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产电影,到底行不行?

1978,已是四十年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电影亦如是。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说说内陆国产电影40年的那些事。



40年来,内陆电影市场经历了从8部样板戏,到年产几百部影片的产业规模。


40年来,国产电影从国际扬名、在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摘金夺银,到入围者几乎为零。

 

2018年,仅有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可惜也铩羽而归。



这40年来,国产电影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017年,《战狼2》的票房达到56亿人民币,成绩可谓空前,不知是否绝后。


但,到今年为止,我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国产电影(根据豆瓣评分)还是93年上映的《霸王别姬》。


排在前5的,基本上也都是十几年前的电影。



这40年,不同时期的内陆电影人究竟是怎么拍电影的?


这40年,不同时期的内陆观众又是怎么看待国产电影的呢?


国产电影与我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爱恨情仇”?


解冻期(1978——1983)


1978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电影只有样板戏。


1978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于是,电影也出现了质的改变。


1979年,张铮导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的《小花》横空出世,开启了一种新的国产电影。



这依然是一个穷苦人被我军拯救的故事,但导演张铮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拍摄方式。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敌我斗争,而是青春少女的美好花季。


革命年代难得的柔情和烂漫,前所未有地得以凸显。



《小花》之后,各式各样的影片陆续诞生。


包括:


呈现内陆第一场银幕吻戏的《庐山恋》(1980年)

第一部商业动作片《神秘的大佛》(1980年)

第一部展现10年历史的反思之作《天云山传奇》(1981)

第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内陆电影《阿Q正传》(1982)

……



这个时候,可以说内陆电影市场也达到了一次高潮。


新电影如甘泉一般,滋润了观众干渴已久的心灵。


大家都争相跑到电影院去看以前根本看不到、想不到的电影。


此时,引进的日本电影《追捕》,香港内陆合拍片《少林寺》都创造了逆天的观影盛况。



一下子,看电影、谈电影成了生活中的大事。


甚至,很多人的人生,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被彻底改变。


迸发时期(1983——1992)


这是内陆三代电影人集体发力的时期。


首先是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谢晋



78年之后,谢晋的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反思10年浩劫的。


其中,《牧马人》和《芙蓉镇》是其中的杰作。



“活着,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姜文在片中的这声呐喊是当年亿万观众的心声。


可以说,正是看了这些电影,不少人在过去十年留下的创伤得以抚慰、疗愈。


与第三代同时发力的还有第四代。


第四代的代表人物有吴天明、谢飞、吴贻弓、黄蜀芹。



在这期间,他们也拍出了各自的力作。


《湘女萧萧》、《本命年》、《城南旧事》、《老井》、《人·鬼·情》等影片相继诞生。



这些作品或关注农村童养媳,或讲述农村倒插门女婿,或聚焦城市迷惘青年,或是儿童视角,或女性命运书写。


他们或写实、或写意,或寓言。


丰富多彩、意趣盎然。


当然,他们都对历史、对社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批判。


《本命年》


在这里,铺子想特别提一下女导演黄蜀芹拍摄的《人·鬼·情》


有人评价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鬼·情》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电影”。



第三代和第四代都是生在旧社会的人。


他们经历了国家的建立与最初的发展,10年浩劫,他们是首当其冲的一辈。


对那段历史,他们有最深切的痛。


谢晋导演的父母就曾相继自杀。


所以他们的电影,都带有或深或浅的内在的痛感,那是他们的生命经验所决定的。


《城南旧事》


而这个时期,对于国产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第五代”的登场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


于是,一大波工厂、军队、农村的艺术青年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


这一年,北电导演系录取了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胡玫、吴子牛、张军钊;


美术系录取了霍建起、冯小宁等;摄影戏录取了张艺谋、顾长卫,张黎等。



这班人,毕业后就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中流砥柱——“第五代”。


1983年,张军钊导演了《一个和八个》,标志着第五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984年,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面世。


这部电影确定了第五代的叙事倾向和影像风格。


内容上,他们倾向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影像上,他们倾向于大色块和大构图,质朴又浓郁。


《黄土地》


今天回头看,第5代是摘金夺银,荣誉等身的一代。


其中,张艺谋是获奖专业户。


1987年,张艺谋执导了处女作《红高粱》就扬名国际,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在三大电影节获得最高奖。


1992年,他执导的《秋菊打官司》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也是国产电影的第一次。



当然,除此之外,他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田壮壮的《蓝风筝》等影片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


一时之间,国产电影在国际上可谓是风头无二。


对外国人来说,这些电影创造了新的视觉奇观。


那种来自东方的、古老的、神秘的、贫穷的,带有禁欲色彩、禁忌色彩的影像深深震撼、冲击了他们。



和第三代、第四代一样,第五代也批判历史、批判社会。


而且,他们的矛头指向的不仅仅是那一场文化浩劫。


他们更多批判的是我们文化中的那些糟粕,反思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


也可以说,他们是在刨根问祖。


尤其是张艺谋,他这个时期的电影里随处可见封建社会的余毒、余孽。


各种病态的、变态的生活图景被一一展示。



在艺术上,这个时期,第5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电影风格所限,渐渐造成了观众的流失。。


此时,第5代拍片多是国家出资(制片厂)的。


只要项目通过,随便你怎么拍,国家砸钱。


所以,他们拍电影的时候是可以不考虑市场回收的。


这样,这些艺术成就高、观赏性(娱乐性)低的电影就让观众慢慢对国产电影失去耐性了。


可以说,第五代把国产电影的艺术推向巅峰,也将国产的电影的市场推向低谷。



边走边唱


突围时期(1993——2002)


