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顾 | 植物先生Ⅱ:千山万水的追寻,可治愈你的精神内耗(附音频、视频)



 朱锦绣老师致辞 

今天天气晴好,西湖边北山路上熙熙攘攘的,我们书吧也是熙熙攘攘的,因为这里有一场特殊的文化沙龙。我们平时称这样的沙龙为与作家面对面文化沙龙。但是今天的主角袁明老师,身份太多重了,我们看看怎么报大家先给袁明华老师掌吧。

这位植物先生真的是斜杠先生,你看他这么多身份,是教师,是旅行者,是企业家,是办学人。

虽然我最早认识的是作家身份的袁明华当时我在省中院住院他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洪治纲两个人到医院看望我第二年还在化疗期间,就突发奇想,现在想来是很作的,就说要做一什么事情。我先生给我吓坏了,我手术后出院回家他常常夜里惊醒一身冷汗,因为他当时以为我进手术室就出不来了;而后我要做书的时候,他又是这样一个惊吓的状态因为他比我要社会经验吧,我一直在大学里,相对单纯。我说要做这么一件事情,而且真的是三的产品,一没有健康,二没有经验,最最缺少的是钱,因为当时所有的钱可能用来救我的命了,当时大家都是拿工资的

我自以为已经是很好的一个设想了,我跟他争论,争不过来,也真的是百嘴莫辩吧,这么多人劝我说这事不宜轻举妄动。我们周围的文化朋友下海经商的,尽管他们很成功,里头的那种艰辛他们是能深切体会到的,所以劝阻我们。

我先生后来可能因为这篇文章——《好想开书吧》,也是被王旭的一个劝王旭跟他讲你给锦绣去做事情,可以转移对自身的注意力,对身体有好处我先生就凭这一点被说服了,同意去做实际上还是战战兢兢,这时候袁明华先生来了,他就把我先生撑住了他跟我先生讲你去做如果锦绣有个意外,我来接盘。他是个企业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这个胆气说这句话我们真的就去做了所以书吧能够存在,由于王旭烽和袁明华的鼓励和支持。是一位率性豪爽侠肝义胆的先生我们再给他一个鼓掌。

我觉得关于他作为作家的成就和《植物先生II》的成就就不用我多说了。我就请出几位朗读者读读书中的片段,我们从这些片段里走近作家袁明华先生

首先有请金话筒交通之声的孙女士,她是在外面参加活动赶到这里来的。谢谢你,好辛苦,有请。

中国“最美的书”续作来了!1月28日,袁明华携《植物先生Ⅱ:二十四节气时食植物研学课》再次做客纯真年代书吧宝石山店,与《江南》杂志原主编、作家、出版人袁敏,作家、诗人孙昌建,作家、生活美学家周华诚,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复苏,爱与美的自然和人生旅程,共同分享植物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读 者 朗 诵

朗读者:孙婧

向上滑动阅览

如果你想触摸大自然的心灵,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认识植物开始。

而要真正认识植物,走进植物先生的绮丽世界,大约是一条最便捷而又赏心悦目的通道。

植物先生大名叫袁明华,在浙江作家中,他大约是个异数。

首先,他从不以作家自居。他的多重身份:教师、行者、企业家、办学人,等等,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能自如跨界,且在各个行当里总会脱颖而出的智者;而作家,在他眼中只是自己发表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后,别人赋予他的头衔,他似乎并不看重。

其次,他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宅在家里,苦思冥想、潜心创作、精细打磨,总想着拿出一部传世之作,一鸣惊人;他总是行走天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时不时不动声色地拿出一部新作,让人眼睛一亮。

第三,他很率性,也很豪爽。交友三教九流,往来不论门户,学者文人,可以坐席论道;老农小贩,也能把酒问盏。上至耄耋,下至垂髫,他总有路径和人轻松交谈,不经意间就混成家人一般,让人与其掏心掏肺,却不知哪一天,你就成了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我不知道,在袁明华众多的身份中,他最看重哪一个?但在我心里,他最敬重的职业,无疑是教师。

多年前,袁明华是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他的讲课在众多同行们眼中,既另类、又新奇,通常不按套路出牌,教材大纲虽然握在手中,讲述却是信马由缰。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只要是他上课,个个精神抖擞。多年后,他和夫人月光一起创办“橄榄树国际学校”,教学理念大胆前卫、课程设置新颖独特,一时间在教育行业中掀起炫目的浪花。

作为一名行者,他的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120多个国家,比起那些声名赫赫的旅行家并不逊色;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创办的“冈底斯”壁挂炉品牌,领军全国燃气暖通行业。但在我看来,他内心深处最柔软明净的一块天地,还是留给了学生和孩子们,他最放不下也最热爱的工作,仍然是教师。

正因为此,当他走南闯北、上天入地,在无穷尽的行走中,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温暖相伴;与深山老林、河流溪涧、田埂旷野中的各种植物,做种种深入的灵魂对话后,他的视野和心胸变得辽阔,灵感和文思如潮水般涌来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开一门植物课程?

