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大变局系列 二
从1904以后逐渐兴起的“收回利(矿)权”和“保路风潮”,是私人资本追逐利益和“爱国热情”(排挤外资)的双重混合。
当时中国的实业家身份颇为奇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方面是商人,另一方面又是拥有一定社会定位的士绅,这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混合,形成了既追求利润,又关心公共事务的独特的中产阶层——绅商。
因此,当这些绅商们不满足于在轻工业领域发展的时候,“收回利(矿)权”等逐利行动便和排挤外资的民族主义情绪结合起来,而以爱国为口号的民族情绪鼓动,也成为实业家们挑战外资的最佳利器。
向重工业突围遭到双重挤压
一份当时的日本材料曾略带夸张的如是描述:有钱的中国人“正处于狂热之中,他们抵押土地,掏空钱包,来兴办西方式的工业”。
据统计,1901-1911年全国民间资本所设的650家工矿企业中,大多数是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而机器业与矿冶业占比仅一成多。
于是,在实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绅商们将目光瞄向了利润更为丰厚的矿业、铁路和航运业。1904-1905年,与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相伴随的是收回矿权运动,影响较大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包括山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
以山西为例,1898年,英国福公司于山西商务局签订开矿协议,但福公司并没有立即进行勘探和开采。1905年2月,山西绅商成立同济矿务公司,开始自行开采山西矿产,而英国福公司则表示不准山西绅商自己开采,并向山西当局提出在山西开矿的专办权。
英国福公司的强硬要求激起山西绅商和山西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联名上书,要求当局撤废与福公司签订的开矿章程,赎回矿权。在压力下,1908年1月,山西商务局以赎银275万两将福公司在山西的矿权全部赎回。
如果单从私人资本追逐更高利润的角度看,清末的绅商们不满足于在轻工业里折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矿山、铁路、航运,这些看似利润更加丰厚的行业往往被外资和官办企业把持,因此,即便当时的绅商用上了马云式的“爱国流氓”招数(违背契约),但所得仍旧难以和外资抗衡。
数据显示,在铁路领域,到1911年,中国93.1%的铁路被外方直接或间接控制;在煤矿领域,到1913年,外方控制的煤矿占中国煤矿总数的55.4%;在航运领域,1901-1911年,外国轮船所占份额高达83.3%-88.4%,中国只有轮船招商局是规模较大的轮船公司,即便如此,仍旧难以和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和日本的日清公司相比。
1904-1905年,与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相伴随的是收回矿权运动,影响较大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包括山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图为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股票)
投机橡胶股票的无奈与疯狂
与外资同样强悍的是大量的官办、官督商办的官僚企业,比如在矿业领域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等,在航运领域由晚清名臣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些官僚企业无一不是具备深厚的官方背景,没有一定实力和背景的民间资本很难插足其间。
一份针对1872-1913年棉纺、缫丝、面粉、水泥、卷烟、航运、煤矿等10个主要行业的产业资本家来源所作的统计显示,其中官僚地主占59.8%,买办占23.8%,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仅占16.4%。
因此,绅商们在“爱国冲动”过后才突然发现,在享有特权的外资和强大的官僚企业面前,民间资本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其拓宽投资渠道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挣扎,而那些没有门槛、一本万利的股票投机,似乎也成为一种无奈但必然的选择了。
1910年,在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商业中心,一种橡胶股票引发民间资本的疯狂抢购潮,作为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地区,长三角一带包括江浙等地的钱庄纷纷参与。“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泡沫越吹越大,民间资本越陷越多。
1910年对于橡胶股票的疯狂炒作完全是一种概念投机。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橡胶作为新兴工业品变得炙手可热,特别是橡胶受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的限制,产能迅速扩张的可能性有限。因此,伦敦市场上的橡胶价格一路攀升,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达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
