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语“知道”、“不知道”的由来

“知道”、“ 不知道”是今天我们最常用的口语之一,可是在古代却不是这么说的,因为那时候常常是用单音节字,例如《论语》就记载着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表明孔子时代是用“知”与“不知”来表示的。那么,“知”与“不知”是怎么变成了“知道”、“ 不知道”的呢?

道,是中国古人一直在追求的自然存在的规律。从汉字结构上看,“道”,从辵(辶chuò )从首,首指头,意思是说:头带领身体的走向。 “知道”代表着智慧与圣明,而“不知道”则意味着愚昧与无知。“道”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诗经》的词句中: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经·国风·邶风·谷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顾瞻周道,中心怛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诗经·国风·桧风·匪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这里的“道”是特指“周道”,正如《前汉·董仲舒传》所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就是周天子下令修建的官道。

《诗经·国风·齐风·载驱》有:“鲁道有荡”的句子,这里的“道”一般解析都将其解释为:鲁国的道路,把这句话解读为:鲁国的道路宽又平。高行之先生认为,如此解释大为不妥。这首诗描写的是齐文姜匆匆忙忙返回齐国的情景,暗指齐文姜回齐国与其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偷情相会的事情。诗中先写“鲁道”,接着描写齐文姜,显然是有深长意味的。笔者认为,“鲁道有荡”其实是在讽刺鲁国允许齐文姜回国与其兄长幽会的做法是在放纵其不检点的行为,因此,此处的“荡”应该是“放纵”的意思,而此处的“道”,则是指“方法,做法或途径”。

文献中最早出现“知道”大概当属《管子·戒》:“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有“知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数术……。而据传《论语》原本有名为“知道”的一篇,可惜早已失传。不过,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从而证实了“知道”篇的真实存在。不过,这里说的“知道”与我们今天说的“知道”意思并不相同,它其实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代表了两个意思——知,知晓;道,自然规律或规则,因此,并不是今天我们口语所说的“知道”。

以今天我们口语“知道”“不知道”的意思来看,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同时为人们所接受的。那么,“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没有任何的史料和文献记载。笔者在研究《中庸》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们知道,《中庸》从汉代就开始有人研究,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庸》第五章:“道其不行矣夫”,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这是孔子发出的感慨:道大概行不通了啊!(道大概不被实行了啊!)因此把这句话当作一句感叹句,并解释说这反映了孔子当时的悲伤和无奈。

根据笔者的研究,这句话被曲解了。因为如此解析有两个解不开的矛盾:如果孔子真的认为“道大概行不通了啊!”根据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他就不会逆天命而为,把一生都花费在教学传道上。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说明这种解读可能与孔子想表达的意思相反。这是第一个矛盾之处。孔子一向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根据中庸之道也就是君子之道的要求,孔子是因为世人不奉行中庸之道而悲伤和无奈的。事实上,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宣扬中庸之道,这是因为他坚信只要让人们了解了中庸之道,那么人们就一定会奉行。这是第二个矛盾之处。因此,传统上对这句话的解析是有问题的。

联系《中庸》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普通男女虽然不贤能,但也可以做到(原文: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然而,现实却是民鲜能久矣!为什么呢?孔子认为,这是由于人们不知“道”而造成的,而普通男女是可以通过教育让他们知“道”的(原文: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因此,通过教学,让人们知“道”就成为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事实上,孔子也正是这么做的。其,在文言文中是语气词,“其……矣夫”表示比较强烈的语气,意思是:“怎么……了呢?”因此,这句话应该解读为:

道怎么就不被奉行了呢?

然而,如此解读也有问题:只有疑问没有答案,意思是不完整的,似乎这里只说了半句话。而这,正是这句看似无关紧要话却独占一章的要旨所在:就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道怎么不被奉行了呢?今天的学生们肯定会回答:不知道啊!这与古人当年读到《中庸》这一章时的情绪和反应完全一致!而其本意却是:不知“道”。

我们知道,古代教学的方法是先生先教着诵读,然后学生背诵,然后才是先生讲解。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可以想见,当学生们读到这个没有答案的疑问句时,是多么的迷惑和好奇。可以想见,学生们最初的迷惑和好奇变成理解后的恍然大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兴奋与有趣!学生们是多么地希望将这一快乐与人分享!

知“道”是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称赞和赏识,而不知“道”又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典故,同时,与“知”、“不知”相比,“知道、不知道”更适合于口语,于是,“知道”、“不知道”作为一件趣闻就逐渐流传开了。

《易经》中有:“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易·系辞上》),这里明确指出了上面那句问话的答案是:不知“道”!也合理地解释了孔子一生致力于教学传道的原因。

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先河的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卷十五中有:“娥语曰:‘伯文 ,我一日误为所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否?’”这里的 “知道”意思是“认识道路”,因此,并不是一个词,与我们今天口语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已经被老百姓所熟知和接受,用来泛指一切道路了。

唐诗:“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杨汝士《建节后偶作》)说明,到唐朝的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一词已经在民间广为人知了。

《中庸》在我国的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单独作为一章,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这句话,原来就是“知道”与“不知道”成为口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源头!

这个秘密竟然隐藏了两千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原文及译文
《论语》68个经典语句及译文
孔子的智慧
《中庸》译文
《中庸》里的君子之道
语音版《中庸》赏析(15)道无所不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