他写《植物先生》,并将其副标题设置为“二十四节气时食研学课”,在我看来,节气和时食都不重要,“研学课”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是他此生都无法舍弃的,一个教师的情怀!

和植物深交之后,回头再看自己以往的作品,他觉得似乎缺失了一些东西。缺失的是什么?他最初的认识可能并不清晰,但文学的魅力,常常隐匿在这种不清晰当中。唯其不清晰,才会给你深入探究的诱惑;唯其不清晰,无定论,才是对一个优秀作家的真正挑战!

袁明华被这种诱惑和挑战深深吸引,他知道,这背后或许是一片无人涉足的幽深而奇妙的花园,他喜欢标新立异,更渴望走无人走过的路。

他在植物世界里穿行,得到的收获是丰厚的,植物赋予他灵感和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2020年10月,第一本《植物先生》出版后,图书市场与广大读者对该书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喜爱,大大出乎编辑和出版社的意料。当年“中国最美图书”的桂冠,也花落《植物先生》头上。

时隔三年,袁明华《植物先生2》又将与读者见面了。

很久以来,我们的文学都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而事实上,我们和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自然界的万千生物,其实都是我们前世今生血脉相连的亲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是文学最重要、最深刻的主题之一;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文学也应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很重要的一脉。

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国文学的版图上,自然文学即便不能说是缺失,起码是微弱的、没有形成力量的。相比俄罗斯文学中恢宏璀璨的自然文学长廊里,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我们确实无法不汗颜。

袁明华的《植物先生》之所以让我们惊喜,是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自然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缺失与空白。同样,这部《植物先生2》延续了《植物先生》已有的精彩,甚至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美丽的风景。

他的文字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世界的大门,门里面的风景很奇幻、很迷人,你会折服于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你也会惊叹于植物天地的广袤与浩瀚。认识这些植物,无形中让你的认知世界,一下子扩大了一百倍、一千倍。

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浪漫丰盈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习性和脾气的植物,让我们感受到每一株植物生命的搏动;他讲述的植物故事中,人物的温暖、善良、真诚、美好,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大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和谐交融,是他追逐的理想。

他的文字中流淌出来的忧患意识,尤其触动人心。他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进程中,有可能伤害和毁坏大自然生命的种种行径,着实令人担忧。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人类在精神、道德、审美情感上的麻木。他用温婉的提醒,唤起我们的警惕和共鸣。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植物的热爱,引领着你,亲吻泥土的芬芳、辨别百草的奇异、探寻山林的奥秘、倾听溪流的吟唱;告诉你,怎样才能听懂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的语言,了解它们的心声,彼此传递爱与温暖;他让你在愉悦和明媚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

自然文学不是坐在家里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只有那些行走在丛林之中、原野之中、江河湖海之中、沙漠戈壁之中,甚至是悬崖峭壁、茫茫雪域之中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稀少。

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珍贵。



朗读者:小北

向上滑动阅览

朋友说,大元的植物秘境,在乡愁中奔腾不息。

那么,乡愁是什么?

在我的心目中,乡愁,百分之五十是故乡的时令之食。乡愁就是临平甘蔗、小林黄姜、塘栖枇杷,就是瓢葫芦、红菱、红萝卜、落花生、莴苣笋、长梗白菜,它们无不唤醒我心心念念的童年秘史。每每码上电脑,往昔岁月奔涌而来,儿时伙伴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犹如羊脂白玉上刻着的金字闪闪发光,犹如儿时波光粼粼的三角漾,跳动着优美的音符,是我心头永不消逝的电波。

而乡愁的另一半便是故乡的人物,因此这里的每一种时食都照亮了故乡的人物,因食而人,因人而食,人与食演绎了无尽的故事,交织起无边的往事。

正因如此,虽然作为乡村的李家桥已经远逝,我心头的李家桥依然生生不息。

尽管我在这里也写了远方的冬虫夏草、枸杞子、黄花菜、土豆,我将视野拓展到了千山万水,至拓展到了高山冰缘带植物,但那首先是我在故乡掘了一口井,我是带着故乡的井水上路的。

漫漫长路,悬挂在故乡李家桥上空的那一块石臼年糕,其实就是一个大写的意象,始终是我的根脉,流淌在我的血液,滋养我成长,坚定我浪迹天涯的脚步。



朗读者:李羽潇

向上滑动阅览

此番道理是爷爷告诉我的。

我爷爷是乡厨,做得一手好菜,也种得一手好菜,两头都受人尊重,被乡人敬称为桂桂师傅。

桂桂师傅做菜,绝活是“绝配”——文武笋,将春笋与莴笋弄一块儿;文武苹果,将树上的苹果与地下的土豆弄一块儿;文武猪爪,将新鲜猪爪与咸猪爪弄一块儿。运河边的鱼羊鲜,将鱼肉和羊肉烧一块儿,尤其是甲鱼烧羊肉,那是农家上等菜。而四乡八里最常见的韭菜炒鸡蛋,到了桂桂师傅手里要求就十分苛刻。原材料必须是春天或秋天地里现割,从割起到入锅不能超过一小时。炒成后,起锅盛盘里,韭菜要滴滴绿,鸡蛋要金黄雪白分明,金黄是金黄,雪白是雪白,不能和面一样糊一起。一看,一闻,一吃,都能感受到地里现割起来的鲜度和刚从鸡棚里摸出来的温度。

