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生命实践”观点解读<论语>

吴伯耀:《从“生命实践”观点解读《论语》》(9)

陆、让《论语》告诉我们: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 从《论语》的记载,我们发现孔子和颜回师生两人,似乎已找到生命的喜乐之道,因此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能“发愤忘

陆、让《论语》告诉我们: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

从《论语》的记载,我们发现孔子和颜回师生两人,似乎已找到生命的喜乐之道,因此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而对于生命的喜乐之道,孔子和颜回当不只是知道与喜好而已,必然是以其生命实践此道,故能乐在其中。 究竟什么是真正能让生命满足与喜悦之道呢?我们可从《论语》当中,寻得答案。本节笔者除举例说明《论语》所揭示的生命喜乐之道,并对相关篇章加以解读外,也试着针对所举篇章之义理,提供吾人在生命实践上可进行的若干反思。

一、《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语译:

孔子说:“学道之后能不断地实践力行,不也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地来一起学道,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德行、学问或能力,自己也不介意、生气,如此不也是一位有德性修养的君子吗?”

(二)、意义探析:

当我们通读《论语》之后,就会了解到孔门所谓的“学”,主要是指学习做人处世的学问,不论是学道、学仁、学礼、学诗…等等,其最终目的都是通向德性人格的成就与人伦关系的完善。这些生命的学问即孔子所谓的“道”。学道让我们了解为人的根本、生命的价值所在,藉由对“生命之道”的实践,我们实现了身为“人”的价值,人生变得更具有意义,这样难道不是一件相当令人喜悦的事吗?在学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遇到来自各地志同道合的同学,感受到他们好学的精神与求道的决心,让自己也受到鼓舞和激励,同时大家也能在进德修业上相互切磋、彼此勉励,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学道的目的在探究生命的意义、了解德性的价值,当知人生的价值是透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而呈现的,并不是靠外在的名位称誉来肯定的。因此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德行、学问或能力时,并不影响自己的德性成就与生命价值,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介意、生气的,能有这样的生命态度与修养,不也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吗?从这一章的研读,我们了解到让生命能真正感到满足与喜悦的方法是:追求人人所必需的生命学问,并透过生命实践,体现生命价值。如果我们能“己立立人”,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学习生命的学问,分享学道、行道、乐道的喜悦时,那将是更大的生命满足与喜悦。而当我们已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所在时,则“人不知有何可愠?”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研读了这一章之后,我们反思自己:是否有努力于生命学问的追求?对于做人的道理,是否能经常力行实践?是否能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一起学习“生命之道”?自己是否真正了解生命价值的所在?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德行、学问或能力时,自己是否在意?是否会生气?

二、《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一)、语译:

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自己的身心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结交许多品德良好的朋友为快乐,这些快乐是对人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纵情游荡为快乐,以酒食欢宴为快乐,这些快乐就对人有害了。”

(二)、意义探析:

在这一章孔子提供了三种有益身心的追求心灵喜乐的方法,这些让心灵能够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方法,即所谓“益者三乐”;也提醒我们有三种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实际上是有害身心的,即所谓“损者三乐”。什么是孔子所谓的有益身心的三种追求快乐的方法呢?一是“以礼乐调节为乐”:藉由礼仪文化和音乐艺术来陶冶身心、调节情感,达到身心的和谐,如此自然能够经常保有平和快乐的心情。一是“以道人之善为乐”:经常赞美、称道别人的优点。如此,除了能使别人得到鼓舞之外,也表示自己能够用欣赏别人长处的态度来与别人相处,如此无形中有助于消解人际间的不圆满,同时也促进了人际相处的和谐。因此“道人之善”是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好方法。另一个追求快乐的方法是“以多贤友为乐”:如果我们能结交到许多品德良好的朋友,彼此以道义往来,以善相劝、以仁德相勉,将有助于彼此德性修养的增进。如此,在生命实践的道路上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伴,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如果我们想要追求的是恒久的生命喜乐,孔子所提出的这三种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参考依循。什么是孔子认为有害身心的三种追求快乐的方法呢?一是“以骄傲放肆为乐”:也就是逞己之意,为所欲为,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考虑后果,犹如今日所谓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如此以骄傲放肆当作快乐,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而狂妄随便之后,自己又得到什么?失去了平和理性的自我,能够真正感到快乐吗?一是“以纵情游荡为乐”:放纵自己沉溺于游荡玩乐。如此,久而久之,不仅将耗丧精神体力、损害身心健康,也可能因此浪费许多金钱,甚至造成倾家荡产。今日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路、电玩,牺牲了睡眠、荒废了学业,即是“以纵情游荡为乐”,殊不知自己正在浪费宝贵的青春,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将来后悔已迟,还快乐得起来吗?另一个有害身心的追求快乐的方法是“以酒食欢宴为乐”:沉溺于酒食欢宴,一方面耗费金钱,一方面也容易让自己因饮酒过度、纵情欢宴而伤身乱性。而这种快乐也只是一时的感官之乐,终非恒久的心灵喜乐之道。对于上述这三种寻求快乐的作法,我们应认清其弊病,避免陷入错误的追求当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损害。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研读本章之后,我们反思自己:自己平日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平常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情绪?是否能够经常“道人之善”?是否能够多结交一些品德良好的朋友?自己是否有骄傲放肆的毛病?是否有纵情游荡的毛病?是否有沉溺酒食欢宴的毛病?