橡胶价格的疯涨带来橡胶公司股票的疯涨,与橡胶有关的皮包公司也越来越多。到1910年初,为开发南洋橡胶资源而成立的公司达到122家,其中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
这些公司有些甚至刚刚买地,有些甚至是彻头彻尾的皮包公司。但当这些被国外冒险家控制的公司在上海投入广告疯狂宣传,炒作“橡胶时代”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去关心其真实的盈利能力。
1909年-1910年,上海各界购买橡胶股票动用的资金达到4000万两,而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共只有1亿多两。这场疯狂投机之后的崩盘似乎是早晚的事了。
1910年,在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商业中心,一种橡胶股票引发民间资本的疯狂抢购潮,长三角一带包括江浙等地的钱庄纷纷参与。(图为20世纪初的上海爱多亚路外滩)
拿什么拯救你,江、浙钱庄
1910年,由于价格被炒作得太高,美国开始限制使用橡胶。随后,伦敦市场的橡胶价格应声下跌,上海市场也跟着遭受重创。橡胶股票迅速形同废纸,部分控制橡胶公司的国际冒险家开始卷款跑路,橡胶股灾一触即发。
这场危机真正严重的地方在于上海钱庄的参与。这些汇集了江、浙一带民间资本的钱庄通过两种渠道,深度参与了此次橡胶投机:第一种途径是钱庄向投机者提供信用、抵押贷款,当钱庄的资金不够时,又向外资银行大搞同业拆借;第二种途径则是钱庄操控者直接参与橡胶股票投机。
股灾发生后,清政府组织三次救市,但由于政府官员的昏聩和内斗,三次救市措施均告失败。1910年10月份,上海金融界两大支柱之一的源丰润钱庄因资金无法周转而宣告破产,亏欠公私款项达2000余万两,其设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17处分号同时倒闭。
1911年3月份,上海金融界另一大支柱义善源钱庄负债1400万两,宣布倒闭,上海金融业陷入崩溃。两大钱庄的先后垮台引发全国范围的大恐慌,其中,江浙地区的金融业受冲击最大,当地的钱庄纷纷倒闭,民间金融机构被彻底冲垮。
同时,由于源丰润和义善源两大钱庄承担了政府官银的汇兑,仅上海官银就约有十分之六存于源丰润系,十分之四存于义善源系。因此,随着这两大金融支柱的倒台,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股灾发生后,清政府组织三次救市,但由于政府官员的昏聩和内斗,三次救市措施均告失败。(图为汇丰银行前的一对铜狮,一为开口,寓意是“出”,一为闭口,寓意为“纳”)
新政积累的民间资本被一网打尽
从1901年实行经济自由的“新政”以来,民间实业获得大发展。其中,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尤其是江浙、两湖和广东,是清末“新政”在民间资本积累的重镇。
据统计,1901-1911年,全国民间资本所设的650家工矿企业中,江苏(含上海)162家,浙江36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湖南11家,其中江浙、两湖和广东共345家,占53%。
随着民间实业的蓬勃发展,为民间资本提供资金汇兑的钱庄得到了大发展,江浙地区(包括上海)的钱庄,一度与外国银行、本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维持清朝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
而1910年的橡胶股灾将江浙一带的钱庄几乎一网打尽。据估算,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民间资金大约买了80%,在上海的外国人抢购了20%。很多民间资本不满足于在上海抢购,还调集资金到伦敦。民间资本在上海投入的资金约2600万至3000万两,在伦敦投入的资金约1400万两。
同时,钱庄的倒闭又引发了实体企业的危机。以承建川汉铁路的商办公司川路公司为例,1909年,该公司管理层将本该修建铁路的350万两白银股本金存入上海三家钱庄,该笔资金最终卷进了1910年的橡胶股灾。当上海的三家钱庄倒闭时,川路公司的这一笔钱损失惨重,形成大量无法追讨的烂账。
因此,当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商办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并拒绝现金补偿川路公司投机亏损时(政府很无辜),川人彻底愤怒了。特别是由于橡胶股灾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铁路国有化后又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借款救急,川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借口,即宣布政府是“卖国贼”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场更大政治危机正在酝酿。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1910年上海橡胶股灾引发的金融风暴,几乎将清末新政积累起来的民间资本一网打尽。
而这场危机也让川路公司的部分股本金深陷其中,形成大笔无法追讨的烂账,影响最
终远远超出经济范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史上五大金融战
大清破产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中的三次大股灾
1910年股灾:韭菜被割了,大清完蛋了 | 循迹晓讲
由国际板联想到清末橡胶危机
1910:上海金融危机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