朗读者:任静

向上滑动阅览

落花生的神奇在于,它的因花而果,是在茎上开花,到地下结果,而它的果实又确实是由花朵内的子房发育而成,只不过它不在花朵本体内完成,而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子房柄——这个子房柄真是一绝——在花朵老去时破朵而出,先是在空气中往上,如蔓生之须,晃晃悠悠,貌似不堪一击,实则极其神勇,往上伸展时陡转一个极其美丽的弧度,便往下扎进土里去,等于将胚珠送进了大地母亲的子宫。而它又与同样在土壤中生长的土豆等块茎植物有本质的区别,土豆一类的块茎植物,其开花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你在地面开你的花,我在地下结我的果,而且往往是地下的块茎成熟了,地面的花朵才会开。

可有一比的是菱角,菱角的花与果,和落花生一样,是有因果关系的,它在水面上开花,隐到水下结果,隐到菱盘底下去结果。此二物,虽说一是水生植物,一是土生植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隐匿结果,隐秘成长,也许因防范天敌而进化,与树上的板栗和水中的芡实进化出刺猬武器一样,是为了保护自己,但相比人类在温暖舒适的子宫中孕育,它们的艰难何止翻上千百倍,尤其是落花生!

这就是我常感慨的,在我们不知其所以然的深处,往往储蓄着无尽的宝藏,宝藏里有无尽的稀罕。


朗读视频回顾

嘉 宾 对 谈

萧耳:大家下午好,刚刚朗读把我们年终美好生活氛围感拉满,今天也是我们癸卯年最后一场钱报读书会,各位嘉宾锦绣老师也介绍了,不再介绍。拿到这本书,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特别惊艳的感觉,我读书有一个习惯,读过的书必须有痕迹,被我划得乱七八糟,折得乱七八糟,这本书一折也没敢折,一划也没敢划,史上读过的书中最珍惜的一本,非常非常美。刚才我问了一下责编,要向责编致敬,把我们袁老师精心写的这一二两部《植物先生》呈现得那么完美,真的是中国最美的书。华诚也做了很多美的书,写了很多美的书。
今天朗读者读了袁敏老师写的序言,袁敏老师是袁明华老师的好朋友,又和两位贤伉俪一起去了西藏,见证了这些年热心公益的袁明华老师,写了文字。昌建老师也是袁老师的朋友。我多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袁明华老师临平中学的学生,我在临平中学读书的时候,不是他直接教的班,他是我们天机文学社的创办人,指导老师,我印象中当时我们所谓的文学少年给天机文学社油印的册子投稿,开心的要命。袁老师带我们这些孩子高中生们很先锋,因为这个文学社,我们很幸运。序言里面袁敏老师也写到教学理念非常先进开放,当时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年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袁老师就带领我们这帮孩子排练校园话剧《柳眉儿落了》,袁老师就是深深印在我记忆中的老师形象。后来我上大学袁老师就援藏了,斜杠先生,非常丰富。
今天聊这本书,我就说我们如果聊这本书只聊文学,太狭隘了,这本书远远超出文学范畴,我想了五个关键词:审美,乡愁,生活方式,时间,还有人情。这样一本书其实完全可以破开文学的限制,等下各位嘉宾聊的时候不一定要圈在文学的框里,时间,美,人情……都涵盖在文学底色里面。从《植物先生》到《植物先生》,袁老师讲讲之间的过程?怎么那么惊人的完美?这本书太美了,给人一种心灵的滋养的东西。
袁明华:大家好!说说台上的萧耳,本名张瑾华,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多年过去了回头一看,还是那么年轻漂亮,丰硕成果远远在我之上,以后是个大才。本家姐袁敏老师,我们特别的关系,他还是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另外一位是张抗抗。孙昌建老师是我的同学,我们就在马云心目当中全世界最牛逼的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第一届,他是我的师弟,是我文学路上的师父。华诚兄年纪轻好多,他是我们两夫妻的偶像,从他的“父亲的水稻田”开始,我们一直在追踪,特别喜欢。走着走着,我们走的路还有某种心灵相通之处。但今天最让我感动是什么?来的最远的是王老师,是谁呢?就是这两本书的幕后操刀人,四川人民出版社王其进老师,今天夫人也来了,女儿儿子也来了,向你致敬!还有第一本书出来之后我们所在地的农业农村局的领导高素珍,书中的手绘地图植物,长在什么地方,一样样去找。很多人从临平、外地、浙江城市大学等老朋友赶过来,再次感谢。
先报告一个消息,剧透一下,实际上我第三本文字已经完稿了,王其进老师说接下来是他的事情了。第一部《植物先生》闹着玩玩的,选取每一个节气一个代表性植物,写着写着认真起来了。第二部,为每一个节气寻找一个代表性的时食植物,都是吃的。刚朗读片段里面也讲到一些吃的,我奉献给欧阳大厨的八仙九品汤,大家等下也会喝到几十年大袁秘制的杨梅酒。第三部进了一层,每一个节气寻找一朵代表性的花,追溯出处,层次更高点。后面还有一个《中国植物西游记》,记述中国植物生长过程中,怎么走向世界,怎么实现文明互鉴,跨国界的追逐。
