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琴学津逮(二)


(2014-08-29 22:22:19)

此琴曾入藏香港唐氏霞外居,后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原文地址:琴学津逮(二)作者:弹琴论道

   曾经拥有或毫无关联的藏琴名录

  一、汪建侯曾经收藏的古琴

   本文将原文摘录汪建侯先生在《琴学津逮》第三册中的《琴潜壶隐楼藏琴录》一文,并附上笔者尽可能详尽的注释。

 (一)飞泉(另附一张同名“飞泉”)

 琴潜壶隐楼藏琴录·飞泉

原文:

   飞泉,神农式,流水断。唐朝开元三年雷氏制,刻于琴腹内。琴背刻:“高山流水,太古之春。此中佳趣,谁得其真。建侯珍藏。山月白海风,清飞泉走浪。弦中起巨石,崩崖指下生。琴剑楼主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德音孔昭,长乐未央。王西坤书。”音韵古茂、恬静,为诸琴冠。

注释:

1、飞泉:神农式。此琴全长 121厘米,弦长 112厘米,琴肩最宽处19厘米,尺寸适中。螺徽、玉足;岳山。和焦尾等用紫檀制。底板开长形而圆角之龙池、凤沼,面板为梧桐。”将琴平方桌面视之,则不但琴面圆拱、底板亦稍外拱,符合古人鉴赏古琴之术语“唐圆宋扁”。琴腹内刻有“大唐开元三年雷氏制”,琴背刻有“飞泉”两绿色的草书大字。还有很多其它刻字。此琴数十年来为“琴潜壶隐楼”主人汪建侯收藏,汪氏得此琴时其首尾均已残破,汪氏将之修复。据汪氏手稿《琴潜壶隐楼藏琴录》,称之为“神农式”。然以修复后之琴式视之,亦颇近宋时田芝翁《太古遗音》所刊之“号钟式”。此琴形制圆混,古拙中见文秀气,木质朽旧,以指甲括之触手脱木,可云木性去尽火气,故音韵沉静,如古庙中老僧颂经,其散音苍雄,按音入木而松透,走音灵阔,泛音清越,乃传世唐琴之上品矣。此琴曾于一九八六年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出了两个月。之后归唐健垣先生所有,但此琴后来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2、唐开元三年雷氏制:即公元715年,四川雷氏造琴相继了三代人,计有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九人。其造琴活动从开元起到开成止,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从《陈氏乐书》、《琴苑要录》所记可知,雷氏的绍、霄、震、威、俨五人为盛唐开元间人,属于雷氏的第一代。

3、另一张同名 “飞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朱漆,杉木斫纳音为桐木所镶贴,鹿角灰漆胎.发蛇腹间冰纹断。通长122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4.5厘米,琴面弧度漫圆如弓形,底厚1.2厘米,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琴作方头,项与腰均作内收三连弧形,清康熙间刊印的《德音堂琴谱》定为连珠式,系隋逸土李疑所创作。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2字及篆文“贞观二年”双边印一方,地下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通幽情。天地中和,乃物咸亨”。惟“飞泉”二字与“玉振”印及篆书铭文为早期同时镌刻.名与印且填以金漆。断纹已通,“贞观”与“金言学士”2印之刻工晚于前者,但均非近代所刻。琴音清润松灵。温劲而古。此琴在民国初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由古琴家李伯仁所藏,李氏另有晚唐“太和丁未”款“独幽”琴。“飞泉”大约在1944年秋冬之际,被人送至地安门大街某银号作借款抵押,经人发现遂转告其友程子容。程子容名宽,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弟子,即请平湖先生为之鉴定,管氏因以同门琴友故人旧藏之鸿宝相告,程子宏遂以重金易之归藏于其家。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从家乡平陆写信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愿意将珍藏三十余年的唐琴“飞泉”捐献国家,以后经国家文物局批转,由故宫博物院接收,并颁发奖金、奖状。至于李伯仁得“飞泉”琴的经过,在他的《玄楼弦外录》中以《飞泉》为题,述说了约在1920年间旅居京师时,遇一壮士称其父病,出琴一、剑一求售供药饵,李赠以百金,受琴而却剑,“后以漆落不能下相.付厂肆义元斋张虎臣修理,虎臣曰,此余少时在来熏阁所见物,别来六十年矣,犹在京师耶?始为刑部某主事所藏,某不善琴,当字画张挂耳,何至入君手?余告之故……”。在传世唐琴中,除少数有“至德丙申”、“太和丁未”四字腹款与个别后添腹款者外,其它的都不见款字,它们可能就是西蜀雷氏之作。在宋人笔记中,所记雷琴往往是墨书腹款。“飞泉”未见有腹款的记载,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今虞琴刊》、《古琴征访录》中,还记它有一行“古吴汪昆一重修”的黑书款字,而今巳涣漫湮没,何况千年以上的墨迹?今“飞泉”与晚唐“太和丁未”款宫琴的风格相同,材用杉木,而池沼间纳音表之以桐,与雷琴的特点相同,但形制巳失去浑厚古朴之象,而代之以秀美的气质,且纳音制作所常琴无异,与《东坡志林》所述“雷氏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之说相合。因此,可以认定“飞泉”是一张晚唐雷琴。对于唐琴两侧的项与腰内收增厚部分,要将上下之边做圆,使楞角线向中移动,缩小与其上下端侧面厚度的差距,于琴头额下亦加工成向上斜出,以减簿这几个部位的厚度,这是唐代古琴独具的特点。晚唐琴由于面板的弧度变化,面上项腰内收的厚度已不甚突出,故仅将底上两处的楞角做圆,可见唐琴的这种传统风格在不断演变。今天从琴背上项腰做圆的情形看,“飞泉”与”大圣遗音”确是相同,但就两琴的铭文看就不同了,“飞泉”的铭文中有”至人”、“哲士”及“达舒蕴志,穷运幽情”之词句,显战不是宫琴所宜有着,从这个角度来看,项腰做圆与额下斜出实为唐琴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谈《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下)---郑珉中
中国琴文化,故宫博物馆珍藏古琴,气象浑厚的唐代雷氏琴
唐代古琴精品
“飞泉”琴的流传—郑珉中
磐石古琴斫制记录第九十:
中国历代古琴鉴赏(战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