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魏的建立与衰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最后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大汉的天下是曹丕所篡,对于曹操为什么没有篡位,众说风云,但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够,没有人支持他篡位称帝。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后迁都许昌。十一月,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建安七年,曹操攻下邺城,于是把行政中心迁往邺城,把皇帝和少数官员留在许县。自此,所有政令军令都由此出。

从196年到220年,曹操做了20多年的权臣,一路任录尚书事、丞相、魏公、封魏王、加九锡、“参拜不名、剑履上殿”,这些本身权臣篡位的步骤,他都一步步做了,但最后也没有篡汉自立。

对于权臣,能控制皇帝很容易,控制都城也很容易,但想凌驾于所有豪门之上,让百官臣服于自己,并且让自己的权力延伸到帝国各个角落不容易。

东汉开始,门阀士族开始萌芽,走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是皇族、勋贵、外戚为主导,中央势力强大,而士族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士族还不足以与皇权抗衡。

而到了汉末,中央权力式微,地方权力增强,控制中央政府的都是门阀士族,像袁绍这类“四世三公”的门阀士族、南方庄园跨州连郡、依附大量人口的地方豪强控制晋升通道和官员的任命。

一个高级官员之所以能做高官,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们生下来就预示着将来是高官,如右军将军王羲之,因为是东晋门阀王导的侄子,所以他生下来就是高官。

曹操寒门出身,这在都是豪门贵族的官场倍受歧视,而豪门的权力和地位并不是汉献帝给的,更不是曹操给的,所以也就是他们能随意剥夺的。

曹操想篡权称帝,就必须取得门阀士族的支持。而曹操称帝,就意味着原来由汉献帝为中心的权力分配原则,将变成以曹操为中心的权力分配,意味着大量既得利益集团将受到损害,意味着原来曹操的同事,变成了他的臣子,礼节变成跪拜。

所以,在没有取得这些人的支持的情况下,曹操是不敢贸然称帝的。曹操曾经让自己的属下试探着怂恿自己称帝,可是满朝文武竟没有人响应支持他,都保持沉默,于是就再也不敢提称帝的事了。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权力跟历史上任何有权力的帝王无异,只是没有皇帝的称号。

对于曹操,在权臣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年,他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这条路的终点是篡位称帝。如果在这条路上跌倒,称帝失败,等待他的就是家族的覆灭,满门抄斩。所以,即便他不能篡位,也会为自己的儿子扫除称帝的障碍,于是曹操利用手中的皇权,或分散瓦解、或拉拢、过打压,使当时北方的各大豪门臣服于曹氏。

曹操死后,王世子曹丕完整的继承了他的权力,而篡位的时机也成熟了,于是曹丕称帝。

曹丕称帝后,为了拉拢各地方、中央的门阀士族,让自己的权力延伸到各州县,于是才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使这种通过门第做官的方式正式合法化,用来换取各地士族的支持。

很多人认为,曹魏的灭亡很大程度来源于此,如果曹丕不实行“九品中正制”,不让门阀士族垄断仕途,让士族发展壮大,最后就不会被士族的司马炎所篡。

但我们似乎忘了,如果不用这种方法拉拢士族,寒门出身的曹魏也就无法建立了。即使建立了,也不可能统治整个北方。

士族本就不是因为这种制度发展壮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由于土地私有,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最后只能依附于士族,使他们拥有大量人口,加上他们利用“查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垄断官场,使士族发展壮大。

即使是曹魏朝廷内部,也是都是士族遍布。给他提“九品中正制”建议的吏部尚书陈群,本身也是士族。对于这种既成事实,又无力改变,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让其合法化。

这种选官制度持续了400多年,直到科举制度的建立,才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期间很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无力改变这种局面。隋朝的建立本身也是士族篡位,所以极力改变,创立科举,可是受到威胁的士族马上推翻了隋朝,让维护门第制度的李渊做皇帝。

对于曹丕实行士族垄断官场和“九品中正制”,我们实在没必要太过苛责,这并不是帝王的意志能改变的。

曹魏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丕过分削弱了皇族和外戚的力量。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会总结前朝的历史教训,想让自己的王朝不重蹈复撤。

曹魏总结前汉后汉的历史教训,如果宗室势力太大,会威胁皇权,如汉文帝时刘长叛乱、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武帝昭帝宣帝时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叛乱层出不穷,如果外戚势力太大,也会威胁皇权,如诸吕,窦婴,田妢、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窦氏、邓氏、梁氏、何氏、等等,外戚王莽甚至直接篡位。

所以曹丕称帝后,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削夺藩王权利,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地主。

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这种危机在曹丕、明帝曹睿时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两位帝王年富力强,有能力平衡各种利益冲突。后来曹植看出其中的危害,曾对魏明帝暗示,应该加强皇族的力量。可是曹睿认为他是压抑太久,想通过这种游说走上政治舞台。到了魏明帝39岁快死之时,才发现曹植说的多么有道理啊。

望着七岁的曹芳,明帝感到了后怕,这个时候想加强皇族力量,于是一纸诏书,让五个曹姓亲王辅政,可是他们哪敢就这样直接做辅政大臣呢?连忙推辞,明帝近恃大臣也说不妥,撕毁明帝遗诏,明帝知道,想通过一纸诏书加强皇室力量是不可能了,于是起草第二份诏书,以曹爽、司马懿等五人为辅政大臣。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五年后曹芳被废,司马氏后立两位傀儡皇帝,篡位的时机成熟,也效仿曹魏,迫使曹氏禅让皇位。

如果曹丕削弱宗室、外戚的力量是错,那后继的司马炎总结他的经验,加强宗室外戚力量呢?显然也是错。

在这种官员主要来源于门阀士族、外戚、宗室、勋贵的时代,似乎怎么做都是错,加强宗室、外戚力量,宗室外戚会威胁皇权;削弱宗室外戚力量,臣子力量大了也会威胁皇权。

这两种选择,在曹魏后的四百多年里,都有很多皇帝常试,但都失败了,司马炎、石勒、石虎、高欢等大部分帝王都是加强皇室力量,分封诸王,帝国无一例外都在内讧中走向灭亡。削弱宗室力量呢?外臣力量又失去制约,王莽、杨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篡位的。

那如果不用贵族官员呢?用寒门出身的子弟?秦始皇就是用的李斯、赵高等标准的寒门,结果呢?始皇帝尸骨未寒,自己的儿女孙子就都被一窝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杀荀彧后果有多严重?其后代辅佐司马师司马昭,一举推翻曹魏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什么还是被司马懿篡权
曹操打的江山,为何只传二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选错了继承人
曹魏的灭亡在成立之初便已成定局?论曹魏在制度上的失败
从曹操唯才是举,到其子曹丕重用门阀,曹魏到底经历了什么?
司马炎篡位:司马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究竟给天下带来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