回头说到这本书,正儿八经说我只是完成了文字,只是完成了作品,所以是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题目取得好“系列图书分享会”,从作品到图书,这两个概念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没有区别的,现在大有区别。实际上这中间已经区别非常大,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文创产品背后有一个庞大团队在运作,我今天发誓全是王其进老师亲自操刀的,领头人,所以我很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王老师带的团队,设计师徐天琪老师,还有第一部安徽泾县非遗传承的捞纸师傅,又联合了清华大学袁博教授,做成了花草纸。我在成都说命里注定要有这个过程,因为当年的成都我们去走望江公园薛涛笺,薛涛,四大唐诗代表女诗人,实际上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第二部不能走第一部的老路,王老师脑洞大开,千辛万苦找到了扬州雕版印刷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吉林版画家王岩教授,作为一个图书的话,这是常规出版业颠覆性工作,我运气好,撞上了,仅此而已。
再剧透一下,第三部更牛了,全世界图书出版业最大难题是嗅觉,出版社设计者联合打造“山野手书”,要把二十四朵花嗅觉全部开发出来,更好玩。所以我就简单讲,这样一个框架。
萧耳:等我们内容聊得给大家呈现一个具象感受,最后让王其进老师一剑封喉,最后再听听王老师聊聊。我拿到这个书的时候蛮惊讶的,袁老师那么多斜杠的人,怎么会写起植物来了呢?人们的刻板印象,植物是江南小生华诚这样写写的。袁敏老师聊聊你心目中会写植物的人大抵是怎么样的人?你理解中的袁明华老师为什么会沉浸到这样一个植物世界?比如我们很尊敬的阿来老师,也非常喜欢植物,经常雪山拍一朵什么花,看起来很有雄性张力、金戈铁马的大男主,怎么会写植物世界了?
袁敏:今天很高兴参加《植物先生》图书分享活动,最高兴的是看到在座有不少孩子,而且看上去年龄都挺小的,但听得很认真,说明袁明华写的植物世界孩子们是感兴趣的,虽然是写给广大读者的,但孩子们也是喜欢的,这或许会是这本书巨大的潜在的市场,也不辜负此书的副标题“24节气时食研学课”中“研学课”这几个很重要的字。我在序言说到袁明华有多重身份:教师、行者、企业家、办学人,但是他自己最看重的可能还是教师的身份。他写《植物先生》的时候,或许没有想过写给谁看,事实证明各个层面的读者都喜欢,但我觉得正如“研学课”的字面意义所提示的,也是他序曲的标题“献给小蛋白和二宝”所表达的,袁明华潜意识中还是希望我们今天的孩子们能走进大自然,和植物交朋友,在广阔天地和山水田园中学习各种知识,领悟做人的道理。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大家都在说现在的教育卷,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卷?卷在哪里?我想如果今天星期天还在上补习班的孩子们,远不如听袁明华老师讲一堂时食研学课更开心、更有收获,思维会打开,想象力会飞扬。
我想在这里讲讲自己的文学初恋,我曾经在《北京晚报》连载《寻找我的文学初恋》,前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很多年前,我在杭州十一中学上学,正逢文革,图书馆全部封了,没有书看,学生们就像沙漠里干涸的小鱼渴望读书,没有书。几个胆子大的同学商量砸开图书馆偷书,男生跳进去拿书,女生接应,我特别想挑选自己爱看的书,就像假小子一样跳进去了,《青年近卫军》《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巴黎圣母院》什么的都往外扔。结果工宣队来了,大家全部开始逃,逃出去的一瞬间我还是不死心,看最近书柜上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就神使鬼差塞进了自己的腰间。结果扔出去的时候书全军覆没,都被工宣队没收了,只有那本藏在裤腰的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留下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外国文学,仿佛像一道阳光照亮了我的脑海,是这本书引领我爱上了文学。我们国内首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帕乌斯托夫斯基上下集的散文,主要是这位作家的“梅拉尔”系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文学。
我觉得在我们中国文学的版图上,自然文学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缺失,但起码是薄弱的,没有形成力量的。我之所以对袁明华的《植物先生》系列那么看重,就是觉得它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中国自然文学的空白。不仅引起我们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也引起读者以外的普通人的关注和喜欢,《植物先生》系列除了本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有文学之外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研究的。
当年,我为了寻找我的文学初恋,了解研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创作轨迹,曾四次赴俄罗斯,寻找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创作轨迹,发现他最初是一个很激进的苏共党员、战地记者,热衷政治,参加过红军,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相逢的船》和其成名作虽然确立了他在苏联文坛的地位,但却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创作领域,和自己内心世界契合的文学气场。说实话,假如我最初看到的是他的成名作《卡拉布尔兹海湾》,而不是《金蔷薇》,我可能不会喜欢这位作家,也不会有自己的文学初恋。

