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这取决于你的主观判断,你说了算!
userphoto

2024.03.19 山东

关注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351篇原创文章

============================

朱美云老师在“中国心理学”群里发起的中国心理学建设”(81期)、“现状探析”第26期的主题为: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心理学?

主题辞中说:心理学是人文科学,与一定的民族、历史、社会文化及传统等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独特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及传统,但在心理学诞生的100多年后,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心理学?

朱美云老师补充道:“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心理学,我们才在主张、呼吁应有自己的心理学,才在开展'中国心理学建设’的大讨论”。

朱老师发起的这个讨论非常有意义!为朱美云老师点赞!

确实正如朱老师所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独特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及传统,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心理学。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中国不仅没有心理学,也没有任何一门类似“数学”、“物理”、“语文”这样的学科分类。因为这些都是西方的学科分类。中国教育是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上学时都不分科,学的都是素质教育课程,是培养综合能力的,至于专业知识,需要找专业的人学习,正如孔子所说,学种庄稼就去找老农,学种花草就找花圃。孔子当时办私学,礼乐诗书这样的理论课,认字、书法、六艺、礼、乐、刑、政这么多的实操课,孔子一人全包了,不分科,也不请外援,不找代课老师。不分科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那个时候,做官都是举荐制,学了本领还得学做人,品德好了才会有举荐。当然,也避免不了总是有一些有钱而无德之人会去买官买名声。

到了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还是那几本经典,也不分科。但因为要出题限时作答,公平性大增,有钱而无德之人买官买名声的事也就少了不少。那个时候,也还是在科举考试以后,这才根据所负责的业务开始有了具体的职业分工,在上学的时候还是不分科。

不分科,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所以,古时候的文人那个个都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琴棋书画无一不晓,礼乐诗书无一不精,既懂治国富民之道,也通治病救人之法。即使是在四十年前的高中生,那在农村也是全村人答疑解惑的先生。

可是,现在,学生学的学科越来越多,但综合能力水平却越来越都不行了,就连研究生如果家里的电有问题让他帮忙,可以也啥也说不上来、啥也做不了了。你说现在教育水平到底是比过去高了,还是退步了?

当然,我们并不因此就回避或拒绝承认不分科是中国文化的不足,相反,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比如适当分科,就是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的地方。

但是,分科过度就不好了。所以,学会适度、适可而止,这是需要永远保持并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这一思想从近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圣贤完成《易经》的创作就已经形成了。“文明以止”的思想坚决不能丢!

有一点需要强调:西方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心理”这一概念,西方人也从来没有创造过他们根本不知道的“心理学”这一学科,“心理”这个词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西方的那门学科是Psychology,意思是灵魂学!所以,西方人一直说的都是灵魂学,只是中国人把它叫做“心理学”而已。详情可点击这里阅读

换句话说,只有中国人才面临灵魂学与心理学的区别,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加之当时中国人采用的中文译名出现了错误,于是就给现在的中国人带来了混乱的感觉,对西方人却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当初冯特创立是科学灵魂学,目的也是把灵魂学从神学体系中挣脱出来,加入到科学的行列中去!而冯特的研究目的,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欧洲正面临上帝信仰危机——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让欧洲人突然发现上帝的存在根本就站不住脚了!尼采就如同格林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说实话的小男孩,第一个公开喊出了“上帝已死”的大实话。要知道,上帝创造了灵魂、灵魂永生不灭、服从上帝的旨意则上天堂,违背则下地狱”这一宗教信仰,在欧洲已经流传了近2000年,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如果上帝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人的灵魂从哪儿来的呢?又会到哪里去呢?

所以尼采这一嗓子,可就直接摧毁了欧洲人上帝信仰这个大厦的基础,整个欧洲都懵了,每个人的灵魂突然没有来处、亦无家可归了,无处安放了!因此,当时的整个欧洲都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并因此,各种工人运动爆发,新教兴起,新旧宗教冲突不断,各种精神病、稀奇古怪的神经症暴增。而所有上述这些给当时的欧洲人所带去的压力,要比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压力大不知多少倍!更比当时物质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冲击要大得多,危害也更为严重得多!

