卷棚硬山顶,三间正屋连两间复室。轩前回廊,廊前石板平台,围石栏杆。

步入小轩,梁下悬匾额“殿春簃”,出自宋代邵雍“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芍药此时开花,“簃”指楼阁旁的小屋。匾下一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清代何绍基书。北墙上开一排花窗,形状各异。窗外天井中栽种竹子、芭蕉、腊梅等,并点松皮石笋几支。花窗框景,好象一幅幅花石画册页,清丽隽永。

复室为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于网师园时的画室“大风堂”。室内陈设明代家具和画具。北墙开四个大窗,用红木镶边,形成四个窗景,天井中的竹石蕉梅皆成立体画,轻描淡写,空灵秀美。

轩南庭院西侧有花坛,四周砌浅灰色湖石,坛中种植芍药。花坛西墙根,有张大千书《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刻石,以纪念其兄及所养小虎。

庭院周边营造假山,假山不大也不高,却高低有韵,错落有致。

院子西南角,湖石嶙峋,洞壑幽深,底藏渊潭,水气森森。原为一泓天然泉水,清澈明净,其旁一石刻“涵碧泉”。取意于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泉潭之北,建一半亭名“冷泉亭”,亭坐西向东,紧靠界墙。半亭为攒尖顶,亭前两角高扬飘逸,亭后云墙砌成残角亦翼然飞举。这种既为半亭,却又有四个戗角的结构,在苏州园林中亦十分罕见。亭内供大型灵璧石一座,色灰,多皱褶、孔窍,形如苍鹰展翅。

“殿春簃”小院独具匠心,不落俗套,以小见大,寓平以奇,淡雅简朴,又富于变化,是座典型、优秀的明式院落。1981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中方合作,以“殿春簃”为蓝本,仿建了一座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的小型花园,名为“明轩”,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中部山水景区的南面另有小庭院,为居住宴乐之所。可自轿厅西侧小门进入,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四字。穿过小门,自由活泼,变化多趣的园林风光扑面而来,与东部严谨的官家住宅院落,形成强烈对比,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沿小门内游廊前行,前有“小山丛桂轩”。轩坐北朝南,单檐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造型轻巧,舒展飘逸。轩东、南、西三面环廊。

轩内四面开窗,北面正中上悬“小山丛桂轩”匾额,取北魏诗人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之意。两侧为何绍基书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

北墙开方形花窗,冰纹窗格,中间圆形。窗外是“云岗”假山,黄石嵯峨被框入圆窗。

轩南小院有湖石假山,自然多趣,湖石灵秀,桂树成林。另植腊梅、海棠、丁香、竹子等花木。“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

轩东有条溪涧,蜿蜒北流,涧宽仅尺余,涧水幽碧,两岸叠石,陡崖岩驳,其上藤葛蔓蔓,枝叶垂垂。

小涧北头,彩霞池水湾处,有一拱桥跨于上。桥名“引静桥”,南侧涧壁上刻“槃涧”两字,为南宋旧物。

“引静桥”体态小巧,长才2.4米,宽不足1米。桥呈弓形,石栏、石级、拱圈俱全,桥顶刻牡丹图案,两侧则雕12枚太极图案,采用金山石制成,是座地道的袖珍拱桥,为苏州园林所仅见。

“槃涧”南头,“小山丛桂轩”东面,有座小巧的水闸,岸边立石,上书“待潮”。

优美的小拱桥,幽邃的窄溪,雅致的低闸构于一处,相得益彰,互不见小,为中部园景平添几分深远幽长之意,令人感叹似为真正野涧。

穿过假山间的小道和曲廊向西南行,可至“蹈和馆”。“蹈和”是履贞蹈和的意思,寓意和平安吉。馆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但因地制宜,仅东北戗角起翘。

“蹈和馆”原是主人宴请客人之处。东、北两面置廊,馆前有石平台,围以石栏杆。“蹈和馆”与“小山丛桂轩”共享庭院。馆内三间房用隔板分隔,有门相通,正中梁下悬匾额“蹈和馆”。每间房的西窗各开八角形花窗,窗外植翠竹与海棠

“蹈和馆”前廊南边有小门通“琴室”,“琴室”为卷棚歇山顶半亭,三面开敞,北倚粉墙。

北墙上悬匾额“琴室”,下挂红木嵌大理石挂屏,大理石中高山峻岭,浑然天成。大理石挂屏下放置琴桌,琴桌为红木几架,中间漏空,四面刻花纹图案。琴桌上放琴石一块,厚重中空,为汉代旧物,奏琴其上,其曲悠悠,其音袅袅。此院封闭,幽深清静,是抚琴听曲的理想之地。

亭前小院古拙、雅静,内叠湖石假山,配植丛竹、古枣树及石榴古桩盆景。

枣树立西侧,树龄约200余年;石榴古桩350多岁,置于东侧的青砖大盆中,古枝瘿瘤累累,枝头花果硕硕。

“蹈和馆”西部为牡丹芍药圃,现恢复旧观。主厅名“露华馆”,由桃花坞谢宅移建至此。馆名引自李白《咏牡丹》诗“春风拂槛露华浓”之句。

馆面阔三间,硬山顶。馆前楹联“纵目槛前,仿佛沉香亭畔,无数洛红赵碧,李白放歌应未尽;遣怀庭外,犹疑兴庆宫中,几丛魏紫姚黄,欧阳欲记恨难详”。洛红、赵碧、魏紫、姚黄皆为牡丹名种。

“露华馆”现为茶室。室内正中梁下悬匾“露华馆”,柱上楹联“笑折花归浑如飞仙入梦;记穿林窈还因送客留迟”。

馆前有芍药圃亩许,以矮竹篱围于四周,篱外布置湖石,点缀石峰峙立。圃内遍植牡丹、芍药,二十余种,三百多株。春天花盛时节,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绿叶相衬,煞是好看。

圃南粉墙上砖刻“玉椀金盘”四字,出自宋代诗人沈辽“昔年曾到洛城中,玉椀金盘深浅红”诗句。

网师园以其小巧精雅著称于世,著名建筑学家、园林专家陈从周曾高度评价网师园:“园占地不广,但是人处其境,会感到称心悦目,宛转多姿,可坐可留,足以盘桓竟夕,确实有其迷人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苏州小园林(四十六)笑园
江苏苏州留园
顺德清晖园
在苏州寻游明代园林艺圃
苏州园林
北京醇亲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