回过来说袁明华,我们是很多年的朋友,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成功的企业家,内心辽阔的行者。我虽然也走过很多地方,甚至去过南极北极亚马逊西伯利亚等偏远蛮荒的地方,但是跟袁明华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袁明华走了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并在行走路上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文学创作。说实话,因为他在个各行当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和他夫人一起办学校,教育理念很前卫,挑战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很大胆,我更多地关注了这些,反而有点忽略了他的文学创作。看到《植物先生》以后,我很吃惊,我感觉到了袁明华在文学创作上的分量。
做书人当中,王其进做的《植物先生》以后真的可以说是出版传奇,可以作为一个教科书的出版案例,我曾经在浙江传媒大学作为客座教授开过一门课,讲我的出版案例,跟《植物先生》比的话,我很惭愧,在《植物先生》面前我觉得不敢讲了。这套书是出版人和作家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我承认在看《植物先生1》的时候,觉得书做得太惊艳了,我相信不少读者可能都会像我当时一样,被书的漂亮迷倒,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书中的文字。后来该书获“中国最美图书奖”了,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第二本《植物先生》写出来后,袁明华让我写序,我心想你都得中国最美图书奖了,再写,还能写什么呢?拿到打印的裸稿,没有了美丽的包装,那是实打实凭文字内容来吸引你的。我一读目录就被吸引了,小标题取的名字都非常棒,情不自禁有一种阅读欲望,引领你读下去。我这才意识到,一部书能否真正成为经典,首先还是要看文字内容。因为我对这本《植物先生2》的感悟和评价在序里都说了,就不再赘述了,读者朋友自己去阅读体会吧!
“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稀少,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珍贵”。这是我写在序言最后的两句话。如果不是袁明华千辛万苦、历经坎坷走遍这个世界,和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株树倾心交谈,心灵碰撞,是写不出这样精彩的文字的。我觉得袁明华是在写《植物先生》之时,真正找到了跟自己情感气场和内心世界最契合的创作场域。
萧耳:真切,听不出为了表扬而表扬的溢美之词。我们在这个行业观察,袁老师写这个书这么折腾啊,天南海北的跑,去很远地方,某个节气要去这个地方,这个书里面有他自己的整个人生、家庭、故乡、父母、夫妻俩、孙辈……种种人生的投射,这样一本书把所有这一切写进。我们看袁明华老师这个书不仅仅在读植物,人生情感,这个书里面故乡李家桥,大致是怎么样一个存在?因种种植物的缘起,故乡乡愁?
袁明华:萧耳这个点子抓得很准,也是我这本书的用力所在。李家桥是我所在村的名字,螺蛳桥是我老宅边上的桥,李家桥已不存在了,螺蛳桥还作为文物保留下来。在那个地盘上李家桥村已经不存在了,被开发区全部征用,现在非常繁华的开发区现代化的面貌,所以心里很难受,我这个人说已经没有故乡了。鲁迅写故乡“仓皇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小村“”西瓜地里的闰土”魂无所依,然后慢慢的我能够闭着眼睛把整个李家桥村一桥一河一地一桑树,精描述下来,乡愁非常浓郁。一个是故乡的父老乡亲,儿时伙伴,还有一个是故乡的时令植食,所以写了24中时令植食。另外一方面,第一本书献给小蛋白,第二本书是献给小蛋白和二宝,写第二部过程中,女儿又生了个女儿,二宝,这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太平洋那头,对妈妈故乡的东西了解很少很少,怎么样让她们去认知,了解?后来就找到了一个点,认知植物。满世界周游的时候,渐渐的她就感到很奇怪,外公全世界植物都叫得出来的,给我取了个名字“树先生Mr.tree”,她汉语的读写有一定困难,会讲汉语。现在的“小蛋白”既是我的外孙女也不是我外孙女,是一个符号了,希望转化成天下孩子的符号,认知植物不仅仅是一个植物,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从植物下手,从自然科学走向人文科学,从植物文明走向人类文明,植物文明可以涵盖孩子所学的一切,跳过N个台阶,人类的艺术殿堂要是没有植物就不存在,缩小到美术绘画,再缩小到梵高、高更、莫奈,小朋友们你们长大看看梵高的世界名画,上亿的画全是植物,鸢尾花,向日葵,顶级美术馆盖蒂中心镇馆之宝,我也去高更的塔西提岛追踪,良渚古城睡莲开得很好的时候,我说这不是莫奈的睡莲吗,开得太棒了!让孩子从这里切入很好的途径,从自然进入人文,古诗词、古典文献都向你奔涌而来。