遗憾的是,为了美化欧洲科学发展史,历来的灵魂学史学家们——当然,中国人一直都称他们是“心理学史学家”,不过,这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与西方人可没一点儿关系。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人家一直讲的都是灵魂——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避口不谈,仿佛欧洲人当时真的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才研究灵魂学的。

中国人都以为西方的心理学是为心理健康而研究的,因此把西方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的仙丹妙药,顶礼膜拜。然而事实真相却是:当时的欧洲人研究灵魂学的目的是解决信仰问题和治疗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当时,欧洲人迫切需要为被科学摧毁了的上帝创造灵魂这一神学体系中的灵魂寻找一个科学的安身之所,其次是解决突然暴涨的各种精神病和稀奇古怪的神经症。这才是19世纪欧洲突然兴起灵魂学的社会文化内在动力和真正根源!冯特,冯特同时代的人,以及冯特的继任者们,如弗洛伊德们,威廉·詹姆斯们研究灵魂学的目的。

现在不用再多说,相信各位已经知道为什么西方心理学里说的都是各种疗法,而没有如何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相关研究了。

有意思的是,在一百多年前西方灵魂学传入中国的时候,那些有能力把西方灵魂学的中文译名的中国人如康有为,对西方灵魂学根本就不了解,只是因为他们相信日本比中国更先进而采信了日本人的翻译用名;而真正了解西方灵魂学的中国人,如第一位到美国学习灵魂学的中国人之一颜永京,把西方的灵魂学翻译为汉语的《心灵学》,而不是“心理学”,这充分表明在真正了解西方灵魂学的颜永京看来,西方的灵魂学应该翻译为“心灵学”,而不是“心理学”。这是当时真正了解西方灵魂学的中国人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颜永京是西方传教士治下的教会安排去美国学习的,有谁会认为传教士让他学的不是灵魂学吗?

另一方面,明朝时的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在中国生活了36年,被认为是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中最精通汉语的一位,且对天文、历学均有研究,学识渊博,有“西来孔子”之称。在中国传教期间,他出版了二十二种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西学东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1623年,艾儒略用中文写了一本著作名为《性学觕述》。这实际上是一本灵魂学简要,当然属于神学的范围。请注意,有“西来孔子”之称的艾儒略作为欧洲早期的灵魂学专家,又是中国通,他把灵魂学翻译为“性学”,完全是受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影响——试想:西方人所说的灵魂不也同样适用于“性相近,习相远”吗?作为学贯中西的欧洲人,艾儒略同样也没有把西方的灵魂学翻译为“心理学”。这是当时真正了解西方灵魂学也非常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的视角。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学贯中西的中国人的视角,还是欧洲人的视角,都不认为西方的“灵魂学”可以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相对应。

然而,在西方灵魂学引起中国官方重视的时候,在那段屈辱黑暗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用崇拜的心态和眼光看待西方科学包括日本,在日本的影响下,就直接套用了日本人使用的日语中的“心理学”一词来作为西方灵魂学的中文译名,从此以讹传讹,西方的灵魂学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的“心理学”。后来的中国学者更是直接以今推古,把艾儒略的灵魂学著作也说成是“心理学”著作了。

事实真相是:西方的灵魂学并不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理”学,这其实是翻译上的错误!准确的中文译名应该是:灵魂学。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文化中给它找个地位和影响相类似的学问,“心学”勉强算得上,但仍有很大区别。

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的这段特殊历史,中国人应该也必须要有准确、客观、清醒地认识。

这段中国心理学的特殊历史可谓利弊参半:利在于为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心理学”这个概念了;而弊端则是,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已经被西方灵魂学洗脑,对于“心理”一词的理解,已经完全脱离了汉语的本意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灵魂学对灵魂的解释,从而误把西方人的灵魂当成了汉语里的“心理”。这使得我们今天纠正起来难度非常大,特别是那些学过西方灵魂学的人,他们甚至拒不承认自己所学的是西方的灵魂学。当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爱面子”的心理在作怪,认为承认了就显得自己不先进、不科学了。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对“心理”这个汉语概念的理解上,中国文化已经被西方灵魂学完全掏空了,凡学习了西方灵魂学的中国人已经完全被西方灵魂学洗脑了,不愿意承认“心理”一词的汉语本意。所以,要改变这些人的错误认知有非常大的难度。不过,无论如何,这是必须要纠正的错误认知,也是必然会被彻底纠正的!这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推广,任重而道远!

请注意,始于冯特的西方现代科学灵魂学,虽然成功地把灵魂学从神学脱离出来,在科学领域里站稳了脚跟,但是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为灵魂找到真正科学的安身之所,也就是至今仍然没有为灵魂找到符合科学解释的根。而这个根,就在中国心理学!