这十年,国产电影艺术实现新的突围,电影市场却在低谷徘徊。


首先,第3、4、5代导演继续发光发热。


《香魂女》、《霸王别姬》、《活着》、《一个也不能少》、《红粉》、《荆轲刺秦王》在国际上不断获奖。



其次,难以归类的电影奇才姜文,在1994年推出了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电影宣告了一个一流演员,成功转型为一流导演。


姜文的才情、豪气、对电影语言天才般的掌控力令人惊叹。


所以,后来他能拍出《鬼子来了》这样的作品,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当然,这个时期,国产电影艺术最主要的成就在于“第六代”的诞生


早在1990年,张元导演就拍出了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妈妈》。



这是内陆第一部独立电影,是张元自筹资金独立拍摄。


影片获得了国际大奖,但刚完成就被禁了。


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定下了第六代的命运:国外获奖,国内被禁。


第6代是穷苦的一代。


90年代,国企改制,他们拍片不能像第5代早期那样由国家出资。


所以,这些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等)很难找到资金拍电影。


他们的很多电影都是国外电影节的基金扶持拍摄的。



第6代是关注边缘、关注底层的一代。


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其实都是对生命经验的一次回应。


第5代的青年时期是上山下乡,10年蹉跎岁月,那是他们一生的痛。


第6代的青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剧烈的转变时刻也是他们一生的痛。


所以,第6代的电影不关心传统、不关心文化,只讲被时代碾压的个人,尤其是边缘人,少数群体。


他们的主人公常有某种反社会的“病症”,他们游离于社会的边缘,用种种“惊世骇俗”的行为给主流社会坚硬的一击。



第6代是最具“政治性”的一代。


国内被禁、国际获奖,他们的电影俨然已从艺术作品变成了某种政治演武场。


这是某种恶性循环。


你禁他,我就捧他;你捧他,那我就必须严查他。


可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当初,张元作品被禁后,很快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


后来,张元回归主流体制,国外对他的呼声渐渐就没了。



第6代与市场的绝缘,也印证了这个时期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萎靡。


1992之后,国产电影在市场上遭到了三重打击。


一是顶级导演拍闷片,消磨着中国观众的耐心。


二是盗版影碟涌进、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1993年9月,合肥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


此后几年,外国的、香港的电影通过盗版VCD的方式涌入内陆市场。


和沉闷的影院相比,精彩纷呈的盗版影碟是更好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盗版影碟也“喂养”出一代人的观影趣味和审美趣味。



另外,随着家家户户买起了电视,电影自然也遭受“抢流”。


三是好莱坞大片重新引进中国。


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引进内陆,开起来好莱坞的“抢钱”时代。


从此,国产电影更没观众了。



此时,唯一能扛起国产电影票房大旗的是冯小刚


冯小刚和第5代是一代人。


不过,他最初是在电视领域做编剧。


直到1997年,他拍出了内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



第一次,国产电影能和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此后,冯小刚继续推出《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基本上都是年度票房冠军。


可以说,那些被闷片“赶出”电影院的观众,又被冯小刚“逗”回来了。



万花筒时期(2003至今)


2002年12月19日,张艺谋的《英雄》上映,国产电影从此进入了大片时代。


2005年,陈凯歌拍出了《无极》,国产电影进入了越骂越看的时代。


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六代导演依然坚持关注底层、关注时代。


2006年,宁浩《疯狂的石头》的石头上映,低成本的类型片开始和大制作分割市场。


2013年,郭敬明的《小时代》带领大家进入IP时代,有粉走遍天下、无粉寸步难行。


2017年,《战狼2》开创国产片票房奇迹,内陆市场依然潜力无限。


2018年,《我不是药神》让关注现实的国产片获得了超高票房和超高口碑。



这十多年来,国产电影的制片规模和票房不断追赶好莱坞。


这十多年来,内陆市场成为了好莱坞的第二大市场,越来越多的明星来华宣传。


这十多年来,我们常常对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失望。


这十多年来,我们常常因小成本、新导演、处女作而惊喜。



……


1978—2018,国产电影的变化如变脸一般。


回顾过去,我们对国产电影有朴素的爱。


40年来,有的人一辈子和电影绑在了一起。


像陈凯歌一家,父亲、自己、儿子、三代人都在搞电影。


电影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传家宝了。


而88年的胡波,更是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电影。


前几天,他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金马奖6项提名,他一定也在某个地方微笑着吧。



展望未来,国产电影的未来在哪?


在第7代、第8代?


在大制作、小成本?


其实,随着银幕数的增加、电影院向小镇涌去,艺术电影放映专线的出现……


一种多元的、分层的、分众的国产电影格局应该形成。


我们有14亿人口,每一种类型的电影,理论上都可以找到足够“养活”自己的观众。


但如今,电影的排片率、排片时段被资本牢牢操控着。


一些电影见不到属于它的观众,一些观众也看不到他想看的电影。


这应该是国产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


四十年前,国产电影改革开放,迈向新的时代。


如今,另一个40年即将开启,国产电影是时候继续改革开放,迈向下一个新时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十一》亮相多伦多电影节 王景春挑战自我
再苦再难,活着就有希望
这么大的问题,我还是尝试回答了一下|知乎圆桌收录
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为什么每个大导演都讨厌影评人?
最欣赏陈凯歌的女人,竟然不是陈红,没有她就没有《霸王别姬》
关于“电影领袖”张艺谋的乱七八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