这本书,写很多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个文学,比写小说难度还大。我是搞评论出身的,后来我觉得建立不了理论体系,写小说去了,获了一些奖,后来下海经商了,时间不够就写游记了,慢慢进入植物状态了。跨界的写作,这本书是古典文献学,还属于文学、考古学,仔细去看延伸出来还有很多的科学门类,跨界非常大,然后遵循自己的原则不能让孩子看不懂,定下十六个字的写作思路:科普打底,人文培土(人文历史误打误撞进去),地标导航,最后四个字“游记呈现”,幻化出来是一篇篇游记,文学性阅读性强一点,孩子接受快点。还有这里面颠覆了一些日常时食认知,比如写到冬虫夏草、枸杞子,人家说你扯淡吧,怎么可能是时令植食呢,枸杞子南方人煲汤,打开冰箱黏在那里烂在那里,太可惜了。冬虫夏草,海拔三千米,每年立夏节气,冰雪消融,地底下真菌钻出地表,藏族人民进山挖鲜草,枸杞子也是鲜果,对世界的认知,你会更开阔。
萧耳:袁老师讲的这些,正好印证了其实你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这重身份时时刻刻会露出来,袁敏老师讲,现在孩子要上各种培训班,如果不去上那个课来听这个讲,会更有收获。现在教育生态很卷,这样的课会让袁明华老师说我要写这样一本书,强调一种植物研学课的概念,相对于一位老师写给学生看,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光写给孩子,也是写给大人,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本书。昌建老师跟袁老师同龄人,经历差不多,从物质匮乏年代走到今天,从一个不得不亲近大自然的时代,到现代化不得不疏离自然,跟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变化当中。这本书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方面?你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谈谈你的想法?
孙昌建:今天坐在这里,我本来也是很认真的准备了稿子的,被两位袁老师一说,我觉得我就不必念稿子了。我刚才听了袁敏老师的话,我也观察了一下,今天来到书吧的以女士居多,母亲带着孩子,可能这个也是挺好的熏陶,同时又是一种用心良苦。明华和我都是老师出身,作为老同学,作为几十年的朋友,我对他的走过的路比较清楚,可能有人会问,他老师不是做得好好的吗,怎么去做其他事情?我想究其根本,最后还是归结为对文学的热爱。
所以我想讲讲我认识的袁明华,怎么走到今天成为了“植物先生”?
首先,很重要的是,明华读的是中文系,所以才会有刚才萧耳所说的他给学生办的文学社,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明华做老师时就比我优秀很多,那个年代就作为优秀老师去拉萨一中支教。好多年之后明华带着我去他在拉萨的那个学校踏访,一个临平李家桥村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就走了出去,所以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有了那一步跨出去,才有后来他的周游120多个国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今天看来也许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因为今天的高铁和飞机已经很先进了,我们把世界都称作为地球村了。具有对照意义的是,当我们说着地球村的时候,他的李家桥村在地球上就消失了,作为行政的作为某种符号的李家村就消失了,所以要感谢文学,还能在纸上保留下来。
我也观察过袁明华同时期的一些作家,包括当年余杭临平的作家,我觉得那里天生出散文家,诗和小说反而要相对弱一点。因为临平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天生就是一部散文,那种水土的滋养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仅局限于此,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只守着门口一亩三分地,那写来写去,还是很难跟这个时代、社会、人世间发生关系。我觉得明华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拉萨,1989年后不当老师了,自谋生路,从一名优秀的老师离开了体制。这在当年都是生活所迫,现实各种矛盾使他选择走另外一条路,这也就突破了其他人到现在为止也突破不了的瓶颈,包括后面办企业经历的种种的磨难。我也读过他之前的那些散文和小说,那也是非常大气且硬气的,并不是说现在写出了《植物先生》就是成功,那些就不成功,不是的,只不过现在他的运气到了,这就是水到聚成。我知道他崇拜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种打不败的硬汉子精神,他跟我们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文弱的作家有所不同,所以在临平在杭州出这么一个作家,是很不简单的,你看他周围的那些文人朋友,都没有他的嗓门大,何况他又不仅仅是一个作家。

还有一点我觉得他的文字是野生的,不是家养的、不是公园苗圃里的,你读他的《植物先生》,不只是散文,不只是游记,那感觉已经是一个混合的文体。我有时会跟一些写作者开玩笑,说你们写作刚起步要多写小说、诗歌、剧本,或者做理论批评,不要轻易写散文,散文门槛很低,小学二三年级写的作文就是散文,但是散文门槛又非常高,司马迁《史记》、唐宋八大家、鲁迅放在那里,真正写得好的散文作家在文学史上还是不多的,散文是要靠人生的阅历,我的意思是你可多去练练其他文体,练得差不多了,比较成熟了,到老了,你真想写散文,那出来的文字才如醇酒一样。
《植物先生》我是在他的微信上读的,本来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已经不敏感了,现在他每半个月要在微信上推送一次,这是我最佩服的,因为这就是劳作啊,不管你是在出差还是生病,你都得写出来,一天不差的,有时推送已经深更半夜了。我觉得一个作家还有这样一种自觉,还在努力做功课,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个功课包括了查阅文献,更重要的是走遍千山万水。
这《植物先生2》最感动我的是什么?就是前三年的疫情,他写进去了,有些文章都是在封闭情况下写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可能单独写疫情还不太好写,但是他记录了下来且不回避,这个不再是一般作家写风花雪月、鱼虫花鸟,他是通过写植物来写人世间,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他的李家桥螺蛳桥,写临平和余杭,写杭州与世界,写人与人之间因植物联系起来的关系,这种关系像植物的根须一样扎得很深很深。