三、《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语译:

孔子说:“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休息时弯起手臂来当枕头躺着,这样的生活也是充满着快乐的。用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是浮云一样。”

(二)、意义探析:

这章孔子谈到了他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贫寒,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休息时只能弯起手臂来当枕头躺着,但这样的生活也是充满着快乐的。如果富贵是用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这样的富贵,对孔子而言,就像是浮云般,没有价值。这里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究竟这样的生活有何快乐之处?这个问题当与“不义而富且贵”一事作生命价值意义上的比对探讨,才可以明了。所谓“不义而富且贵”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财富与尊贵的地位,譬如用欺骗或抢夺的方式,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这样自己或许在一夕之间,就能变得富有。但是若自己取得这些钱财却造成别人的损失与痛苦,甚至使别人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或生命受到伤害,试问自己在享受这些财富时,内心难道不会感到心虚与不安?相对于此,如果一个人总是秉持着良知做人处事,从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的事,那么虽然他的生活贫困,但是由于他在道德自觉上的生命实践,使得他的内心充满着价值感,因为理得而心安,因心安而自在、快乐。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个人面对贫困的生活,何以还能乐在其中呢?原因就在于其外在的物质环境固然艰困匮乏,但是内在的心灵世界却是充实、富足、无稍欠缺的,所以他能“粗茶淡饭”、“枕臂无忧”。反倒是违背仁义而得到的富贵,只会让一个有良知自觉的人食不下咽、睡不安稳,受着良心的谴责,而不能安心。此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义的富贵,孔子根本是不屑一顾的。这一章告诉我们: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是凡事秉持道德良知,不做不义的事,则不论生活境遇如何,内心总能长保心安理得、自在快乐。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学习了这一章之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省思:我是否能时时秉持道德自觉,并致力于生命实践?对于富贵的追求,我抱持什么态度?我对于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皆能感到心安理得?当个人利益与道德良知相冲突时,我选择什么?为什么?

四、《论语?学而》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一)、语译:

子贡问孔子:“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虽贫穷而不谄媚,虽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为人态度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仍乐于学道、乐于行道;富有而仍爱好遵行礼仪。”

(二)、意义探析:

人往往会因为受不了贫穷的生活而失去原有的做人原则,为求摆脱贫穷,不惜谄媚权贵、做出不当的迎合,藉以谋得富贵,此即孔子所谓的“不义而富且贵” 。如果一个人在面临贫困的遭遇时,仍能固守做人原则,不谄媚权贵或迎合私党以求富贵,那么这个人可说是拥有良好的德性操守了。人也往往会因为拥有财富以及尊贵的地位而骄傲自大,看轻贫贱的人,因此一个人在富有时,能够不骄傲,那么这个人也算是有修养的人了。子贡必然是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应算是人格修养不错的人了,所以询问孔子的看法。孔子当然肯定这样的人格操守,但是对于人生当中处贫或居富的不同境遇,孔子指出了一条更为积极的生命实践之道,即“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穷的境遇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甚或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生命的尊严是平等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人人皆可追求与实现的,因此一个人即使处境贫困,但只要能致力于生命之道的追求与实践,他的生命价值将不断地呈现与提升,此一生命价值乃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贫而乐道”的乐道是乐于学道、行道,一个处境贫困的人能够乐于学道、行道,说明了他了解学习如何让生命具有意义与价值以及实现“生命之道”,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一个处境贫困却能“乐道”的人,才是更值得人们钦佩的。至于“富而无骄”的修养应当是较易做到的 ,唯有能够进一步地做到“富而好礼”,才是难能可贵,值得人们尊敬的。所谓“富而好礼”的“礼”是指理性合宜的人际相处之道与相关的礼仪,简单地说即是诚敬待人的表现。一个真正“好礼”的人,事实上也必是一位“好道”、“好仁”的人,人能“富而好礼”,说明其人能保有价值的自觉,不因富贵安乐而陷溺本有的仁心德性、失去应有的待人之道,而能透过礼的表现,展现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更值得尊敬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除了是一种生命修养的表现外,它也提供我们有关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即:“乐道”,乐于学习与实践“生命之道”;“好礼”,诚敬待人,真诚地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学习了这一章之后,我们反思自己:我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不佳、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而谄媚权贵、迎合行为不正的人,藉以谋得待遇较佳的工作或取得非分、非法的利益?我是否因为自己的富有而骄傲?我会不会因为自己生命境遇,而放弃做人应有的原则?为什么?我是否在任何的人生境遇中,都知道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是否能够“乐道”与“好礼”?