因此,未来,中国心理学必然要取代西方灵魂学而盛行于全世界!——我们这里说的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心理学,而不是西方的灵魂学!它以中国文化为根,充分参考、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灵魂学的架构、理论、技术、方法等的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真正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

事实上,自西方灵魂学传入中国,中国人就意识到了将来必定会有“中国人原创之心理学”。梁漱溟、张耀翔等都是中国心理学的第一代研究者,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末期。梁漱溟先生是第一代研究者的核心,是龙心理的奠基人和引路人,自1921年就开始筹划创作中国心理学著作《人心与人生》,当时连序言都写好了,发表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到了30年代初,中华心理学会首任会长张耀翔先生提出了“中国人绍介之心理学”和“中国人创造之心理学”的划分,并作了明确详细的界定,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搞笑的是,如今张耀翔先生提出中西方心理学的划分过去了都快90年了,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打着和谐的旗号反对中西心理学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天然存在的,岂是个人的主观意愿能改变得了的?

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庞朴、杨国枢等先生是中国心理学的第二代研究探索者,庞朴先生的贡献在于对儒家、道家文化思想的研究,而杨国枢先生则是心理学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李其维、胡佩诚等先生是中国心理学的第三代探索者代表,李其维老师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心理学应聚焦于心理过程与机制的正确主张,直言凡不聚焦于心理过程与机制的,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学,为中国心理学找到了科学准确的定位;而胡佩诚老师集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三个学科于一身,凭借博学的多学科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背景以及丰富的学术阅历,把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实践推向了顶峰,其标志就是组织并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职业化标准的心理督导师的专用培训教程《心理督导师》,该书于2022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已经传承到了第四代,研究者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以后的年青人。

龙心理的发掘整理,就是在上述来自国学、哲学、心理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医学、经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四代人前赴后继,历经近百年的努力才完成的,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至于现在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大家的主观判断,与事实关系不大。因为假如有人如果不想承认,那就是没有,有也没有;如果想承认,那就肯定有!比如:

1985年起,中医心理学开始构建,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带头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汪卫东老师。这是第一个形成学科体系的中国心理学。不过,它的自身定位是“中医”心理学,而不是中国心理学;

2008年,葛鲁嘉老师提出的“新心性心理学”体系正式形成,这是第一个中国本土心理学;

202010月,龙心理公众号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心理学——龙心理体系的成熟;

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李明老师提出了“心理中国”方案,这是李明老师的中国心理学;

20222月,申荷永老师的《核心心理学》出版,这是申荷永老师眼中的中国心理学

2023年春节期间,朱建军老师也提出了构建中国心理学的构想,日前已经公布了中国心理学研究最大的法宝——新方法论,朱建军老师称之为“亲证法”。请注意,这是新方法论,不是新方法!一字之差,等级之别那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0236月,朱美云老师公布了《中国系统性心理学初论》,标志着朱美云老师的中国心理学体系的完成;

另外,还有许金声老师的全人心理学、孙泽先老师的意向流管理学、儒家心理学、道家心理学等。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是不是承认、愿意不愿意承认上述这些是中国心理学,纯属主观评判,是各位自己的事——如果想承认愿意承认,那么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多个心理学体系;如果不想承认不愿意承认,那就没有,直到你愿意承认的那个中国心理学体系出台为止。

更简单直白地说就是:现在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完全取决于你的主观判断而不取决于事实——你是老大你说了算!

事情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另外,为了能在同一个频道上交流,避免无意义的争论,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对于“中国心理学”的理解。我们龙心理体系对中国心理学的定义是:凡中国人改良、改造、创新发展的心理学都属于中国心理学。这是广义上的“中国心理学”,既包括西方灵魂学的中国本土化,也包括中国原创的心理学。

除了这个广义的“中国心理学”外,还有一个狭义的“中国心理学”,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那就是:中国人原创的,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吸收参考借鉴西方灵魂学精髓而去其糟粕的自成体系的心理学。

还是那句话,我们对“中国心理学”作出明确定义,并不期望各位接受,只是希望我们交流的时候,各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中国心理学”是什么,不要再作无谓的争论耽误时间就好。

以上是一家之言,旨在介绍各位知晓不作争论,欢迎批评指正。

有人马上就问:“不作争论,又如何批评指正呢”

好吧!最后解释一遍:这问话,就是标准的只有主观判断而没有客观依据的典型句式!对于这类问话毫无意义,反驳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争论——如果不想参与这毫无意义的争论,那就不用理会——就当问这话的人赢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的三个阶段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撒谎”----李子勋
专访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如何在高压社会中获得幸福| 周末读书
朱建军 | 西方的心理咨询怎么跟东方文化相结合?
深度剖析!为什么西方心理学解决不了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二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