萧耳:谢谢昌建老师,袁老师的好朋友,从昌建老师读出了这本书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按照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我印象最深的雨水,人的一生读到了袁明华小屁孩到现在的时候,讲到父母曾经打架,他追出去,讲到儿时的自己,特别感动,芹菜,江南女孩叫小芹,特别把人的一生都写了,袁老师说说你在写这本书童年到现在,对时间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袁明华:我前两天感叹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差了,到地下室开车,明明按过负一楼,跟着人们跑过去了。但是时间在改变一切人的时候,把一些精华的东西永远不会忘的东西留存下来。有兴趣的可看看我第三部的压轴篇,我写了一个认知度非常低的:报春花,春天的信使。从去到了宜昌“三游洞”,长江中上游交界地,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三游洞的崖壁上发现了报春花,一百多年前植物猎人威尔逊在1908年3月5号他在崖壁上拍到了报春花,发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春花走向世界,成了欧美殿堂级的花卉,三大著名花卉。到了2009年中国科学院四川生物所印开蒲教授追寻威尔逊拍的照片,在同地同框同角度,百年追寻,这朵报春花越结越深,不止是个报春花了,诞生了新时代的威尔逊。最近,惦记着报春花开了没,委托好友、三峡旅游技术学院张士斌、梁正义赶紧跑到三游洞一路去拍,时间成就了一朵花,成就了我们的生活,某种角度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把这个课题继续向前做得更好。
萧耳:读植物,读时间,读生命。华诚《父亲的水稻田》很破圈,华诚和袁明华老师两代人爱植物,写自然,写父亲的水稻田,又作为父亲写给孩子很多唯美散文,浓厚的情感人生故事在里面的一些书,心意相通,听听华诚,这本书《植物先生》最打动你的方面?
周华诚:谢谢大家,谢谢萧耳和大元老师。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也是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辈子来说,最为奢侈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是公平。那么作为一个作家,在这个时代,怎么去做一个作家。在我看来,大元老师以作家身份呈现出来的作品,绝对不止这两部《植物先生》。他办企业,大地上行走,做公益,办教育,这些都是他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作家完整的精神世界,而用文字表达已经不足以涵盖他的精神世界。小孩子读作品,需要去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这是一个方面。在这个年代,如果一个作家只是坐在书斋里写作,翻资料,查百度,这样的写作方式,对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的介入程度是有限的。我十分佩服大元老师用作家身份,把各种跨界的事情融为一体。
第二,作为一名有如此深厚人生阅历积淀的作家,他应该写什么?大元老师选择了写植物,写节气。是的,一个作家到了这个阅历、年龄,有了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现在返朴归真,选择了写植物,为什么?我们知道,当下有很多人在写节气和植物,但是很多人是坐在书斋里面写的。而大元老师,是走在大地上书写的。如果你认真读他的书,可以看出他的植物,是一部重要的非虚构作品,这里面,有很多博大而有份量的东西,这里面有故乡,有大地,有时代,有人情。比如《冬虫夏草》这篇,高原上几次三番的经历多么曲折,他希望自己去寻找这些植物。这是远方的植物。还有大量的故乡的植物。比如一篇《采红菱》,同样在文中有真实的人、事、物。故乡的小事,时代的变迁,植物的体现,都在文章里。这时候我们看出来,植物只是一个叙述的“外壳”。任何一个作家,他在写作的时候,都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表达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有可能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读者因此就认为他写的就是这个,那么也就被这个“外壳”所迷惑了。如果读者觉得大元老师这本书只是写草木植物,那么你就轻看了大元老师的精神世界。

