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测试题

一、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 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4.语文课程以(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 )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 )为主线,以( 学习主题)为引领,以( 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6.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 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 积累)、(梳理) 和(整合 ),初步具有良好语感。

7.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 )、( 分析比较)、( 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8.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

9.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 )、(灵活性 )、( 深刻性)、(独创性 )、批判性。

10.课程总目标第五条: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 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11.课程总目标第九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 )、( 表现美)和(创造美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2.课程目标中第一学段关于标点符号的要求(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 句号)、(问号 )、(感叹号 )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3.课程目标中第一学段关于阅读的要求: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 )( 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 (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

14.课程目标中第一学段关于表达交流中提出能( 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15.课程目标中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对( 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 ,写( 想象)中事物 。

16.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要初步学会( 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17.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18.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19.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20.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1.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50)篇。

22.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3.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4.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需要在阅读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有(圈点 )、( 批注)等。

25.课程目标中要求中段学生在习作中,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 )、( 引号)等标点符号。

26. 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要熟练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27.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理解,推想课文中( 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28.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 )与( 逗号),( 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9. 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高段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0.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 )字。

31.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32.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3.课程目标中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34.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 整洁)

35.课程目标中要求高段学生在习作中,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的( 速度)

3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3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语文实践)。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38.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39.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围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展开。

40.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的进行交流。

41.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学习用(日记) 、(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4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 中,通过(阅读)、(比较) 、(推断) 、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

4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 、(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的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

4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低段阅读(有趣)的短文,中段阅读有关(科学)的短文。高段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

4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

46.跨学科学习皆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47.跨学科学习是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8.跨学科学习第一至第三阶段以(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为主。

49.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50.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51.“六三”学制学业质量标准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

52.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点开展的( 过程性评价)。

53.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54.命题规划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情感坦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

55.考试命题应以(情境 )为载体。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范性)(多样性 )。题目的主题部分是(问题)和(任务)。题干设计应规范。主观题题干要(简洁)(明确)。客观题题干要注意事实性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6.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57.在目标确定方面,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58.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59.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 (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60.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 (差异性);关注不同司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学习活动。

61.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62.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 (螺旋) 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

63.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64.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 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65.教师要积极关注(教学流程)、( 教与学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网络沉溺。

66.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67.(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68.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69.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0.教材编写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71.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72.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73.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74.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

75.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区域教育实际,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76.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发挥传统的纸质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各自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77.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既包括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 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

78.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

79.教师要(多角度分析)课程资源,善于(使用、筛选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组合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8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

8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

82.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拓展(资源领域、丰富(资源类型) ;应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的整理和加工,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83.各地区、各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设共同体,建设、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持续更新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84.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85.为了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知识。

86.为了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87. 为了做好语文教研工作,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要求( 提升信息素养)

88.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二、简答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3.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 如何理解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 你是如何理解“课程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 课程评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状况,学习是一个动态连续性过程,对学生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等都及时的进行评价,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也能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从另一方面检测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适时调整教师教学,改变教学策略。

6.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在评价时,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三个学段分别需要关注什么?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一学段关注阅读兴趣,通过朗读和想象等,侧重考察学生对作品情境、节奏和韵味的大体感受;第二学段在阅读全文基础上,侧重考察学生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哪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安排可有所侧重。

如何对学生的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8. 思辨性阅读评价应注意什么?思辨性阅读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演讲等现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9. 过程性评价原则是什么?

(1)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2)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

(3)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

(4)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

(5)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

10. 学业水平考试中应坚持哪些命题原则?

(1)坚持素养立意。(2)坚持依标命题。(3)坚持科学规范。

11. 学业水平考试中命题都有哪些要求?(1)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2)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3)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题干设计应规范。

12. 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在课程实施中如何精选、利用课程资源?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13. 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的理解?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 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教 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学校要整合 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 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 实施的开放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14. 假如你是一名语文教研工作者,你会怎样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培训呢?(至少写出4条做法)

1.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2.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

3.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 4.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5.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 6.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

7.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 8.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师大教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5大核心变化!| 权威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重建——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
赵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探索和新挑战
深度丨新课程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策略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关注】郑桂华︱寻找课程建设引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