五、《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语译:

孔子说:“如果早晨能体悟到生命的真理,就算当天晚上就不幸死去,仍是心满意足,无所遗憾。”

(二)、意义探析:

生命最大的不安在于不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生命价值的根源,即不知“生命之道”,因此生命变得漂泊无依,人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只能感到无助和无奈。若是一朝能明白“生命之道”,则此生命将如黑夜里的船只发现灯塔般,顿时有了奋进的目标和方向,并且也因此了解生命的动力、以及价值实践的根源就在生命本身,如此内心难道不会感到更加地安心、满足与喜悦?这一章孔子的这番话,主要在强调“生命之道”的重要性是虽“朝闻之而夕死”亦无所憾的!同时亦勉励人们应努力追求此“生命之道”,让生命能够及早得到真正的安心、满足与喜悦。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学习了这一章之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省思:我是否已真正体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所在?我是否认真于生命实践,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我是否能“己欲立而立人”,弘扬此“生命之道”,成全更多人的生命?

六、《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语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二)、意义探析:

这一章孔子讲论的用意,并非在区别智者、仁者与勇者三种人格的不同,而是说明一个君子当兼备智慧、仁心与勇气。《论语?宪问》有类似的记载,提到君子应具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条件。 人能不惑、不忧、不惧,生命自能安宁喜乐。如何才能不困惑呢?需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凡事能以理性思考,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定,自然不会被事物所困惑。如何才能不忧愁呢?需要有仁德。有仁德的人能乐道爱人,公心一片而不为己私,故胸襟坦荡,自然不会有个人方面的忧虑。如何才能不畏惧呢?需要有勇气。此处所谓的勇气是指“大勇”,是基于追求仁德道义的实现,而产生的精神力量。有“大勇”的人,自然不畏威势的压迫、不惧艰困的考验。从这一章孔子的指引,也让我们明白如何让生命能够安宁与喜乐,不惑、不忧、不惧,其方法是:学习做一个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气的人。

(三)、生命实践的反思:

学习了这一章之后,我们反思自己:是否有什么让自己困惑的事?是否有什么让自己忧虑的事?是否有什么让自己惧怕的事?为什么困惑?为什么忧虑?为什么惧怕?如何让自己不困惑、不忧虑、不惧怕?自己是否能以理智来处理事情?自己是否能发挥本有的仁心?自己是否具有道德的勇气?

从上述这些《论语》篇章当中,我们得到许多关于追求生命喜悦的方法与启示,也让我们体认到学习“生命之道”的重要性。唯有了解“生命之道”,并致力于生命实践,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而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让生命所需求的价值感得到满足,并使生命因安心与满足,得到无上的喜悦。

柒、结语

从“生命实践”观点来看待《论语》,更能发现《论语》具有丰富的生命学问内涵。从“生命实践”观点来阅读《论语》,更能获得《论语》对“生命实践”的启发与指引。从“生命实践”观点来诠释《论语》,更能彰显《论语》的意义与价值。希望藉由本文能揭示《论语》在生命实践上的启导价值,让更多人能悦读《论语》,乐在生命实践当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伯耀:〈从“生命实践”观点解读《论语》〉
【哲学漫步】“龙场悟道”与“孔颜乐处”
《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3)
论语:志士仁人(15-9)
生命的价值
《论语》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邵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