我自己也写过节气,在十五年前,我在两年的时光里,在每个节气行走西湖边,写一篇文章,两年下来出了一本书。这个节气,也只是一个“外壳”,我写的其实是一个人移居到城市以后,如何在城市立足的过程。一个作家写任何东西,必须找到一个角度切入,如果你的胸怀越大,你所能承载的分量就越重。看似轻巧的角度,去承载一个很重的分量。我们可能被美丽的外表吸引,关注一本书,喜欢上一本书,但往深里走,你就能体会一个作家离开又回到故乡,寻找到介入故乡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植物”。这一种写作的方式,让大元老师更加贴近他内心的写作,呈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因此,他的写作是向内的,是向着真正热爱的东西写作,不是向着读者也不是向着市场写作。我相信,大元老师在写作的时候,内心多么纯净,因为他面对的是故乡和大地。他绝对不会想,我要用这样的作品冲什么文学奖。所以,真正有分量的是,一个作家真正回归到内心,写出来的是真正好的文学作品。
所以,当我翻开这个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也是我觉得带给我思考的是:一个作家应该怎么去写自己的作品?这本书里的每一种植物,每一个人,书里所记下的故事,他行走过的一片片土地,都是他的文学领地。他抛弃外在的浮华,去写下朴素的内心。大元老师在《落花生》一篇里写到,“飘飞在时食中的乡愁同样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贴地而行的人。我们读那么多的书,走那么多的路,原汁原味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我特意留意了这一段,同样,这是大元老师在书里想表达的重要的精神价值。
萧耳: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格局,整本书,如果你只是从植物先生解读江南生活方式,看到很多,比如某个节气吃一个杨梅酒,芹菜的各种烧法,栗子等,你也可以由浅入深,从生活方式切入,对你这个节气,比如大寒打年糕,然后比如说各种吃食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意义,时间关系刚刚将这本书完美呈现,请编辑讲一下千山万水之下找到了这样的纸,呈现方式?
王其进(《植物先生》的责任编辑):谢谢萧耳老师,谢谢大家,我没有提前告诉袁老师从成都过来,特别感谢朱老师盛老师给我们举办这么好的活动。今天很多老师讲解看法和我一致,很高兴,不一样的看法角度,又特别启发。袁敏老师对我不吝夸奖,激励我做好,很感动。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植物先生1》为什么做到这样,很多人批评样式掩盖了内容,太美了,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内容出发,第一部造纸,第二部雕版印刷,也是基于内容的再创造,不是脱离内容的,也是内容力量打动我们编辑团队,参与设计的团队,以雕版术的表现,需要一张张印出来,是对这个书的认可。然后也给大家汇报一下植物先生1和2的情况,《植物先生1》已经印刷了四万七千本,印出来就销出来了,第二部首印2万册,加印2万册,得到读者认可,两本书目前码洋超过一千万,没有打折销售,等于实洋,走到今天得到很多人帮助,今天过来表达感谢的。
月光:我是袁明华的秘书,写了那么多书,他有一个缺点不会用电脑,早些年写书时用纸手写,我是很努力培养他用电脑,但是他怎么也学不会,有一年我特别忙,实在没时间,他用电脑写,你可能想不到《植物先生1》是用手机码出来的,《植物先生2》有几篇是用电脑写的,第3部还是用手机写的,汽车上、飞机上、厕所里写的,点点滴滴在写,我是做好秘书工作。写作的时候经常要找,全世界跑,写到这个点,问我几几年英国植物园那张照片找出来。写作的时候我基本上陪着他,我算是他的第一读者,整个过程中非常不容易,非常感谢读者们能够喜欢谢谢大家。
萧耳: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对神雕侠侣。

现 场 互 动

读者:读了落花生这个篇章,袁老师分享一下您写到“我告诉我的孩子做一个原汁原味的人,不要大棚里生长,要沐田地之风,汲自然灵气……贴地而行……”“请问您对原汁原味”的定位?
袁明华:我这个人的“原汁原味”,简单点,一是不装,我这个人是永远不装的人。我压根没有考虑发表出版获奖,从心所欲,听从自己的心声。王旭烽的两句话我非常喜欢,“生命有他自己的钟声”“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你们坐在书斋里面写文章,古典文献里面扒拉出很多教授,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是大脑听脚底板指挥,我这个脚走到哪里,大脑就跟过去了,最后让原汁原味的泥土大地印证脑袋瓜想的对还是错的。
读者:用尽全力活成平凡的人生,大袁老师你怎么整合这么多身份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么多植物里面你有没有特别喜欢哪个植物?
袁明华:学会精神分裂。真的不骗你,很多东西跨界跨得特别厉害,一边开个会召集解决技术问题,回头写报春花,学会精神分裂。第二个我是什么人?知道天要塌下来,上床粘着枕头就睡下去了,这是我的真实心态。最喜欢的植物指向角度不一样,24节气三本书72篇文章,不能重复,不同指向。举个例子,有天杭报编辑给我改得标题的太好了“黄花菜在动情歌唱”,我的标题是“等到黄花菜都凉了”,黄花菜地位特别崇高的,过年大菜,就是黄花菜上的肉,等舅舅来,等到黄花菜都凉了。黄花菜是中国的母亲花,如果到山西大同等地摘黄花菜给母亲,那是地地道道孝子。我们说“椿萱并茂”,“椿”是父亲,椿堂,母亲萱草花,所以母亲的房间叫萱堂,做寿祝寿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远不如“椿萱并茂”,寿命不会不如东海南山低,带有情感色彩,很多很多。
萧耳:癸卯年最后一次钱报读书会,总结陈词,如果有一本书可以治愈你的精神内耗,绝对是《植物先生》这本书。

视 频 回 顾

音 频 回 顾

如果你想关闭推文页面仍想收听音频回顾,

点击上方播放音频文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触摸大自然的心灵
著名作家袁杰伟先生为三中学子点燃文学之火
【洞庭作家】龙杲/《山脉》上的《暗香》
一生从文沈从文
文学沙龙||A先生
访如东著名作家、张謇研究专家陈有清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